昆明城中。
孟必安沒想到稍微一出手,就讓李定國的後勤補給亂成一團,每每想到這,孟必安便感慨道:“明太祖用低階言官,以遏製高官的本意,到現在,已是麵目全非啊!”
在李定國開始後撤時,孟必安已經在著手準備昆明宮中內部的事,他在做最後的安排,若是永曆沒能跑出去,那麽,孟必安絕不讓永曆落入吳三桂的手中。
隻是人員剛剛開始潛伏,宮中一些關鍵的宮人也被青鸞衛所收買控製,就在一切向著孟必安所籌劃的方向進行時,永曆已經跑出昆明了。
孟必安聞訊,目瞪口呆,急問周卓道:“為何宮中不曾有訊?”
周卓滿頭是汗,也有些不可置信的迴道:“迴稟大人,天子出逃,竟然不攜帶宮人,僅攜天子璽印,及太後宮眷皇後太子等,及十餘近侍,百餘錦衣衛就這麽跑出去了!”
孟必安以為明廷和篩子一樣,到時候,趁吳三桂入昆明時,城中大亂之際,再派精幹的青鸞衛死士,潛入宮中,行此大事,到時候吳三桂那就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隻是孟必安怎麽都沒想到,永曆帝逃命之天賦如此高超,還沒等自己開始動手,永曆連朝廷上下一個官員都不說,先是在朝堂上信誓旦旦的說要死守昆明,昨天剛說的話,結果天一亮就反悔了,自己倒先跑了,這誰能猜的出來。
想到這,孟必安不禁苦笑道:“可惜了!”
當初李聞道和孟必安密謀,最好是讓永曆在吳三桂入城當日死在昆明城中,次一等便是投奔周軍,隻是目前永曆和孟浚直轄之間,或被吳三桂所隔,或為李成棟所隔,因此當初李聞道建議要讓永曆逃奔出緬。
現在永曆死在昆明顯然已是不可能了,因此孟必安絕不允許永曆逃到李成棟的地盤上去。
隨後孟必安急令青鸞衛,即刻查探出永曆所逃奔之方向,是否往廣西方向而去?
永曆一行人,雖然人少,但是也有兩百多人,在孟必安發動雲貴之地的密探後,很快便查出永曆車駕的行蹤,永曆帝確實是往廣西方向而去,此時已至葵山一帶,且有數名朝臣,已經追上天子車駕。
怎麽攔住永曆帝,現在成了孟必安眼下最為煩惱之事,孟必安想了片刻,隨後手書一封,派兩名死士,一人三馬急奔葵山。
永曆雖然跑的挺快,但還是比不上這等急奔的騎士,就在永曆出昆明第三日,快馬追上永曆帝。
一見麵兩名死士詐稱乃是胸懷大明之誌士,言南京城中有緊急情報,要呈遞天子。
隨後永曆帝命親信內侍誦讀此信,此信僅寥寥數語:“周王孟已整飭甲兵,籌備發師南向,徑入廣西,誌在覆滅李成棟,其言成棟殺戮先帝,罪無可恕。”
永曆聞聽此信,驚疑不定,既有些不願相信,也有些恐懼,這時一旁的劉承胤說道:“陛下,孟浚野心勃勃,若說其欲攻鎮南王,臣信也!故臣為陛下計,暫止行蹕,莫使倉促之舉,而致不可挽之禍!”
而此時李定國所部已即將撤至昆明,雖然遭到吳三桂的圍追堵截,但是李定國所部,損失並不算太大。
等李定國聞訊永曆逃出昆京,長歎一聲,心中有些悲憤,身在逆境,苦戰猶酣,為天子血戰沙場,而天子卻是這般怯懦。
這時金維新神色凝重的對李定國說道:“殿下,天子棄軍而逃,此事一泄,必軍心離散,且我軍剛剛一路撤退,若此時與吳賊交戰,勝負恐怕不容樂觀!”
李定國緩緩說道:“吾憂心忡忡,所慮便是此事,然事已至此,當如何應對?”
金維新捋須沉吟,片刻之後才說道:“為今之計,昆明已不可守,天子一去,民心已散,軍心不穩!”
李定國聞言,並未明說決策如何,隻是讓金維新先行離去,獨留自己一人,李定國目送金維新的背影消失,其心中暗忖:“天子負國,吾不負天子也!”
隨後李定國率其部眾四萬兩千餘人,進駐昆明,一入昆明城中,李定國便遣人封鎖城門,清點府庫。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昆明府庫中,從昔日孫可望時期所留下的軍糧都還尚在,此中之糧,足以供李定國所部三年之糧,尚且有餘。
其軍中部將,怒不可遏,李定國聽聞,也深感悲憤,竟言:“可望雖跋扈,若其仍治國政,焉有此等荒悖之事!”
而當時李定國一退兵,吳三桂所遣部將孫文煥急行軍,試圖偷襲昆明,可直到李定國已完全控製昆明時,孫文煥才姍姍來遲,孫文煥所部隻有千餘騎兵,見城門緊閉,隻能望城興歎。
而李定國以為是吳三桂的先鋒騎兵,心中一驚,不曾想,吳軍竟如此快速,李定國一麵命偵騎查探吳三桂步軍主力,一麵遣騎兵驅散城外之敵眾。
在驅散孫文煥所部後,李定國立刻將城中之糧,裝上車輛,準備隨軍運走,可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糧事難以運走,李定國當機立斷,將府庫中不能運走的糧食,盡數分發給城中百姓。
一時間,昆明城中,無不感念晉王之德,但對晉王率軍離去,而吳三桂即將入城的消息,昆明百姓皆是惴惴不安,卻又無可奈何。
而就在李定國開始撤出昆明之時,永曆卻發來了救駕的旨意。
原來是永曆帝不願相信兩個信使的話,但是在分別審問後,依然無懈可擊,二人信誓旦旦是胸懷大明之義士,最後永曆帝還是放棄了奔逃至南寧的打算。
隻是永曆在收到李定國棄守昆明後,心中擔憂路上碰到吳三桂的軍隊,於是急遞旨意,請晉王發兵救駕。
李定國聞訊救駕的旨意後,仰天長歎,隨後命步軍主力繼續撤往玉溪一帶,自己則親帶騎兵將兩千騎,前去營救天子。
永曆四年,十月十一日,吳三桂所部,兵不血刃,進取昆明。
孟必安沒想到稍微一出手,就讓李定國的後勤補給亂成一團,每每想到這,孟必安便感慨道:“明太祖用低階言官,以遏製高官的本意,到現在,已是麵目全非啊!”
在李定國開始後撤時,孟必安已經在著手準備昆明宮中內部的事,他在做最後的安排,若是永曆沒能跑出去,那麽,孟必安絕不讓永曆落入吳三桂的手中。
隻是人員剛剛開始潛伏,宮中一些關鍵的宮人也被青鸞衛所收買控製,就在一切向著孟必安所籌劃的方向進行時,永曆已經跑出昆明了。
孟必安聞訊,目瞪口呆,急問周卓道:“為何宮中不曾有訊?”
周卓滿頭是汗,也有些不可置信的迴道:“迴稟大人,天子出逃,竟然不攜帶宮人,僅攜天子璽印,及太後宮眷皇後太子等,及十餘近侍,百餘錦衣衛就這麽跑出去了!”
孟必安以為明廷和篩子一樣,到時候,趁吳三桂入昆明時,城中大亂之際,再派精幹的青鸞衛死士,潛入宮中,行此大事,到時候吳三桂那就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隻是孟必安怎麽都沒想到,永曆帝逃命之天賦如此高超,還沒等自己開始動手,永曆連朝廷上下一個官員都不說,先是在朝堂上信誓旦旦的說要死守昆明,昨天剛說的話,結果天一亮就反悔了,自己倒先跑了,這誰能猜的出來。
想到這,孟必安不禁苦笑道:“可惜了!”
當初李聞道和孟必安密謀,最好是讓永曆在吳三桂入城當日死在昆明城中,次一等便是投奔周軍,隻是目前永曆和孟浚直轄之間,或被吳三桂所隔,或為李成棟所隔,因此當初李聞道建議要讓永曆逃奔出緬。
現在永曆死在昆明顯然已是不可能了,因此孟必安絕不允許永曆逃到李成棟的地盤上去。
隨後孟必安急令青鸞衛,即刻查探出永曆所逃奔之方向,是否往廣西方向而去?
永曆一行人,雖然人少,但是也有兩百多人,在孟必安發動雲貴之地的密探後,很快便查出永曆車駕的行蹤,永曆帝確實是往廣西方向而去,此時已至葵山一帶,且有數名朝臣,已經追上天子車駕。
怎麽攔住永曆帝,現在成了孟必安眼下最為煩惱之事,孟必安想了片刻,隨後手書一封,派兩名死士,一人三馬急奔葵山。
永曆雖然跑的挺快,但還是比不上這等急奔的騎士,就在永曆出昆明第三日,快馬追上永曆帝。
一見麵兩名死士詐稱乃是胸懷大明之誌士,言南京城中有緊急情報,要呈遞天子。
隨後永曆帝命親信內侍誦讀此信,此信僅寥寥數語:“周王孟已整飭甲兵,籌備發師南向,徑入廣西,誌在覆滅李成棟,其言成棟殺戮先帝,罪無可恕。”
永曆聞聽此信,驚疑不定,既有些不願相信,也有些恐懼,這時一旁的劉承胤說道:“陛下,孟浚野心勃勃,若說其欲攻鎮南王,臣信也!故臣為陛下計,暫止行蹕,莫使倉促之舉,而致不可挽之禍!”
而此時李定國所部已即將撤至昆明,雖然遭到吳三桂的圍追堵截,但是李定國所部,損失並不算太大。
等李定國聞訊永曆逃出昆京,長歎一聲,心中有些悲憤,身在逆境,苦戰猶酣,為天子血戰沙場,而天子卻是這般怯懦。
這時金維新神色凝重的對李定國說道:“殿下,天子棄軍而逃,此事一泄,必軍心離散,且我軍剛剛一路撤退,若此時與吳賊交戰,勝負恐怕不容樂觀!”
李定國緩緩說道:“吾憂心忡忡,所慮便是此事,然事已至此,當如何應對?”
金維新捋須沉吟,片刻之後才說道:“為今之計,昆明已不可守,天子一去,民心已散,軍心不穩!”
李定國聞言,並未明說決策如何,隻是讓金維新先行離去,獨留自己一人,李定國目送金維新的背影消失,其心中暗忖:“天子負國,吾不負天子也!”
隨後李定國率其部眾四萬兩千餘人,進駐昆明,一入昆明城中,李定國便遣人封鎖城門,清點府庫。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昆明府庫中,從昔日孫可望時期所留下的軍糧都還尚在,此中之糧,足以供李定國所部三年之糧,尚且有餘。
其軍中部將,怒不可遏,李定國聽聞,也深感悲憤,竟言:“可望雖跋扈,若其仍治國政,焉有此等荒悖之事!”
而當時李定國一退兵,吳三桂所遣部將孫文煥急行軍,試圖偷襲昆明,可直到李定國已完全控製昆明時,孫文煥才姍姍來遲,孫文煥所部隻有千餘騎兵,見城門緊閉,隻能望城興歎。
而李定國以為是吳三桂的先鋒騎兵,心中一驚,不曾想,吳軍竟如此快速,李定國一麵命偵騎查探吳三桂步軍主力,一麵遣騎兵驅散城外之敵眾。
在驅散孫文煥所部後,李定國立刻將城中之糧,裝上車輛,準備隨軍運走,可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糧事難以運走,李定國當機立斷,將府庫中不能運走的糧食,盡數分發給城中百姓。
一時間,昆明城中,無不感念晉王之德,但對晉王率軍離去,而吳三桂即將入城的消息,昆明百姓皆是惴惴不安,卻又無可奈何。
而就在李定國開始撤出昆明之時,永曆卻發來了救駕的旨意。
原來是永曆帝不願相信兩個信使的話,但是在分別審問後,依然無懈可擊,二人信誓旦旦是胸懷大明之義士,最後永曆帝還是放棄了奔逃至南寧的打算。
隻是永曆在收到李定國棄守昆明後,心中擔憂路上碰到吳三桂的軍隊,於是急遞旨意,請晉王發兵救駕。
李定國聞訊救駕的旨意後,仰天長歎,隨後命步軍主力繼續撤往玉溪一帶,自己則親帶騎兵將兩千騎,前去營救天子。
永曆四年,十月十一日,吳三桂所部,兵不血刃,進取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