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很擔心,結果很放心。
北遼已經不再是原本的北遼了。
從遼興宗即位後,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
麵對日益衰落的國勢,北遼興宗帝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遼朝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北遼君王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
耶律洪基繼位後,耶律重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被平息,耶律重元自盡。卻又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
也因此,耶律洪基先後誅殺了皇後和太子,讓整個北遼朝廷混亂不堪。
北遼的兩代君王,為國朝收複燕雲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話可能說的有點別扭,可事實就是這樣。
雖然遼使的事就這樣過去了,可趙曦並不是真的就不當迴事。
這些年工坊城出售的工藝很多,雖然沒有涉及到軍備,也需要考慮商業間諜的事。
早些年,北遼和國朝的易貨,或許隻是用商貿手段把歲賜賺迴來,這些年國朝的商賈就是純粹的賺北遼的錢了。
北遼幾乎成了國朝的原料產出基地。
從羊毛,到牛羊皮,用極其低廉的價格賣給國朝的商賈,然後再用高價買國朝的羊毛紡織成品、牛羊皮的皮靴。至於說棉質衣物、玻璃水泥、日用百貨等等,完全就是國朝商賈絕對的主動。
在商貿方麵,北遼沒有任何權利,是完全受國朝節製的。
當然,國朝的商賈還是懂的細水長流的,沒有做哪些竭澤而漁的事,給與北遼的還都算是良心價,不吭不騙,誠信交易。
即便如此,所謂的貿易一樣是一邊倒的情形。
這時候可沒有什麽關稅,自然在商貿上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剝削。
單純從商貿上說,是國朝拿走一切,北遼什麽都留不下的實際。挺有成就感的。
其實,隻要是工坊城出售的工藝,對於趙曦,對於朝廷而言,並沒有威脅。這隻是涉及到一個錢的問題。
北遼窮苦的事實和地方勢力撲賣到工坊城的工藝,這才是矛盾的焦點。同樣,一個窮苦的北遼是有利於國朝收複並統治的,而一個富裕的北遼自然就會增加國朝收複的難度。
北遼,還是窮點好。朝廷為地方州府的工坊城做主,也會是應有之義。不過趙曦更操心工坊城那裏。
“子容、子元,工坊城新雇工一定要詳細甄別,對於自河東以後的工匠,做一次調查吧。”
“這一次北遼遣使,倒是給我們有了一個提醒,北遼朝廷還是有務實臣工的,知道兩國實力差距的核心是什麽。這就難免他們在工匠身上下手。”
雖然趙曦知道工坊城在這方麵做得到位,可還是慎重的專門提了,以示重視。
“官家,遵陳例,工坊城工匠還是以退役軍卒為主,並且調查三代,確保無不良記錄,確保是良家子。”
“工坊城幾乎是退役軍卒最為優先的選擇地,倒也不用擔心來源。”
迴答的是蘇子元,也就是現在的工坊城主,算是趙曦的大舅哥。
“不同,大不同。早年之所以能創立工坊城,並以禁軍廂軍軍卒為主,是因為國朝早年的軍卒本就混亂,並非職業軍人的身份來招募軍卒。”
“所以,在禁軍廂軍軍卒中,各式工匠常見。而現在,兵役製的執行,軍卒是以戰力優先,是以職業軍人的標準培養軍卒。如今的退役軍卒未必就能成為好工匠。”
“小工號說,那些大匠,朕還是建議工坊城適當在民間招募,把握好調查即可。”
“若單純從軍中遴選工坊城工匠,長此以往,恐怕工坊城相對於地方州府的作坊會沒有競爭力。這一點,你們要慎重考慮。”
“朕記得工坊城的章程中有這方麵的條例吧?”
術業有專攻。趙曦不相信能被遴選成新軍軍卒的就一定是好工匠,好軍卒和好工匠,這是兩個概念,或者說是兩個領域的問題。
“官家,臣對此也有感觸。雖然工坊城也有退役的讀書人軍卒,總體來看,工匠的水準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隻是因為工坊城的特殊性,臣不敢隨意改變招募的方式。臣想過一個問題,工坊城最終應該形成大匠與小工成團體發展的模式。而大匠,絕不是退役軍卒能擔任的。”
“以前國朝的將作監大匠來源廣泛,幾乎是在全國朝遴選的。臣以為,工坊城應該恢複早年大匠的遴選方式······”
“同時,臣以為,可以參照老護衛營,或者講武堂的方式,在工坊城成立培訓機構,在工坊城子弟中遴選一定數量的孩童少年,甚至先從民間挑選有誌於將作的少年,教授工匠技藝以及數術之學,為工坊城儲備人才,以此便可以確保工坊城長久的領先地位。”
這就對了。蘇頌所說的正是趙曦希望達到的。
講武堂現在已經基本上在朝堂被認可了,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非講武堂經曆難成宰執幾乎已經成為共識。
想想現在的內閣,章惇、蘇轍、呂公著、韓縝、蘇頌都是從講武堂出來的。更何況,閣老院的致仕閣老,都在講武堂任職······
而工坊城,趙曦從開始設立,就是想將其成為國朝科技發展的起源地。隻是這些年因為軍備以及各項新式工藝的問題,又存在保密的限製,不好麵向整個國朝。
當工坊城的底蘊積累到一定程度,國朝對工坊城有一定認可時,也就是工坊城麵向整個國朝收攬人才的時機。
“子容所言甚是。這樣吧,你先召集工坊城、工部、將作監、都水監等衙門擬個章程,就以儲備人才為宗旨,交予內閣審核。”
“目前可能在朝廷推動會有難度,畢竟需要考慮北遼虎視眈眈······不用幾年了,總是能推開的。”
蘇頌的想法現在實現還是有難度的,工坊城的用在朝堂的認知是國朝強盛的根基,在現在這種態勢下,朝臣們很難認同。
北遼已經不再是原本的北遼了。
從遼興宗即位後,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
麵對日益衰落的國勢,北遼興宗帝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遼朝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北遼君王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
耶律洪基繼位後,耶律重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被平息,耶律重元自盡。卻又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
也因此,耶律洪基先後誅殺了皇後和太子,讓整個北遼朝廷混亂不堪。
北遼的兩代君王,為國朝收複燕雲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話可能說的有點別扭,可事實就是這樣。
雖然遼使的事就這樣過去了,可趙曦並不是真的就不當迴事。
這些年工坊城出售的工藝很多,雖然沒有涉及到軍備,也需要考慮商業間諜的事。
早些年,北遼和國朝的易貨,或許隻是用商貿手段把歲賜賺迴來,這些年國朝的商賈就是純粹的賺北遼的錢了。
北遼幾乎成了國朝的原料產出基地。
從羊毛,到牛羊皮,用極其低廉的價格賣給國朝的商賈,然後再用高價買國朝的羊毛紡織成品、牛羊皮的皮靴。至於說棉質衣物、玻璃水泥、日用百貨等等,完全就是國朝商賈絕對的主動。
在商貿方麵,北遼沒有任何權利,是完全受國朝節製的。
當然,國朝的商賈還是懂的細水長流的,沒有做哪些竭澤而漁的事,給與北遼的還都算是良心價,不吭不騙,誠信交易。
即便如此,所謂的貿易一樣是一邊倒的情形。
這時候可沒有什麽關稅,自然在商貿上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剝削。
單純從商貿上說,是國朝拿走一切,北遼什麽都留不下的實際。挺有成就感的。
其實,隻要是工坊城出售的工藝,對於趙曦,對於朝廷而言,並沒有威脅。這隻是涉及到一個錢的問題。
北遼窮苦的事實和地方勢力撲賣到工坊城的工藝,這才是矛盾的焦點。同樣,一個窮苦的北遼是有利於國朝收複並統治的,而一個富裕的北遼自然就會增加國朝收複的難度。
北遼,還是窮點好。朝廷為地方州府的工坊城做主,也會是應有之義。不過趙曦更操心工坊城那裏。
“子容、子元,工坊城新雇工一定要詳細甄別,對於自河東以後的工匠,做一次調查吧。”
“這一次北遼遣使,倒是給我們有了一個提醒,北遼朝廷還是有務實臣工的,知道兩國實力差距的核心是什麽。這就難免他們在工匠身上下手。”
雖然趙曦知道工坊城在這方麵做得到位,可還是慎重的專門提了,以示重視。
“官家,遵陳例,工坊城工匠還是以退役軍卒為主,並且調查三代,確保無不良記錄,確保是良家子。”
“工坊城幾乎是退役軍卒最為優先的選擇地,倒也不用擔心來源。”
迴答的是蘇子元,也就是現在的工坊城主,算是趙曦的大舅哥。
“不同,大不同。早年之所以能創立工坊城,並以禁軍廂軍軍卒為主,是因為國朝早年的軍卒本就混亂,並非職業軍人的身份來招募軍卒。”
“所以,在禁軍廂軍軍卒中,各式工匠常見。而現在,兵役製的執行,軍卒是以戰力優先,是以職業軍人的標準培養軍卒。如今的退役軍卒未必就能成為好工匠。”
“小工號說,那些大匠,朕還是建議工坊城適當在民間招募,把握好調查即可。”
“若單純從軍中遴選工坊城工匠,長此以往,恐怕工坊城相對於地方州府的作坊會沒有競爭力。這一點,你們要慎重考慮。”
“朕記得工坊城的章程中有這方麵的條例吧?”
術業有專攻。趙曦不相信能被遴選成新軍軍卒的就一定是好工匠,好軍卒和好工匠,這是兩個概念,或者說是兩個領域的問題。
“官家,臣對此也有感觸。雖然工坊城也有退役的讀書人軍卒,總體來看,工匠的水準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隻是因為工坊城的特殊性,臣不敢隨意改變招募的方式。臣想過一個問題,工坊城最終應該形成大匠與小工成團體發展的模式。而大匠,絕不是退役軍卒能擔任的。”
“以前國朝的將作監大匠來源廣泛,幾乎是在全國朝遴選的。臣以為,工坊城應該恢複早年大匠的遴選方式······”
“同時,臣以為,可以參照老護衛營,或者講武堂的方式,在工坊城成立培訓機構,在工坊城子弟中遴選一定數量的孩童少年,甚至先從民間挑選有誌於將作的少年,教授工匠技藝以及數術之學,為工坊城儲備人才,以此便可以確保工坊城長久的領先地位。”
這就對了。蘇頌所說的正是趙曦希望達到的。
講武堂現在已經基本上在朝堂被認可了,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非講武堂經曆難成宰執幾乎已經成為共識。
想想現在的內閣,章惇、蘇轍、呂公著、韓縝、蘇頌都是從講武堂出來的。更何況,閣老院的致仕閣老,都在講武堂任職······
而工坊城,趙曦從開始設立,就是想將其成為國朝科技發展的起源地。隻是這些年因為軍備以及各項新式工藝的問題,又存在保密的限製,不好麵向整個國朝。
當工坊城的底蘊積累到一定程度,國朝對工坊城有一定認可時,也就是工坊城麵向整個國朝收攬人才的時機。
“子容所言甚是。這樣吧,你先召集工坊城、工部、將作監、都水監等衙門擬個章程,就以儲備人才為宗旨,交予內閣審核。”
“目前可能在朝廷推動會有難度,畢竟需要考慮北遼虎視眈眈······不用幾年了,總是能推開的。”
蘇頌的想法現在實現還是有難度的,工坊城的用在朝堂的認知是國朝強盛的根基,在現在這種態勢下,朝臣們很難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