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曦最想知道的是:北遼南京道到底有多少人進了中原?
這個數字可以間接的反應出北遼漢人的歸心。
從太宗高粱河潰敗以來,國朝與北遼在燕雲十六州的土地上,有過很多次的戰役,或者說衝突。
一次次的敗北,把整個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的心寒了。
第一次因為歸心,百姓對王師北上翹首以盼,第二次心存僥幸,第三次第四次,一次次都以潰敗收尾,沒有人再對王師抱有希望了。
如果這一次燕雲當地的子民自覺南遷,也就是說,燕雲之地的漢人,對中原王朝還是認祖的,也就有了歸宗的趨向。
如此,國朝一旦與北遼開戰,在燕雲等地就能取得百姓的支持,這對戰事的利處不言而喻。
“難道宋國不怕挑起戰爭嗎?我大遼百萬精騎時時枕戈待旦······”
“蕭使,枕戈待旦是說兵器為枕,以待天明,白天不用,也不必時時。至於我大宋是不是擔心戰事,河東之戰便是明證!”
怎麽章惇也上口了,他的嘴刁鑽,嗆人能嗆個半死。
“蕭使,章閣老的意思是說,河東之戰停戰後是有協議的,蕭使應該不會承擔兩國撕毀契約的風險。就是三五個草民的事,談不上戰爭不戰爭。”
蘇轍這是補刀還是幫章惇緩和?反正趙曦聽著不像緩和。
一個人一張嘴,還是麵對內閣這些所謂博學善辯者,可想這遼使在這勤政殿裏有多難受。這不是戰場,他不能騎馬掄刀的砍殺,隻能被一群慣於辯論的人擠兌。
憋得臉紅脖子粗的。
差不多行了,沒必要針對一個遼使這樣。原本有些擔心是要開戰,這時候知道跟戰事無關又上勁了。就是王安石也是一副看熱鬧的樣子。
“王相,丁口之事,想必遼國皇帝也不會出爾發爾,到底是遼國有怎樣的困難,內閣還是了解一下較好。”
“既然是兄弟之邦,有些忙該幫還是要幫的。內閣具體處理一下吧。就這樣······”
沒多大意思,就是個扯皮的事,既然北遼遣使來說,應該不是準備開戰。趙曦也就懶得關注了。屁大的事,都對不起自己如此鄭重。
“宋國皇帝陛下,我大遼就是要求允許南京道南遷人員北還!”
遼使見宋國皇帝似要結束接見,顧不得什麽了,也忘記被擠兌了,喊著把目的說出來了。
“哦,契約簽訂,我朝自不會阻攔北還之人,大遼不阻攔南遷之人,這是契約確定的。隻要有人北還,應該沒人攔著······”
北遼與國朝的生活水平完全是兩個層次,趙曦不覺得在中原待久了的人,還會想什麽北還。
“宋國皇帝陛下,我大遼希望宋國可以遣返南遷之人。因南京道丁口南遷,以至於我北遼耕田荒蕪,糧食難繼,為避免我大遼心生掠奪,從而縱騎南行,還望宋國皇帝能慎重考慮。”
又是這一套,真當大宋還是原來的大宋,還擔心什麽千騎萬騎南下呀?
“官家,兄弟之邦的吃飯問題,該幫忙還是得幫忙的。南京道的漢人也不會放牧,北遼以牧業為主,出現糧食問題倒也有情可原。”
“老臣以為,隻需北遼以牛羊交換,朝廷完全可以責令國朝的糧商供應兄弟之邦的糧食用度。”
“如此一來,北遼放牧,國朝種糧,北遼以牛羊,乃至羊毛交換糧食,國朝確保北遼糧食用度。這才是真正的兄弟友邦。”
王安石這樣冠冕堂皇的說出來,還義正辭嚴的,乍一聽真覺得他就是為宋遼友好著想的。問題是,除非北遼朝堂全體都犯傻,怎麽可能讓國朝左右北遼的糧食,那是把命脈交予他人拿捏。
大宋是安南,也不是原本的大宋,沒有被北遼打趴下,甚至還在處心積慮的謀劃收複燕雲。大宋敢於將一部分糧食需求依賴於安南,是因為大宋對安南有絕對的勝算。
而北遼,就是早年,也不存在絕對的優勢和絕對的勝算,更何況有河東之戰的前車之鑒,北遼對大宋也未必沒有怯戰之心。
“我大遼飯食不需要宋國操心。大遼隻想讓宋國遣返南遷的南京道逃民!”
遼使倒是清醒,死咬住一個要求。不對······趙曦似乎明白了什麽。
“蕭使,朕想知道,你朝所謂的遣返,是指遣返哪些?”
“官家······萬萬不可!”
“萬萬不可!”
趙曦話音剛落,內閣所有人都在勸阻。不說朝廷立場問題,就是站在各自利益上,這事也不能做。
“稍安勿躁。朕就是想知道······”
“宋國皇帝陛下,我大遼所求,隻需要遣返三年以內的南遷逃民即可。”
算是讓步嗎?三年以上者,已經算是大宋子民了。
“遼使,遣返三月內可行?”
“宋國陛下,三月逃民又有何用?最少難逃兩年做工的逃民!”
有點得意忘形了。這蕭易算是第一次出使大宋,還是有點不了解大宋的情況。原本道聽途說當今宋國陛下的一些事,在聽到宋國陛下口風放鬆時,自己就跟著放鬆了。
這時候,整個勤政殿的內閣也明白了。
北遼那裏是什麽糧食危機,那裏是什麽南逃的丁口,原來,北遼的想法是大宋培養出來的熟練工匠。
這時候趙曦不再說話了,隻是看著這北遼的使臣蕭易,諸位內閣也都看著蕭易。
蕭易不傻,自然感覺到了,也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麽······
“王相,內閣處置吧,要好生招待外使。”
這一次,蕭易沒再喊話,眼睜睜的看著宋國皇帝陛下退去,自己站著無所適從······
大宋銷往北遼貨品,已經不再限於原本的茶葉、絲綢、瓷器之類了,馬車、烈酒、羊坊的製品,甚至一些吃食等等,可以說是吃穿用度的物品,應有盡有,每隔幾年就有新鮮的物事出現。
說什麽南遷的逃民,誰會在意?原本北遼的一些朝臣在鼓動漢人南遷,就等著有一天可以召迴來。
當以私義難以實現原本目的時,才有了官方遣使的做法······
這個數字可以間接的反應出北遼漢人的歸心。
從太宗高粱河潰敗以來,國朝與北遼在燕雲十六州的土地上,有過很多次的戰役,或者說衝突。
一次次的敗北,把整個燕雲十六州的漢人的心寒了。
第一次因為歸心,百姓對王師北上翹首以盼,第二次心存僥幸,第三次第四次,一次次都以潰敗收尾,沒有人再對王師抱有希望了。
如果這一次燕雲當地的子民自覺南遷,也就是說,燕雲之地的漢人,對中原王朝還是認祖的,也就有了歸宗的趨向。
如此,國朝一旦與北遼開戰,在燕雲等地就能取得百姓的支持,這對戰事的利處不言而喻。
“難道宋國不怕挑起戰爭嗎?我大遼百萬精騎時時枕戈待旦······”
“蕭使,枕戈待旦是說兵器為枕,以待天明,白天不用,也不必時時。至於我大宋是不是擔心戰事,河東之戰便是明證!”
怎麽章惇也上口了,他的嘴刁鑽,嗆人能嗆個半死。
“蕭使,章閣老的意思是說,河東之戰停戰後是有協議的,蕭使應該不會承擔兩國撕毀契約的風險。就是三五個草民的事,談不上戰爭不戰爭。”
蘇轍這是補刀還是幫章惇緩和?反正趙曦聽著不像緩和。
一個人一張嘴,還是麵對內閣這些所謂博學善辯者,可想這遼使在這勤政殿裏有多難受。這不是戰場,他不能騎馬掄刀的砍殺,隻能被一群慣於辯論的人擠兌。
憋得臉紅脖子粗的。
差不多行了,沒必要針對一個遼使這樣。原本有些擔心是要開戰,這時候知道跟戰事無關又上勁了。就是王安石也是一副看熱鬧的樣子。
“王相,丁口之事,想必遼國皇帝也不會出爾發爾,到底是遼國有怎樣的困難,內閣還是了解一下較好。”
“既然是兄弟之邦,有些忙該幫還是要幫的。內閣具體處理一下吧。就這樣······”
沒多大意思,就是個扯皮的事,既然北遼遣使來說,應該不是準備開戰。趙曦也就懶得關注了。屁大的事,都對不起自己如此鄭重。
“宋國皇帝陛下,我大遼就是要求允許南京道南遷人員北還!”
遼使見宋國皇帝似要結束接見,顧不得什麽了,也忘記被擠兌了,喊著把目的說出來了。
“哦,契約簽訂,我朝自不會阻攔北還之人,大遼不阻攔南遷之人,這是契約確定的。隻要有人北還,應該沒人攔著······”
北遼與國朝的生活水平完全是兩個層次,趙曦不覺得在中原待久了的人,還會想什麽北還。
“宋國皇帝陛下,我大遼希望宋國可以遣返南遷之人。因南京道丁口南遷,以至於我北遼耕田荒蕪,糧食難繼,為避免我大遼心生掠奪,從而縱騎南行,還望宋國皇帝能慎重考慮。”
又是這一套,真當大宋還是原來的大宋,還擔心什麽千騎萬騎南下呀?
“官家,兄弟之邦的吃飯問題,該幫忙還是得幫忙的。南京道的漢人也不會放牧,北遼以牧業為主,出現糧食問題倒也有情可原。”
“老臣以為,隻需北遼以牛羊交換,朝廷完全可以責令國朝的糧商供應兄弟之邦的糧食用度。”
“如此一來,北遼放牧,國朝種糧,北遼以牛羊,乃至羊毛交換糧食,國朝確保北遼糧食用度。這才是真正的兄弟友邦。”
王安石這樣冠冕堂皇的說出來,還義正辭嚴的,乍一聽真覺得他就是為宋遼友好著想的。問題是,除非北遼朝堂全體都犯傻,怎麽可能讓國朝左右北遼的糧食,那是把命脈交予他人拿捏。
大宋是安南,也不是原本的大宋,沒有被北遼打趴下,甚至還在處心積慮的謀劃收複燕雲。大宋敢於將一部分糧食需求依賴於安南,是因為大宋對安南有絕對的勝算。
而北遼,就是早年,也不存在絕對的優勢和絕對的勝算,更何況有河東之戰的前車之鑒,北遼對大宋也未必沒有怯戰之心。
“我大遼飯食不需要宋國操心。大遼隻想讓宋國遣返南遷的南京道逃民!”
遼使倒是清醒,死咬住一個要求。不對······趙曦似乎明白了什麽。
“蕭使,朕想知道,你朝所謂的遣返,是指遣返哪些?”
“官家······萬萬不可!”
“萬萬不可!”
趙曦話音剛落,內閣所有人都在勸阻。不說朝廷立場問題,就是站在各自利益上,這事也不能做。
“稍安勿躁。朕就是想知道······”
“宋國皇帝陛下,我大遼所求,隻需要遣返三年以內的南遷逃民即可。”
算是讓步嗎?三年以上者,已經算是大宋子民了。
“遼使,遣返三月內可行?”
“宋國陛下,三月逃民又有何用?最少難逃兩年做工的逃民!”
有點得意忘形了。這蕭易算是第一次出使大宋,還是有點不了解大宋的情況。原本道聽途說當今宋國陛下的一些事,在聽到宋國陛下口風放鬆時,自己就跟著放鬆了。
這時候,整個勤政殿的內閣也明白了。
北遼那裏是什麽糧食危機,那裏是什麽南逃的丁口,原來,北遼的想法是大宋培養出來的熟練工匠。
這時候趙曦不再說話了,隻是看著這北遼的使臣蕭易,諸位內閣也都看著蕭易。
蕭易不傻,自然感覺到了,也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麽······
“王相,內閣處置吧,要好生招待外使。”
這一次,蕭易沒再喊話,眼睜睜的看著宋國皇帝陛下退去,自己站著無所適從······
大宋銷往北遼貨品,已經不再限於原本的茶葉、絲綢、瓷器之類了,馬車、烈酒、羊坊的製品,甚至一些吃食等等,可以說是吃穿用度的物品,應有盡有,每隔幾年就有新鮮的物事出現。
說什麽南遷的逃民,誰會在意?原本北遼的一些朝臣在鼓動漢人南遷,就等著有一天可以召迴來。
當以私義難以實現原本目的時,才有了官方遣使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