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項人確實是真的明白什麽是火器的威力了,也真的明白大規模對戰時,火器對於原本的軍備,有多大的優勢。

    不管是王韶的偏師拿下河西走廊,還是王韶與李憲會師後殲滅黑山威福軍司,這些興慶府也知道了,但畢竟沒見識戰場。

    而狄青、種鄂以及郭逵,在大包圍圈形成之前,一直是壓製著,沒有發力。

    而高遵裕部,本身是誘餌,又深處敵方境內,戰力根本就不敢全力發揮。

    結果,但大包圍圈形成之後,又有了各種各樣的忌諱……

    直到朝廷這次的詔令抵達,各自才真正放開了去打。

    從被大宋遣返了使臣,興慶府的野性被激發,悍勇的一麵表現的淋漓盡致。可惜,在絕對優勢下,不是靠個人勇武就能逆轉戰局的。

    這一次黨項人的悍勇,被犀利的火器摧殘的不是一點兩點,是一種徹底的摧殘。

    先是組織大規模騎兵衝鋒,結果,宋軍以一種全覆蓋式的火藥彈打擊,使黨項人的衝鋒還沒有形成趨勢前,就已經奔潰了。

    說白了,打戰打的錢糧。宋軍推進的前線,是密密麻麻的投石機、床弩在拋射火藥彈,再近一點是虎蹲炮、神臂弩,同樣射出的是火藥彈。

    黨項人從步卒、輕騎兵,到引以為豪的鐵鷂子,所有的軍種都嚐試了,都是同樣的結果。

    以鐵騎為前軍,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這就是興慶府的鐵鷂子作戰方式,是大夏景宗所創,可以說是興慶府最後的手段。

    鐵鷂子自成軍以來,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不管是對戰吐蕃、迴鶻,還是與北遼作戰,鐵鷂子一出,基本上可以鑿穿任何防線。

    然而,在與新式宋軍對戰時,鐵鷂子別說衝擊到宋軍的陣前了,就連一次像樣的衝鋒都無法形成。

    千人對的鐵鷂子,這幾乎是興慶府在大規模作戰時的最大編隊了。結果是,還沒來得及衝鋒,就被火藥彈覆蓋了。盡管興慶府針對戰馬做了火藥彈的適應性訓練,仍然扛不住密集的炮火轟炸。

    鐵鷂子鐵索相連的作戰方式,間或的死傷,更是拖慢了戰馬的衝鋒速度,連接成片的鐵鷂子,直接就成了宋軍炮火的靶子。

    這戰根本就沒得打!

    興慶府不得不再一次遣使到汴梁了······

    “停戰嗎?”

    前線指揮部也需要針對西夏遣使的事宜商討了。不過,現在前線指揮部聚堆商討更容易了,各路大軍已經完全銜接了,徹底的無縫銜接。

    “不知這一波攻擊,黨項人的傷亡如何?”

    這時候,各路的文佐帥也正聚在一起匯總各路在這一波攻擊中的殲敵數。

    “這一波攻擊,各路大軍總計殲敵六萬七千六百八十餘······”

    章惇在這場合是以文佐帥出麵的,他在看到這數字時,都有點不敢信。這才打了幾天?三天還是五天,直接殲敵的數量,幾乎與前期所有戰事加起來都多。

    這時候,他也是真的明白種建中所分析的······官家和朝廷確實沒有真要殺絕黨項人的想法。

    就現在圍困西夏的大軍,任何一路都可以一路推進,直接拿下興慶府。朝廷之所以轉這麽大的圈,謀這麽大的局,耗費這麽大的錢糧,是要真正的平滅黨項,不讓其北逃流竄。

    同時,也是營造這般的圍困大勢,迫使興慶府投降······

    “戰事一方提出議和,依慣例,一般都是要停戰的。除非如上次那樣,興慶府要求無理被朝廷拒絕議和······”

    “即便是再戰,也需要朝廷詔令,否則我等前線軍伍是不能在議和期間擅自挑起戰事的······”

    “停戰可以,但末將以為所謂停戰不應該是單方麵,而且,末將以為,在停戰期間,所有防線不得鬆懈,嚴防興慶府趁機突圍,或者發起攻擊!”

    黨項人的出爾反爾對於有過西軍經曆的將帥和軍卒,沒人不清楚。第一次議和,是黨項人以為大宋也就那樣;這一次議和是真的被打疼了。

    要說黨項人就這樣真的臣服於大宋······都覺得不會那麽簡單。所以,戒備是必須的。

    前線指揮部決定,各路大軍在停戰時,也必須保持激戰時的狀態。同時,各路文武帥帳分設與兩路大軍的銜接處,並且是一文一武的銜接,或者是主副帥銜接。

    西夏的使臣又來了······這一次整個汴梁都關注著。前方大軍的勝戰,隨著紅翎遞報次第的傳入朝廷,汴梁人都知道,興慶府時日不多了。

    整個汴梁都在揣測西夏遣使的誠意······再沒有第一次泄露機密的傳言了。

    鄭俠估計是第一個被朝廷懲罰,卻被整個汴梁乃至朝廷臣工同情的官員。畢竟,鄭俠的泄露,讓整個汴梁時隔多年後,又有了議論朝廷大事的機會。

    “不提條件?隻說臣服內附?我怎麽感覺不真實呢?”

    韓琦曾經主過西北,豈能不知道黨項人的習性?他絕不相信興慶府會真的無條件投降。

    “也不是不可能吧,畢竟在大軍猛攻之下,興慶府被收複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王珪已經在考慮醞釀怎樣的詩篇,才能彰顯出這一屆內閣的功勞了。西夏人無條件投降,也是需要在詩篇中體現的,是大宋中興之勢的佐證。

    “黨項人什麽習性,想必諸位都清楚······不對!官家,朝廷需要緊急詔令,著令前線不得鬆懈,老臣以為,興慶府要突圍······”

    整個內閣中,帶過兵的好像也就韓琦和文彥博,韓琦能有這樣的覺悟,倒也對得起一個知兵事的名頭。

    “韓閣老,稍安。前方的策略奏報剛到······前方將士還是可以信任。”

    富弼也是剛剛瀏覽了通進院傳遞到勤政殿的前方奏報。

    首尾銜接,無空檔圍困,文武協作,精誠合作······官家的分兵分權策略,再一次得到了體現。沒主導整場戰事的臣工,偏偏配合的比有主帥還嚴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