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做任何事都沒有單純過。
趙曦再一次召集內閣大臣商討鄭俠職銜事宜時,把大概的想法都說了……
“官家,老臣並非不支持對大理用兵。其實,從大理高家謀反以後,大理的文臣武將已經由朝廷派遣了。從某種意義上,大理已經是國朝的州府。”
張方平的話,雖然首先表明了支持謀算大理,可話裏話外的意思都是沒必要。
“官家,臣以為,國朝於西夏一役,已經使整個朝廷用度捉襟見肘了。況且,將士接連作戰,軍疲將衰,雖然賞賜到位,老臣以為應謹慎決斷,以防高粱河前車之鑒!”
太宗朝時,國朝大軍平滅北漢,不顧兵疲將衰之大忌,太宗獨斷專行,兵發北遼,欲收複燕雲十六州。
結果,在高粱河被遼軍擊潰。雖然有將領用兵之誤,究其原因,兵鋒衰竭絕對是高粱河兵敗的原因。
也是因為此役,國朝兵力從此一蹶不振。
這才好轉了多久?官家在西夏之戰尚未結束之時,就要準備對大理用兵了!
韓琦怕了,怕因為官家這樣的決斷,再一次把國朝拖進又一次兵力衰敗的循環中。所以,都忘記為尊者諱了,口無遮攔的諫言了。
“稚圭,慎言!”
文彥博拖了一下韓琦。
“陛下,老臣妄言了,請官家責罰!”
韓琦也知道自己有點過了,文彥博這一拽,讓他有點驚醒了。
這不是先帝時,可他一遇到事,還是像先帝朝那樣,毫不顧忌的開口。
這是官家,威望堪比太祖的當今聖上。
這個老韓……高粱河潰敗的原因如何,那怕是都明白是太宗急於求成獨斷專行導致的,可從未在台麵上這樣被講出來。
要說趙曦真在意韓琦針砭太宗,不至於。可要說趙曦根本不在乎,禮節上說不過去。
“哼!國朝不曾因言獲罪,念你急國朝之憂,朕不計較。罰俸半年吧……”
在意不在意,趙曦都得有個態度。如果真的無所謂的過去了,不僅僅是韓琦不尊長,就連他趙曦也會被人詬病的。
韓琦的話雖然沒挑明,誰都聽出來這是在指責太宗,並且將高粱河之敗局作為勸諫官家的對照。
其實,臣工不論怎樣勸諫今上,君王都不應該怪罪。但若是涉及先帝以及趙氏的祖上,那就犯忌諱了。
韓琦的這個小插曲,倒是讓勤政殿裏一下子清淨了,也讓諸位內閣大臣冷靜下來思考了。
“諸位還是沒仔細謹聽官家所言。遣鄭俠就職礦城,並非要用兵大理,或者說即便對大理用兵,也幾年後的事了。”
“從大理輪換的臣工所言,大理王室的旨意,出了宮門基本沒多少部落執行的。即便是國朝派遣的臣工,也是幫忙治理段氏領地,培養段氏近臣。”
“說白了,大理如西夏,乃是共主之政局。”
“官家之於鄭介夫的職能,乃是理清大理各部落之間的糾葛。正如張閣老所言,大理基本上已經是國朝的州府了,朝廷豈能讓國朝的州府處於混亂治政?”
“這幾年,因朝廷對西夏用兵,不再遣武將輔助大理王室,也導致了大理內政再一次混亂,有了再一次內亂的跡象。這不是好現象,為國朝鑄幣計,朝廷也應該對大理保持關注!”
“是故,老臣以為官家此舉高瞻遠矚,是長遠謀略。”
說實話,富弼或許是領會趙曦的意圖了,可這幾句話,卻是很明顯在對張方平和韓琦解惑。
意思是:官家並無用兵之意,倒是大家多心了。
從本意上,富弼好像也不太同意急於對大理用兵。
對於大宋而言,燕雲才是最為緊要的。大理柔順,加上自高氏謀反後,整個大理王室受國朝影響,越發恭敬。
並且,如今的模式,礦城該得的利益都得到了,完全沒必要在大理浪費心思。
所以,他算是巧妙的替換了趙曦的用意,也似乎緩解了內閣大臣與官家可能存在的衝突。
富弼的這一番話,沒有將對大理用兵的話題堵死,也沒有說張方平和韓琦的進言不合適,倒是把話題單純的放在鄭俠的職銜上。
唉……
這就是大宋臣工的觀念。盡管趙曦已經指引了多年,始終還是沒能徹底改變那種骨髓裏小富即安的烙印。
自己急進了嗎?趙曦不覺得。就大理的戰力,別說是國朝現在七十萬的常備新軍,就是早些年,十幾萬的新軍也可以輕鬆的把大理拿下來。
之所以不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戰力的問題,而是趙曦對大理境內各方勢力不熟悉。
趙曦知道,即便是再過百年,到了大明朝時,大理都還是土司自治的割據,甚至一直到很久的以後。
“對大理是否用兵,視情況而定。鄭介夫的職銜先定下……”
“至於鄭介夫就任後的章程,內閣議定吧!不過,朕有個要求,關於鄭介夫職能所指,必須是以國朝將大理納入版圖為最終目標。”
“九州一統,金甌無缺!這不是說說而已!朕希望諸位不要以一個礦城的利益,而不顧國朝百年基業!且退下吧!”
趙曦第一次在還沒有議定事務時,將內閣大臣驅出了勤政殿。
趙曦並沒有多生氣。對於內閣大臣的反應,趙曦是有準備的。
最起碼,現在不再是怯戰,也是真心為朝廷著想。
當然,趙曦覺得礦城的利益應該是最為主要的原因。畢竟,一旦大理開戰,就意味著礦城會受到影響,甚至停產。
就礦城目前的利潤,那怕是在礦城的份子不大,對於任何一家參與者,那都是難舍的利益。
其實,他們還是不清楚如今國朝軍伍的戰力,還是高估了大理那些部落的實力。
不管是張方平還是韓琦,甚至整個內閣大臣,對於戰力的評估,還停留在他們主導戰事的時代,那怕是偶爾見識了火器的威力,也無法想象大規模作戰時,火器到底有多大的殺傷力,又領先周邊鄰國多遠。
真正對火器大規模作戰殺傷力最有體會的,唯有現在在興慶、銀夏一帶的黨項人。
趙曦再一次召集內閣大臣商討鄭俠職銜事宜時,把大概的想法都說了……
“官家,老臣並非不支持對大理用兵。其實,從大理高家謀反以後,大理的文臣武將已經由朝廷派遣了。從某種意義上,大理已經是國朝的州府。”
張方平的話,雖然首先表明了支持謀算大理,可話裏話外的意思都是沒必要。
“官家,臣以為,國朝於西夏一役,已經使整個朝廷用度捉襟見肘了。況且,將士接連作戰,軍疲將衰,雖然賞賜到位,老臣以為應謹慎決斷,以防高粱河前車之鑒!”
太宗朝時,國朝大軍平滅北漢,不顧兵疲將衰之大忌,太宗獨斷專行,兵發北遼,欲收複燕雲十六州。
結果,在高粱河被遼軍擊潰。雖然有將領用兵之誤,究其原因,兵鋒衰竭絕對是高粱河兵敗的原因。
也是因為此役,國朝兵力從此一蹶不振。
這才好轉了多久?官家在西夏之戰尚未結束之時,就要準備對大理用兵了!
韓琦怕了,怕因為官家這樣的決斷,再一次把國朝拖進又一次兵力衰敗的循環中。所以,都忘記為尊者諱了,口無遮攔的諫言了。
“稚圭,慎言!”
文彥博拖了一下韓琦。
“陛下,老臣妄言了,請官家責罰!”
韓琦也知道自己有點過了,文彥博這一拽,讓他有點驚醒了。
這不是先帝時,可他一遇到事,還是像先帝朝那樣,毫不顧忌的開口。
這是官家,威望堪比太祖的當今聖上。
這個老韓……高粱河潰敗的原因如何,那怕是都明白是太宗急於求成獨斷專行導致的,可從未在台麵上這樣被講出來。
要說趙曦真在意韓琦針砭太宗,不至於。可要說趙曦根本不在乎,禮節上說不過去。
“哼!國朝不曾因言獲罪,念你急國朝之憂,朕不計較。罰俸半年吧……”
在意不在意,趙曦都得有個態度。如果真的無所謂的過去了,不僅僅是韓琦不尊長,就連他趙曦也會被人詬病的。
韓琦的話雖然沒挑明,誰都聽出來這是在指責太宗,並且將高粱河之敗局作為勸諫官家的對照。
其實,臣工不論怎樣勸諫今上,君王都不應該怪罪。但若是涉及先帝以及趙氏的祖上,那就犯忌諱了。
韓琦的這個小插曲,倒是讓勤政殿裏一下子清淨了,也讓諸位內閣大臣冷靜下來思考了。
“諸位還是沒仔細謹聽官家所言。遣鄭俠就職礦城,並非要用兵大理,或者說即便對大理用兵,也幾年後的事了。”
“從大理輪換的臣工所言,大理王室的旨意,出了宮門基本沒多少部落執行的。即便是國朝派遣的臣工,也是幫忙治理段氏領地,培養段氏近臣。”
“說白了,大理如西夏,乃是共主之政局。”
“官家之於鄭介夫的職能,乃是理清大理各部落之間的糾葛。正如張閣老所言,大理基本上已經是國朝的州府了,朝廷豈能讓國朝的州府處於混亂治政?”
“這幾年,因朝廷對西夏用兵,不再遣武將輔助大理王室,也導致了大理內政再一次混亂,有了再一次內亂的跡象。這不是好現象,為國朝鑄幣計,朝廷也應該對大理保持關注!”
“是故,老臣以為官家此舉高瞻遠矚,是長遠謀略。”
說實話,富弼或許是領會趙曦的意圖了,可這幾句話,卻是很明顯在對張方平和韓琦解惑。
意思是:官家並無用兵之意,倒是大家多心了。
從本意上,富弼好像也不太同意急於對大理用兵。
對於大宋而言,燕雲才是最為緊要的。大理柔順,加上自高氏謀反後,整個大理王室受國朝影響,越發恭敬。
並且,如今的模式,礦城該得的利益都得到了,完全沒必要在大理浪費心思。
所以,他算是巧妙的替換了趙曦的用意,也似乎緩解了內閣大臣與官家可能存在的衝突。
富弼的這一番話,沒有將對大理用兵的話題堵死,也沒有說張方平和韓琦的進言不合適,倒是把話題單純的放在鄭俠的職銜上。
唉……
這就是大宋臣工的觀念。盡管趙曦已經指引了多年,始終還是沒能徹底改變那種骨髓裏小富即安的烙印。
自己急進了嗎?趙曦不覺得。就大理的戰力,別說是國朝現在七十萬的常備新軍,就是早些年,十幾萬的新軍也可以輕鬆的把大理拿下來。
之所以不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戰力的問題,而是趙曦對大理境內各方勢力不熟悉。
趙曦知道,即便是再過百年,到了大明朝時,大理都還是土司自治的割據,甚至一直到很久的以後。
“對大理是否用兵,視情況而定。鄭介夫的職銜先定下……”
“至於鄭介夫就任後的章程,內閣議定吧!不過,朕有個要求,關於鄭介夫職能所指,必須是以國朝將大理納入版圖為最終目標。”
“九州一統,金甌無缺!這不是說說而已!朕希望諸位不要以一個礦城的利益,而不顧國朝百年基業!且退下吧!”
趙曦第一次在還沒有議定事務時,將內閣大臣驅出了勤政殿。
趙曦並沒有多生氣。對於內閣大臣的反應,趙曦是有準備的。
最起碼,現在不再是怯戰,也是真心為朝廷著想。
當然,趙曦覺得礦城的利益應該是最為主要的原因。畢竟,一旦大理開戰,就意味著礦城會受到影響,甚至停產。
就礦城目前的利潤,那怕是在礦城的份子不大,對於任何一家參與者,那都是難舍的利益。
其實,他們還是不清楚如今國朝軍伍的戰力,還是高估了大理那些部落的實力。
不管是張方平還是韓琦,甚至整個內閣大臣,對於戰力的評估,還停留在他們主導戰事的時代,那怕是偶爾見識了火器的威力,也無法想象大規模作戰時,火器到底有多大的殺傷力,又領先周邊鄰國多遠。
真正對火器大規模作戰殺傷力最有體會的,唯有現在在興慶、銀夏一帶的黨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