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會的分組討論是三天,關於朝廷推行新法的討論,在前兩天基本結束了。
這時候,內閣大臣也不再到各路各衙門的分組參與了,他們需要整理分組討論的結果,形成新法討論的文稿呈於官家。
幾百人的發言,趙曦不可能全部看了,隻是挑著撿著的大概看一看。所以,大朝會臣工對新法的意見,還需要內閣整理,並形成意見提供給他決斷。
“從分組討論結果看,具體到國朝各路各衙門,讚同役兵法的超過七成,讚同驛站改製的超過六成。”
“按照三級決策製規定,達到了朝廷讚同標準,可以推行。”
三級決策製的推開,越發能體現這種製度的優越性。這是富弼最真實的感受。
分組討論,不管達成怎樣的意見,臣工們參政議政的熱情是實實在在的,而對於朝廷最終形成詔令的程序和方式也是認同的。
那怕是在分組討論時持反對意見,可一旦本路的討論最終結論是讚同者占多數,持反對意見的臣工,也會欣然簽字,支持本路組的最終結論。
這樣的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在朝廷推行新法變革時,絕不會出現陽奉陰違的情況。
這是一個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讓地方官吏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視…~最起碼從明麵上如此。
這正是因為這樣,朝廷自上而下,都能充分了解新政,相當細致具體,甚至對於新政可能出現的漏洞也了解了。
如此,讓地方州府郡縣以及朝廷衙門,在實行新法時,會主動的避免漏洞出現…~這才是這種方式的意義所在。
嗯…~內閣統計出來的結果,跟趙曦所預計的差不多。
從這兩天傳遞上來的討論記錄,趙曦大體瀏覽過的內容,對這樣的結果有所估計。
隻是,最後一天的朝會議程怕是不能按計劃執行了。
“責任書?”
官家又出幺蛾子了。
內閣大臣看到官家讓內監傳過來的幾頁紙,都是一臉的不解。
大朝會挺好的開端,正常閉幕不行嗎?即便是最後一天的議程可有可無,那怕是取消一些議程,也比橫生枝節要妥當。
一直以來,官家推動新政,都是很穩妥的,步步推進,很少有這樣抽冷子讓人猝不及防的時候。
一係列的變革,在大朝會時被驗證,即便是保守的司馬光都欣然接受了,這是好現象。
實在想不通官家為何如此的急迫,一項一項的別出心裁。
這又來一個責任書……
“官家,老臣並非認為責任書不合適,隻是……隻是朝廷的五年計劃本身就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指導性規劃,無法對各項政務具體化。”
“貿然簽訂責任書,不可能很明確的有指標的製定,可能會導致地方州府郡縣曲解規劃內容,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而同樣是大而化之的責任書,對於地方州府並沒有約束力,有沒有沒有區別。”
這是富弼第一次對官家的新舉措反對。
在富弼看來,這一次的大朝會,特別是他在做工作報告時,已經能真切的感受到國朝如今巨大的進步。
來日方長,他都六十多歲了,都感覺能看到國朝的崛起,正值青壯,完全沒必要這般著急。
責任書,有了這樣的想法,拖一年又能如何?有五年規劃的指導,再加上地方州府一年的實行,來年簽訂責任書,完全可以有的放矢,沒必要這樣緊湊,讓臣工,甚至讓內閣大臣都有了措手不及的感覺了。
趙曦很不想說這是他突然想起來的,是因為大朝會的氣氛,讓他想起了曾經,才有了的想法。
趙曦也覺得有些倉促了。隻是考慮到最後一日朝會的空閑,就想著拋出責任書,做一下嚐試。
看來…~能不能說這是取得一點成績後的沾沾自喜,不思進取?
“諸位臣工以為如何?”
連一直支持並極力維護新政的富弼,這時候都退縮了,有了穩妥的想法。趙曦知道,跟地方州府簽訂責任書的議程,怕是在今年推不開了。
責任書的簽訂,是補齊整個年度大朝會的最後一環。未來隻要按照這種確定的模式繼續,趙曦敢肯定,用不了五年,國朝的各項政務將有一個很大的進步,翻一翻也不是不可能。
責任書的意義,並不在於形式,而是要給朝臣們一個提示……朝廷的規劃不是說著玩的,是需要臣工一年一進度,一年一目標的去完成。
同時,也是指導地方州府不要急於求成,要將國朝的各項政務穩步推進。
這不是督促,更是一種計劃式的指導。
在趙曦看來,國朝的施政弊端,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朝廷統籌這一最為核心關鍵的環節。
不錯,國朝是朝廷集權,是君王集權,可在事實上,國朝的政務到了地方,五花八門,亂七八糟,並沒有把國朝大一統的優勢發揮出來。
簽訂責任書,明麵上是對地方州府施政的鞭策,背後的含義,趙曦卻是想將大一統的製度優勢,用這種方式充分發揮。
一項政策,朝廷在製定以後,在京兆府的實施跟在京東東路都不會完全一樣,更別提南北的巨大區別了。
國朝從來沒有過任務指標之類的措施,考評也都是泛泛的內容。
趙曦也沒有想過要一次就把事情做到臻境,隻是想傳達一種施政的方法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是…~大朝會所體現出來的成就,讓內閣大臣都欣慰了,滿足了,擔心橫生枝節會破壞這樣的大好局麵。
“官家,臣以為可行……”
哦……忘了,忘了還有一個致力於改變的王安石。
“王卿說說看。”
趙曦的著語氣,已經大體表明了態度。
“官家,既然國朝的規劃是大而化之,責任書也完全可以大而化之。目的隻是對國朝治政的統一,也就是對於朝廷各項政務的同步推進。”
“當然,這存在地方主官因為能力差距,而不可能完全同步,這也同樣能體現官員的優劣,從而給朝廷選材提供參考。”
“官家的責任書議程,在今年簽訂時,可以不明確指標任務,隻需要讓臣工知道這種方式,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如此一來,便可以逐年完善!”
王安石的話,讓趙曦突然想起特符合這情形的一句話:雖不中也不遠也!
趙曦現在已經脫離了跟朝臣辯駁的境界,經過多年的磨合,已經到了自己隨便一個想法,讓臣工揣度的程度。
所以,王安石這番話是真的相當的合事宜。
趙曦再一次看向富弼…~他是首相。
“官家,王內閣所言也不是不可以。不過老臣以為,責任書盡量不明確指標任務,不對地方州府強令,並且要在朝會上明示本年責任書為試行……”
“官家,朝廷的五年規劃,都是有相關內容的,臣擔心因為責任書的出台,會給地方州府造成朝廷以此評價官員的誤解,從而導致地方州府在推行朝廷政策時,急於求成,從而影響民生。”
內閣大臣看來都有些誤會,其實,從趙曦的本意,並不是就要在這一次的大朝會,就把國朝的機製完美了。
他的目的,其實就是一種理念的傳達,說白了,就是提供模式或者說模板,然後在具體推行中逐漸完善。
經過三五年磨合,能讓這種模式成熟,並在國朝熟練運行,他可以確定,國朝上下可以形成真正大一統朝廷集權的體製。到那時,才能發揮集中全國朝辦大事的情況。
不管是王安石的建議,還是富弼的擔憂,從本質上並沒有脫離趙曦推出責任書的意義和指向。
“責任書推出有點倉促,朕也無意將責任書在這一次就正式推開。這就是做一個引導……”
“諸位臣工,朕的意思,本次朝會責任書的方式要推開,但是,不作為國朝所有州府衙門的固定議程。”
“朕以為,這一次大朝會,責任書作為補充議程,或者說州府和衙門加分項,讓地方州府郡縣或朝廷各衙門自願認領與朝廷簽訂責任書。”
“如此一來,既可以推開責任書的模式,同時也有激發臣工上進心。有了自願的選擇,又是加分項,不作為固定目標任務。如此,不會因臣工為完成朝廷任務指標而強行攤牌,影響民生。”
不說倉促的原因,從符合實情談起,趙曦也不可能在這樣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強行推動一項措施。這與他循序漸進改變國朝現狀的宗旨不符。
趙曦說完話,似乎聽到了內閣大臣那一聲的鬆氣……至於嗎?趙曦不認為他能對內閣大臣有如此大的壓力。
或許,他們太求穩了,生怕有太多的變數。
國朝有了大改觀,所有的一切得益於這些年的新政。同時,這樣的成效也讓朝臣不敢輕易去作改變。
之前所有的新政,趙曦都是經過溝通,然後潛移默化的滲透,最終得以實現。
即便是借王安石的口,也是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反複幾次,逐漸讓朝臣接受後,以一個相對均衡的成稿推出。
而這責任書…~說起來僅僅是簽訂的形式,其實,責任書跟軍令狀是接近的,最起碼對於朝臣們是這樣。
“官家,責任書具體指標如何確定?”
責任書來源於五年規劃,比如,涉及到產業發展的進步,涉及到役兵招募的數量,涉及到稅入增加等等……
“具體指標由各衙門和地方州府郡縣自行確定。當然,這應該基於他們近幾年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有提高,有進步,有改善,才能體現責任書加分項的意義。”
隨後,趙曦便不再過問了,隻是將此事交於內閣大臣。他隻需要在大朝會的最後一日,看到大朝會有簽訂責任書的議程即可。
剩下的就是內閣大臣需要做的事了。
趙曦自即位以來的施政風格,基本上在朝廷,在內閣大臣中已經形成了,那就是溝通。
如今,當官家拋出責任書時,內閣大臣也同樣選擇了提前溝通。
主要是,這一次大朝會的各項議程推進,沒有出現任何意外,讓內閣大臣也更加認同了官家提前溝通的做法。
分組討論的最後時刻,內閣大臣再一次分散到各分組中……
“諸位同僚,朝廷責任書的事宜,咱們工坊城是否要簽訂,需要諸位商定。”
富弼離開工坊城的討論組後,王陶帶著工坊城的各位主事離開了工部的討論組……在分組討論時,工坊城是與工部同組討論的。
“朝廷責任書隻針對工部,我工坊城即便有意簽訂責任書,勢必需要協調工部的主官。官家曾有言,做事容易協調難。工部未必敢承擔這份責任!”
李誡跟工部打交道最多,也真的了解工部那些官員的腐朽,跟工坊城的風氣是兩迴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責任書試行,又是自願性質,可以看出這是官家推出,而內閣大臣並不情願推行的事。這時候,工坊城應該率先響應!”
“至於工部如何,工坊城需要在意工部嗎?王城主同樣是議政!況且,工部七成的政績,基本靠工坊城來擔負,隻要咱們工坊城主動,相信工部不介意借咱們的風。”
申天賜純粹是被官家帶著做到國朝高官的,在他心裏隻有官家。隻要是官家有意做的,在申天賜看來,工坊城就該無條件執行。
“工坊城自上一次推廣新產業以後,這些年再沒有大範圍撲買工坊城的新產品。咱們有底蘊。再有一次推廣,工坊城完全可以大幅度提升各項指標。”
“城主,其實對於工坊城,具體化責任書不難,完成責任指標也不難。下官以為,工坊城完全可以以工坊城為主體,直接與朝廷簽訂責任書……”
工坊城是官家的自留地,這確實是事實。
韓縝離開了,薛向離開了,如今是王陶任城主,入選議政的蘇頌和沈括不說,以李誡、賈憲、申天賜這些具體主事,都是因為官家而得以改變命運的。
在工坊城,唯有官家的意誌才是工坊城必須遵行的。
在這一點上,別說是王陶出自潛邸,即便是新調來城主,也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
工坊城是一個以能力為尊的地方,這種能力並不是說文采,也不是說出身,而是在工坊城整個產業中共同的認可。
就比如現在,雖然有商討,但是所有人都盯著蘇頌來定論。
這時候,內閣大臣也不再到各路各衙門的分組參與了,他們需要整理分組討論的結果,形成新法討論的文稿呈於官家。
幾百人的發言,趙曦不可能全部看了,隻是挑著撿著的大概看一看。所以,大朝會臣工對新法的意見,還需要內閣整理,並形成意見提供給他決斷。
“從分組討論結果看,具體到國朝各路各衙門,讚同役兵法的超過七成,讚同驛站改製的超過六成。”
“按照三級決策製規定,達到了朝廷讚同標準,可以推行。”
三級決策製的推開,越發能體現這種製度的優越性。這是富弼最真實的感受。
分組討論,不管達成怎樣的意見,臣工們參政議政的熱情是實實在在的,而對於朝廷最終形成詔令的程序和方式也是認同的。
那怕是在分組討論時持反對意見,可一旦本路的討論最終結論是讚同者占多數,持反對意見的臣工,也會欣然簽字,支持本路組的最終結論。
這樣的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在朝廷推行新法變革時,絕不會出現陽奉陰違的情況。
這是一個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讓地方官吏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視…~最起碼從明麵上如此。
這正是因為這樣,朝廷自上而下,都能充分了解新政,相當細致具體,甚至對於新政可能出現的漏洞也了解了。
如此,讓地方州府郡縣以及朝廷衙門,在實行新法時,會主動的避免漏洞出現…~這才是這種方式的意義所在。
嗯…~內閣統計出來的結果,跟趙曦所預計的差不多。
從這兩天傳遞上來的討論記錄,趙曦大體瀏覽過的內容,對這樣的結果有所估計。
隻是,最後一天的朝會議程怕是不能按計劃執行了。
“責任書?”
官家又出幺蛾子了。
內閣大臣看到官家讓內監傳過來的幾頁紙,都是一臉的不解。
大朝會挺好的開端,正常閉幕不行嗎?即便是最後一天的議程可有可無,那怕是取消一些議程,也比橫生枝節要妥當。
一直以來,官家推動新政,都是很穩妥的,步步推進,很少有這樣抽冷子讓人猝不及防的時候。
一係列的變革,在大朝會時被驗證,即便是保守的司馬光都欣然接受了,這是好現象。
實在想不通官家為何如此的急迫,一項一項的別出心裁。
這又來一個責任書……
“官家,老臣並非認為責任書不合適,隻是……隻是朝廷的五年計劃本身就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指導性規劃,無法對各項政務具體化。”
“貿然簽訂責任書,不可能很明確的有指標的製定,可能會導致地方州府郡縣曲解規劃內容,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而同樣是大而化之的責任書,對於地方州府並沒有約束力,有沒有沒有區別。”
這是富弼第一次對官家的新舉措反對。
在富弼看來,這一次的大朝會,特別是他在做工作報告時,已經能真切的感受到國朝如今巨大的進步。
來日方長,他都六十多歲了,都感覺能看到國朝的崛起,正值青壯,完全沒必要這般著急。
責任書,有了這樣的想法,拖一年又能如何?有五年規劃的指導,再加上地方州府一年的實行,來年簽訂責任書,完全可以有的放矢,沒必要這樣緊湊,讓臣工,甚至讓內閣大臣都有了措手不及的感覺了。
趙曦很不想說這是他突然想起來的,是因為大朝會的氣氛,讓他想起了曾經,才有了的想法。
趙曦也覺得有些倉促了。隻是考慮到最後一日朝會的空閑,就想著拋出責任書,做一下嚐試。
看來…~能不能說這是取得一點成績後的沾沾自喜,不思進取?
“諸位臣工以為如何?”
連一直支持並極力維護新政的富弼,這時候都退縮了,有了穩妥的想法。趙曦知道,跟地方州府簽訂責任書的議程,怕是在今年推不開了。
責任書的簽訂,是補齊整個年度大朝會的最後一環。未來隻要按照這種確定的模式繼續,趙曦敢肯定,用不了五年,國朝的各項政務將有一個很大的進步,翻一翻也不是不可能。
責任書的意義,並不在於形式,而是要給朝臣們一個提示……朝廷的規劃不是說著玩的,是需要臣工一年一進度,一年一目標的去完成。
同時,也是指導地方州府不要急於求成,要將國朝的各項政務穩步推進。
這不是督促,更是一種計劃式的指導。
在趙曦看來,國朝的施政弊端,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朝廷統籌這一最為核心關鍵的環節。
不錯,國朝是朝廷集權,是君王集權,可在事實上,國朝的政務到了地方,五花八門,亂七八糟,並沒有把國朝大一統的優勢發揮出來。
簽訂責任書,明麵上是對地方州府施政的鞭策,背後的含義,趙曦卻是想將大一統的製度優勢,用這種方式充分發揮。
一項政策,朝廷在製定以後,在京兆府的實施跟在京東東路都不會完全一樣,更別提南北的巨大區別了。
國朝從來沒有過任務指標之類的措施,考評也都是泛泛的內容。
趙曦也沒有想過要一次就把事情做到臻境,隻是想傳達一種施政的方法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是…~大朝會所體現出來的成就,讓內閣大臣都欣慰了,滿足了,擔心橫生枝節會破壞這樣的大好局麵。
“官家,臣以為可行……”
哦……忘了,忘了還有一個致力於改變的王安石。
“王卿說說看。”
趙曦的著語氣,已經大體表明了態度。
“官家,既然國朝的規劃是大而化之,責任書也完全可以大而化之。目的隻是對國朝治政的統一,也就是對於朝廷各項政務的同步推進。”
“當然,這存在地方主官因為能力差距,而不可能完全同步,這也同樣能體現官員的優劣,從而給朝廷選材提供參考。”
“官家的責任書議程,在今年簽訂時,可以不明確指標任務,隻需要讓臣工知道這種方式,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如此一來,便可以逐年完善!”
王安石的話,讓趙曦突然想起特符合這情形的一句話:雖不中也不遠也!
趙曦現在已經脫離了跟朝臣辯駁的境界,經過多年的磨合,已經到了自己隨便一個想法,讓臣工揣度的程度。
所以,王安石這番話是真的相當的合事宜。
趙曦再一次看向富弼…~他是首相。
“官家,王內閣所言也不是不可以。不過老臣以為,責任書盡量不明確指標任務,不對地方州府強令,並且要在朝會上明示本年責任書為試行……”
“官家,朝廷的五年規劃,都是有相關內容的,臣擔心因為責任書的出台,會給地方州府造成朝廷以此評價官員的誤解,從而導致地方州府在推行朝廷政策時,急於求成,從而影響民生。”
內閣大臣看來都有些誤會,其實,從趙曦的本意,並不是就要在這一次的大朝會,就把國朝的機製完美了。
他的目的,其實就是一種理念的傳達,說白了,就是提供模式或者說模板,然後在具體推行中逐漸完善。
經過三五年磨合,能讓這種模式成熟,並在國朝熟練運行,他可以確定,國朝上下可以形成真正大一統朝廷集權的體製。到那時,才能發揮集中全國朝辦大事的情況。
不管是王安石的建議,還是富弼的擔憂,從本質上並沒有脫離趙曦推出責任書的意義和指向。
“責任書推出有點倉促,朕也無意將責任書在這一次就正式推開。這就是做一個引導……”
“諸位臣工,朕的意思,本次朝會責任書的方式要推開,但是,不作為國朝所有州府衙門的固定議程。”
“朕以為,這一次大朝會,責任書作為補充議程,或者說州府和衙門加分項,讓地方州府郡縣或朝廷各衙門自願認領與朝廷簽訂責任書。”
“如此一來,既可以推開責任書的模式,同時也有激發臣工上進心。有了自願的選擇,又是加分項,不作為固定目標任務。如此,不會因臣工為完成朝廷任務指標而強行攤牌,影響民生。”
不說倉促的原因,從符合實情談起,趙曦也不可能在這樣沒有溝通的情況下,強行推動一項措施。這與他循序漸進改變國朝現狀的宗旨不符。
趙曦說完話,似乎聽到了內閣大臣那一聲的鬆氣……至於嗎?趙曦不認為他能對內閣大臣有如此大的壓力。
或許,他們太求穩了,生怕有太多的變數。
國朝有了大改觀,所有的一切得益於這些年的新政。同時,這樣的成效也讓朝臣不敢輕易去作改變。
之前所有的新政,趙曦都是經過溝通,然後潛移默化的滲透,最終得以實現。
即便是借王安石的口,也是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反複幾次,逐漸讓朝臣接受後,以一個相對均衡的成稿推出。
而這責任書…~說起來僅僅是簽訂的形式,其實,責任書跟軍令狀是接近的,最起碼對於朝臣們是這樣。
“官家,責任書具體指標如何確定?”
責任書來源於五年規劃,比如,涉及到產業發展的進步,涉及到役兵招募的數量,涉及到稅入增加等等……
“具體指標由各衙門和地方州府郡縣自行確定。當然,這應該基於他們近幾年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有提高,有進步,有改善,才能體現責任書加分項的意義。”
隨後,趙曦便不再過問了,隻是將此事交於內閣大臣。他隻需要在大朝會的最後一日,看到大朝會有簽訂責任書的議程即可。
剩下的就是內閣大臣需要做的事了。
趙曦自即位以來的施政風格,基本上在朝廷,在內閣大臣中已經形成了,那就是溝通。
如今,當官家拋出責任書時,內閣大臣也同樣選擇了提前溝通。
主要是,這一次大朝會的各項議程推進,沒有出現任何意外,讓內閣大臣也更加認同了官家提前溝通的做法。
分組討論的最後時刻,內閣大臣再一次分散到各分組中……
“諸位同僚,朝廷責任書的事宜,咱們工坊城是否要簽訂,需要諸位商定。”
富弼離開工坊城的討論組後,王陶帶著工坊城的各位主事離開了工部的討論組……在分組討論時,工坊城是與工部同組討論的。
“朝廷責任書隻針對工部,我工坊城即便有意簽訂責任書,勢必需要協調工部的主官。官家曾有言,做事容易協調難。工部未必敢承擔這份責任!”
李誡跟工部打交道最多,也真的了解工部那些官員的腐朽,跟工坊城的風氣是兩迴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責任書試行,又是自願性質,可以看出這是官家推出,而內閣大臣並不情願推行的事。這時候,工坊城應該率先響應!”
“至於工部如何,工坊城需要在意工部嗎?王城主同樣是議政!況且,工部七成的政績,基本靠工坊城來擔負,隻要咱們工坊城主動,相信工部不介意借咱們的風。”
申天賜純粹是被官家帶著做到國朝高官的,在他心裏隻有官家。隻要是官家有意做的,在申天賜看來,工坊城就該無條件執行。
“工坊城自上一次推廣新產業以後,這些年再沒有大範圍撲買工坊城的新產品。咱們有底蘊。再有一次推廣,工坊城完全可以大幅度提升各項指標。”
“城主,其實對於工坊城,具體化責任書不難,完成責任指標也不難。下官以為,工坊城完全可以以工坊城為主體,直接與朝廷簽訂責任書……”
工坊城是官家的自留地,這確實是事實。
韓縝離開了,薛向離開了,如今是王陶任城主,入選議政的蘇頌和沈括不說,以李誡、賈憲、申天賜這些具體主事,都是因為官家而得以改變命運的。
在工坊城,唯有官家的意誌才是工坊城必須遵行的。
在這一點上,別說是王陶出自潛邸,即便是新調來城主,也無法改變這樣的現狀。
工坊城是一個以能力為尊的地方,這種能力並不是說文采,也不是說出身,而是在工坊城整個產業中共同的認可。
就比如現在,雖然有商討,但是所有人都盯著蘇頌來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