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猜對了一部分,卻沒有猜對全部。
勤政殿的設立,趙曦幾乎完全是借鑒後世會堂的,到了前年,才算是完全的完工了。
所以,勤政殿也是有各路的殿堂的。而分組討論,也是根據朝廷的十七路來分開的。
至於職能,則是完全根據朝廷衙門分開的。
所以,蘇軾還是有蒙混機會的。畢竟,從議政到參政,整個荊湖路幾十人呢。
另外一個蘇轍沒預料到的是,沒想到荊湖路不僅僅是派來了監察官,更是有蔡確這樣的副總監察官蒞臨。
“諸位同僚,受官家委托,確參與荊湖路的分組討論。由於內閣大臣與總監察官都需要參與國朝各路,朝廷各衙門的分組討論,在時間上需要排開。”
“所以,在內閣大臣和總監察官到位時,國朝各路朝廷各衙門需要討論朝廷實行的新法。至於提案議案的討論,將由各路各衙門自行組織。”
“另外,我隻是受官家委托參與,隻做為傾聽者……”
蔡確是嘉佑四年進士及第,蘇軾是嘉佑二年進士及第。蘇軾能感覺到這時候蔡確的那種意氣風發,而自己…~
雖然蘇軾看不上蔡確,甚至一直認為蔡確是幸進之臣,更是對他的鑽營不屑。可這時候,他仍然無法讓自己平靜。
論官階,蔡確比不上荊湖路的主官,甚至待遇上比不上荊湖駐軍的武將,可這時候,受到的尊敬卻顯而易見。
人家是官家的近臣!
蔡確並沒有指明,分組討論需要不需要統一意見…~這個是如今朝廷比較時興的。用官家的話,叫做統一思想。
所以,從一開始的討論,就進入了白熱化……
“役兵之法,對於國朝軍力強盛的確有益,可役兵之法所規定的服役年限,這很容易造成軍伍的動蕩……”
“國朝是募兵製,是祖宗法度,國朝軍卒同時又是終生製,加上如今國朝火器裝備軍伍的原因。倘若容許軍卒退役,會不會造成國朝的火器泛濫……”
“火器製造在工坊城,軍卒入軍伍,隻是訓練如何使用火器,而不是如何製造火器。再說了,役兵之法已經規定,朝廷會根據軍卒在軍伍的表現,對服役期滿的軍卒,將根據在軍伍中的表現,是繼續服役還是安置工坊城,亦或是到地方任職等等……”
“既然有服役期限,就是說朝廷容許服役期滿後恢複原本身份,服役期滿的去向並不具備強製性。下官以為,朝廷應對服役期滿的軍卒增加強製性服從朝廷調配的條款……”
“不妥,役兵法規定,所有大宋的適齡丁口,都有義務服兵役,不論出身。這就是說,士子也有富兵役的義務。倘若朝廷有強製性條款,是否可以強製士子不得參加大比?”
你一言我一語,整個討論確實是熱烈。負責記錄的秘書處和監察官,根本來不及完整的記錄下來。
蘇軾看著激烈討論的同僚,真心有些無語。
他們所說的問題,在朝廷役兵法討論稿中,已經完全做了釋義,有專門的條款引導。
這也是他昨天聽從了小弟的意見,真的用心看過役兵法的。
“役兵法對於服兵役的事宜是有引導的。士子入軍伍,首先是到講武堂接受培訓,從而確定入軍伍後的職銜是文臣還是武將。”
“其次,役兵法對於服役的軍卒,將分為工程軍卒、征戰軍卒、輔助軍卒和義務軍卒。從字麵上理解,朝廷對於服役退役安置是有計較的。”
“適合征戰的,朝廷應該會轉為新軍,並成為職業軍卒。適合營造的,將麵向國營寺安排,而沒有任何特長和側重的,才是真正的義務軍卒。”
“如此一來,不僅僅是解決了朝廷兵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為朝廷遴選出基層的校尉。最後,也應該是朝廷的終極目標…~經過多年的役兵法實施,國朝將實現全民皆兵的境況……”
“當然,這種全民皆兵,並不是全民新軍。新軍是純粹的征戰軍伍,工程軍卒將補充國朝各類作坊的新舊代謝,而義務軍卒,在經過軍營的訓練後,迴到家鄉能擔任維護地方安靖的職能!”
蘇軾的聰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熱衷於理政,並不是說他不具備理政的思維和能力,而是單純的不喜歡。
這一番話,就是蔡確也不得不承認蘇軾的見識。
……
“這是蘇軾說的?”趙曦看到荊湖路的討論記錄,居然有一陣詫異。
“中正,把講武堂蘇轍的發言找出來……”
若是蘇轍有這樣的見識,趙曦一點都不會奇怪。從青苗法推行之初,蘇轍奉命外調,當初形成的報告,趙曦就看出了蘇轍的治政能力。
至於蘇軾,雖然趙曦沒有把他看成柳三變一樣的人物,對於蘇軾的治政能力,他沒敢去奢望。
人的精力有限,當專注於某一項時,其他方麵很難再有大的作為。
蘇軾在士林文壇的名望,基本可以確定,蘇軾所專注的方向。
對於蘇軾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職位,在趙曦看來,完全是原本國朝擢升的程序決定的……舉官一項,並沒有跟政績相關聯。
“官家,這是講武堂的討論稿……”
趙曦翻看著講武堂的討論記錄,看到蘇轍的發言……很明顯是不一樣的。
蘇轍屬於在其位謀其政,更多的是從講武堂的職能之於役兵法該如何。
這並不是說蘇轍沒有大局觀,而是蘇轍最懂得職守。
當初他奉命調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難不成蘇軾本來是有治政能力的?趙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曆史記錄中蘇軾的經曆……
王安石實行新法,他持反對意見,當司馬光主持朝政,要全麵廢除新法時,他又反對司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曆史的記載,還是趙曦來到這個時代,蘇軾都沒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績。
算了……趙曦也是執著了。偌大的國朝,自己真的沒必要用心去關注一個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壇聲望很高也沒必要。
是金子總會發光,倘若蘇軾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現在的官員考評細則,不擔心他被埋沒。
有的人對政務天生有敏銳性,但執行力卻很差。且看著吧。
勤政殿的設立,趙曦幾乎完全是借鑒後世會堂的,到了前年,才算是完全的完工了。
所以,勤政殿也是有各路的殿堂的。而分組討論,也是根據朝廷的十七路來分開的。
至於職能,則是完全根據朝廷衙門分開的。
所以,蘇軾還是有蒙混機會的。畢竟,從議政到參政,整個荊湖路幾十人呢。
另外一個蘇轍沒預料到的是,沒想到荊湖路不僅僅是派來了監察官,更是有蔡確這樣的副總監察官蒞臨。
“諸位同僚,受官家委托,確參與荊湖路的分組討論。由於內閣大臣與總監察官都需要參與國朝各路,朝廷各衙門的分組討論,在時間上需要排開。”
“所以,在內閣大臣和總監察官到位時,國朝各路朝廷各衙門需要討論朝廷實行的新法。至於提案議案的討論,將由各路各衙門自行組織。”
“另外,我隻是受官家委托參與,隻做為傾聽者……”
蔡確是嘉佑四年進士及第,蘇軾是嘉佑二年進士及第。蘇軾能感覺到這時候蔡確的那種意氣風發,而自己…~
雖然蘇軾看不上蔡確,甚至一直認為蔡確是幸進之臣,更是對他的鑽營不屑。可這時候,他仍然無法讓自己平靜。
論官階,蔡確比不上荊湖路的主官,甚至待遇上比不上荊湖駐軍的武將,可這時候,受到的尊敬卻顯而易見。
人家是官家的近臣!
蔡確並沒有指明,分組討論需要不需要統一意見…~這個是如今朝廷比較時興的。用官家的話,叫做統一思想。
所以,從一開始的討論,就進入了白熱化……
“役兵之法,對於國朝軍力強盛的確有益,可役兵之法所規定的服役年限,這很容易造成軍伍的動蕩……”
“國朝是募兵製,是祖宗法度,國朝軍卒同時又是終生製,加上如今國朝火器裝備軍伍的原因。倘若容許軍卒退役,會不會造成國朝的火器泛濫……”
“火器製造在工坊城,軍卒入軍伍,隻是訓練如何使用火器,而不是如何製造火器。再說了,役兵之法已經規定,朝廷會根據軍卒在軍伍的表現,對服役期滿的軍卒,將根據在軍伍中的表現,是繼續服役還是安置工坊城,亦或是到地方任職等等……”
“既然有服役期限,就是說朝廷容許服役期滿後恢複原本身份,服役期滿的去向並不具備強製性。下官以為,朝廷應對服役期滿的軍卒增加強製性服從朝廷調配的條款……”
“不妥,役兵法規定,所有大宋的適齡丁口,都有義務服兵役,不論出身。這就是說,士子也有富兵役的義務。倘若朝廷有強製性條款,是否可以強製士子不得參加大比?”
你一言我一語,整個討論確實是熱烈。負責記錄的秘書處和監察官,根本來不及完整的記錄下來。
蘇軾看著激烈討論的同僚,真心有些無語。
他們所說的問題,在朝廷役兵法討論稿中,已經完全做了釋義,有專門的條款引導。
這也是他昨天聽從了小弟的意見,真的用心看過役兵法的。
“役兵法對於服兵役的事宜是有引導的。士子入軍伍,首先是到講武堂接受培訓,從而確定入軍伍後的職銜是文臣還是武將。”
“其次,役兵法對於服役的軍卒,將分為工程軍卒、征戰軍卒、輔助軍卒和義務軍卒。從字麵上理解,朝廷對於服役退役安置是有計較的。”
“適合征戰的,朝廷應該會轉為新軍,並成為職業軍卒。適合營造的,將麵向國營寺安排,而沒有任何特長和側重的,才是真正的義務軍卒。”
“如此一來,不僅僅是解決了朝廷兵源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為朝廷遴選出基層的校尉。最後,也應該是朝廷的終極目標…~經過多年的役兵法實施,國朝將實現全民皆兵的境況……”
“當然,這種全民皆兵,並不是全民新軍。新軍是純粹的征戰軍伍,工程軍卒將補充國朝各類作坊的新舊代謝,而義務軍卒,在經過軍營的訓練後,迴到家鄉能擔任維護地方安靖的職能!”
蘇軾的聰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熱衷於理政,並不是說他不具備理政的思維和能力,而是單純的不喜歡。
這一番話,就是蔡確也不得不承認蘇軾的見識。
……
“這是蘇軾說的?”趙曦看到荊湖路的討論記錄,居然有一陣詫異。
“中正,把講武堂蘇轍的發言找出來……”
若是蘇轍有這樣的見識,趙曦一點都不會奇怪。從青苗法推行之初,蘇轍奉命外調,當初形成的報告,趙曦就看出了蘇轍的治政能力。
至於蘇軾,雖然趙曦沒有把他看成柳三變一樣的人物,對於蘇軾的治政能力,他沒敢去奢望。
人的精力有限,當專注於某一項時,其他方麵很難再有大的作為。
蘇軾在士林文壇的名望,基本可以確定,蘇軾所專注的方向。
對於蘇軾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職位,在趙曦看來,完全是原本國朝擢升的程序決定的……舉官一項,並沒有跟政績相關聯。
“官家,這是講武堂的討論稿……”
趙曦翻看著講武堂的討論記錄,看到蘇轍的發言……很明顯是不一樣的。
蘇轍屬於在其位謀其政,更多的是從講武堂的職能之於役兵法該如何。
這並不是說蘇轍沒有大局觀,而是蘇轍最懂得職守。
當初他奉命調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難不成蘇軾本來是有治政能力的?趙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曆史記錄中蘇軾的經曆……
王安石實行新法,他持反對意見,當司馬光主持朝政,要全麵廢除新法時,他又反對司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曆史的記載,還是趙曦來到這個時代,蘇軾都沒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績。
算了……趙曦也是執著了。偌大的國朝,自己真的沒必要用心去關注一個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壇聲望很高也沒必要。
是金子總會發光,倘若蘇軾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現在的官員考評細則,不擔心他被埋沒。
有的人對政務天生有敏銳性,但執行力卻很差。且看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