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終於來了,這一天,趙曦召集了政事堂諸位相公、六部九卿主官、講武堂和工坊城的主輔官、致仕的三公重臣、曾擔任過執宰一級的在位臣工、分封過王侯,且至今仍在朝廷擔任要職的武勳世家,以及趙氏宗親等等,在一起集議,決定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詔令的頒布。
勤政殿的議政廳,整個大殿滿滿當當的。除了富弼等幾位相公,其他人沒人敢落座,都等著官家的到來。
韓琦瀏覽了一眼到場的人,除去致仕的重臣、宗親以及武勳,其餘的人應該多數基本確定入議政了。他發現,一旦推行議政製,從人數上,絕對支持官家的不會低於半數!
講武堂、工坊城那就是官家的自留地,而現在的相公當中,韓絳和呂公弼也是官家的堅定支持者,還是那種無原則的支持。如果再考慮這些年官家在武將中的威望······他發現,官家已經有能力絕對掌控朝廷了。
可富彥國居然對於臣工製衡君權不在意!
“陛下駕到······”
隨著王中正那還不算尖細的嗓音落下,議政廳的角門打開,官家著常服緩緩進了議政殿。
“恭迎陛下!”
“都坐吧。”趙曦先坐下,然後揮揮手說道。這是必須的程序,在官家麵前,即便是相公也是需要官家賜座的。
“今天是對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的最後一次議事。《時論》已經連續刊登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的釋義近三個月了,相信諸位也應該對這兩項革新有所了解。”
“今天是最後一次釋義,有什麽不清楚的或者不理解的,包括有什麽要求,都可以在此提出來。一旦實行開始,朕不容許有人在背後非議。”
每個座位麵前都擺放幾頁紙,就是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的定稿。
“官家,官製改革釋義提到,勳爵將不再與官級匹配。朝廷卻依舊保留勳爵,新官製下的勳爵與原來的勳爵有何不同?”
倒不是高遵甫真不理解,也不是他想出頭,是官家的問話迴應不積極,再加上他的確對勳爵有些不理解。
從抵報刊登相公們的釋義,勳爵文武合一,這點能理解。但勳爵不再是朝廷的職銜,不再與朝廷職銜和品級等同……這一點他有些疑惑。
“國朝的勳爵與俸祿不相關,隻是一個稱唿,或者說僅僅是因為某種需要,朝廷才給予散官和勳爵。”
“這一次官製改革,將勳爵和散官合並,建立十二階的勳爵體製,不再跟官階匹配。也就是說,隻要功勞足夠,那怕是低品級的文武官員,也可能與重臣同勳。”
“並且,朝廷將根據不同的勳爵和散官給予一定的補貼,不是俸祿,與職銜、差遣以及品級無關,勳爵的補貼為終生製。”
“王、公、侯、伯、子、男為上等勳爵,可繼承,逐代遞減。國士、良才、楷模、模範、榜樣、標兵為下等勳爵,僅限於獲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財政的寬裕,才讓趙曦能這樣做。
從心底,趙曦根本不想再留這什麽勳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閑飯的,取締才是最正確的做法。但現實不容許。
在官製改革後,將徹底清理各種貼職貼錢,而國朝同一品級官員到手的錢糧有很大的不同。
為避免官製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勳爵和散官這一另外的貼錢體係。這裏麵也有皇親國戚的因素。
“如今國朝的文武官員有散官和勳爵的不少,在推行官製改革的同時,朝廷對原本勳爵和散官的處置辦法也一並出台了,作為配套方案,也經過朝臣征詢。富相,朝臣可有異議?”
“迴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見朝臣異議。”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於俸祿或者說到手的錢糧而定。同一品級,因為不同的本官、寄祿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錢糧有很大的不同。
官製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在保持原有錢糧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予以改變。
比如一個從四品官,他的職官可能是龍圖閣侍製,也可能是左右諫議大夫。但差遣卻又千差萬別,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沒有到處晃蕩。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沒有。
這樣架床疊屋的方法和混亂的差遣,造成俸祿重複疊加的太多、太亂、太複雜,繁雜到連戶部都無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祿發放。至於吃空餉,或者光領錢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這也是國朝的文臣從心底對皇權沒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樣給錢。也是朝臣對貶謫無所謂的根源,因為不影響錢糧。
官製改革後,官員將隻有本官俸祿和差遣俸祿,兩者權重相當,這就讓朝臣們會逐漸看重差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做事不做事都一樣的弊端。
官製改革還將本官和差遣的俸祿推行兩條線發放的模式。官員的本官俸祿將統一由朝廷戶部發放,而差遣俸祿則由地方負擔。
地方官差遣俸祿將以一府為基本單位進行統籌。
有了皇家銀行的鋪開和國營寺關於地方和朝廷營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導的稅收新法,明確了地方和朝廷的稅入分成,讓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財政自主權。
俸祿實行兩條線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讓地方州府主官,盡可能的會少養閑官。
當然,這樣的前提是,朝廷將原本那些不屬於流內官的縣丞、主薄也一並確定了品級,並由朝廷擔負本官俸祿。
並且,朝廷還規定了,州府郡縣衙門吏員的選用權,將統一歸府一級衙門管轄。逐步由貢生和將來的退役校尉和軍卒替換現在吏員混亂的現狀。
這是有利於集權統治的做法,同時也給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權限。
敢推行這樣體製的基礎,是國朝監察衙門的獨立性,以及對君王直接負責的體製基礎。
這樣體製,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傾向。但是,監察衙門、吏部考功和朝廷擔負本官俸祿,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亂政。
並且,官製改革還明確了,所有有品級的官員任命,必須經過吏部、內閣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員任命,也必須經過吏部備案,同時將吏員在任時稱職與否作為州府主官的考評內容之一。
勤政殿的議政廳,整個大殿滿滿當當的。除了富弼等幾位相公,其他人沒人敢落座,都等著官家的到來。
韓琦瀏覽了一眼到場的人,除去致仕的重臣、宗親以及武勳,其餘的人應該多數基本確定入議政了。他發現,一旦推行議政製,從人數上,絕對支持官家的不會低於半數!
講武堂、工坊城那就是官家的自留地,而現在的相公當中,韓絳和呂公弼也是官家的堅定支持者,還是那種無原則的支持。如果再考慮這些年官家在武將中的威望······他發現,官家已經有能力絕對掌控朝廷了。
可富彥國居然對於臣工製衡君權不在意!
“陛下駕到······”
隨著王中正那還不算尖細的嗓音落下,議政廳的角門打開,官家著常服緩緩進了議政殿。
“恭迎陛下!”
“都坐吧。”趙曦先坐下,然後揮揮手說道。這是必須的程序,在官家麵前,即便是相公也是需要官家賜座的。
“今天是對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的最後一次議事。《時論》已經連續刊登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的釋義近三個月了,相信諸位也應該對這兩項革新有所了解。”
“今天是最後一次釋義,有什麽不清楚的或者不理解的,包括有什麽要求,都可以在此提出來。一旦實行開始,朕不容許有人在背後非議。”
每個座位麵前都擺放幾頁紙,就是三級決策製和官製改革的定稿。
“官家,官製改革釋義提到,勳爵將不再與官級匹配。朝廷卻依舊保留勳爵,新官製下的勳爵與原來的勳爵有何不同?”
倒不是高遵甫真不理解,也不是他想出頭,是官家的問話迴應不積極,再加上他的確對勳爵有些不理解。
從抵報刊登相公們的釋義,勳爵文武合一,這點能理解。但勳爵不再是朝廷的職銜,不再與朝廷職銜和品級等同……這一點他有些疑惑。
“國朝的勳爵與俸祿不相關,隻是一個稱唿,或者說僅僅是因為某種需要,朝廷才給予散官和勳爵。”
“這一次官製改革,將勳爵和散官合並,建立十二階的勳爵體製,不再跟官階匹配。也就是說,隻要功勞足夠,那怕是低品級的文武官員,也可能與重臣同勳。”
“並且,朝廷將根據不同的勳爵和散官給予一定的補貼,不是俸祿,與職銜、差遣以及品級無關,勳爵的補貼為終生製。”
“王、公、侯、伯、子、男為上等勳爵,可繼承,逐代遞減。國士、良才、楷模、模範、榜樣、標兵為下等勳爵,僅限於獲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財政的寬裕,才讓趙曦能這樣做。
從心底,趙曦根本不想再留這什麽勳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閑飯的,取締才是最正確的做法。但現實不容許。
在官製改革後,將徹底清理各種貼職貼錢,而國朝同一品級官員到手的錢糧有很大的不同。
為避免官製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勳爵和散官這一另外的貼錢體係。這裏麵也有皇親國戚的因素。
“如今國朝的文武官員有散官和勳爵的不少,在推行官製改革的同時,朝廷對原本勳爵和散官的處置辦法也一並出台了,作為配套方案,也經過朝臣征詢。富相,朝臣可有異議?”
“迴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見朝臣異議。”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於俸祿或者說到手的錢糧而定。同一品級,因為不同的本官、寄祿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錢糧有很大的不同。
官製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在保持原有錢糧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予以改變。
比如一個從四品官,他的職官可能是龍圖閣侍製,也可能是左右諫議大夫。但差遣卻又千差萬別,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沒有到處晃蕩。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沒有。
這樣架床疊屋的方法和混亂的差遣,造成俸祿重複疊加的太多、太亂、太複雜,繁雜到連戶部都無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祿發放。至於吃空餉,或者光領錢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這也是國朝的文臣從心底對皇權沒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樣給錢。也是朝臣對貶謫無所謂的根源,因為不影響錢糧。
官製改革後,官員將隻有本官俸祿和差遣俸祿,兩者權重相當,這就讓朝臣們會逐漸看重差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做事不做事都一樣的弊端。
官製改革還將本官和差遣的俸祿推行兩條線發放的模式。官員的本官俸祿將統一由朝廷戶部發放,而差遣俸祿則由地方負擔。
地方官差遣俸祿將以一府為基本單位進行統籌。
有了皇家銀行的鋪開和國營寺關於地方和朝廷營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導的稅收新法,明確了地方和朝廷的稅入分成,讓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財政自主權。
俸祿實行兩條線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讓地方州府主官,盡可能的會少養閑官。
當然,這樣的前提是,朝廷將原本那些不屬於流內官的縣丞、主薄也一並確定了品級,並由朝廷擔負本官俸祿。
並且,朝廷還規定了,州府郡縣衙門吏員的選用權,將統一歸府一級衙門管轄。逐步由貢生和將來的退役校尉和軍卒替換現在吏員混亂的現狀。
這是有利於集權統治的做法,同時也給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權限。
敢推行這樣體製的基礎,是國朝監察衙門的獨立性,以及對君王直接負責的體製基礎。
這樣體製,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傾向。但是,監察衙門、吏部考功和朝廷擔負本官俸祿,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亂政。
並且,官製改革還明確了,所有有品級的官員任命,必須經過吏部、內閣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員任命,也必須經過吏部備案,同時將吏員在任時稱職與否作為州府主官的考評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