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曦即位以來,一直在推動變革中。而這種變革,更多的是從體製上,從軍事上,從朝廷的財政上以及產業調整和促進上。

    趙曦也曾想過趁當下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來推動科技的發展,可惜,他的基礎太差了,不足以形成係統的理論。

    所以,他把希望寄托於蘇頌、沈括以及賈憲身上,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引導下,讓這個時代有科技……

    另外,趙曦在出售工坊城的各項新品時,也是希望這個時代能給他驚喜,從而帶動所謂的工業化發展。

    有需求就有變革,從國朝現在那琳琅滿目的吃食,趙曦就知道,這個時代是個思想相對解放的時代,是個自由而飛揚的時代。

    就如他提出的役兵法,在政事堂的幾位相公相互應證下,就基本與後世的軍製接近了。

    這樣的軍製,基本上溝通了文武,貫穿了士農工商四民,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機製。

    從心底,趙曦很慶幸來到這個時代!

    就如趙曦醞釀很久才推出的三級決策製,趙曦以為會有很大的爭論和抵觸,事實上,朝臣們的接受能力很強,適應能力很強,理解能力很強,真的都很強。

    就是爭位卡位的能力也很強,自律性也很強。特別是能混到四五品一級的官員,不管是京官朝臣,還是地方官,沒一個低能的。

    別看現在的監察衙門挺忙乎,可根本沒有能夠著政事堂或者官家審議的案件。凡是有資格參與朝會,有資格成為議政的臣工,這段時間的作為,幾乎挑不出什麽毛病來。

    按時點卯,按時放衙,即便是飲宴,也沒有了以往的放浪。

    三級決策製基本成了,這已經是推行前夕,這樣的情況倒也能理解。

    至於臣工們這般行為,是相互商量好了,還是各自的理解,都無所謂。最起碼,監察條例應該是深入人心了,監察製度也確實是被人接受了。

    之所以臣工們不相互攻伐,各自謹慎是一方麵,又是既往不咎,在決定三級參政議政資格的節骨眼上,沒人沒事找揍。

    至於官製改革完成後會怎樣,隻能到時候再看。

    所謂的二稿討論,說白了就是指標分配磋商和權利調整的告知。

    三級決策製是與官製改革一並進行了,同時涉及到了國朝行政區劃以及地方常設機構的變革。

    這才是造成現時朝政風平浪靜的原因。

    趙曦也知道,恐怕都在憋著,私底下串聯就更別說了。

    這也是一個既往不咎刹住車了,否則現在的監察衙門絕不會這般輕鬆。

    既往不咎是沒辦法的事,若不想讓朝堂徹底亂了,就隻能這樣。對於朝臣們傾軋的底線,趙曦覺得是無底線,所以,不敢放開讓他們攻訐。那將是災難。

    國朝是路、府、縣三級行政管理體製,而路一級,更像是承擔監督職能的機構,或者說並不常設,基本由一路中重要州府的知府兼任,承擔監督其他各府兵事政事,上下關係並不明確。

    經略使、安撫使、宣徽使都是路一級主官的名稱,有時候會是朝廷重臣臨時的職銜,有時候又是相公出外時的貼職,有時候隻用於臨時協調。

    而這一次官製改革,朝廷將路一級確定為常設的一級衙門,設總督一職,明確了與府官不兼任,明確了在品級和職能上高於知府,明確了路與府的上下級關係。

    這就預示著,做一路主官,將基本進入了朝廷議政序列。

    這個職位,不管是六部九卿的侍郎,還是國朝各府的知府,甚至一些上州的主官,按照官製改革的規定,都具備競爭的資格。

    也是因為這一點,將來知府的地位會相應的下降,除了少數府官,大多數知府有可能不再可以直達上聽,將受總督節製。

    比如說秦鳳路,秦州知府常規主秦風一路兵事民政,比如說京西路,多數時候基本由京兆府知府為主官。

    同時,還有許多虛職、掛職,許多職位跟官階沒有任何關係的隨意安置。

    這一類官員,是有相應資曆和地位的官員沒法安置時,不想讓他再做事,又不想太不給麵子,就會隨便給一個某某路安撫使的名頭,或者隨便知某個州,其實說白了就是找個養老的地方。

    而這一次,朝廷一旦將路一級常設了,那些掛著名頭不做事的老臣,好像也將受到衝擊…~

    比如現在知陳州的張方平,比如現在在永興軍掛職的曾公亮,比如修史的司馬光,在講武堂致力於傳道授業的歐陽修等等,都是先帝時官至宰執的,尚未致仕。由於趙曦穩定朝局的原因,一直沒有起複過。

    這時候,一旦官製改革,這些人必將有所訴求。

    這些人一旦得不到妥善安置,掀起的風浪不會小。

    現在的情況,應該是有人在觀望,有人在走動,有人胸有成竹,有人忐忑不安,甚至有人希望官製改革胎死腹中。

    不過,因為監察衙門的開衙辦公,倒沒人敢煽風點火的挑事。

    趙曦一直等著那個攪局的人出手,結果沒有,好像隻是為監察衙門。

    諸多因素結合,朝堂這段時間是真正的風平浪靜,政清人和。

    “可有什麽特殊的情況?”

    這個時候,趙曦不敢放鬆,皇城司也是最忙的。

    “迴官家,沒有。各位相公府上依然門庭若市,就是上一次監察體係推行時也不能比。”

    “不過,相公們並沒有拒絕拜見的官員,甚至不挑不揀,純粹按順序在接見。從奏報來看,似乎所有的接見都沒有涉及這次官製改革,談話內容跟閑聊差不多。”

    對於王中正這樣的匯報,趙曦不以為然。若是皇城司探知能聽懂官場上那些雲裏霧裏的話,也不用做探知了,都能考舉了。

    “把相公們接見臣工的奏報,整理一下送過來。”

    不管是朝會資格的確定,還是議政,趙曦都沒考慮過自下而上的做法,不現實,別說是當下,就是後世也不現實,這是所謂的文化根骨決定的。

    整個官製改革,趙曦執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君王為主,相公為輔,從議政到朝會,所有名單的決定權,都必須由君王來敲定。

    或許在議政到內閣的這一級,趙曦會嚐試庭推的方式,那也是嚐試,主導權還是在他趙曦手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布袋外的麥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布袋外的麥芒並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