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在聽完呂惠卿的一番話後,就告退了。
當事情發展到蘇軾被一個歌妓耍了的地步,他請求官家從輕發落蘇軾的理由不成立了。
這是議事,他一個貢院的修史的……他自覺這樣認為。他覺得沒必要繼續留在這兒了,很不想看王安石的那張臉。
趙曦能感覺到富弼有一點微微的歎息聲……
“說說吧,如何處置?”
都是聰明人,話沒必要說透。趙曦直接問結果了。
“臣以為應貶謫!”
老王你啥意思?落井下石?不對呀!難不成這樣能撇清跟王雱的關係?
以自己三十年的品性來對賭嗎?
“陛下,依監察條例,不貶本官,隻動差遣!”
範純仁也看不過眼了,即便這是監察第一案,對於王安石的建議,他都覺得狠了。
“轉任黃州……”
呃…~王安石是鐵了心要讓蘇軾知道秋菊落瓣呀!
早知道該留下司馬光來著,那怕是嗆也能嗆幾句。
不過,趙曦倒也沒覺得不合適。主要是,蘇軾後世流傳的詩詞名篇,大多是蘇軾在黃州任上所出。
趙曦覺得,他不應該斷了蘇軾流芳百世的路……
關鍵是,其他相公都一副原來如此的神情,都有些恍然的覺悟。
這種小事,沒必要惹王安石不高興。
原本的曆史,這時候王安石已經執掌朝堂了,富弼已經被王安石逼的致仕了,而韓琦和文彥博也出外了,整個朝堂王安石已經一手遮天了。
原本不管是富弼、韓琦、文彥博,還是呂公弼、範純仁、司馬光、歐陽修,一律都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
原本這時候呂惠卿、蔡確、章惇、曾布、呂嘉問,一個個都已經是執宰了。
原本這時候蘇軾去黃州隻是任團練副使,而不是推官,原本蔡確是酷吏,原本…~
當下的王安石並沒有那麽多的政敵,除了司馬光決裂外,相公們居然照顧他的麵子,沒有對處置蘇軾而反對…~
“陛下,臣有奏……”
事議完了,趙曦本想留富弼聊幾句,結果王安石說有奏……
“舉兵法?”
“對!雁門之戰,國朝挾大勝卻不得不同意北遼停戰談判,皆因國朝軍伍不足。”
“如今,國朝禁軍廂軍,經過陛下多年謀劃,終於清理幹淨。同時,二十萬的新軍,那怕是有礦城兵,軌道兵等多工種軍卒,也不能滿足國朝兵員需求。”
“是故,臣以為,可在國朝諸州府郡縣,實行舉兵之法。由各州府郡縣舉薦有誌之士入軍伍為兵,補充國朝兵員不足之困境…~”
聽著王安石的陳述,趙曦大概明白了。
以裏村為單位,以丁口為基礎,責令國朝的州府郡縣向國朝推薦兵員。
同時,在大宋所有的州府郡縣推行保甲製度。
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
王安石還提出,要籌建國朝的保甲提舉司,負責對國朝所有甲士訓練,並規定了每年訓練的時長……
如此一來,經過訓練,可以準確的挑選出適合於入選軍伍的壯丁,國朝便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趙曦敢肯定,王安石不是現在才有了這所謂的舉兵法。
趙曦其實一直在等著王安石的保甲法,從當初往北調動那五十萬廢物禁軍時,他就在等著王安石的保甲法。
其實,就目前的朝廷狀況,趙曦已經不再需要王安石這個槍頭了,他隻是不希望王安石因為前幾次變革的大改變,讓他失去了變革的抱負,還想把改變大宋弊端名聲加在他王安石的頭上……不為什麽,就因為他的情懷。
但是,這時候王安石提出來,卻讓趙曦很不舒服。幾個意思?交換嗎?還是為你那個心眼忒小的兒子贖罪?
是覺得我趙曦容不下你家王雱的伎倆?還是說非得等你王介甫發揮才幹?
“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議議吧,議定後給朕呈上來。”
趙曦不會在意王雱,那就是個可憐人。但他在意王安石的做法。
趙曦不會磨滅王安石的貢獻,但必要的情緒,他必須得讓王安石清楚了。
對於這一次利用監察衙門開衙,把蘇軾很小的失誤無限放大,並以此來試探朝廷推行監察的決心。
這一手,王雱是把整個朝堂都鑽進去了,包括他趙曦。
利用了朝臣的觀望心態,利用了範純仁的中正無私,利用了趙曦推動監察體係的決心,甚至把整個政事堂各位相公的心思都考慮到了。
並且,還故意用吳安持撰文,用這種引火的方式,反向撇清自己的嫌疑,把吳安持也賣了……
一環扣一環,整個謀劃相當有水準。
最後,把蘇軾徹底的埋了……
可惜,他王雱高估了自己,卻低估了政事堂相公們,甚至連他爹都低估了。
他絕不會想到,他爹不得不硬扛著大夥的嘀咕,把蘇軾送出去,他爹也不得不在這時候,用這種方式提出舉兵法,目的隻是為了向官家致歉,還被冷落了。
趙曦在從塞北迴來,沒見著王安石的保甲法,就考慮到,王安石可能會就在擬定三級決策製之前發動,以確保他在內閣的地位和席位。
然而,因為他那個聰慧而又愚蠢的兒子,不得不這時候拿出來……
因為,在坑蘇軾的這件事上,朝廷不需要證據,隻需要想……結果必定是都想到了。
那怕王安石硬把蘇軾送去黃州,以讓蘇軾去黃州來表達自己前期沒有摻合的態度,依然不能改變大家的印象。
“介甫,冒失了!”
富弼落後了幾步,等大家都出去了勤政殿,富弼輕聲跟王安石說。
“富相,不管富相信不信,蘇子瞻之事,安石不曾參與。安石也曾問過雱兒,他也不曾參與。”
王安石也感覺到了官家的不痛快,也明白富弼這話的意思。
“既然不曾參與,為何建議蘇子瞻出任黃州?又為何在此時提出舉兵之法?”
富弼的問話,讓王安石愣了。
可反過來想,如果他不建議蘇軾出任黃州,會不會大家認為他是心虛?會不會他在避嫌?
自己這時候提出舉兵法,是對自己建議蘇軾出任黃州的愧疚,還是真的不相信兒子的話?
王安石也說不清。
當事情發展到蘇軾被一個歌妓耍了的地步,他請求官家從輕發落蘇軾的理由不成立了。
這是議事,他一個貢院的修史的……他自覺這樣認為。他覺得沒必要繼續留在這兒了,很不想看王安石的那張臉。
趙曦能感覺到富弼有一點微微的歎息聲……
“說說吧,如何處置?”
都是聰明人,話沒必要說透。趙曦直接問結果了。
“臣以為應貶謫!”
老王你啥意思?落井下石?不對呀!難不成這樣能撇清跟王雱的關係?
以自己三十年的品性來對賭嗎?
“陛下,依監察條例,不貶本官,隻動差遣!”
範純仁也看不過眼了,即便這是監察第一案,對於王安石的建議,他都覺得狠了。
“轉任黃州……”
呃…~王安石是鐵了心要讓蘇軾知道秋菊落瓣呀!
早知道該留下司馬光來著,那怕是嗆也能嗆幾句。
不過,趙曦倒也沒覺得不合適。主要是,蘇軾後世流傳的詩詞名篇,大多是蘇軾在黃州任上所出。
趙曦覺得,他不應該斷了蘇軾流芳百世的路……
關鍵是,其他相公都一副原來如此的神情,都有些恍然的覺悟。
這種小事,沒必要惹王安石不高興。
原本的曆史,這時候王安石已經執掌朝堂了,富弼已經被王安石逼的致仕了,而韓琦和文彥博也出外了,整個朝堂王安石已經一手遮天了。
原本不管是富弼、韓琦、文彥博,還是呂公弼、範純仁、司馬光、歐陽修,一律都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
原本這時候呂惠卿、蔡確、章惇、曾布、呂嘉問,一個個都已經是執宰了。
原本這時候蘇軾去黃州隻是任團練副使,而不是推官,原本蔡確是酷吏,原本…~
當下的王安石並沒有那麽多的政敵,除了司馬光決裂外,相公們居然照顧他的麵子,沒有對處置蘇軾而反對…~
“陛下,臣有奏……”
事議完了,趙曦本想留富弼聊幾句,結果王安石說有奏……
“舉兵法?”
“對!雁門之戰,國朝挾大勝卻不得不同意北遼停戰談判,皆因國朝軍伍不足。”
“如今,國朝禁軍廂軍,經過陛下多年謀劃,終於清理幹淨。同時,二十萬的新軍,那怕是有礦城兵,軌道兵等多工種軍卒,也不能滿足國朝兵員需求。”
“是故,臣以為,可在國朝諸州府郡縣,實行舉兵之法。由各州府郡縣舉薦有誌之士入軍伍為兵,補充國朝兵員不足之困境…~”
聽著王安石的陳述,趙曦大概明白了。
以裏村為單位,以丁口為基礎,責令國朝的州府郡縣向國朝推薦兵員。
同時,在大宋所有的州府郡縣推行保甲製度。
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
王安石還提出,要籌建國朝的保甲提舉司,負責對國朝所有甲士訓練,並規定了每年訓練的時長……
如此一來,經過訓練,可以準確的挑選出適合於入選軍伍的壯丁,國朝便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趙曦敢肯定,王安石不是現在才有了這所謂的舉兵法。
趙曦其實一直在等著王安石的保甲法,從當初往北調動那五十萬廢物禁軍時,他就在等著王安石的保甲法。
其實,就目前的朝廷狀況,趙曦已經不再需要王安石這個槍頭了,他隻是不希望王安石因為前幾次變革的大改變,讓他失去了變革的抱負,還想把改變大宋弊端名聲加在他王安石的頭上……不為什麽,就因為他的情懷。
但是,這時候王安石提出來,卻讓趙曦很不舒服。幾個意思?交換嗎?還是為你那個心眼忒小的兒子贖罪?
是覺得我趙曦容不下你家王雱的伎倆?還是說非得等你王介甫發揮才幹?
“諸位相公先在政事堂把此法議議吧,議定後給朕呈上來。”
趙曦不會在意王雱,那就是個可憐人。但他在意王安石的做法。
趙曦不會磨滅王安石的貢獻,但必要的情緒,他必須得讓王安石清楚了。
對於這一次利用監察衙門開衙,把蘇軾很小的失誤無限放大,並以此來試探朝廷推行監察的決心。
這一手,王雱是把整個朝堂都鑽進去了,包括他趙曦。
利用了朝臣的觀望心態,利用了範純仁的中正無私,利用了趙曦推動監察體係的決心,甚至把整個政事堂各位相公的心思都考慮到了。
並且,還故意用吳安持撰文,用這種引火的方式,反向撇清自己的嫌疑,把吳安持也賣了……
一環扣一環,整個謀劃相當有水準。
最後,把蘇軾徹底的埋了……
可惜,他王雱高估了自己,卻低估了政事堂相公們,甚至連他爹都低估了。
他絕不會想到,他爹不得不硬扛著大夥的嘀咕,把蘇軾送出去,他爹也不得不在這時候,用這種方式提出舉兵法,目的隻是為了向官家致歉,還被冷落了。
趙曦在從塞北迴來,沒見著王安石的保甲法,就考慮到,王安石可能會就在擬定三級決策製之前發動,以確保他在內閣的地位和席位。
然而,因為他那個聰慧而又愚蠢的兒子,不得不這時候拿出來……
因為,在坑蘇軾的這件事上,朝廷不需要證據,隻需要想……結果必定是都想到了。
那怕王安石硬把蘇軾送去黃州,以讓蘇軾去黃州來表達自己前期沒有摻合的態度,依然不能改變大家的印象。
“介甫,冒失了!”
富弼落後了幾步,等大家都出去了勤政殿,富弼輕聲跟王安石說。
“富相,不管富相信不信,蘇子瞻之事,安石不曾參與。安石也曾問過雱兒,他也不曾參與。”
王安石也感覺到了官家的不痛快,也明白富弼這話的意思。
“既然不曾參與,為何建議蘇子瞻出任黃州?又為何在此時提出舉兵之法?”
富弼的問話,讓王安石愣了。
可反過來想,如果他不建議蘇軾出任黃州,會不會大家認為他是心虛?會不會他在避嫌?
自己這時候提出舉兵法,是對自己建議蘇軾出任黃州的愧疚,還是真的不相信兒子的話?
王安石也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