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要做到最好

    永遠追求持續不斷地改善

    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曾談到過經濟學上的邊際分析。

    假如有三個金礦。在第一個金礦裏,每花1塊錢成本就可生產市值5元的金沙;第二個花3塊成本可得5元金沙;第三個要花4元成本才可得5元金沙。在這三個金礦中,第三個最接近邊際。若金沙因需求變動而有所變動,第三個金礦的資產淨值會有最大的百分比轉變。以如上的數字為例,若金沙市值上升1元,則第一個金礦的盈利上升25%,第二個上升50%,而第三個的盈利卻上升100%。若金沙下跌1元,盈利下跌的百分率也與上麵一樣——第三個金礦下跌100%。若金礦下跌1元以上,這個邊際金礦會首先關閉。

    無論是辦公司還是做人,在邊際上的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是風險最大的。因此無論做什麽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樣才有抵禦風險的能力,才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而且做到最好了,占領的市場才能最大,利潤才能最高。

    史玉柱就說過:他永遠隻做行業中的前三名。而吉列刀片的總裁卻更有魄力,他說:“要麽第一,要麽第二,要麽退出。”

    傑克·韋爾奇在ge有一個著名的經營管理思想,就叫第一第二戰略,也就是隻保留在行業中處於第一第二的企業。

    曾有中國企業家問他:“作為一個中小企業,我們沒有足夠的錢,實力不夠、資源和品牌不夠,即使拚了老命也很難達到第一第二,我們如何學習你?如何實行你在ge所推行的第一第二戰略?”

    對此,傑克·韋爾奇反問道:“你是不是在你的細分市場當中希望成為第一名?你是不是在你的特定的發展領域當中希望成為第一名?”

    人如果還不能在大的方麵成為第一,就力爭先在小的方麵成為第一。事實是,第一第二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可以首先努力成為你所在的街區的第一第二,然後逐漸成為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國家的第一第二,最後再成為世界上的第一第二。猶如你不能成為第一ceo,你可以成為第一麵包師、第一鞋匠、第一服裝師。

    第一第二戰略更是指人做事的一種精神,就是永遠要做到最好,如果你不能在你所從事的行業中成為第一第二,你就不能算做到了最好。人就要永遠抱持這種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態度,即使我們開始從事的隻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也要力爭做到最好。隻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成功。

    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最好呢?

    一、“集中”是所有成功者的法則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將放大鏡放在報紙上,離報紙有一小段距離。如果放大鏡總是在不斷移動的話,報紙是永遠也不會被點燃的。然而放大鏡不動,你把焦點對準報紙,陽光就會聚焦在報紙上,報紙就會燃燒起來。要善用太陽的威力,就要將所有的光和熱都聚焦在目標上。如果你總是遊移不定。即使有偉大如太陽的能量,也是無法燃燒的。

    最近研究兵書,發現攻勢的原則有三種形態:正麵攻擊;突破攻擊;迂迴攻擊。

    “正麵攻擊”好似以推土機的推力正麵向前推進,以全麵攻擊使敵人潰退。“突破攻擊”就像把鏟雪機的尖銳的刀鋒戳人障礙物那樣,衝人“敵陣”。“迂迴攻擊”則是避開敵人強固的防衛據點,從側翼攻擊。

    英國著名軍事戰略家李德·哈特研究了290個戰例,結果發現以正麵攻擊打勝的例子隻有6個。而且這6個都不是一開始就計劃要采取正麵攻擊,而是在戰鬥的過程中,迫於需要而改變戰術的結果。

    同樣道理,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困難就像障礙物擋在我們麵前,阻擋著我們取得成功。我們要突破這層障礙物,就要像攻擊戰一樣,不能發起全方位的進攻,也就是不能要求全方位發展,四處出擊去尋找成功的機會。人的精力有限。我們隻有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適合發揮我們潛能的某一個方麵才容易取得突破。我們必須按自己的環境、條件選定一個人生的目標,集中力量向這個目標發起攻擊,才可能有所成就。

    人的智力和能力會有差異,有人強一些,有人弱一些。但強的人不一定就比弱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就像戰場上兩軍實力會有強弱之分,但真正的強者是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攻擊對方的弱點,這樣在局部上你就是強者。同理。在人生路上,我們能集中精力去發展我們的某一項專長,我們就比那些聰明但四處出擊的人占優勢。所以集中精力正是人生成功的要訣。

    李德·哈特說:“如果把戰爭的原則凝縮為一個詞——那就是‘集中’。”

    其實你看古今中外各種兵法,其核心無非就是要善於製造局部的優勢。在不重要的地方做出犧牲,以便在重要的地方獲得優勢。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所謂欺詐,所謂“聲東擊西”、“奇襲”,無非就是要分散敵人的兵力,捕捉敵人的弱點,以便自己集中力量獲得優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調侃:一位老紅軍戰士談到毛澤東的戰略思想,說白了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其實這正是聰明的戰法。打不贏還要打,那不是傻嗎?我們的人生也要這樣,避開那些我們不可能取勝的領域,隻投身人我們能夠贏的人生戰爭。

    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麵對蔣介石武裝到牙齒的800萬軍隊,解放軍處於明顯的劣勢,但毛澤東善於集中兵力,避其鋒芒去打擊蔣介石的薄弱環節,形成了我軍在戰鬥中的局部優勢。就像一個人將五根手指都伸出去是沒有力量的。但我們可以將手指縮迴來,攥成一個拳頭再打出去,就力量無窮了。

    我總覺得人的差異是不大的,那為什麽有人成功卻有人失敗呢?其實關鍵也在於“集中”兩個字。成功的人能集中精力,而失敗的人精力卻總是分散的。

    在傳媒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圍著一件事轉,最後全世界可能都圍著你轉;一個人圍著全世界轉,最後全世界可能都會拋棄你。”

    其實在人生中也是這樣。人總在四處尋找生意,了解別人是怎樣成功的。我認為去尋找生意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起碼不太容易取得大的成功。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總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創造生意。特別在現代,商品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意頭腦都很敏銳,都在捕捉成功機會,而隻有那些真正有特長的人,才能創造出一種別人無法替代的生意領域。所以培養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特點,才是現在的成功之道。

    其實培養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特點,也就是要走專業化的道路。我的一些高中同學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生意了,他們總在四處找生意,弄到一筆算一筆,武漢話叫“撮蝦子”。但多少年後,我迴去時他們還在靠這種方式做生意,我對他們說:“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時候,要賺第一桶金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法,但最後一定要走專業化道路,這樣才可能長期發展下去,才擁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一位書商對我說:“你太劃算了。一個電話打到紙廠,紙廠就將紙運到印刷廠,印刷廠印出書後就送貨到倉庫,我從倉庫拿貨幫你銷到全國,再將款匯到你的賬上。你在全國各地遊玩,錢就自動進了你的口袋。”

    我迴答說:“全國像你這樣的書商我可以找幾百個,但全國像我這樣的人隻有一個,我是無可替代的。”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要能持續的成功就要做到無可替代,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才不會被淘汰。

    即使要從政,走專業化道路也更有效。

    記得毛澤東在給他最疼愛的兒子毛岸英的信中就說:“現在不要過早地從政,應該努力學習專業。”我見到很多人在一些小單位裏,為了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官,不辭辛勞,吹牛拍馬,阿諛奉承。實際上這是…種既愚蠢又眼界狹窄的方法。做人如果能在專業上出類拔萃,就很容易獲得良好的名聲,也就很容易超越眾人而贏得領導的青睞。而且中國的傳統大家總是容易佩服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瞧不起那些不學無術的向上爬者。這樣你也很容易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先把精力用在專業上,力求在專業上出類拔萃,正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好辦法。

    我並不關心你具有多少能力、才華和能耐,如果你無法管理它,將它聚焦在特定的目標上,並且一直保持在那裏,那麽你永遠無法有多少成就。

    那個能射到鳥的獵人,決不是去追逐滿林子的鳥,而是一次隻瞄準一隻鳥。你必須學會舍棄其餘一切的欲望,而專注於你最強烈的欲望。能否專注,是你能否達到目標的關鍵。

    其實尋找一點突破,也是突破人的防衛心理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比如一道大壩,洪水正麵衝擊,大壩不容易被衝垮,但隻要小小的螞蟻在裏麵做穴,洪水來臨,則大壩整體都會崩潰。

    人的防衛心理也正是如此,隻要有一點突破,則整體都會變得軟弱。

    如果一位先生首次和女士約會,就急切地想擁抱接吻,後果自然是女士的一巴掌。

    聰明的先生往往是這樣做:坐在長凳的一端,先斯斯文文地和女士談話,融洽感情,然後隨著談話的熱度增加。一點點地向女士挪近,無意之中輕碰女士的手,如果女士沒有明顯地躲閃,就溫柔地握住……

    許多聰明的推銷員總是對顧客說:“拿起來看看嘛!買不買無所謂。”先提出容易為顧客接受的條件,尋找突破口,再逐步激發顧客的購買欲。

    日本有家公司推出一種類似中國赤腳醫生背的藥箱,裏麵放了各種家庭常用藥,但這種產品推向市場後卻很少家庭購買,大家均認為買一箱藥沒必要。為此公司出了一個新招。派推銷員挨家挨戶送貨,對家庭主婦說:“這箱藥先放在你家,如果你真覺沒用,我過一星期就來拿走。”家庭主婦想:反正這箱藥放在家裏也不礙事,需用時就用,沒有用就讓他們拿走。所以都爽快地同意了。

    但藥箱裏的藥都屬於家庭常用藥,誰家都難免會有磕磕撞撞,用起藥箱來自然方便。所以一星期後當推銷員來取藥箱時,發現十有八九的家庭都已用過了。她們自然也就得買下這箱藥了。

    這種方法也曾誘導我買了一套我並不怎麽中意的西服。

    那是去內地旅遊的事。本來外出遊玩自然不會去買衣服,但我突發好奇心,就去西服店轉轉。

    當時售貨員見我遠遠地盯著一套西服看,就說:“拿下來看看嘛!”

    “不用了。”

    “拿下來看看,不買無所謂的。”

    我聽了就將西服取在手中看。

    這時小姐又說了:“穿在身上試一試吧!試試才知道好壞。不中意我再放迴去,反正我也沒事,沒關係。”

    我一聽不好意思拒絕,就穿在身上試一下,誰知那套西服竟那麽合身,我一時也挑不出毛病,弄得又不好意思放迴去,結果稀裏糊塗地買下來,可迴家就後悔得不得了。

    當你覺察到別人有戒備心理,這時千萬不要發起全麵的進攻,這隻會使對方更加退縮;聰明的做法是:尋找對方最薄弱的環節,力求取得一點點突破,則隨之對方整體都會崩潰。

    要點:

    “集中”的原則,是一切成功者取勝的法寶。

    二、做自己喜愛的事

    如果你們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後都有機會做我最愛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們想從我這裏學什麽,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最好忠告。

    ——巴菲特

    有位醫生在醫學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別人說他是天才,他卻傷心地說:“我辛苦研究了27年,他們卻說我是天才,”一句話將他27年的辛勤努力都抹殺了。

    畫壇的一代宗師齊白石,也從不認為自己是天才。齊白石以畫蝦著稱,但他在畫螃蟹上也下過很大功夫。他開始畫螃蟹殼時隻用一筆,但畫了很多次都不滿意,就改為畫兩筆,但仍然不滿意,最後用三筆畫一個螃蟹殼。三筆畫出來的螃蟹殼表現出了層次感。就這樣齊白石僅僅為畫好螃蟹殼就用了20年時間,直到70歲時才成熟。

    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換句話說,對於成功而言,智商隻占1%的重要性,其餘的99%要靠辛勤的努力。

    其實,一個人要能為事業流下99%的汗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世界上成功的人為什麽永遠隻是少數呢?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事業不成功,不是因為智力問題,隻是因為他們對事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日本左川捷運公司的創始人左川清,白手起家,在短短的30年間,創造了年營業額超過3000億日圓的日本商業運輸業中最大的公司。有人間他成功的秘密,他的迴答很簡單:“因為我一直在拚命地幹。”左川清以自己的勤奮,寫下一條墓誌銘:“這裏躺著一個一生額頭上流著汗水拚命工作的人。”

    還有拿破侖,書上說他精力充沛,每天隻睡五六個小時,從不知疲倦,有4個秘書跟他一起工作,都感覺吃不消。用這樣的精力投入工作,還有什麽樣的偉業是不能成就的呢?所以拿破侖說在他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的字眼。

    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工作狂,他們精力旺盛,仿佛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但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工作狀態呢?我不相信人僅憑毅力就能做到這樣,要能如癡如狂地工作,首先就得熱愛所獻身的工作。

    愛因斯坦曾說:“那種使我合宜地投身於工作的感情狀態,就像一位獻身者或一位情人的感情狀態。”

    試想,如果我們也能像愛因斯坦,像拿破侖,像左川清那樣投入工作,我們又怎麽會不成功呢?

    所以,成功說困難也困難,說不困難也不困難。楊振寧說:“一個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順乎自己的興趣,然後再結合社會的需要來發展自己的特長。有了興趣,‘苦’就不是苦,而是樂。到了這個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

    我從來沒聽說過一個因愛好而工作的人會不成功的。因為愛好,他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一個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大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情感投入的多少。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叫《情商》的書。為了比較智力的高下,人們引入了“智商”的概念,相較如此,戈爾曼引入了“情商”的概念,並認定這比智商更為重要。現在人們不僅接受了“情商”的概念,甚至認為“情商”標誌著文化上的一個轉變。

    美國教育家尼爾·普斯特曼在談論現代教育時說,學生“進入學校時像個問號,而離開學校時像個句號”,這是學校教育的悲哀。這種教育,學生的個性被泯滅了,才情被淹沒了,智慧被冰封了,這種教育無歌也無詩,精神家園荒蕪蕭索,創造之樹枯萎凋零,想象之鳥不再高翔。

    在教育上,我們總是逼著學生學習,從來不去注意他們的情感、愛好,一味強調智力、能力、知識的作用,也就必然使學生認為學習很苦,於是我們就大力宣傳勤奮和毅力,什麽“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等,而一個沒有愛好、沒有情感投入的人,再怎麽努力也是不能取得最高的成就的呀!世界上有哪一個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從事的事業不都是自己的所愛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現代管理學中,大家熱衷於時間管理。人不是機器,怎麽可能不考慮情感的投入,而隻機械地管理時間呢?

    愛迪生原來天天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別人問他:“是什麽原因使你能那麽辛勤地工作?”愛迪生卻說:“我工作過嗎?我從來就沒工作過,我隻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喜歡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投入熱忱,其實就是最好的時間管理,能創造最好的工作效率。

    毅力、勤奮,隻能幫助人完成工作,惟有情感的投入才能使人成就偉業,所以“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

    金融界的傳奇人物巴菲特建議:“當你出去工作時,要為一個你欽佩的人的組織工作,因為這將令你興奮。”

    要為你欽佩的人工作,更要做你喜愛的工作。如果你工作,而又不喜愛你的工作,那就像為錢結婚一樣。

    有位年輕的俊男娶了一位大款老太太,在麵對人們的困惑時,他自揭謎底:“人們想用鈔票時,從不看它的發行日期。”

    為錢結婚也行,你得到了一樣你想要的東西——錢,但同時卻失去了更重要的另一樣東西,你的情感和家庭的溫馨。如果你對生活的要求很低,你盡可以為錢結婚,如果你對人生充滿憧憬,有更高的要求,那為什麽不爭取兩全其美呢?

    人生也是這個道理。賺錢很重要,但快樂更重要,體現自身的價值更重要。

    其實一般人的生活方式通常都是本末倒置。他們想先擁有更多的錢,更多的東西,然後再去做想做的事情,他們說:“我真的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我準備去於10年,有了基礎後,我再去幹我喜歡的工作,這樣我就會成為快樂的人。”

    這樣的方式注定不會成功,要將順序倒過來才對。首先你必須成為真正的自己,去做你最喜歡的事,需要去做的事,這樣你才會煥發出全部的熱忱,並堅持到底,取得成功,擁有你想要的事物,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再能感動你,吸引過你的一切不再能吸引你,甚至激怒過你的一切也不再能激怒你,這時,你就需要尋找另一片風景。

    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對人生失去了熱忱和激情。

    生活就要不斷地挑戰自己,不斷地往前走。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是什麽?就是要投入你的熱忱。如果說成功要有神靈相助的話,這個神靈就是熱忱。熱忱在古希臘語中的含義就是內心之神。

    愛默生說:“人類曆史上任何偉大或光輝的時刻都是熱情的勝利。”

    我是一個很懶的人。鵬賀文化公司的夥伴們給我的感觸非常之深,他們是一群做事非常投入、非常有熱忱的人,這種感覺刺激著我,也給了我壓力,我都感覺會被他們的熱忱逼瘋掉。但我實實在在覺得,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一些夢想,有一個目標,投入你的熱忱。我講過,人隻有投入熱忱的時候,大腦裏才會分泌出內啡肽,你才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

    我喜歡有熱忱的人,我喜歡那些做起事來還會熱血沸騰的人。任何困難都會在熱忱麵前低頭,熱忱能成就萬物。

    比爾·蓋茨是這樣定義成功的:“關鍵在於你能從每天的工作中得到樂趣。對我來說,這種樂趣是與非常有魅力的人一起共事,致力於解決新問題。特別是軟件開發,是最令人感興趣的工作,我想我擁有最稱心如意的工作,每次我們獲得了一點成功,我就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成功。”

    挽救ibm於危難之中的奇跡創造者郭土納,曾談過一次影響他一生的經曆:

    在哈佛商學院讀書的最後一年,郭士納因為找工作經曆了幾次招聘麵試,最後他將主要意向集中在麥肯錫諮詢公司和寶潔公司身上。

    那時,他是一個可塑性很大的23歲的青年。在應聘寶潔公司的麵試過程中,負責招聘的高級經理問了他一個問題:“假設現在是星期五晚上,你得到了最新的市場調查報告,發現上個月的市場份額下降了20%,這時,你會在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六,取消所有的原定活動安排,而來到辦公室想出一個應對方案嗎?”

    也許我們有些應聘者會撒謊,但西方的應聘文化中是誠實,所以郭士納當時被這個問題給問懵了,雖然他沒有直接迴答這個問題,但他的反應就是:不知道。

    於是畢業後,他就去了麥肯錫公司。

    但這件事使郭士納知道了,對工作的熱忱才是成功者所應該縣備的基本要素。從此郭士納不僅刻意培養自己對工作的熱忱,而且在他後來選拔人才的過程中,也將是否“對追求成功充滿激情”放在了第一位。

    郭士納說:“偉大的機構不是管理出來的,而是領導出來的;它們也不是行政過程的結果,而是由那些熱切地追求成功的人們在不斷高漲的成就感的促使下辛勤努力的結果。”

    熱忱和激情是一台品質優良的機器的電源,它可以使這台機器運轉、使之活躍起來,並使之願意更努力和更好地去運轉。

    如果將人比喻為一台發動機的話,那麽你的智商、天賦及知識隻是這台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是你可以達到的功率,但能不能實際發揮出這個功率,你的輸出功率有多大,卻取決於你的熱忱,你的投入度,你的行動力,隻有煥發出你全部的熱忱,全身心地投入,你才可能將你所具備的額定功率全部轉化為有效的輸出功率,甚至激發出你無比的潛能,使輸出功率超越你的額定功率。

    熱忱、激情正是人成功的動力之源,而熱忱和激情正來自於人對追求成功的渴望,來自於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自於人的興趣和愛好。

    訂一些高遠的目標,煥發出你全部的激情,全情投入地工作,你就會感受人生充滿熱忱時的喜悅,由此你也會享受到人生中夢想成真的浪漫。

    要點:

    除非喜愛自己所做的事。否則永遠也無法成功。

    激情是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

    三、將事業置於第一位

    《以自己的方法致富》的作者史奴利·布拉尼克博士,曾對1500名男女做了持續20年的研究,這項研究從他們20多歲開始,直到40餘歲為止。這1500人當中,有83位受試者成了百萬富翁。這些成為富翁的人士,有幾項特征。首先,他們並沒有立誌要富有,其餘的人多半曾在某個階段企圖賺很多錢,而且盡力嚐試一切能迅速致富的方法。他們曾試過投資和逐漸增資的計劃,但是沒有人成功過。

    這項研究發現,每個變成富翁的人,都很早就下定決心要專攻某件令他們癡迷的事——他們喜歡做的事。結果,努力工作15或20年後,他們猛然發現,自己的淨值超過了100萬美元。他們這麽忙於自己所喜愛的事,這麽忙於表現卓越,以致沒有察覺自己變得這麽富有。在這類人當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不是企業家,也不是偉大的技藝天才,而隻是靠他們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現和專長成為富翁。

    古詩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人總在想著賺錢,就一定賺不到大錢;如果你總是想著將工作做好,有一個好的過程,那麽就一定能賺到錢。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隻要你能做得最好,就一定能賺錢。

    一次受朋友之邀去中大講課,課後與同學們交流。一位同學問我,他很想創業,但沒有第一桶金,有什麽方法能得到第一桶金呢?

    我說那你去搶銀行吧!我覺得他是顛倒了過程與結果的次序,先有好的過程,才能期望有好的結果,沒有過程又怎麽會有結果呢?你是先做好了事業,才能賺到第一桶金,然後將事業擴大;而不是先有了第一桶金,才去開展事業。

    美國有一位種樹大王,今天他的總資產已經超過千萬美元。他是在16年前赤手空拳從事這行生意的。他說:“我很喜歡樹木,喜歡種樹,在十幾年前開始想做一個世界上最好的林業工人。於是開始收購不毛之地,並將它轉變為一片健康的鬆林。

    “現在我已經賺到很多錢了,而且還會賺到更多錢呢!有趣的是,我從來不曾想要賺錢。我隻是盡可能,集中精力來種樹而已,這樣金錢就會不請自來的。”

    人要幹事業,眼光就要遠大,“風物長宜放眼量”。開始不要過多計較報酬,隻是認真將事做好,事做好了,就能得到大家的歡迎,生意自然也就會好,這時賺起錢來,可是想擋都擋不住。

    比爾·蓋茨不就是這樣嗎?他能成為世界首富,專家評論他是贏在策略。開始,他的服務都不收費,吸引最多的人們使用,當全世界都用習慣了時。他卻在一些附加領域裏收錢。有人形容比爾·蓋茨就像修了一條免費的高速公路,大家都去他的高速公路上來往時,他再在高速公路邊上設一些加油站、小賣部,眾人都走他的高速公路,自然要去他的加油站、小賣部消費,於是他也就賺了錢。

    而其他一些人也建設了高速公路,但他們從一開始就收路費,大家自然不走這樣的高速公路,於是他們也就賺不到錢。

    人生的道理都很簡單,很多人不是不明白,但卻經不住眼前利益的誘惑,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是不願意付出長期的努力。目光短淺的人,雙眼隻盯住眼前的芝麻,當然也就容易被芝麻遮住眼,看不到遠處的西瓜。

    現在,大部分人常犯的通病是“我想做某一項工作,聽說那個行當很賺錢”,或者“我想進入那一行工作,聽說有人在那一行賺了很多錢”。如果你“因為某某生意有錢可賺,所以決定做這項生意”,那麽這是最愚蠢的決定。

    人們說“戰爭年代做軍火,和平年代做藥”,有些行業的確利潤很高,但在這些行業中不是仍有很多破產者嗎?在任何行業中情形都類似,都會有一些高收人者以及一些低收入者。隻要你在某一行業中做到最好,你就一定能賺錢。

    因為“有錢可賺”而工作,就不一定是你的興趣所在,不一定適合你的特長,你就不會取得最大的成功,也就至多隻能是這一行業的三流人才。而為了“目標”而工作,你的工作就符合心意,能吸引你,使你能用盡心力,充分發揮特長,激發潛能。這樣,你就一定是這一行業中的佼佼者,也就必定能成功,你就注定會賺錢。

    米盧說:態度決定一切。使人成功的正是工作態度,而不是賺錢的方法。方法可以有很多種淚態度隻能有一種,那就是敬業愛業,踏實勤奮,盡力將工作做到最好。

    每個人工作都有目的。把金錢置於第一位,你就很可能一直處於貧窮之中;而把事業置於第一位,你就會走上致富之路。我相信這樣的道理:如果你能真正喜歡一項工作,而且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那麽你所選的任何行業都能很賺錢。

    其實,每一個行業都潛藏著無數的財寶等待著你去攫取,這裏麵還包括著數不盡的快樂與滿足,關鍵是你能不能做到最好。

    要點:

    每個人工作都有目的。把金錢置子第一位,你就很可能一直處於貧窮之中;而把事業置於第一位,你就會走上致富之路。

    四、凡事認真

    管理大師杜拉克先生談過這樣一件事:

    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狄亞斯,被委任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製作雕像。他很認真地雕刻著這尊位於雅典山丘最高點的巨大雕像。別人對他說:“除了雕像的正麵,我們什麽也看不到。你何必雕刻背麵也那麽認真呢?”

    菲狄亞斯卻說:“你錯了,上帝看得到。”

    我們做任何事情,上帝都看得到。這個上帝就是我們的良心和我們做人的品德。對事情的認真態度反映的正是我們做人的品格。

    記得我與大學老師的一次談話,它對我的一生都產生了影響。當我懷著崇拜的心情對他談到某位教師一年出了6本書時,他卻嗤之以鼻:什麽態度?也許他的話有些偏激,但的確一年出6本書是無法認真思考,周密籌劃的,這也正反映了他的做人態度。

    毛主席說: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我們可以懷抱美好的夢幻、偉大的理想,但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步一步地做,要達至偉大的理想,首先就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做好手邊的事。一個人如果對待每項工作都認認真真,那麽即使他處在世界上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都終將脫穎而出。

    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工作正是人生中一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哲理。

    我一生都沒有當過官,隻是記得初中時曾被班主任任命為小組長,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一次放學後做清潔,輪到我倒垃圾。快打掃完教室時,我出去了一會,但迴來時,其他同學已經走了,門也被鎖上了。我不知道他們幫我倒了垃圾沒有,擔心垃圾沒倒,第二天被老師批評。班主任的家就在學校,我就去他家說明情況,然後拿了鑰匙去到班上,但垃圾已經被其他同學倒了。

    這件事就過去了。但一周後,班主任就任命我當了小組長,他說我做事很認真。

    我曾經一直有個問題不能理解,原裝和組裝電器的零配件完全是一樣的。但為什麽原裝的就比組裝的好得多呢?

    一次我去一間組裝精密儀表的工廠參觀。組裝精密儀表要求工人都要帶手套,但那天天氣很熱,老板為了省電又沒開空調,於是工人都脫了手套在安裝。我看到很多儀器上都留有工人的汗漬。而且一些工人在螺絲釘與螺母吻合得不好,螺釘擰不進去時,就強行用電動機器把螺絲釘進去。

    那天我終於明白了原裝和組裝的差別所在,那就是組裝工人沒有認真的態度。

    曾經在報紙上見到一篇文章說:

    在蛇口,有日本的兩兄弟吊在高層建築上工作。突然間弟弟摔下去了,但哥哥還是繼續完成工作,直到下班後,才痛哭流涕地趕到醫院看望弟弟。別人問他:“你當時怎麽不下來照看弟弟呢?”他迴答:“我要工作,下麵有人會照料他的。”

    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真事,但的確,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認真是有名的,這也正是他們的產品能行銷全世界的原因。

    前段時間有幾個去東歐發展的朋友迴來,我與他們聊起了東歐的狀況。他們說東歐的經濟雖然發展沒有中國快,但他們的人心很平和,他們知道就像戒毒者一樣,剛開始是會有一陣陣痛的。但東歐決沒有像我們這裏的什麽給豬吃避孕藥,用毛發做醬油等劣行。

    敗壞的人心,不可能做出優良的產品。

    這個世界上德國人是最認真的。你去德國問路,他都不會隨意地指給你,而是會很精確地告訴你“向前走70米,再向右轉彎”,也正因此,德國人才造得出奔馳、寶馬車。意大利的皮鞋有名,那隻是因為它的設計好,這個世界上最耐穿的皮鞋,還是德國皮鞋。

    隻有最認真的人,才能創造出最優秀的產品。同樣,也隻有最認真的人,才會有最卓越的成就。

    隻要認真,自己會變,世界也會變。一切沒變,隻說明你不夠認真。

    要點:

    隻有認真的態度,才有卓越的成就

    五、永遠追求持續不斷地改善

    杜拉克先生還談過一件影響他一生的事。

    一次他去聽歌劇,聽到了一曲充滿探索意味而叉生氣勃勃,活力四射的歌劇。後來他知道了那是出自己經年屆80歲的歐洲第一流的歌劇大師威爾第之手。

    有記者采訪威爾第:“您已經80高齡了,又是歐洲最好的歌劇大師,為什麽要甘冒風險寫出這樣富有探索性的歌劇呢?如果失敗了,您一世的英名不就毀了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威爾第迴答:“在一輩子的音樂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責任要再試一次。”

    這個世界上惟一可以預料的事,就是總有預料不到的事會出現,所以生活就是遺憾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追求完善,永遠要有再試一次的精神。

    日本企業將他們的成功歸功於美國的管理大師戴明博士,日本最高的管理獎就叫戴明獎。

    當年麥克阿瑟占領日本時,為了救助日本經濟,指示盟軍總部大量在日本購買日用品,在眾多的采購中,有一批是電話總機,誰知交貨裝機後不能使用。麥克阿瑟認識到要振興日本經濟,首先就要改善日本的管理水平。

    於是,日本的企業家聯盟決心邀請戴明博士來講管理,教授日本企業管理。戴明去了後,發現聽眾對象是日本一些大企業的工程師和一線的管理者。他就問邀請他去的聯盟:“你們日本是真的想改變,還是假的想改變?”大家迴答:當然是真的想改變。戴明說:“那好,那就請你們讓各大企業的總裁來學習。”

    此後,戴明博士在日本辦了8期總裁班,從此就被譽為日本戰後複興的第一功臣。那麽,戴明博土做了什麽事呢?

    首先他要日本企業認識到高質量的產品不會增加成本,隻會減少成本。為了生產高質量的產品,開始成本可能會高,但科學化、規範化後,成本就不會很高了,而且由於保證了質量,次品會減少,顧客也會更喜歡,所以成本反而會降低。

    戴明還認為檢查不重要。當產品檢查出來質量有問題時,已經太晚了。檢查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問題,改善流程,隻有通過不斷地改善各個環節,才能保證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所以檢查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戴明博士在日本企業中倡導了一種精神:那就是要永遠不斷地追求改善,每天進步一點點。現在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了日本企業的標誌。

    幾年前我買了一部尼康fso的相機,但不到幾個月就出現了f60,再過幾個月又出現了f70。不僅是相機,日本企業生產的任何一種產品,不都是不斷地在更新換代嗎?這也正是日本企業追求不斷完善的精神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我們隻有盡力不斷地想辦法完善它,這也是我一生的信條!

    永遠追求不斷地改善!

    要點:

    永遠追求不斷地改善。

    附錄

    聲音的藝術

    技巧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圓滿地運用技巧,還需要良好的表達能力,而聲音藝術就是表達能力的重要方麵,它甚至還直接影響到人的魅力。可以說聲音藝術是人際交往中的高級技巧。

    記得有次熟人邀我去參加一個家庭聚會,其間遇見一位小姐,打扮得花枝招展,卓爾不凡,給人的感覺就像一隻美麗的孔雀,令我心蕩神移。但很可惜,她一說話,她留給我的美好印象頃刻間就蕩然無存。因為她的聲音也像孔雀叫。

    中國有句成語,叫”聲色犬馬”,將”聲”與“色”並列,足見古人對聲音的重視。聲音對人來講在某種程度上不亞於容貌的作用,聲音要有一種能滲透人心的魅力。我們公司在招聘公關小姐時,對聲音的要求就特別高,要有磁性,用我的話來說,要像國民黨的女播音員一樣,嬌滴滴的。因為在我們公司,公關小姐的工作經常是電話聯係,在電話中,不見其人隻聞其聲,所以聲音特別重要。

    聲音的影響力,一方麵取決於人的嗓子,但更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聲音中的情感因素和聲調藝術的運用。

    實際上,我們把聲音作為我們表現自我的方式,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方式。聲音不隻交流思想,它也傳達你的感情。聲音的高低、熱情的程度,無不暴露出你的生活觀和待人態度。

    自信的人,聲音蘊藏力度;熱情的人,聲音滲透熱力;樂觀的人,聲音飽含活力。你有沒有注意聽你自己的聲音,它是代表失望、冷漠,還是勇氣、熱情?讓情感充塞你的聲音吧!放開你的閉氣閘,表達出你待人的熱情、友善、這正是使你的說話更具效力的重要手段。

    聲音不僅要滲透情感,還要注意聲調的運甩。

    我永遠記得大學時代電子線路教師所講的課,劈裏啪啦,像打機關槍一樣,沒有停頓,沒有變化,弄得大家目瞪口呆。不懂運用聲調藝術,講話就一定沒有色彩,缺乏吸引力,無法清晰地表達情感和思想。聲調藝術是輔助溝通的重要手段。

    法國一位著名的悲劇大師應邀出訪美國,在歡迎宴會上,大家紛紛要求來段即席表演,為了不負重望,他就用法文非常悲痛地講述起來。雖然大家聽不懂法文,但隻覺聲音淒婉動人,撕心裂肺,全場一片肅然,許多老太太都都忍不住潸然淚下……講完後,全場一片悲聲,惟獨法國來的隨行人員哈哈大笑。旁人問:這麽淒慘怎能笨得出?隨行人員答說:”你們被他騙了,他沒說什麽淒慘的故事,隻是在用非常悲痛的聲音念著:刀子、叉子、盤子、碟子……”

    這就是聲調藝術的魅力,我也曾有過被人運用聲調所騙的經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潮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深圳的菜場,小商販一般都是潮州人。每次我去買菜,害怕被他們騙,總要裝模作樣地看看秤。每當此時,攤主就豪爽地說:“二塊五給你算了!”我一聽占了便宜,趕緊付了錢就走。時間長了,有一次當攤主又說:“三塊錢給你算了,費事去計較”時,我就認真地計較計較,結果一算下來,才兩塊八。攤主多賺了我兩毛錢,但語氣仿佛還是便宜了我。

    如果說人嗓子的好壞是天生,那麽聲調的運用就完全靠後天的鍛煉。

    一、練習使聲音有力,且富彈性

    為了鍛煉大家的膽量,我在訓練學員時,常采用讓學員上台演講的方式。我發現,凡是社會經驗豐富、自信心強的人,演講起來就能從容鎮定,侃侃而談;而越是社會閱曆不足、自卑感的人,上台講話聲音就越細小、越無力。

    要表現你對自己的信心,要讓人瞧得起你,要與別人平等地交往,在講話中就必須使聲音堅定有力。但堅定有力,不是像一塊破磚被扔到牆上,硬梆梆的。聲音要有彈性,要有一定的厚度。講話聲音應該是通過胸腔的共鳴發出,而不是扯著嗓子叫喊。

    當然這種共鳴要通過練習,使它出乎自然,而不要矯揉造作。

    二、練習使聲音自然

    如果聲音中缺乏音調、速度、表情及語言的變化,剩下的便毫無生氣了。也就是你奪走了自己的熱忱。溫暖及人性。我們要給語言染上色彩,要讓聲音出乎自然的感情流露。

    1.強調重點

    人在講一句話時,不可能每個字都是重點,如果字字都作為重點,聽者一定很辛苦、也很累。講話時,次要的內容應該一帶而過,強調重點。這樣讓人聽起來有變化感,主次分明,講者有聲有色,聽者輕鬆愉快。

    2.改變你的音調

    據報載: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薩瓦羅蒂在北京音樂廳唱歌時,震得房頂懸掛的吊燈都搖擺不定。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一般職業歌唱家音域範圍能達三十六個音階之多。

    你的音域範圍有多少呢?是否像人嘲笑的“五音不全”,連五個音階都不能用全呢?講話要有抑揚頓挫,要有音調的變化,要讓感情的起伏,滲透進聲音的起伏之中,這樣的講話才有生氣、才有活力。不要像一個老學究在讀枯燥的論文,死氣沉沉。

    3.變化說話的速度

    一個正常人說漢字的速度。1分鍾應能達到120個字。如果你1分鍾不能達到120個字,那麽,最適合你的職業是什麽呢?我推薦給你——做保姆。因為隻有帶小孩子,才不需要說話速度那麽快。

    講話應當變化說話速度,有快有慢,這樣才能輕重緩急,秩序井然。你能把“一塊錢”念得讓人聽起來感覺好像比”一萬塊”還多嗎?當你將前者讀得緩慢、沉重,後者讀得輕快、隨便,效果就出來了。你不妨試一下。這就是變換說話速度產生的效果。

    4.在要點前後停頓一下

    “沉默是金”,記得有首歌裏這樣唱:”此時無聲勝有聲”,有首詩裏也如是說。

    在講話中,突如其來的沉默就是如此,因為它能夠迅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國外有位演講大師,每當他走上講台,首先就一聲不吭地用眼光橫掃會場。本來喧鬧的會場,被他這一舉動,頓時安靜下來。幾秒鍾後,他才突然石破天驚地講出一句震撼人心的話,大家的吸引力馬上就被他抓住了。

    不僅在講話開始時,在講話過程中、在要點前,都可以運用停頓。你講得好好的突然停下來,正在聽的人,甚至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都會覺得奇怪,而被你的舉動吸引住,此時你再講出重點,收效自然就大。

    聲音藝術的重要性對人是不言而喻的。你要影響他人、要說服他人,在大多數場合都是通過聲音來完成,那你為什麽不刻意訓練一下,以更好地運用聲音藝術呢?如果你喜歡唱卡拉ok,那也可以拿著麥克風練一下朗讀,多多地充滿感情地朗讀,甚至多多地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正是提高運用聲音藝術能力的有效途徑。

    聲音的藝術在很多場合都有用,就不必一一贅述了,我隻想談一下為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它在企業起名中的作用。

    三、聲音藝術在起名中的運用

    也許一般人都以為,名字對企業來說是件無足輕重的事。這裏我想舉一個例來說明這種看法的錯誤。

    日本著名企業索尼公司,在創業之初叫做東通工。“東通工”在日語裏意味著一般普通的中小企業,這個詞大眾化、土氣、沒有特色。後來公司研製收錄機成功後,就將“東通工”改名為“索尼”,“索尼”這個詞讓人感到新鮮、洋氣、獨特,而且琅琅上口,有開口音,音節幹脆、響亮,讀起來就讓人振奮。頓時“索尼”傳揚開去,成為家喻戶曉的公司,“索尼”的產品也隨之銷路大開。應當說,索尼公司的成功,與“索尼”這個名字的語感宣傳作用是分不開的。後來日本公司紛紛效仿,出現了“鬆下”、“三洋”、“東芝”之類。深圳的電子集團改名為“賽格”集團我想也有此意。

    名字代表了企業,是企業公關宣傳的最直接對象,起好了名字,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深圳最著名的酒店是“三都”:“晶都”、“新都”、“名都”。三家酒店都有“都”字,這決不是偶然。“都”字氣勢宏偉,象征著仿如酒店中的“大都市”;“都”字音節短促、幹脆,讀起來令人心情振奮。我最喜歡“晶都”了,“晶都”意味著晶瑩透亮的“大都市”,映襯了酒店的豪華;“晶都”諧音“金都”,黃金的首都,又迎合了廣東人迷信的心理。一舉數得。

    當然起名不僅要考慮音調,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寓意,讓人容易記。江南的“傻子瓜子”就是如此。初時別人笑賣這種瓜子的人傻:這麽便宜,豈不賺不到錢。後來賣瓜子者幹脆就叫自己的瓜子為“傻子瓜子”。傻子賣的瓜子,你買了還有不占便宜的?結果”傻子瓜子”反而名震全國。還有一天我走到街上,看見一家小酒店,就叫“六七八酒食”,一看就讓我記住了。

    “名字”既要寓意深刻,又要容易記住,琅琅上口,這就是起名的藝術。

    四、使人記住信息

    語言是複雜的藝術,不僅有表達技巧、聲音藝術,還要注意別人的注意力。要在他人注意力最集中時,將信息有效地傳達給他。但人的注意力受生理和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一個複雜的問題,下麵僅介紹最簡單的兩種情況,以通過此來啟發、提請大家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注意人的注意力。

    1.首位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了一個實驗:拿一篇描寫人物性格的文章給一幫大學生看。這篇文章開始表現出主人公好像很活躍。很外向,但整篇文章看完後。經過思考會發現主人公實質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大學生看完後,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調查,要求大家寫出主人公的性格傾向。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都被書的前半部分所迷惑,紛紛認為主人公性格外向。

    心理學認為:從一個人那裏獲得信息時,愈是最先輸入的信息,留下的印象愈深刻。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首位效應”。

    我本人也有類似的經驗。有次別人請我去演講,我將對方指定的時間記在日程表上。可幾天後,對方又提出更改時間,當然,我也把更改的時間記在日程表上。可是,到了演講那天才發現,自己記住的一直是對方第一次指定的時間。於是不得不打電話再次確認。

    當你一個人向別人傳遞信息時,愈是重要的內容,愈應放在前麵,正所謂“開門見山”,讓別人一下就能把握重點。否則你前麵羅嗦了一大通,還未涉及重點,別人早厭煩了,注意力也渙散,此時你再談出重點,如果早已大打折扣。正如教師上課。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除掉開始幾分鍾的前半節課,後半節課往往就沒精打采。所以優秀的教師將重點講解一般都放在前半節課,後半節課則用來練習、鞏固。

    2.新近效應

    從一個人那裏獲得信息時,重要的內容應安排在前麵。那麽從很多人那裏獲得信息時,比如大會發言,在什麽時候發言效果又最好呢?

    有人會根據上麵的理論,說第一個發言最好。這種想當然的鮚論是錯誤的。第一個發言的人,雖然也能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但往往給人的感覺卻是猛張飛一類魯莽的人。

    心理學強調:當人從不同的情報來源獲得許多情報時,他將會受最後一個情報的左右。這種現象心理學上叫”新近效應”。

    在一次會議上,眾多的到會人員圍繞著議題正在進行著熱烈的討論和激烈的爭論。此時,有一個人默默不語,一言不發,隻是偶爾在本子上記幾筆。會議接近尾聲時,他才站起來,拿起剛才寫字的本子,對各位發言者的意見作一番歸納。然後有條不紊地闡述了自己的意見。最終,他的意見成了這次會議的結論。領導不是常常這樣做嗎?當你也這樣做時,不僅讓你的意見能深人人心,也讓人感覺你是一塊天生的領導材料。

    在任何情況下,最後的意見,往往左右了人的心靈。

    廣告的藝術

    本章的內容好似與本書遊離了,與人交往,去探究廣告的藝術幹什麽?那麽與人交往要取得成功的話,是不是要了解人的心理,善於激發人的欲望呢?而廣告藝術對這兩點是最重視了。

    我看電視。看報紙,最注意的,首先就是廣告。廣告篇幅不大,但凝聚了相當的藝術力,是策劃人精心思慮的結晶。看廣告,花時不多,但受益匪淺,對個人修養,掌握大眾心理都有極大幫助。廣告藝術對於我們,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廣告已成為企業創名牌,產品促銷的重要手段。作為藝術,廣告的作用已不僅僅是廣而告之,更重要的是激發大眾的購買欲望。廣告正是要通過多種藝術手法,不斷地、反複地將信息呈現給大眾,誘導你相信,然後刺激你主動去買。

    一、宣傳的效力

    心理學家發現,絕大多數人買東西時,如果遇到許多不同品牌,他潛意識中,一定會選購見過廣告的產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方與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桂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桂榮並收藏方與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