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死人黎明》的原作是導演喬治-a-羅米洛拍攝的“死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這個行屍文化的開篇則來自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也就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兩個作品之間相隔了近十年,原因是剛推出這個設定時,導演自己也沒能構思好,顯得很粗糙,市場也不太買賬。
直到1979年,喬治以50萬美金拍出《活死人黎明》,上映後,全美狂卷2千多萬,全球累計5千多萬的票房成績才讓其受到讚譽。
不過,喬治-a-羅米洛這個導演也是個奇葩,這貨除了能把行屍題材拍好、還能賣座以外,拍其他什麽樣的題材都是撲街,所以,此後也一直上不了台麵,久而久之,慢慢就沒落了。
在之後的很多年間,也不是沒有人想過重拍這部經典老片,但問題是,版權擁有者亞伯拉罕並不打算重啟。
直到埃裏克-紐曼的出現,憑借著良好的改編故事和裏麵的一些改良的行屍設定才打動。
兜兜轉轉,這個項目的導演落到了紮克-施耐德頭上。
但這幾個人,加在一起都沒有足夠的拍攝資金以及需要的發行渠道,於是就想到了跟人合作。
螢火蟲影業正是他們的一個選項。
不過,等萊曼看過劇本之後,覺得劇情太老套了,也沒第一時間答應,反而是讓紮克-施耐德把這個劇本的編劇喊來。
第二天上午,三人相聚在施耐德的工作室裏。
互相打過招唿後,萊曼直說道:“想我投資可以,幫忙發行也沒問題,但這劇本得改改。”
編劇埃裏克-紐曼也不是個對自己的創作很看重的人,或者說這人很希望自己這個項目能夠順利運作,不然也就不會想到翻拍一部老片。能這樣幹的,還不都是為了錢。
所以眼看投資有機會,他樂嗬嗬的答應道:“萊曼先生,你說。”
“這片的風格得變,不是說喪屍片就一定要嚇人、血腥,你有沒有想過轉換一種思路?”萊曼建議道:“看過《生化危機》嗎?”
“有聽說過。”埃裏克非常的誠實。
嗯,這部由遊戲改編的電影還隻上映了一部,市場反響也不大,是靠著一部部的續集慢慢累積的名氣。
“那部電影也有類似的設定,故事也很有新意,所以如果我們也要拍一部發生在現代社會的喪屍電影,就不能走重複的路子,主角團也不一定就每次險象環生,戰勝危機。你懂我意思嗎?”
“虐主?”埃裏克-紐曼一臉的疑惑。
萊曼幹脆從辦公桌上找出張白紙,又從一旁的筆筒拿出一支鉛筆,悉悉刷刷畫了一個場景圖,類似於一個火車站,邊畫邊說道:“喪屍題材的作品,無論是漫畫還是遊戲,甚至是我說的那部《生化危機》,都走出了自己的路,要是一味的還原《活死人黎明》也隻是啃老本,沒有新意,也不一定會被市場接受,所以必須要創新。你的劇本裏,我看不到太多的創新。”
“那要怎麽樣設計情節發展呢?”
“人性。你想,一個突然驟變的社會,民眾遇到類似末日一樣的感染危機會發生什麽呢?每個人的選擇,在災難麵前的抉擇,難道沒有意思嗎。把視角從喪屍身上放到人類身上。”
“篇幅會不會太大了,很難具體的表現。”身為編劇的埃裏克-紐曼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所在。
人物群像一向最難刻畫,這也是為什麽電影很少把格局放大的原因,比如《後天》,明明是全球性的天災爆發,也隻是鎖定了紐約這一個城市,一群受難民眾,也是同理。
萊曼點點頭,滿是讚許:“你說的沒錯,所以我們要主動縮小場景來具體表現發生的故事,你說,在一輛行駛的火車上,有感染者混進來,會怎麽樣?”
說著,把畫好的場景圖遞過去。
狹小的車廂裏,一邊是受到感染的喪屍,一邊是驚慌失措的人群......
“這創意絕了。”
紮克-施耐德在一旁看著,也忍不住說道:“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場景載體,直接加劇戲劇的衝突。非常的有意思。”
“因為是突然發生的,所以才考驗民眾會作何反應?”
埃裏克-紐曼繼續說道:“一整個車站全都變成煉獄,求生的難度被無限的放大?”
“沒錯,就是這樣。”萊曼點頭道:“所以這樣的一部電影更加考驗群像,並不是集中在單一的幾個主角身上,也沒有一貫喪屍片喜歡的血腥大尺度鏡頭,隻是比較殘酷。”
“聽著,就感覺會很精彩。”紮克-施耐德完全就被這樣的創意設定勾起了拍攝欲望。
埃裏克-紐曼看向萊曼,“故事的主線呢,怎麽設計?”
萊曼想了想,說道:“就以一對父女的主視角展開吧。父親也就是男主角a是個上班族,有一個女兒,剛剛離異。”
“單親家庭?”
“對,這是為他們去火車站設計理由。”萊曼繼續道:“女兒假期的時候,吵著要去見媽媽,父親無奈,便請假帶她去。火車路線的話,最終站就是去紐約,電影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紐約行》。至於病毒是怎樣爆發的,你可以自己想想怎樣合理的埋下線索,然後,感染者是怎麽混上車站的,你也可以構思一下,要讓觀眾能看出一點異常,但又不知道具體會發生什麽。保持一定的神秘感。”
“嗯,我會好好構思的。”埃裏克-紐曼拿筆記著點子。
說完,他猶豫道:“不過這樣一來的話,電影場景很多,還會跟紐約市政府打交道,成本方麵......”
原本,他們構思的項目拍攝預算才2500萬美金,還是因為群演方麵支出太多,但現在,如果按照萊曼的創意來構思的話,粗略算算,沒個5000萬打底都不一定能拍出來。這還是不考慮大牌明星加盟的前提下,要是請一線演員參演的話,妥妥的上億大製作。
“這方麵不用擔心。”
兩個作品之間相隔了近十年,原因是剛推出這個設定時,導演自己也沒能構思好,顯得很粗糙,市場也不太買賬。
直到1979年,喬治以50萬美金拍出《活死人黎明》,上映後,全美狂卷2千多萬,全球累計5千多萬的票房成績才讓其受到讚譽。
不過,喬治-a-羅米洛這個導演也是個奇葩,這貨除了能把行屍題材拍好、還能賣座以外,拍其他什麽樣的題材都是撲街,所以,此後也一直上不了台麵,久而久之,慢慢就沒落了。
在之後的很多年間,也不是沒有人想過重拍這部經典老片,但問題是,版權擁有者亞伯拉罕並不打算重啟。
直到埃裏克-紐曼的出現,憑借著良好的改編故事和裏麵的一些改良的行屍設定才打動。
兜兜轉轉,這個項目的導演落到了紮克-施耐德頭上。
但這幾個人,加在一起都沒有足夠的拍攝資金以及需要的發行渠道,於是就想到了跟人合作。
螢火蟲影業正是他們的一個選項。
不過,等萊曼看過劇本之後,覺得劇情太老套了,也沒第一時間答應,反而是讓紮克-施耐德把這個劇本的編劇喊來。
第二天上午,三人相聚在施耐德的工作室裏。
互相打過招唿後,萊曼直說道:“想我投資可以,幫忙發行也沒問題,但這劇本得改改。”
編劇埃裏克-紐曼也不是個對自己的創作很看重的人,或者說這人很希望自己這個項目能夠順利運作,不然也就不會想到翻拍一部老片。能這樣幹的,還不都是為了錢。
所以眼看投資有機會,他樂嗬嗬的答應道:“萊曼先生,你說。”
“這片的風格得變,不是說喪屍片就一定要嚇人、血腥,你有沒有想過轉換一種思路?”萊曼建議道:“看過《生化危機》嗎?”
“有聽說過。”埃裏克非常的誠實。
嗯,這部由遊戲改編的電影還隻上映了一部,市場反響也不大,是靠著一部部的續集慢慢累積的名氣。
“那部電影也有類似的設定,故事也很有新意,所以如果我們也要拍一部發生在現代社會的喪屍電影,就不能走重複的路子,主角團也不一定就每次險象環生,戰勝危機。你懂我意思嗎?”
“虐主?”埃裏克-紐曼一臉的疑惑。
萊曼幹脆從辦公桌上找出張白紙,又從一旁的筆筒拿出一支鉛筆,悉悉刷刷畫了一個場景圖,類似於一個火車站,邊畫邊說道:“喪屍題材的作品,無論是漫畫還是遊戲,甚至是我說的那部《生化危機》,都走出了自己的路,要是一味的還原《活死人黎明》也隻是啃老本,沒有新意,也不一定會被市場接受,所以必須要創新。你的劇本裏,我看不到太多的創新。”
“那要怎麽樣設計情節發展呢?”
“人性。你想,一個突然驟變的社會,民眾遇到類似末日一樣的感染危機會發生什麽呢?每個人的選擇,在災難麵前的抉擇,難道沒有意思嗎。把視角從喪屍身上放到人類身上。”
“篇幅會不會太大了,很難具體的表現。”身為編劇的埃裏克-紐曼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所在。
人物群像一向最難刻畫,這也是為什麽電影很少把格局放大的原因,比如《後天》,明明是全球性的天災爆發,也隻是鎖定了紐約這一個城市,一群受難民眾,也是同理。
萊曼點點頭,滿是讚許:“你說的沒錯,所以我們要主動縮小場景來具體表現發生的故事,你說,在一輛行駛的火車上,有感染者混進來,會怎麽樣?”
說著,把畫好的場景圖遞過去。
狹小的車廂裏,一邊是受到感染的喪屍,一邊是驚慌失措的人群......
“這創意絕了。”
紮克-施耐德在一旁看著,也忍不住說道:“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場景載體,直接加劇戲劇的衝突。非常的有意思。”
“因為是突然發生的,所以才考驗民眾會作何反應?”
埃裏克-紐曼繼續說道:“一整個車站全都變成煉獄,求生的難度被無限的放大?”
“沒錯,就是這樣。”萊曼點頭道:“所以這樣的一部電影更加考驗群像,並不是集中在單一的幾個主角身上,也沒有一貫喪屍片喜歡的血腥大尺度鏡頭,隻是比較殘酷。”
“聽著,就感覺會很精彩。”紮克-施耐德完全就被這樣的創意設定勾起了拍攝欲望。
埃裏克-紐曼看向萊曼,“故事的主線呢,怎麽設計?”
萊曼想了想,說道:“就以一對父女的主視角展開吧。父親也就是男主角a是個上班族,有一個女兒,剛剛離異。”
“單親家庭?”
“對,這是為他們去火車站設計理由。”萊曼繼續道:“女兒假期的時候,吵著要去見媽媽,父親無奈,便請假帶她去。火車路線的話,最終站就是去紐約,電影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紐約行》。至於病毒是怎樣爆發的,你可以自己想想怎樣合理的埋下線索,然後,感染者是怎麽混上車站的,你也可以構思一下,要讓觀眾能看出一點異常,但又不知道具體會發生什麽。保持一定的神秘感。”
“嗯,我會好好構思的。”埃裏克-紐曼拿筆記著點子。
說完,他猶豫道:“不過這樣一來的話,電影場景很多,還會跟紐約市政府打交道,成本方麵......”
原本,他們構思的項目拍攝預算才2500萬美金,還是因為群演方麵支出太多,但現在,如果按照萊曼的創意來構思的話,粗略算算,沒個5000萬打底都不一定能拍出來。這還是不考慮大牌明星加盟的前提下,要是請一線演員參演的話,妥妥的上億大製作。
“這方麵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