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擺放著兩件玉器的桌子前,那件大件的和田青白玉的“米芾拜石”筆洗,已經被向北寒淘汰了,不再考慮。
直接拿起了另一隻清代康熙年的翡翠翎管。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產物。清代徹底改變了從宋、元、明一直流行的高冠或帽翅之製,而以禮帽代替。禮帽最高處都鑲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由紅、藍、白、金依次紆尊降貴。翎管,就是在頂珠下用來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煙管粗細,長兩寸左右。
在很多的電視劇、電影中,經常看到大清皇帝對功臣論功行賞時說道:“加封什麽什麽官職,賞雙眼花翎,或者是三眼花翎。”
“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這花翎賞給大臣後,大臣就要把這花翎插在帽子後麵的翎管內。
清代品級高的文官佩戴翡翠翎管,品級高的武官佩戴白玉翎管。向北寒手裏的這隻翎管是翡翠的,通體陽綠,糯冰種。
首發&:塔>-讀小說
這翎管是近些年古董文玩收藏界的寵兒。北京翰海曾拍出一件清代滿綠翡翠翎管,拍價高達九十三萬元人民幣。國際聞名的rocs拍賣行近年拍出一個清代滿紅翡翠翎管,價值七十三萬美元(約合人民幣五百八十萬元)。
以當今一個滿綠清代翡翠翎管價值一百萬元人民幣計,僅和珅的十一個滿綠翡翠翎管就已價值千萬元人民幣了。
手中這隻翎管是康熙本朝一品文官大員所佩戴之物。說不定就是明珠、索額圖,其中的哪位戴過的東西,過百萬沒問題。
就這樣向北寒選擇的第二件東西確定了。
看到向北寒來迴走了兩趟後,直奔自己選出的幾件東西上手。鄧偉倫、楊起榮、李肖三位專家組成員,坐在評委席上相互對視了一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孩子的眼力又長進了,就走了一圈就篩選出自己要重點關注的幾件東西。這份自信比我們強啊!”
李肖低聲地說道。
楊起榮點點頭,又皺起眉頭,不無擔憂地說道:“這樣是不是有些太草率了?這二十件東西雖然價格有高有低,但一眼就能看準的,估計我們三個都沒這個眼力。”
楊起榮的性格屬於那種沉穩有餘,而魄力不足。他非常適合做學術研究,從事古玩市場買賣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了。
“小北很清楚,他隻需要選出最值錢的幾件東西就行,不需要過於浪費時間精力在這一輪上。目標很簡單進入前二十就算成功了。這隻翎管看似不起眼,絕對是古玩行裏的重器,價值不菲。”
身份證-五六37四三陸七伍
三個人中,鄧偉倫最了解向北寒,對他的想法也最清楚。
他們三個人在低聲討論著,向北寒已經開始過手下一件寶貝了。
緊接著,一隻清道光粉彩山水賞瓶進入了向北寒的眼睛。
高三十公分,腹徑二十幾公分。洗口,粗頸,長圓腹,圈足,鬆石綠的底足。六字篆書款“大清道光年製”。
瓶腹內裏施白釉,由肩至頸部及裏口施鬆石綠釉,頸肩處安雙異獸耳,瓶外通體描繪清代景德鎮珠山禦窯廠實景圖。看書喇
價值百萬的東西,應該算上一件了。
不過,手中撫摸著賞瓶的釉麵,向北寒這心裏就是覺得有點不對勁兒。
“太完美了!二百多年了,怎麽表麵使用痕跡就這麽平均呢?難不成……”
想到這裏,向北寒趕緊在賞瓶表麵紋飾中尋找起來。
“這孩子在找什麽?那件東西毫無疑問是道光官窯啊!”
口口五六37四三陸七伍
楊起榮對向北寒的行為產生了疑惑。
而鄧偉倫好像發現什麽了,低聲說道:“老楊啊!那隻賞瓶你看準了嗎?不會有什麽問題吧?”
“問題?會有什麽問題?我仔細看過來,胎質、釉色、畫工,以及包漿、皮殼都沒問題,開門老的玩意兒。”
楊起榮對於鄧偉倫的問題,有點糊塗,不過他也在迴憶自己的鑒定過程是不是遺漏了什麽。
“別瞎猜了,等著看結果吧。這孩子可能是發現這件東西那裏有什麽不對勁兒的了。”
李肖目不轉睛地盯著向北寒看,嘴裏提醒著兩個老夥計。畢竟他們是作為專家評委參與比賽的,不好過多地在下麵議論著。
其實他也是多心了,這個時候,其他的幾個評委組成員也都在竊竊私語,對向北寒的舉動也都感到好奇,都在想他在幹什麽。
聯想起剛剛齊成山那副小人得誌的嘴臉,直覺清晰地告訴向北寒,這隻道光官窯賞瓶很可能就是對方埋下的雷,手裏的這件東西肯定就是坑。
一番查找,在繁雜的紋飾中,向北寒並沒有什麽發現。眼見時間不夠了,隻得把這隻賞瓶的所有紋飾,包括底足、瓶口、內腹,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全部用眼中鬼魅的能力轉換成圖像信息,存入大腦。留作稍後再做分析。
放下賞瓶,向北寒拿起了那尊銅鎏金“無量壽佛”。從製式和做工,以及外部包漿看,清乾隆皇宮造辦處出來的東西。做工精美、保存完好,最重要的是佛像底部的裝藏依舊是老封。像這樣原封原底的清宮造辦處官造的佛像極為難得。現在市場價格輕鬆過百萬。
討論群
一副吳昌碩的書法卷軸、一隻康熙本朝一品文官的翡翠翎管、一尊乾隆本朝的官造“無量壽佛”銅鎏金佛像,三件東西就應該過三百萬了。選好了三件東西,剩餘的兩件就好辦了。
用眼睛掃視了一下,其他沒有上手的幾件東西。那把時大彬的紫砂壺不用看,後仿的。清光緒的五色瓶,雖然精美碩大,但也是民窯的東西,十萬以內。
最後,向北寒把眼睛放到了那隻銅觶上。這是一種古代酒器,形似尊而小,有的有蓋。盛行於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不過,由於這種觶是禮器,除了商周兩朝有,後朝後代都有仿製。在祭天、祭神、祭祖的時候,盛滿酒,拿在手裏的。
從底足看,這隻觶是宋代的,包漿皮殼度非常的漂亮。紋飾也很精美,市場價值應該在三十萬、到四十萬,勉強算是一件吧。
直接拿起了另一隻清代康熙年的翡翠翎管。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產物。清代徹底改變了從宋、元、明一直流行的高冠或帽翅之製,而以禮帽代替。禮帽最高處都鑲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由紅、藍、白、金依次紆尊降貴。翎管,就是在頂珠下用來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煙管粗細,長兩寸左右。
在很多的電視劇、電影中,經常看到大清皇帝對功臣論功行賞時說道:“加封什麽什麽官職,賞雙眼花翎,或者是三眼花翎。”
“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這花翎賞給大臣後,大臣就要把這花翎插在帽子後麵的翎管內。
清代品級高的文官佩戴翡翠翎管,品級高的武官佩戴白玉翎管。向北寒手裏的這隻翎管是翡翠的,通體陽綠,糯冰種。
首發&:塔>-讀小說
這翎管是近些年古董文玩收藏界的寵兒。北京翰海曾拍出一件清代滿綠翡翠翎管,拍價高達九十三萬元人民幣。國際聞名的rocs拍賣行近年拍出一個清代滿紅翡翠翎管,價值七十三萬美元(約合人民幣五百八十萬元)。
以當今一個滿綠清代翡翠翎管價值一百萬元人民幣計,僅和珅的十一個滿綠翡翠翎管就已價值千萬元人民幣了。
手中這隻翎管是康熙本朝一品文官大員所佩戴之物。說不定就是明珠、索額圖,其中的哪位戴過的東西,過百萬沒問題。
就這樣向北寒選擇的第二件東西確定了。
看到向北寒來迴走了兩趟後,直奔自己選出的幾件東西上手。鄧偉倫、楊起榮、李肖三位專家組成員,坐在評委席上相互對視了一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孩子的眼力又長進了,就走了一圈就篩選出自己要重點關注的幾件東西。這份自信比我們強啊!”
李肖低聲地說道。
楊起榮點點頭,又皺起眉頭,不無擔憂地說道:“這樣是不是有些太草率了?這二十件東西雖然價格有高有低,但一眼就能看準的,估計我們三個都沒這個眼力。”
楊起榮的性格屬於那種沉穩有餘,而魄力不足。他非常適合做學術研究,從事古玩市場買賣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了。
“小北很清楚,他隻需要選出最值錢的幾件東西就行,不需要過於浪費時間精力在這一輪上。目標很簡單進入前二十就算成功了。這隻翎管看似不起眼,絕對是古玩行裏的重器,價值不菲。”
身份證-五六37四三陸七伍
三個人中,鄧偉倫最了解向北寒,對他的想法也最清楚。
他們三個人在低聲討論著,向北寒已經開始過手下一件寶貝了。
緊接著,一隻清道光粉彩山水賞瓶進入了向北寒的眼睛。
高三十公分,腹徑二十幾公分。洗口,粗頸,長圓腹,圈足,鬆石綠的底足。六字篆書款“大清道光年製”。
瓶腹內裏施白釉,由肩至頸部及裏口施鬆石綠釉,頸肩處安雙異獸耳,瓶外通體描繪清代景德鎮珠山禦窯廠實景圖。看書喇
價值百萬的東西,應該算上一件了。
不過,手中撫摸著賞瓶的釉麵,向北寒這心裏就是覺得有點不對勁兒。
“太完美了!二百多年了,怎麽表麵使用痕跡就這麽平均呢?難不成……”
想到這裏,向北寒趕緊在賞瓶表麵紋飾中尋找起來。
“這孩子在找什麽?那件東西毫無疑問是道光官窯啊!”
口口五六37四三陸七伍
楊起榮對向北寒的行為產生了疑惑。
而鄧偉倫好像發現什麽了,低聲說道:“老楊啊!那隻賞瓶你看準了嗎?不會有什麽問題吧?”
“問題?會有什麽問題?我仔細看過來,胎質、釉色、畫工,以及包漿、皮殼都沒問題,開門老的玩意兒。”
楊起榮對於鄧偉倫的問題,有點糊塗,不過他也在迴憶自己的鑒定過程是不是遺漏了什麽。
“別瞎猜了,等著看結果吧。這孩子可能是發現這件東西那裏有什麽不對勁兒的了。”
李肖目不轉睛地盯著向北寒看,嘴裏提醒著兩個老夥計。畢竟他們是作為專家評委參與比賽的,不好過多地在下麵議論著。
其實他也是多心了,這個時候,其他的幾個評委組成員也都在竊竊私語,對向北寒的舉動也都感到好奇,都在想他在幹什麽。
聯想起剛剛齊成山那副小人得誌的嘴臉,直覺清晰地告訴向北寒,這隻道光官窯賞瓶很可能就是對方埋下的雷,手裏的這件東西肯定就是坑。
一番查找,在繁雜的紋飾中,向北寒並沒有什麽發現。眼見時間不夠了,隻得把這隻賞瓶的所有紋飾,包括底足、瓶口、內腹,凡是能看到的地方,全部用眼中鬼魅的能力轉換成圖像信息,存入大腦。留作稍後再做分析。
放下賞瓶,向北寒拿起了那尊銅鎏金“無量壽佛”。從製式和做工,以及外部包漿看,清乾隆皇宮造辦處出來的東西。做工精美、保存完好,最重要的是佛像底部的裝藏依舊是老封。像這樣原封原底的清宮造辦處官造的佛像極為難得。現在市場價格輕鬆過百萬。
討論群
一副吳昌碩的書法卷軸、一隻康熙本朝一品文官的翡翠翎管、一尊乾隆本朝的官造“無量壽佛”銅鎏金佛像,三件東西就應該過三百萬了。選好了三件東西,剩餘的兩件就好辦了。
用眼睛掃視了一下,其他沒有上手的幾件東西。那把時大彬的紫砂壺不用看,後仿的。清光緒的五色瓶,雖然精美碩大,但也是民窯的東西,十萬以內。
最後,向北寒把眼睛放到了那隻銅觶上。這是一種古代酒器,形似尊而小,有的有蓋。盛行於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不過,由於這種觶是禮器,除了商周兩朝有,後朝後代都有仿製。在祭天、祭神、祭祖的時候,盛滿酒,拿在手裏的。
從底足看,這隻觶是宋代的,包漿皮殼度非常的漂亮。紋飾也很精美,市場價值應該在三十萬、到四十萬,勉強算是一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