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清楚他們是如何確定那片空洞的,或許是逐個排查。
如果理性分析他們尋求這一出路的原因,應該是負粒子質量缺失問題。
這些年,我的研究無時無刻不在訴說,缺失的負粒子並非憑空消失,應是出現在某個地方,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宇宙目前的狀態還能維持很多年,膨脹常量的增速很慢,千萬億年間不會出現超相文明到不了的地方。理論上零點能配合超相變技術,不計代價,可以讓星艦的極速達到一千五百萬倍光速。即便不舍得看到科技的終點,超相文明也能走到時間盡頭。
能質工業曾繁榮一時,隨著腳下的濕地愈發泥濘,開拓者才意識到煙波浩渺下掩埋著的屍骨。零點能和兩種維度能密度跌落的速率逐漸增加,能量利用率有理論上的極限,那個極限不到60%,現今,他們的密度僅剩宇宙誕生時的82%。
拋棄可悲的事實,重啟創世的路徑隻剩下那片負能量海。即便二次創世後的不再是曾經的宇宙。稀薄的負能量海彌漫半徑四千億光年的區域,他們化身以太承載一切。用負能量重組空間等同於放棄原宇宙70%的質量。同類負物質將互相聚集,在引力作用下,匯集成新的天體。
我本能地排斥那個宇宙,無論他是如何地穩定。
--
我從那些殘存文明的曆史中得知,代言者艦隊的數量縮水許多。最壞的可能,他們依舊保有五十萬拉級星艦,三百萬咖、太級星艦。
超相文明普遍拋棄了超大型戰艦,它們就像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隻是某一時期的特殊產物。
我不會愚蠢地進行正麵作戰,如果沒猜錯的話,他們一定走到了科學的盡頭。從代言者現身於各文明的頻率推測,他們的巡航速度略微超過一千萬倍光速,80%的負載是零點核心轉化的最優值,折算成速度亦是約一千萬倍光速。
目前,我的星艦隻能達到五百六十萬倍光速,巡航速度四百五十萬倍。解決技術問題花費的時間不亞於理論成熟的時間。提出一個理論,可能隻需一個靈感和一個智慧體,理論成熟可能需要一千智慧體,技術應用可能需要一萬,而技術完善所需的智慧體根本無法估計,技術水深得令令人煩躁。
我早於代言者到達時離開循環能級,我沒有遇見他們,三千萬的時間,應該不足以完成整個計劃。
高壓相裝置將微若孢子的探測器擲向循環能級,從性質上看,它與四維體無異,難以被遠處的偵測設備發現。孢探測器在途中能進行有限次分裂,作用不大,但聊勝於無。
後續的微型艦隊會盡可能保持安全距離以避免被代言者發現。抵近負能量海邊緣的每一步都冒著巨大的風險,一旦代言者發現微型艦隊,他們就有可能確定我的位置。相變技術能讓飛船隱於背景,理論上無法被探測,可理論歸理論。
孢探測器的軌跡涉足整個負能量海外圍。質量體在零點場中運動會留下痕跡,此類痕跡普遍微弱,確定此類痕跡所需的數據量極大,而且需要相對純淨的數據。換句話說,探測區域內必須隻能出現低頻次的質量體,且不受外界各種場的影響。前提太過苛刻,算法過於複雜,以至於這類技術發展極慢。還原小範圍區域中曾發生過的事,這是生物所能做的極限,也是科技盡頭的懺魂曲。
再寫3千到5千字就能離開這一塊大地圖。迴憶錄的第一部分也就寫完了。能寫到這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有多無聊了。
如果理性分析他們尋求這一出路的原因,應該是負粒子質量缺失問題。
這些年,我的研究無時無刻不在訴說,缺失的負粒子並非憑空消失,應是出現在某個地方,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宇宙目前的狀態還能維持很多年,膨脹常量的增速很慢,千萬億年間不會出現超相文明到不了的地方。理論上零點能配合超相變技術,不計代價,可以讓星艦的極速達到一千五百萬倍光速。即便不舍得看到科技的終點,超相文明也能走到時間盡頭。
能質工業曾繁榮一時,隨著腳下的濕地愈發泥濘,開拓者才意識到煙波浩渺下掩埋著的屍骨。零點能和兩種維度能密度跌落的速率逐漸增加,能量利用率有理論上的極限,那個極限不到60%,現今,他們的密度僅剩宇宙誕生時的82%。
拋棄可悲的事實,重啟創世的路徑隻剩下那片負能量海。即便二次創世後的不再是曾經的宇宙。稀薄的負能量海彌漫半徑四千億光年的區域,他們化身以太承載一切。用負能量重組空間等同於放棄原宇宙70%的質量。同類負物質將互相聚集,在引力作用下,匯集成新的天體。
我本能地排斥那個宇宙,無論他是如何地穩定。
--
我從那些殘存文明的曆史中得知,代言者艦隊的數量縮水許多。最壞的可能,他們依舊保有五十萬拉級星艦,三百萬咖、太級星艦。
超相文明普遍拋棄了超大型戰艦,它們就像二戰時期的戰列艦,隻是某一時期的特殊產物。
我不會愚蠢地進行正麵作戰,如果沒猜錯的話,他們一定走到了科學的盡頭。從代言者現身於各文明的頻率推測,他們的巡航速度略微超過一千萬倍光速,80%的負載是零點核心轉化的最優值,折算成速度亦是約一千萬倍光速。
目前,我的星艦隻能達到五百六十萬倍光速,巡航速度四百五十萬倍。解決技術問題花費的時間不亞於理論成熟的時間。提出一個理論,可能隻需一個靈感和一個智慧體,理論成熟可能需要一千智慧體,技術應用可能需要一萬,而技術完善所需的智慧體根本無法估計,技術水深得令令人煩躁。
我早於代言者到達時離開循環能級,我沒有遇見他們,三千萬的時間,應該不足以完成整個計劃。
高壓相裝置將微若孢子的探測器擲向循環能級,從性質上看,它與四維體無異,難以被遠處的偵測設備發現。孢探測器在途中能進行有限次分裂,作用不大,但聊勝於無。
後續的微型艦隊會盡可能保持安全距離以避免被代言者發現。抵近負能量海邊緣的每一步都冒著巨大的風險,一旦代言者發現微型艦隊,他們就有可能確定我的位置。相變技術能讓飛船隱於背景,理論上無法被探測,可理論歸理論。
孢探測器的軌跡涉足整個負能量海外圍。質量體在零點場中運動會留下痕跡,此類痕跡普遍微弱,確定此類痕跡所需的數據量極大,而且需要相對純淨的數據。換句話說,探測區域內必須隻能出現低頻次的質量體,且不受外界各種場的影響。前提太過苛刻,算法過於複雜,以至於這類技術發展極慢。還原小範圍區域中曾發生過的事,這是生物所能做的極限,也是科技盡頭的懺魂曲。
再寫3千到5千字就能離開這一塊大地圖。迴憶錄的第一部分也就寫完了。能寫到這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有多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