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燃料問題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首先,是寒冷天氣對運輸糧食物資人員和牲畜的影響。
魏國地處北方,冬天溫度雖然比草原地區要高不少,但是,零下幾度屬於常態。
而寒冷的天氣,對於物資的運輸自然是有很大影響的。
不說別的,單單是因為寒冷的天氣,造成的食物增加,便是一個巨大的額外消耗。
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在冬天,為了低於低溫,都需要更多的熱量,而想要保證熱量,就必須要攝入更多的食物。
而且,冬天最麻煩的其實是另外一樣東西的額外消耗,那便是燃料。
在冬天,哪怕有冬裝,大多數人 依然要依靠燃料來取暖。
而正常情況下,一個晚上消耗的木材起碼得有幾十斤。
而魏國軍隊,以十人為一個帳篷,二十六萬人,便是兩萬六千頂帳篷,那麽,單是每天晚上取暖消耗的木材,一天的重量便達到了起碼六七十萬斤。
哪怕是使用木炭,一個帳篷一晚上大約消耗木炭二十斤,那麽,一天時間,魏國大軍便需要消耗掉五十二萬斤木炭。
用牛車運輸,則需要花費六百五十輛牛車。
而且,隨著秦魏兩軍的對峙時間越來越長,魏國方麵,其實早就出現了燃料危機。
畢竟,二十六萬人,每天生火做飯,消耗的木頭就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
而長達幾個月的對峙,已經讓魏國大軍將周邊地區的樹木砍伐殆盡了。
要知道,二十六萬人,每天需要的燃料數目是極其可怕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印象,認為,在古代,自然環境一定比現代好。
畢竟,在現代人的印象當中,古代沒有空氣汙染,沒有光汙染,沒有廢氣廢水。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迴到古代,或許會打破很多人的想象。
盡管說,古代確實沒有空氣汙染,光汙染,但是,這並不代表古代的自然環境就一定好。
因為,在古代,生火做飯需要消耗燃料,而古代可不像現代一般,有天然氣,有煤氣罐。
在古代,想生火做飯,隻能燒木頭。
所以在靠近居住地周邊基本不會有樹林存在,因為樹木都被人砍走燒掉了。
所以,光禿禿的山頭,這樣的情景並不少見。
而在秦魏邊境,二十六萬魏軍,外加數量更多的魏國民夫,一天時間 消耗的燃料怎麽可能會少。
因此,在進入冬天之前,魏國方麵,便已經出現了燃料不足的情況。
在邊境和秦軍對峙的魏軍,為了解決燃料不足的問題,不得不派遣軍隊 到數十裏以外的地區,去砍伐樹木,以保證大軍正常的燃料供應。
不然的話,魏軍連吃一口熱飯都難。
可是,在冬天來臨以後,魏國大軍麵臨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運輸能力不足,導致魏國隻能進行重點運輸。
即,在冬天,糧食和燃料,魏國無法保證為魏軍足額提供。
要麽保證魏軍糧食供應的充足,要麽保證魏軍燃料供應的充足,可是,魏國運力不足的情況。
糧食和燃料,魏國隻能保證一方麵。
如果魏國保證了糧食供應 那麽,將必須減少燃料供應,這樣,魏軍擁有的燃料,隻能在保證魏軍燒火做法的前提下,少量用於取暖。
可如果,保證了魏軍取暖燃料的供應,那麽,魏軍的糧食供應,就需要相應的減少。
這樣,魏軍就需要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魏軍隻能選擇先保證糧食的充足供應,在保證糧食充足供應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保證燃料的供應。
而同樣的問題,對於秦國來說,卻要好很多。
盡管說,冬天對於運輸的影響對秦國也是存在的,但是,秦國依靠水路,運輸負擔比魏國要小很多。
盡管說,在天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 水麵結冰了,可秦國依然有快速大量的運輸方法。
那便是用冰船進行運輸,所謂的冰船,便是在小木船底釘兩根竹條子,用人力或畜力拉著在冰上走。
像這種交通工具,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寒冷的北方,很多依靠水路運輸的情況,都會使用這種冰船。
而秦國方麵,則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
首先,是在船隻底部安裝刀片,讓船隻變成了溜冰鞋一樣的存在,隻是,冰船底部兩側都安裝了冰刀。
然後,是冰船的船帆,在李言的主持下,秦國讓為小木船安裝上了船帆。
通常的冰船與帆船是相似的,船體由修長中央船板外加一個橫跨船體安裝的舷外支架或是走板組成。
冰帆船舵的轉環安裝在中央船板的前方或後方。
帆的下桁有縱向的主帆,就在中央木板上正好位於船員駕駛室的前方,挺杆加在主帆前麵用來增加冰船的速度。
雖然說,冰船的運輸能力 沒有其他船隻強,可是,借助風力,冰船的速度非常快,在風力足夠大的情況下 冰船的時速可以達到幾十公裏每小時可以說,冰船這東西飆起來,絲毫不比戰馬狂奔差。
如果風力足夠大,幾百裏的距離,冰船幾個小時就可以跑完。
所以,冰船盡管運輸能力差,但是速度快啊。
而魏國方麵,則是因為缺少水路,連使用冰船的可能都沒有。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秦國不但在運輸方式上,強於魏國 還在運輸量上,少於魏國。
因為,在冬天來臨之前,秦國通過水路船隻運輸,提前為秦國大軍運輸了大量的燃料。
也就是說,在冬天來臨之前,秦國方麵便已經為三十萬秦軍囤積燃料了。
而且,秦國使用的燃料,並不是常見的木炭或者木炭,也不是煤炭,而是李言製造的蜂窩煤,以及和蜂窩煤配套的爐子。
有人或許會說,用蜂窩煤和用煤炭取暖有什麽區別呢?
表麵看,不管是蜂窩煤還是木炭,煤炭,好像都沒有什麽區別,可實際上,區別可大了。
同樣重量的蜂窩煤,配合煤餅爐使用,同樣時間下,蜂窩煤的消耗,是遠遠少於煤炭這些燃料的。
秦國方麵,做過專門的實驗,用蜂窩煤取暖,一天時間,一頂帳篷,最多八塊蜂窩煤,一塊蜂窩煤兩斤,八塊也就是十六斤,這還包括煮飯在內。
而用煤炭,則最少在二十斤打底,這還不包括煮飯的消耗。
魏國地處北方,冬天溫度雖然比草原地區要高不少,但是,零下幾度屬於常態。
而寒冷的天氣,對於物資的運輸自然是有很大影響的。
不說別的,單單是因為寒冷的天氣,造成的食物增加,便是一個巨大的額外消耗。
不管是人還是牲畜,在冬天,為了低於低溫,都需要更多的熱量,而想要保證熱量,就必須要攝入更多的食物。
而且,冬天最麻煩的其實是另外一樣東西的額外消耗,那便是燃料。
在冬天,哪怕有冬裝,大多數人 依然要依靠燃料來取暖。
而正常情況下,一個晚上消耗的木材起碼得有幾十斤。
而魏國軍隊,以十人為一個帳篷,二十六萬人,便是兩萬六千頂帳篷,那麽,單是每天晚上取暖消耗的木材,一天的重量便達到了起碼六七十萬斤。
哪怕是使用木炭,一個帳篷一晚上大約消耗木炭二十斤,那麽,一天時間,魏國大軍便需要消耗掉五十二萬斤木炭。
用牛車運輸,則需要花費六百五十輛牛車。
而且,隨著秦魏兩軍的對峙時間越來越長,魏國方麵,其實早就出現了燃料危機。
畢竟,二十六萬人,每天生火做飯,消耗的木頭就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
而長達幾個月的對峙,已經讓魏國大軍將周邊地區的樹木砍伐殆盡了。
要知道,二十六萬人,每天需要的燃料數目是極其可怕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印象,認為,在古代,自然環境一定比現代好。
畢竟,在現代人的印象當中,古代沒有空氣汙染,沒有光汙染,沒有廢氣廢水。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迴到古代,或許會打破很多人的想象。
盡管說,古代確實沒有空氣汙染,光汙染,但是,這並不代表古代的自然環境就一定好。
因為,在古代,生火做飯需要消耗燃料,而古代可不像現代一般,有天然氣,有煤氣罐。
在古代,想生火做飯,隻能燒木頭。
所以在靠近居住地周邊基本不會有樹林存在,因為樹木都被人砍走燒掉了。
所以,光禿禿的山頭,這樣的情景並不少見。
而在秦魏邊境,二十六萬魏軍,外加數量更多的魏國民夫,一天時間 消耗的燃料怎麽可能會少。
因此,在進入冬天之前,魏國方麵,便已經出現了燃料不足的情況。
在邊境和秦軍對峙的魏軍,為了解決燃料不足的問題,不得不派遣軍隊 到數十裏以外的地區,去砍伐樹木,以保證大軍正常的燃料供應。
不然的話,魏軍連吃一口熱飯都難。
可是,在冬天來臨以後,魏國大軍麵臨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運輸能力不足,導致魏國隻能進行重點運輸。
即,在冬天,糧食和燃料,魏國無法保證為魏軍足額提供。
要麽保證魏軍糧食供應的充足,要麽保證魏軍燃料供應的充足,可是,魏國運力不足的情況。
糧食和燃料,魏國隻能保證一方麵。
如果魏國保證了糧食供應 那麽,將必須減少燃料供應,這樣,魏軍擁有的燃料,隻能在保證魏軍燒火做法的前提下,少量用於取暖。
可如果,保證了魏軍取暖燃料的供應,那麽,魏軍的糧食供應,就需要相應的減少。
這樣,魏軍就需要餓肚子。
在這種情況下,魏軍隻能選擇先保證糧食的充足供應,在保證糧食充足供應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保證燃料的供應。
而同樣的問題,對於秦國來說,卻要好很多。
盡管說,冬天對於運輸的影響對秦國也是存在的,但是,秦國依靠水路,運輸負擔比魏國要小很多。
盡管說,在天氣最寒冷的一段時間 水麵結冰了,可秦國依然有快速大量的運輸方法。
那便是用冰船進行運輸,所謂的冰船,便是在小木船底釘兩根竹條子,用人力或畜力拉著在冰上走。
像這種交通工具,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寒冷的北方,很多依靠水路運輸的情況,都會使用這種冰船。
而秦國方麵,則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
首先,是在船隻底部安裝刀片,讓船隻變成了溜冰鞋一樣的存在,隻是,冰船底部兩側都安裝了冰刀。
然後,是冰船的船帆,在李言的主持下,秦國讓為小木船安裝上了船帆。
通常的冰船與帆船是相似的,船體由修長中央船板外加一個橫跨船體安裝的舷外支架或是走板組成。
冰帆船舵的轉環安裝在中央船板的前方或後方。
帆的下桁有縱向的主帆,就在中央木板上正好位於船員駕駛室的前方,挺杆加在主帆前麵用來增加冰船的速度。
雖然說,冰船的運輸能力 沒有其他船隻強,可是,借助風力,冰船的速度非常快,在風力足夠大的情況下 冰船的時速可以達到幾十公裏每小時可以說,冰船這東西飆起來,絲毫不比戰馬狂奔差。
如果風力足夠大,幾百裏的距離,冰船幾個小時就可以跑完。
所以,冰船盡管運輸能力差,但是速度快啊。
而魏國方麵,則是因為缺少水路,連使用冰船的可能都沒有。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秦國不但在運輸方式上,強於魏國 還在運輸量上,少於魏國。
因為,在冬天來臨之前,秦國通過水路船隻運輸,提前為秦國大軍運輸了大量的燃料。
也就是說,在冬天來臨之前,秦國方麵便已經為三十萬秦軍囤積燃料了。
而且,秦國使用的燃料,並不是常見的木炭或者木炭,也不是煤炭,而是李言製造的蜂窩煤,以及和蜂窩煤配套的爐子。
有人或許會說,用蜂窩煤和用煤炭取暖有什麽區別呢?
表麵看,不管是蜂窩煤還是木炭,煤炭,好像都沒有什麽區別,可實際上,區別可大了。
同樣重量的蜂窩煤,配合煤餅爐使用,同樣時間下,蜂窩煤的消耗,是遠遠少於煤炭這些燃料的。
秦國方麵,做過專門的實驗,用蜂窩煤取暖,一天時間,一頂帳篷,最多八塊蜂窩煤,一塊蜂窩煤兩斤,八塊也就是十六斤,這還包括煮飯在內。
而用煤炭,則最少在二十斤打底,這還不包括煮飯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