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中陽城之戰(三)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此,哪怕草騎兵在數量上超過了唐軍騎兵,可是一旦對唐軍側翼發動進攻,便需要和唐軍騎兵對衝。
別看唐軍騎兵人少,草原騎兵和其對衝的結果還真不一定贏。
畢竟,唐軍騎兵的裝備有多豪華,草原騎兵也看到了。
讓一群隻有皮甲的輕裝騎兵,正麵衝擊鐵甲護身的重裝騎兵,那不是找死嗎!
而一旦草原騎兵被唐軍騎兵拖住,失去了機動性,還不得被步兵玩死啊!
於是,綜合下來,草原騎兵選擇了剛正麵的步兵。
“弓箭手準備!”
負責指揮唐軍左翼的虞侯高聲下令。
隻見兩千三百名唐軍步兵,齊刷刷的開始給弓上弦。
在一般情況下,弓是不上弦的,不上弦的弓更方便攜帶,同時也可以更好保證弓的結構,長期處於上弦狀態的弓,在時間長了以後,會導致弓體拉力變小。
“準備,放箭!”
而看著兩千草原騎兵逐漸靠近,當草原騎兵距離唐軍八十步(一百二十米)唐軍所有步兵一齊放箭。
兩千三百步兵,直接變身為兩千三百名弓箭手。
是的,唐軍所有步兵都配備了弓。
很多人以為,弓箭手屬於精英兵種,隻占到軍隊總數的一小部分。
這點認知不能說有問題,但是,這點放在唐軍身上是不合適的。
因為唐初的府兵是全員配備弓箭的。
唐軍當中,弓箭的配備數量,比唐刀的數量都多。
唐朝軍隊的弓有四種,分別是長弓、角弓、稍弓、格弓。
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其中格弓還是禮儀用器。
軍用弓一般是長弓和角弓。
長弓的材質一般是桑木或柘木,體型大,射程遠,是步兵常用的軍械,而角弓的材質一般是動物的角或筋,體型小便攜,射程小於長弓,屬於騎兵常用的軍械。
在唐朝,當兵不會射箭,你當個屁兵啊!
在唐朝軍隊的武器裝備當中,長槍和弓箭的配備率是最高的。
唐軍為什麽可以壓製周邊的遊牧部落?
除了唐軍騎兵強悍以外,唐軍百分百的弓箭配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遊牧部落來說,進攻步兵,不管是使用騎射戰術,還是直接衝擊敵軍步兵軍陣,騎兵往往都會利用機動性,讓騎兵在局部戰場上擁有“兵力優勢”。
這個兵力優勢,並不是說騎兵的數量要超過步兵,而是指,進行騎射的騎兵數量,超過對方弓箭手的數量。
打個比方,秦國軍隊當中,弓箭手的數量大約占到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千名秦軍,有弓箭手兩百五十人。
而草原騎兵在進攻的時候,往往會集中五百,甚至更多騎兵,進攻這一千步兵。
步兵弓箭手盡管在射程和精度上比騎射要高。
但是,命中率卻不一定高,因為騎兵是在不間斷高速移動的,命中移動靶的難度,可比固定靶要高的多。
所以,當遊牧騎兵擁有兵力優勢的時候,便意味著其也擁有了火力優勢。
騎兵移動,步兵固定,哪怕步兵在防禦上比遊牧騎兵要強,可是,火力之間的巨大差距,依然會給步兵造成巨大的殺傷。
至於說,用弩來彌補弓箭手數量不足這個問題,其實還是無法做到在火力上壓製遊牧騎兵。
因為弩的射速太慢了。
弩完成一次擊發,足夠弓完成數次射擊了。
可是,唐軍不同,唐軍的弓配備是百分百的,哪怕是裝備了弩的唐軍,也還配備了弓。
百分百的弓箭裝備率,讓唐軍在麵對遊牧騎兵的時候,哪怕和對方數量相同,遠程火力投射量也可以超過對方。
兩千三百步兵一齊放箭,形成的箭雨瞬間便籠罩了兩千草原騎兵。
而由於草原騎兵缺乏盔甲的保護,這些拋射過來的箭矢,依然擁有不小的殺傷力。
而弓箭相比於弩,最大的優點便是射速。
如果是追求精確度的射擊,一名熟練的弓箭手,可以做到十秒一射,可如果拋棄精確度,隻進行範圍火力覆蓋,那麽弓箭手的射速可就大大提升了。
唐軍用密集的箭雨硬生生讓兩千草原騎兵連衝鋒都沒有開始,便被射了迴去。
吳慶看著兩千草原騎兵在密集的箭雨下損失慘重,也是大吃一驚。
“難道秦軍預料到了自己會派遣草原騎兵對左翼發動進攻?提前調動了大量弓箭手布置在左翼?”
吳慶看著對麵秦軍那強悍的火力,有一些懷疑。
可仔細一想,這根本不可能啊。
如果秦軍將大量弓箭手調動到了左翼,那其他方向怎麽辦?
吳慶有一些想不明白,秦軍到底是如何布置兵種的,不過,想知道秦軍的兵種布置,隻能派兵進攻了。
“傳我軍令,進攻開始!”
在吳慶的命令下,一萬隨軍重甲步兵,在一萬五千鄭國射弩軍的協助下,開始向唐軍發動進攻。
隨,鄭兩軍一共兩萬五千人,組成了一個倒品字軍陣。
前麵兩個軍陣的兵力配屬是,各三千重甲步兵和四千射弩軍。
負責壓製唐軍的左右兩軍和左右前廂軍。
在後麵部分的鄭,隨兩軍則是四千重甲步兵和七千射弩軍。
他們的目標是,唐軍中軍以及左右後廂軍。
趙天齊麾下的三千騎兵,在鄭軍和隨軍兩翼活動。
由於鄭軍,隨軍,魏軍並不屬於同一國軍隊,所以無法像唐軍一樣,在軍陣當中,將步騎結合起來。
隻能是分散布置。
而楚軍和魏軍的步兵,則作為預備部隊,暫不投入戰場。
吳慶的戰術非常簡單,先讓自己這邊的左右兩軍和秦軍接戰。
隨軍和鄭軍左右兩軍的任務是,將秦軍的左右兩軍和左右前廂軍向兩邊驅逐壓迫。
讓秦軍中軍直接暴露出來,然後,鄭軍和隨軍中軍直接壓上。
利用己方中軍兵力上的優勢,先擊垮秦軍中軍。
隻要己方中軍可以壓垮秦軍中軍,那麽,秦軍左右和前後幾軍就不是什麽大問題了。
聯軍和唐軍在短兵相接之前,雙方首先進行了遠程火力投送。
聯軍這邊,擁有大量的鄭國射弩軍。
而唐軍這邊也有弓箭和弩組成的遠程火力。
別看唐軍騎兵人少,草原騎兵和其對衝的結果還真不一定贏。
畢竟,唐軍騎兵的裝備有多豪華,草原騎兵也看到了。
讓一群隻有皮甲的輕裝騎兵,正麵衝擊鐵甲護身的重裝騎兵,那不是找死嗎!
而一旦草原騎兵被唐軍騎兵拖住,失去了機動性,還不得被步兵玩死啊!
於是,綜合下來,草原騎兵選擇了剛正麵的步兵。
“弓箭手準備!”
負責指揮唐軍左翼的虞侯高聲下令。
隻見兩千三百名唐軍步兵,齊刷刷的開始給弓上弦。
在一般情況下,弓是不上弦的,不上弦的弓更方便攜帶,同時也可以更好保證弓的結構,長期處於上弦狀態的弓,在時間長了以後,會導致弓體拉力變小。
“準備,放箭!”
而看著兩千草原騎兵逐漸靠近,當草原騎兵距離唐軍八十步(一百二十米)唐軍所有步兵一齊放箭。
兩千三百步兵,直接變身為兩千三百名弓箭手。
是的,唐軍所有步兵都配備了弓。
很多人以為,弓箭手屬於精英兵種,隻占到軍隊總數的一小部分。
這點認知不能說有問題,但是,這點放在唐軍身上是不合適的。
因為唐初的府兵是全員配備弓箭的。
唐軍當中,弓箭的配備數量,比唐刀的數量都多。
唐朝軍隊的弓有四種,分別是長弓、角弓、稍弓、格弓。
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其中格弓還是禮儀用器。
軍用弓一般是長弓和角弓。
長弓的材質一般是桑木或柘木,體型大,射程遠,是步兵常用的軍械,而角弓的材質一般是動物的角或筋,體型小便攜,射程小於長弓,屬於騎兵常用的軍械。
在唐朝,當兵不會射箭,你當個屁兵啊!
在唐朝軍隊的武器裝備當中,長槍和弓箭的配備率是最高的。
唐軍為什麽可以壓製周邊的遊牧部落?
除了唐軍騎兵強悍以外,唐軍百分百的弓箭配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對於遊牧部落來說,進攻步兵,不管是使用騎射戰術,還是直接衝擊敵軍步兵軍陣,騎兵往往都會利用機動性,讓騎兵在局部戰場上擁有“兵力優勢”。
這個兵力優勢,並不是說騎兵的數量要超過步兵,而是指,進行騎射的騎兵數量,超過對方弓箭手的數量。
打個比方,秦國軍隊當中,弓箭手的數量大約占到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千名秦軍,有弓箭手兩百五十人。
而草原騎兵在進攻的時候,往往會集中五百,甚至更多騎兵,進攻這一千步兵。
步兵弓箭手盡管在射程和精度上比騎射要高。
但是,命中率卻不一定高,因為騎兵是在不間斷高速移動的,命中移動靶的難度,可比固定靶要高的多。
所以,當遊牧騎兵擁有兵力優勢的時候,便意味著其也擁有了火力優勢。
騎兵移動,步兵固定,哪怕步兵在防禦上比遊牧騎兵要強,可是,火力之間的巨大差距,依然會給步兵造成巨大的殺傷。
至於說,用弩來彌補弓箭手數量不足這個問題,其實還是無法做到在火力上壓製遊牧騎兵。
因為弩的射速太慢了。
弩完成一次擊發,足夠弓完成數次射擊了。
可是,唐軍不同,唐軍的弓配備是百分百的,哪怕是裝備了弩的唐軍,也還配備了弓。
百分百的弓箭裝備率,讓唐軍在麵對遊牧騎兵的時候,哪怕和對方數量相同,遠程火力投射量也可以超過對方。
兩千三百步兵一齊放箭,形成的箭雨瞬間便籠罩了兩千草原騎兵。
而由於草原騎兵缺乏盔甲的保護,這些拋射過來的箭矢,依然擁有不小的殺傷力。
而弓箭相比於弩,最大的優點便是射速。
如果是追求精確度的射擊,一名熟練的弓箭手,可以做到十秒一射,可如果拋棄精確度,隻進行範圍火力覆蓋,那麽弓箭手的射速可就大大提升了。
唐軍用密集的箭雨硬生生讓兩千草原騎兵連衝鋒都沒有開始,便被射了迴去。
吳慶看著兩千草原騎兵在密集的箭雨下損失慘重,也是大吃一驚。
“難道秦軍預料到了自己會派遣草原騎兵對左翼發動進攻?提前調動了大量弓箭手布置在左翼?”
吳慶看著對麵秦軍那強悍的火力,有一些懷疑。
可仔細一想,這根本不可能啊。
如果秦軍將大量弓箭手調動到了左翼,那其他方向怎麽辦?
吳慶有一些想不明白,秦軍到底是如何布置兵種的,不過,想知道秦軍的兵種布置,隻能派兵進攻了。
“傳我軍令,進攻開始!”
在吳慶的命令下,一萬隨軍重甲步兵,在一萬五千鄭國射弩軍的協助下,開始向唐軍發動進攻。
隨,鄭兩軍一共兩萬五千人,組成了一個倒品字軍陣。
前麵兩個軍陣的兵力配屬是,各三千重甲步兵和四千射弩軍。
負責壓製唐軍的左右兩軍和左右前廂軍。
在後麵部分的鄭,隨兩軍則是四千重甲步兵和七千射弩軍。
他們的目標是,唐軍中軍以及左右後廂軍。
趙天齊麾下的三千騎兵,在鄭軍和隨軍兩翼活動。
由於鄭軍,隨軍,魏軍並不屬於同一國軍隊,所以無法像唐軍一樣,在軍陣當中,將步騎結合起來。
隻能是分散布置。
而楚軍和魏軍的步兵,則作為預備部隊,暫不投入戰場。
吳慶的戰術非常簡單,先讓自己這邊的左右兩軍和秦軍接戰。
隨軍和鄭軍左右兩軍的任務是,將秦軍的左右兩軍和左右前廂軍向兩邊驅逐壓迫。
讓秦軍中軍直接暴露出來,然後,鄭軍和隨軍中軍直接壓上。
利用己方中軍兵力上的優勢,先擊垮秦軍中軍。
隻要己方中軍可以壓垮秦軍中軍,那麽,秦軍左右和前後幾軍就不是什麽大問題了。
聯軍和唐軍在短兵相接之前,雙方首先進行了遠程火力投送。
聯軍這邊,擁有大量的鄭國射弩軍。
而唐軍這邊也有弓箭和弩組成的遠程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