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趙軍兵力占優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月初三。
李言所在的趙軍,撤退到了長平地區,暫時駐紮在大糧山上。
而此時,長平地區的趙軍正在進行集結。
在趙括的命令下,趙軍徹底改變了之前的防守戰略,開始全麵向進攻戰略轉變。
隻是,二十多萬趙軍之前組成的防禦規劃,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
所以,現階段,趙軍依然還在集中兵力。
而在抵達大糧山以後,李言發現,趙軍對於接下來的決戰階段,普遍都抱有樂觀態度。
李言發現,絕大多數趙軍,都認為,接下來的決戰階段,趙軍可以擊敗秦軍。
而在一番了解以後,李言也終於明白了,趙軍有如此樂觀態度的原因。
原來,趙括除了前來替換廉頗以外,還帶來了二十萬援軍。
此時,長平地區的趙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萬。
至於秦軍,趙軍得到的情報顯示,秦軍在長平地區的兵力,隻有二十多萬而已,和趙軍相差了將近一倍。
在得知這種情況以後,李言知道,趙軍又被秦軍騙了。
李言非常清楚,長平之戰決戰時,秦趙兩軍的兵力是差不多的。
以前,李言就一直奇怪,為什麽在秦,趙兩軍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趙括就認為 自己發動進攻,就可以擊敗秦軍。
之前,李言認為是趙括本人輕敵自大,同時,秦國方麵還示敵以弱。
讓趙括有一種錯覺,隻要發動進攻,那麽,一定就可以打贏。
而現在,李言明白了,趙括之所以有進攻便可取勝這種想法,並不是因為輕敵自大,而是因為,趙括,或者說,趙國對於秦軍根本不了解。
在趙括和趙軍看來,長平地區的秦軍僅僅隻有二十多萬,而趙軍有四十萬。
那麽,趙,秦兩軍的兵力對比,便是四十比二十,絕對的優勢在我。
可實際上呢?秦國恐怕不單單隱瞞了白起接替王齕的情報,連秦國增派到長平的二十萬援軍,這個決定性的消息,也隱瞞了下來。
趙括此時擁有四十萬的兵力,而秦軍隻有二十來萬,雖然說,趙軍的戰鬥力比不上秦軍。
可是,趙軍此時已經擁有了“絕對的兵力優勢”。
在趙括和趙國看來,趙軍比秦軍多出了近二十萬,如此巨大的兵力優勢,足夠彌補趙軍戰力稍差於秦軍這個問題了。
……
河東郡,端氏城,少水。
大批船隻裝載著糧食物資,抵達了端氏城。
自長平之戰爆發以後,汾水,少水等河流,便成為了長平前線秦軍重要的補給路線。
大量的糧食,物資,從秦國腹地,沿渭水,黃河,進入汾水,少水,運輸到平陽,端氏再轉運到長平。
雖然水路運輸,到平陽端氏以後,便要轉陸路,但是,從平陽,端氏到長平,路途依然比趙國的要近。
而在進入八月份以後,從汾水,少水運輸而來的物資越來越多。
同時,不少的船上除了大量的糧食,物資以外,還有數量巨大的武器,同時,很大一部分船隻還是滿載人員的船隻。
這些通過船隻抵達端氏的人,基本都是青壯年。
這些青壯年在抵達端氏以後,迅速將船隻上麵的武器,物資卸載下來,就地攜帶武器,物資,前往長平。
而在秦國通過汾水,少水加大向長平的物資補給的同時,在秦國的趙國密探,將一份情報,送到了趙國首都邯鄲。
情報的內容是,秦國方麵得知趙國向長平派遣了援軍,同樣也派遣了援軍,秦國將派遣二十萬援軍,前往長平,增援長平的秦軍。
預計二十萬秦軍在九月初陸續抵達長平地區。
趙國密探的這份情報在送到趙國邯鄲以後,被趙國高層迅速送到了長平戰場趙括的手上。
趙括在接到邯鄲送來的情報以後,也不得不感慨,秦國援軍的速度真快啊。
趙國支援長平的軍隊之所以可以快速集結,並先一步抵達長平前線,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趙國距離長平戰場更近。
長平所在的上黨地區,可以成為趙國西部安全的大門,說明距離趙國本土足夠近。
而長平之戰比拚的是步兵作戰,趙國軍隊當中,出名的是趙國騎兵,不過,長平的地形不適合騎兵作戰。
此時,趙軍在長平的核心陣地,基本上韓王山,大糧山這些山區,對於騎兵來說,山區是最不受歡迎的地形之一。
所以,長平之戰,趙國的騎兵部隊,一直沒有多少發揮空間,能幹的不過是和秦國斥候互相廝殺一番而已。
騎兵的大規模作戰,在長平地區很難實現。
所以,趙括率領的趙國援軍,基本上同樣是步兵。
而趙國步兵的主要來源,則是南趙國地區,即趙國的華北平原地區。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趙軍的集結動員速度更快。
趙軍之所以可以在集結速度方麵,打敗秦國,不是因為趙國的動員能力超過秦國。
在進行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上下可謂是聞戰則喜,秦國的軍事動員能力,即使是在戰國時期,都屬於變態的存在。
而趙國之所以可以在動員速度方麵,超過秦國,是因為,相比於秦國的國土麵積,趙國的國土麵積更小。
長平之戰時,秦國的國土麵積幾乎五倍於趙國。
而秦國的人口大約隻是趙國的兩倍。
也就是說,趙國的人口密度是秦國的二點五倍,而且,趙國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南趙國。
所以,趙國的動員速度可以比秦國更快,因為,趙國的人口密度大,國土麵積小,在依靠兩條腿走路的時代,人口密度大,國土麵積小,意味著軍事動員的速度更快。
所以,此時,秦國更大的國土麵積,反而成為了阻礙秦國軍隊軍事動員速度的存在。
不過,趙括沒有想到,秦國可以那麽快的完成動員,組織大軍前來長平。
趙括原先的打算便是,依靠趙國更快的軍事動員速度,打一個時間差,在秦國援軍抵達之前,先一步擊敗長平的秦軍,從而收複被秦軍占領的上黨地區,等秦援軍抵達,趙括已經率領趙軍鞏固了上黨地區的防禦。
按照趙括原先的預計,秦國援軍起碼得在九月中旬才可以抵達長平,在十月初完成集結。
而現在,秦軍到來的速度,比趙括自己預計的快了一個月。
李言所在的趙軍,撤退到了長平地區,暫時駐紮在大糧山上。
而此時,長平地區的趙軍正在進行集結。
在趙括的命令下,趙軍徹底改變了之前的防守戰略,開始全麵向進攻戰略轉變。
隻是,二十多萬趙軍之前組成的防禦規劃,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
所以,現階段,趙軍依然還在集中兵力。
而在抵達大糧山以後,李言發現,趙軍對於接下來的決戰階段,普遍都抱有樂觀態度。
李言發現,絕大多數趙軍,都認為,接下來的決戰階段,趙軍可以擊敗秦軍。
而在一番了解以後,李言也終於明白了,趙軍有如此樂觀態度的原因。
原來,趙括除了前來替換廉頗以外,還帶來了二十萬援軍。
此時,長平地區的趙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萬。
至於秦軍,趙軍得到的情報顯示,秦軍在長平地區的兵力,隻有二十多萬而已,和趙軍相差了將近一倍。
在得知這種情況以後,李言知道,趙軍又被秦軍騙了。
李言非常清楚,長平之戰決戰時,秦趙兩軍的兵力是差不多的。
以前,李言就一直奇怪,為什麽在秦,趙兩軍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趙括就認為 自己發動進攻,就可以擊敗秦軍。
之前,李言認為是趙括本人輕敵自大,同時,秦國方麵還示敵以弱。
讓趙括有一種錯覺,隻要發動進攻,那麽,一定就可以打贏。
而現在,李言明白了,趙括之所以有進攻便可取勝這種想法,並不是因為輕敵自大,而是因為,趙括,或者說,趙國對於秦軍根本不了解。
在趙括和趙軍看來,長平地區的秦軍僅僅隻有二十多萬,而趙軍有四十萬。
那麽,趙,秦兩軍的兵力對比,便是四十比二十,絕對的優勢在我。
可實際上呢?秦國恐怕不單單隱瞞了白起接替王齕的情報,連秦國增派到長平的二十萬援軍,這個決定性的消息,也隱瞞了下來。
趙括此時擁有四十萬的兵力,而秦軍隻有二十來萬,雖然說,趙軍的戰鬥力比不上秦軍。
可是,趙軍此時已經擁有了“絕對的兵力優勢”。
在趙括和趙國看來,趙軍比秦軍多出了近二十萬,如此巨大的兵力優勢,足夠彌補趙軍戰力稍差於秦軍這個問題了。
……
河東郡,端氏城,少水。
大批船隻裝載著糧食物資,抵達了端氏城。
自長平之戰爆發以後,汾水,少水等河流,便成為了長平前線秦軍重要的補給路線。
大量的糧食,物資,從秦國腹地,沿渭水,黃河,進入汾水,少水,運輸到平陽,端氏再轉運到長平。
雖然水路運輸,到平陽端氏以後,便要轉陸路,但是,從平陽,端氏到長平,路途依然比趙國的要近。
而在進入八月份以後,從汾水,少水運輸而來的物資越來越多。
同時,不少的船上除了大量的糧食,物資以外,還有數量巨大的武器,同時,很大一部分船隻還是滿載人員的船隻。
這些通過船隻抵達端氏的人,基本都是青壯年。
這些青壯年在抵達端氏以後,迅速將船隻上麵的武器,物資卸載下來,就地攜帶武器,物資,前往長平。
而在秦國通過汾水,少水加大向長平的物資補給的同時,在秦國的趙國密探,將一份情報,送到了趙國首都邯鄲。
情報的內容是,秦國方麵得知趙國向長平派遣了援軍,同樣也派遣了援軍,秦國將派遣二十萬援軍,前往長平,增援長平的秦軍。
預計二十萬秦軍在九月初陸續抵達長平地區。
趙國密探的這份情報在送到趙國邯鄲以後,被趙國高層迅速送到了長平戰場趙括的手上。
趙括在接到邯鄲送來的情報以後,也不得不感慨,秦國援軍的速度真快啊。
趙國支援長平的軍隊之所以可以快速集結,並先一步抵達長平前線,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趙國距離長平戰場更近。
長平所在的上黨地區,可以成為趙國西部安全的大門,說明距離趙國本土足夠近。
而長平之戰比拚的是步兵作戰,趙國軍隊當中,出名的是趙國騎兵,不過,長平的地形不適合騎兵作戰。
此時,趙軍在長平的核心陣地,基本上韓王山,大糧山這些山區,對於騎兵來說,山區是最不受歡迎的地形之一。
所以,長平之戰,趙國的騎兵部隊,一直沒有多少發揮空間,能幹的不過是和秦國斥候互相廝殺一番而已。
騎兵的大規模作戰,在長平地區很難實現。
所以,趙括率領的趙國援軍,基本上同樣是步兵。
而趙國步兵的主要來源,則是南趙國地區,即趙國的華北平原地區。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趙軍的集結動員速度更快。
趙軍之所以可以在集結速度方麵,打敗秦國,不是因為趙國的動員能力超過秦國。
在進行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上下可謂是聞戰則喜,秦國的軍事動員能力,即使是在戰國時期,都屬於變態的存在。
而趙國之所以可以在動員速度方麵,超過秦國,是因為,相比於秦國的國土麵積,趙國的國土麵積更小。
長平之戰時,秦國的國土麵積幾乎五倍於趙國。
而秦國的人口大約隻是趙國的兩倍。
也就是說,趙國的人口密度是秦國的二點五倍,而且,趙國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南趙國。
所以,趙國的動員速度可以比秦國更快,因為,趙國的人口密度大,國土麵積小,在依靠兩條腿走路的時代,人口密度大,國土麵積小,意味著軍事動員的速度更快。
所以,此時,秦國更大的國土麵積,反而成為了阻礙秦國軍隊軍事動員速度的存在。
不過,趙括沒有想到,秦國可以那麽快的完成動員,組織大軍前來長平。
趙括原先的打算便是,依靠趙國更快的軍事動員速度,打一個時間差,在秦國援軍抵達之前,先一步擊敗長平的秦軍,從而收複被秦軍占領的上黨地區,等秦援軍抵達,趙括已經率領趙軍鞏固了上黨地區的防禦。
按照趙括原先的預計,秦國援軍起碼得在九月中旬才可以抵達長平,在十月初完成集結。
而現在,秦軍到來的速度,比趙括自己預計的快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