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集中兵力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何止秦昭襄王就在長平附近,連白起也早就在長平附近。
白起在長平附近的證據便是,趙括在替換掉廉頗的同時,白起也來到了長平,替換掉了王齕。
要知道,長平和鹹陽之間的距離是四百公裏。
在戰國時期,道路狀況是非常不好的,戰國時期,絕大多數的道路基本是沒有維護,保養的。
一直到秦始皇時期,秦馳道的出現,華夏才算是真正意義上擁有了官道。
所以,此時,從鹹陽到長平的道路狀況是非常糟糕的。
四百公裏的距離,哪怕是輕裝簡從,也起碼需要五天以上的時間。
如果秦國是根據趙國確定換將的時間,來讓白起接替王齕,那麽,從長平前線送消息迴鹹陽,再讓白起從鹹陽出發,等白起到達長平前線,時間起碼得過去將近十天時間。
而秦昭襄王在長平附近的證據則是長平決戰開啟以後。
長平決戰開始以後,白起在包圍趙軍以後,向秦昭襄王請求增調援軍。
而秦昭襄王在接到白起的請求以後,有曆史記錄 明確表明,秦昭襄王親趕河東郡,征調河東,河內兩郡所有青壯年,趕赴長平前線。
說明,當中,秦昭襄王是親自前往河東郡,進行動員的。
如果,秦昭襄王在鹹陽,距離,同樣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消息從長平傳迴鹹陽,秦昭襄王再從鹹陽趕赴河東,再完成河東,河內兩地的人力動員,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因為,長平趙軍被包圍以後,趙國方麵肯定是組織過軍隊進行救援的。
長平之戰時 趙國被包圍了四十多萬軍隊,但是,此時,趙國依然還擁有不少軍隊。
長平之戰時,趙國的人口估計在三百萬以上。
以戰國時期的軍事動員能力,極端情況下 趙國的軍事動員規模可以達到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三百多萬的趙國,可以動員的軍隊規模大約在六十萬以上。
即使趙國四十多萬軍隊被包圍在長平,可趙國依然還有大約二十萬軍隊可以動員。
長平之戰趙國投入的總兵力大約在四十萬左右,另外,長平之戰當中,還有不少原先韓國的軍隊,是不能忽視的。
原上黨的韓國軍隊,人數起碼在五萬以上。
這樣算起來,長平之戰除去被秦軍包圍的趙軍,趙國依然還可以調動二十萬人。
如果秦昭襄王在鹹陽,那麽,其根本不可能在趙國完成援軍之前,把秦國援軍拉上長平戰場。
因為,趙國距離長平的距離更短,隻有秦國的一半。
可如果,秦昭襄王和白起在長平決戰開啟之前,就已經在河東郡了呢?
那麽,一切就都合理了。
當秦國安排在趙國的密探,確定趙國換將的消息以後,不需要將消息傳迴鹹陽,隻要傳到距離長平不過幾十公裏的河東郡就可以了。
而且,秦昭襄王和白起因為就在長平附近,想要發布什麽命令,速度也會很快,畢竟,在鹹陽和在長平附近,節省的時間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往返八百公裏的路途,哪怕是單人騎馬,以戰國的條件,也得數天時間。
如此,白起想要和趙括同時完成替換,秦昭襄王也可以在白起包圍趙國大軍的第一時間,到河內,河東兩地動員人員。
那麽,他們就必須距離長平足夠近才可以。
而秦昭襄王和白起離開鹹陽這樣的消息,卻一直沒有被趙國得知,隻能說,秦國在保密性方麵,幹得比趙國好太多。
趙國早早的就把要換將這種事情,宣傳的人盡皆知,和秦國相比,實在是有一些差距。
不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長平之戰時,秦國和趙國的君主之間,差距著實有一些明顯了。
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已經當了幾十年的秦軍,用老謀深算來形容,一點問題都沒有,而趙孝成王不過才成為趙王幾年時間,初出茅廬。
有很多事情,隻有在經曆了的足夠多以後,才可以自己體會。
顯然,秦昭襄王幾十年的為王經驗,讓秦昭襄王可以在長平之戰時,做出足夠的判斷。
在確定趙國要換將以後,李言也明白,秦,趙之間的決戰時間,已經越來越近。
七月二十九。
李言所部接到了長平傳來的命令,新到的趙軍統帥趙括下令,要李言所部,放棄現有營壘,撤退到長平的大糧山地區。
而隨著這條命令的到達,李言明白,秦,趙的決戰將要開始了,趙括已經開始為進攻做好準備。
之前,廉頗的戰略是堅守,可趙括的戰略卻是進攻。
進攻和防守這兩種不同的戰略,對於排兵布陣是有巨大差別的。
趙括想要和秦軍一戰定勝負,那麽,就必須把兵力集中起來。
所以,趙括命令,放棄李言所部的防線,集中到長平地區,也就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了。
不過,趙括撤掉長平以南地區的防禦,其實並不是一招好棋。
趙軍被秦軍包圍以後,趙軍不是沒有進行過突圍,但是,趙軍的突圍都失敗了。
而趙軍突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河東和河內兩地的增援部隊,加固了秦軍的包圍圈。
其中,河內郡的秦軍,便是從長平以南區域,進入長平地區,抵達百裏石長城,加固了秦軍防線。
百裏石長城在獲得了大量兵力加持以後,不但成為了包圍長平趙軍的防線,同時,也切斷了趙國本土援軍和長平趙軍的聯係。
而如果趙括沒有撤掉長平以南地區的趙軍,那麽,秦國河內郡的援軍可能無法順利抵達百裏石長城。
那麽,秦國的包圍圈便可能不夠堅固。
導致的後果可能會改變趙國的命運。
隻是,從長平之戰的經過和結果來看,秦河內郡的援軍抵達長平的過程十分順利。
雖然李言知道,長平以南地區的趙軍不應該撤,但是,李言僅僅隻有一名普通的趙軍士兵。
就算李言知道結果,也無法改變。
事實上,長平之戰當中,趙國進攻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戰略。
對於趙國來說,趙國必須要打破不利的戰局,所以,進攻是必然的結果。
白起在長平附近的證據便是,趙括在替換掉廉頗的同時,白起也來到了長平,替換掉了王齕。
要知道,長平和鹹陽之間的距離是四百公裏。
在戰國時期,道路狀況是非常不好的,戰國時期,絕大多數的道路基本是沒有維護,保養的。
一直到秦始皇時期,秦馳道的出現,華夏才算是真正意義上擁有了官道。
所以,此時,從鹹陽到長平的道路狀況是非常糟糕的。
四百公裏的距離,哪怕是輕裝簡從,也起碼需要五天以上的時間。
如果秦國是根據趙國確定換將的時間,來讓白起接替王齕,那麽,從長平前線送消息迴鹹陽,再讓白起從鹹陽出發,等白起到達長平前線,時間起碼得過去將近十天時間。
而秦昭襄王在長平附近的證據則是長平決戰開啟以後。
長平決戰開始以後,白起在包圍趙軍以後,向秦昭襄王請求增調援軍。
而秦昭襄王在接到白起的請求以後,有曆史記錄 明確表明,秦昭襄王親趕河東郡,征調河東,河內兩郡所有青壯年,趕赴長平前線。
說明,當中,秦昭襄王是親自前往河東郡,進行動員的。
如果,秦昭襄王在鹹陽,距離,同樣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消息從長平傳迴鹹陽,秦昭襄王再從鹹陽趕赴河東,再完成河東,河內兩地的人力動員,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因為,長平趙軍被包圍以後,趙國方麵肯定是組織過軍隊進行救援的。
長平之戰時 趙國被包圍了四十多萬軍隊,但是,此時,趙國依然還擁有不少軍隊。
長平之戰時,趙國的人口估計在三百萬以上。
以戰國時期的軍事動員能力,極端情況下 趙國的軍事動員規模可以達到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三百多萬的趙國,可以動員的軍隊規模大約在六十萬以上。
即使趙國四十多萬軍隊被包圍在長平,可趙國依然還有大約二十萬軍隊可以動員。
長平之戰趙國投入的總兵力大約在四十萬左右,另外,長平之戰當中,還有不少原先韓國的軍隊,是不能忽視的。
原上黨的韓國軍隊,人數起碼在五萬以上。
這樣算起來,長平之戰除去被秦軍包圍的趙軍,趙國依然還可以調動二十萬人。
如果秦昭襄王在鹹陽,那麽,其根本不可能在趙國完成援軍之前,把秦國援軍拉上長平戰場。
因為,趙國距離長平的距離更短,隻有秦國的一半。
可如果,秦昭襄王和白起在長平決戰開啟之前,就已經在河東郡了呢?
那麽,一切就都合理了。
當秦國安排在趙國的密探,確定趙國換將的消息以後,不需要將消息傳迴鹹陽,隻要傳到距離長平不過幾十公裏的河東郡就可以了。
而且,秦昭襄王和白起因為就在長平附近,想要發布什麽命令,速度也會很快,畢竟,在鹹陽和在長平附近,節省的時間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往返八百公裏的路途,哪怕是單人騎馬,以戰國的條件,也得數天時間。
如此,白起想要和趙括同時完成替換,秦昭襄王也可以在白起包圍趙國大軍的第一時間,到河內,河東兩地動員人員。
那麽,他們就必須距離長平足夠近才可以。
而秦昭襄王和白起離開鹹陽這樣的消息,卻一直沒有被趙國得知,隻能說,秦國在保密性方麵,幹得比趙國好太多。
趙國早早的就把要換將這種事情,宣傳的人盡皆知,和秦國相比,實在是有一些差距。
不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長平之戰時,秦國和趙國的君主之間,差距著實有一些明顯了。
長平之戰時,秦昭襄王已經當了幾十年的秦軍,用老謀深算來形容,一點問題都沒有,而趙孝成王不過才成為趙王幾年時間,初出茅廬。
有很多事情,隻有在經曆了的足夠多以後,才可以自己體會。
顯然,秦昭襄王幾十年的為王經驗,讓秦昭襄王可以在長平之戰時,做出足夠的判斷。
在確定趙國要換將以後,李言也明白,秦,趙之間的決戰時間,已經越來越近。
七月二十九。
李言所部接到了長平傳來的命令,新到的趙軍統帥趙括下令,要李言所部,放棄現有營壘,撤退到長平的大糧山地區。
而隨著這條命令的到達,李言明白,秦,趙的決戰將要開始了,趙括已經開始為進攻做好準備。
之前,廉頗的戰略是堅守,可趙括的戰略卻是進攻。
進攻和防守這兩種不同的戰略,對於排兵布陣是有巨大差別的。
趙括想要和秦軍一戰定勝負,那麽,就必須把兵力集中起來。
所以,趙括命令,放棄李言所部的防線,集中到長平地區,也就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了。
不過,趙括撤掉長平以南地區的防禦,其實並不是一招好棋。
趙軍被秦軍包圍以後,趙軍不是沒有進行過突圍,但是,趙軍的突圍都失敗了。
而趙軍突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河東和河內兩地的增援部隊,加固了秦軍的包圍圈。
其中,河內郡的秦軍,便是從長平以南區域,進入長平地區,抵達百裏石長城,加固了秦軍防線。
百裏石長城在獲得了大量兵力加持以後,不但成為了包圍長平趙軍的防線,同時,也切斷了趙國本土援軍和長平趙軍的聯係。
而如果趙括沒有撤掉長平以南地區的趙軍,那麽,秦國河內郡的援軍可能無法順利抵達百裏石長城。
那麽,秦國的包圍圈便可能不夠堅固。
導致的後果可能會改變趙國的命運。
隻是,從長平之戰的經過和結果來看,秦河內郡的援軍抵達長平的過程十分順利。
雖然李言知道,長平以南地區的趙軍不應該撤,但是,李言僅僅隻有一名普通的趙軍士兵。
就算李言知道結果,也無法改變。
事實上,長平之戰當中,趙國進攻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戰略。
對於趙國來說,趙國必須要打破不利的戰局,所以,進攻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