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通天塔
《聖經》裏有一個 “通天塔”的傳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為了顯示力量和團結,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起通往天堂的高塔。這事兒驚動了天庭,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施法讓人們說不同的語言,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通天塔的計劃因此失敗。自此,人類各散東西、種族矛盾不斷。雖然這隻是個傳說,然而,語言的隔閡確實嚴重影響著人類的進步。
語言是群體內的溝通工具,所以它會隨著群體的不斷演變。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人類從非洲遷徙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天各一方,這就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語言。語言成為民族的重要特徵,語言的隔閡成為民族隔閡的最主要因素,甚至成為民族戰爭的根源之一。
當然隨著人類交往活動得擴大,就需要解決語言隔閡問題。有人掌握了兩種以上的語言,甚至誕生了專業的翻譯職業,這樣的社會成本是很大的。比如在歐洲,雖然歐盟越來越像一個統一的政體,但這些成員國操著將近二十種語言給機構運作帶來了很大的成本。歐盟翻譯處每年翻譯300萬頁文章,每年1萬多次會議,翻譯一場20種語言的完整機製需要60位翻譯到場,每位翻譯每天的雇用費是660歐元……每年翻譯總成本超過10億歐元,這是維護語言多樣化需要付出的代價。而在教育體係中,大多數國家把外語都作為中學生的必修課,這個成本更是不可計量。
然而,一個人要掌握一門與本族語迥然不同的外語並不容易。況且,即使花了幾年時間學會了一門外語,也不能在世界各國都暢通無阻,因為你雖然學會了甲國的語言,在乙國卻可能派不上用場。即使你掌握了甲乙兩國的語言,在丙國也不一定用得上。
學習多種外語,耗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應該有一種國際語可以通行全世界。近幾百年出現了眾多的人造世界語方案,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波蘭人柴門霍夫於1887年公布的esperanto,中文翻譯為“世界語”。“世界語”提取了印歐語係的精華,基本語法隻有16條;在語音方麵,隻要學會了28個字母,任何單詞和句子都可以讀得出來。由於構詞靈活合理,易學易懂,大大減少了詞彙記憶量。所以世界語問世時轟動了世界。但是語言畢竟不是計算機的程序,他是在人與人之間交流中產生並不斷變化,不是生編硬造就能被芸芸眾生使用的。所以世界語已誕生一百多年,至今影響仍然有限,並沒有起到真正的“世界語”的作用。我剛剛上初中的時候就奇怪為什麽不學習世界語,而學英語?現在想來幸好沒學,否則別說出國,電腦都用不了。
但,站在更高的時空來看,人類的語言正在走向統一:
書同文 語同音
相比於歐洲,古代中國在打破語言鴻溝上做的很好。
中國歷史上疆域廣闊,民族眾多,語言交流同樣不便。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粗略的把國內分為七八個語係。一個北方人聽一個廣東人的粵語和聽外語沒什麽區別。但天下一統,讓漢字成為了通天神器。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裏有一段話:“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周朝很像一個文化標準化的聯邦,周天子對各個諸侯國的服裝、禮儀、享受都有細緻的規定,文字更是如此。從目前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看,各國文字已經十分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更是加強了文字寫法的統一,並且把漢字推廣到新拓展的疆域。
漢字是象形文,它最大優點是超方言性。就是說,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來表意。“書同文”助推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把說幾百種語言的民族融合在一起。這種巧妙的功能是拚音文字很難達到的。在古代,邊疆地區和首都的方言相差十萬八千裏,但地方官吏一樣可以看懂中央政府發布的政令。以至於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在很長時間裏都把漢字作為官方文字。
漢字還具有超時間性。在使用拚音文字的國家中,很多五百年前的著作,非專家就讀懂了。而在中國,雖然歷史悠久,古今語音變化很大,但大多數古文我們現在仍能讀懂。一二千年前的詩文,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連小孩子都能理解,這不能不歸功於漢字。
三百多年前,德國人萊布尼茲就已經通過對西方文字的研究和與漢字的比較得出結論,認為漢字較西方文字更易成為世界通用文字。有了文字這個編碼,人類就不再像動物那樣僅僅靠遺傳基因來傳遞知識,這是一筆最大的累積財富。
也因為漢字的特點吧,相比於“書同文”,中國人“語同音”的歷程緩慢而艱巨,盡管自古以來的統治者也先後倡導過雅言、官話、國語等規範語言,但在那麽大的一個國度,在人口流動象死水一潭的小農時代,又怎麽能真正改變各地老百姓“各說各話”的局麵呢?一次政協大會上,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發言,因紹興土音濃重,大家聽不懂,隻好請人翻譯。竺先生感嘆:“我說英語能夠走遍世界,我說中國話卻走不出家鄉!”竺先生的感嘆,說出了多年來困擾著漢語交流和發展的一種障礙。
新中國,中央政府開始大規模推廣新的全國通用語言——普通話,這使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實現“語同音”的努力踏上了新的起點。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廣播電視的普及,文化交流的加大,普通話從“官話”、“學生腔”、“城市話”,開始變成真正的普通話。50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在今天的中國,占世界1/5的人口,憑普通話幾乎可暢通無阻。
</br>
《聖經》裏有一個 “通天塔”的傳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為了顯示力量和團結,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起通往天堂的高塔。這事兒驚動了天庭,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施法讓人們說不同的語言,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通天塔的計劃因此失敗。自此,人類各散東西、種族矛盾不斷。雖然這隻是個傳說,然而,語言的隔閡確實嚴重影響著人類的進步。
語言是群體內的溝通工具,所以它會隨著群體的不斷演變。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人類從非洲遷徙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天各一方,這就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語言。語言成為民族的重要特徵,語言的隔閡成為民族隔閡的最主要因素,甚至成為民族戰爭的根源之一。
當然隨著人類交往活動得擴大,就需要解決語言隔閡問題。有人掌握了兩種以上的語言,甚至誕生了專業的翻譯職業,這樣的社會成本是很大的。比如在歐洲,雖然歐盟越來越像一個統一的政體,但這些成員國操著將近二十種語言給機構運作帶來了很大的成本。歐盟翻譯處每年翻譯300萬頁文章,每年1萬多次會議,翻譯一場20種語言的完整機製需要60位翻譯到場,每位翻譯每天的雇用費是660歐元……每年翻譯總成本超過10億歐元,這是維護語言多樣化需要付出的代價。而在教育體係中,大多數國家把外語都作為中學生的必修課,這個成本更是不可計量。
然而,一個人要掌握一門與本族語迥然不同的外語並不容易。況且,即使花了幾年時間學會了一門外語,也不能在世界各國都暢通無阻,因為你雖然學會了甲國的語言,在乙國卻可能派不上用場。即使你掌握了甲乙兩國的語言,在丙國也不一定用得上。
學習多種外語,耗費了人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應該有一種國際語可以通行全世界。近幾百年出現了眾多的人造世界語方案,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波蘭人柴門霍夫於1887年公布的esperanto,中文翻譯為“世界語”。“世界語”提取了印歐語係的精華,基本語法隻有16條;在語音方麵,隻要學會了28個字母,任何單詞和句子都可以讀得出來。由於構詞靈活合理,易學易懂,大大減少了詞彙記憶量。所以世界語問世時轟動了世界。但是語言畢竟不是計算機的程序,他是在人與人之間交流中產生並不斷變化,不是生編硬造就能被芸芸眾生使用的。所以世界語已誕生一百多年,至今影響仍然有限,並沒有起到真正的“世界語”的作用。我剛剛上初中的時候就奇怪為什麽不學習世界語,而學英語?現在想來幸好沒學,否則別說出國,電腦都用不了。
但,站在更高的時空來看,人類的語言正在走向統一:
書同文 語同音
相比於歐洲,古代中國在打破語言鴻溝上做的很好。
中國歷史上疆域廣闊,民族眾多,語言交流同樣不便。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粗略的把國內分為七八個語係。一個北方人聽一個廣東人的粵語和聽外語沒什麽區別。但天下一統,讓漢字成為了通天神器。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裏有一段話:“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周朝很像一個文化標準化的聯邦,周天子對各個諸侯國的服裝、禮儀、享受都有細緻的規定,文字更是如此。從目前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竹簡看,各國文字已經十分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更是加強了文字寫法的統一,並且把漢字推廣到新拓展的疆域。
漢字是象形文,它最大優點是超方言性。就是說,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來表意。“書同文”助推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把說幾百種語言的民族融合在一起。這種巧妙的功能是拚音文字很難達到的。在古代,邊疆地區和首都的方言相差十萬八千裏,但地方官吏一樣可以看懂中央政府發布的政令。以至於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在很長時間裏都把漢字作為官方文字。
漢字還具有超時間性。在使用拚音文字的國家中,很多五百年前的著作,非專家就讀懂了。而在中國,雖然歷史悠久,古今語音變化很大,但大多數古文我們現在仍能讀懂。一二千年前的詩文,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連小孩子都能理解,這不能不歸功於漢字。
三百多年前,德國人萊布尼茲就已經通過對西方文字的研究和與漢字的比較得出結論,認為漢字較西方文字更易成為世界通用文字。有了文字這個編碼,人類就不再像動物那樣僅僅靠遺傳基因來傳遞知識,這是一筆最大的累積財富。
也因為漢字的特點吧,相比於“書同文”,中國人“語同音”的歷程緩慢而艱巨,盡管自古以來的統治者也先後倡導過雅言、官話、國語等規範語言,但在那麽大的一個國度,在人口流動象死水一潭的小農時代,又怎麽能真正改變各地老百姓“各說各話”的局麵呢?一次政協大會上,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發言,因紹興土音濃重,大家聽不懂,隻好請人翻譯。竺先生感嘆:“我說英語能夠走遍世界,我說中國話卻走不出家鄉!”竺先生的感嘆,說出了多年來困擾著漢語交流和發展的一種障礙。
新中國,中央政府開始大規模推廣新的全國通用語言——普通話,這使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實現“語同音”的努力踏上了新的起點。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廣播電視的普及,文化交流的加大,普通話從“官話”、“學生腔”、“城市話”,開始變成真正的普通話。50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在今天的中國,占世界1/5的人口,憑普通話幾乎可暢通無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