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市
人類天生就是群居動物,這從大猩猩和猴子的聚集地就能看出來。特別在農業產生後,傳統的部落便更可以穩定的生活在某個地方,在農田的旁邊蓋起房子,逐漸形成了村落。但這些村落不是城市,村子再大也不是城市。就像我小時候生活的那個村子,差不多有上萬人口,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務農為生。而英國的聖戴維斯市,人口隻有1千多人,卻是英國著名的天主教聖城。所以,對於城市的界定,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定規模及密度 “非農業人口”聚集的地方。
理論上,有了農業剩餘就必然會產生非農業人口。而這些非農業人口卻性質不同,有統治階層、也有工商業者,所以早期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概念。
統治階層為了保護政權,就修建了高大的城,城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軍事及其他防禦功能。墨子曾經說過:“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看出城的重要作用。當然古今中外城的範圍和形式也不一樣,在歐洲有高高聳立的貴族城堡,在中國有方方正正的城池。
工商業者為了生計和交易,聚集在在一起成了市,市因市場而生。人類經過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這些人定居在集市的周圍就形成了“市”。當然,城和市常常依附而生,漸漸的就融合在了一起。在這方麵,中國很早就有“城郭”的說法,城指內城,郭指外城,“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而到了現代,大多城市幹脆扒掉了圍牆,沒了城的概念,而統統叫某某市。
總的說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農業生產力發展,有個食物的剩餘保證剩餘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於農業很發達的地區,如兩河流域、尼羅河下遊、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歐洲沿海平原等。
6000年前,古巴比倫的蘇美爾人選擇在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建造了烏爾城,這被很多人視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聖經》中記載,烏爾城是猶太人始祖亞伯拉罕的出生地。至今這裏還保留著精美絕倫的神廟等歷史遺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有力見證。
此後,尼羅河孕育了開羅,黃河流域孕育了長安、洛陽……
威尼斯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商業城市的典範。因為在15世紀,10萬人口的威尼斯沒有農業人口,工業人口也不多,幾乎全是第三產業人口。但那個時代威尼斯隻是一個特例。
城市化
現在我們經常說城市化這個詞。靜態地說,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比如2009年美國的城市化是93%,法國是78%,中國是44%,印度是30%,烏幹達是13%。動態地說,城市化就是農民進城或農村變成城鎮。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當糧食生產能夠滿足人口增長,才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生活。
長久以來,人類社會一直存在著人口與糧食的周期性衝突。戰後恢復時期,糧食增產快於人口增長,社會進入太平盛世。但如果人口繼續增長,但土地製約糧食進一步增產,社會就會進入糧食緊張階段。如遇天災,就會爆發農民起義或國家戰爭,戰爭最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社會重新進入下一個周期。
比如在中國,從張居正執政到康幹盛世,雖然糧食不斷增產,但人口也從1億漲到了3億,勞動力被禁錮在緊張的土地上,城市裏的工商業依舊得不到飛躍式發展,民眾的生活也依舊饑寒交迫。
而在歐洲,因為新大陸的開闢,糧食和土地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原有土地開始了我們熟悉的 “圈地運動”。貴族們為了獲得更高利潤的羊毛貿易,把原有的耕地圈占起來做牧場,把農民從土地裏趕進了城。正是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在大英帝國崛起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功效。農民從土地走進城市成為工人,雖然這個過程也充滿背井離鄉的悲情,但卻成就了歐洲,而不是中國,引領工業革命的浪潮。
圈地運動後的英國是最早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19世紀中葉英國人口突破3000萬,而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在經歷了二戰後30年的黃金時代發展,到1980年,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達到了70%。其中,美國為77%,日本為%,聯邦德國為%,英國為%,加拿大為%。
迴到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遇上了“計劃生育”,才把人口從土地解放出來,不種田的農民開始進城務工,中國的城市也進一步開放和發展。到2015年,中國的城市人口終於可以超過農村人口。這個過程比歐洲遲到了將近200年。
2008年,中國舉辦了世界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年還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世界人口66億,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業人口。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70%將成為城市居民。
大都市
隨著城市人口增加,一些城市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據說唐朝的長安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市。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麵積80多平方公裏。外郭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米,周長公裏。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麵積的倍,明清北京城的倍。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等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總數不下3萬人,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
</br>
人類天生就是群居動物,這從大猩猩和猴子的聚集地就能看出來。特別在農業產生後,傳統的部落便更可以穩定的生活在某個地方,在農田的旁邊蓋起房子,逐漸形成了村落。但這些村落不是城市,村子再大也不是城市。就像我小時候生活的那個村子,差不多有上萬人口,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務農為生。而英國的聖戴維斯市,人口隻有1千多人,卻是英國著名的天主教聖城。所以,對於城市的界定,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定規模及密度 “非農業人口”聚集的地方。
理論上,有了農業剩餘就必然會產生非農業人口。而這些非農業人口卻性質不同,有統治階層、也有工商業者,所以早期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概念。
統治階層為了保護政權,就修建了高大的城,城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軍事及其他防禦功能。墨子曾經說過:“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看出城的重要作用。當然古今中外城的範圍和形式也不一樣,在歐洲有高高聳立的貴族城堡,在中國有方方正正的城池。
工商業者為了生計和交易,聚集在在一起成了市,市因市場而生。人類經過三次社會大分工,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這些人定居在集市的周圍就形成了“市”。當然,城和市常常依附而生,漸漸的就融合在了一起。在這方麵,中國很早就有“城郭”的說法,城指內城,郭指外城,“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而到了現代,大多城市幹脆扒掉了圍牆,沒了城的概念,而統統叫某某市。
總的說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農業生產力發展,有個食物的剩餘保證剩餘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於農業很發達的地區,如兩河流域、尼羅河下遊、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歐洲沿海平原等。
6000年前,古巴比倫的蘇美爾人選擇在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建造了烏爾城,這被很多人視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聖經》中記載,烏爾城是猶太人始祖亞伯拉罕的出生地。至今這裏還保留著精美絕倫的神廟等歷史遺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有力見證。
此後,尼羅河孕育了開羅,黃河流域孕育了長安、洛陽……
威尼斯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商業城市的典範。因為在15世紀,10萬人口的威尼斯沒有農業人口,工業人口也不多,幾乎全是第三產業人口。但那個時代威尼斯隻是一個特例。
城市化
現在我們經常說城市化這個詞。靜態地說,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比如2009年美國的城市化是93%,法國是78%,中國是44%,印度是30%,烏幹達是13%。動態地說,城市化就是農民進城或農村變成城鎮。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當糧食生產能夠滿足人口增長,才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生活。
長久以來,人類社會一直存在著人口與糧食的周期性衝突。戰後恢復時期,糧食增產快於人口增長,社會進入太平盛世。但如果人口繼續增長,但土地製約糧食進一步增產,社會就會進入糧食緊張階段。如遇天災,就會爆發農民起義或國家戰爭,戰爭最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社會重新進入下一個周期。
比如在中國,從張居正執政到康幹盛世,雖然糧食不斷增產,但人口也從1億漲到了3億,勞動力被禁錮在緊張的土地上,城市裏的工商業依舊得不到飛躍式發展,民眾的生活也依舊饑寒交迫。
而在歐洲,因為新大陸的開闢,糧食和土地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原有土地開始了我們熟悉的 “圈地運動”。貴族們為了獲得更高利潤的羊毛貿易,把原有的耕地圈占起來做牧場,把農民從土地裏趕進了城。正是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在大英帝國崛起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功效。農民從土地走進城市成為工人,雖然這個過程也充滿背井離鄉的悲情,但卻成就了歐洲,而不是中國,引領工業革命的浪潮。
圈地運動後的英國是最早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19世紀中葉英國人口突破3000萬,而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村人口。在經歷了二戰後30年的黃金時代發展,到1980年,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達到了70%。其中,美國為77%,日本為%,聯邦德國為%,英國為%,加拿大為%。
迴到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遇上了“計劃生育”,才把人口從土地解放出來,不種田的農民開始進城務工,中國的城市也進一步開放和發展。到2015年,中國的城市人口終於可以超過農村人口。這個過程比歐洲遲到了將近200年。
2008年,中國舉辦了世界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年還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世界人口66億,城市人口超過了農業人口。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70%將成為城市居民。
大都市
隨著城市人口增加,一些城市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據說唐朝的長安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市。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麵積80多平方公裏。外郭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米,周長公裏。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麵積的倍,明清北京城的倍。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等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總數不下3萬人,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