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說人這個東西吧,主觀能動性確實一般都很差。可是這個老天爺一逼迫,你就會發現,天呐!戰國時代的農民簡直666啊。
因為至今還是下霜而不下雪,很多沒有溝渠和河川的畑今年就全部直接被棄耕了。種了也白搭,沒有水,種啥都沒用。
然後已經種上麥的田地裏,全都都是在寒風裏瑟瑟發抖但是手挽手並排踏苗的農民。他們做的事情我們國家北方農民也做,知道人的應該很多。
小麥大麥種進地裏,下雪前天氣還不算太冷。麥苗都抽發出來了,但是為了保證明年麥子能茁壯成長,讓他在開春前根係更加發達。農民們會把長出來的麥苗全部踩斷踩折,讓麥苗都死球不消耗養分。
然後明年開春,根係發達的麥子才能長得更好,發育的更快,這就是所謂的“春前踩麥”。我國河北地區有的農民甚至開著摩托拉著石碾子,直接在地裏碾一遍,很是有科學道理的。
其次是在無法耕作的缺水的畑上,信濃的農民們可能科學文化水平幾乎為零,但是他們居然大多知道“寒霜破土法”!
日本的東國地區擁有水利條件和地形條件最好的關東大平原,為什麽到了戰國時代農業開發程度還是低於西國呢?
百度喂雞和起點大作家、逼乎大v們張口閉口就是河流泛濫成災,水利設施建設不完全,戰亂頻繁,沒有一個統一政權進行完整的規劃治理。
這種東西都是嘴皮子碰一碰,腦門一拍,張口就來的東西。請大家務必當笑話看就好了,不用去理會。
除開水利設施這個大問題之外,關東平原本身不適合耕種!沒錯!不能種地!
包含信濃、甲斐等國在內的大範圍關東地區,屬於地理環境上的關東紅土層!現在去關東平原上,隨便找塊平地往地下挖一米多就會碰上黏度極高的紅壤。
這種紅壤不僅泥土十分團結,而且酸堿度測試中酸度偏高。與正常農作物所需的弱堿性土壤有極大不同,大部分農作物根本無法在紅壤上種植存活,即使存活下來,也由於土壤的黏度太高而根本無法擴展根係,最後全部撲街。
在《尚書·禹貢》也提到揚州地方厥田惟下下,就是因為如今的太湖平原,長江下遊地區的土地在古代也是酸度較高的黏性土壤。根本無法耕種,難以農業生產。
我國的江南持續開發到唐代,才開始進入揚一益二的時代。此刻距離河姆渡文化等先民活動時間已經超過了六千年!什麽概念!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改造持續了六千年,才成功使得當地變為富庶的魚米之鄉。
日本的農業技術本就薄弱,他們能有這麽長的農業耕作時間改造嗎?當然沒有!
所以為什麽到德川家康入國,關東還是那副死腔樣子。被天下人都普遍認為是窮鄉僻壤,明明平原廣闊,卻由於開發不足,土地不能耕種。
再迴到信濃,寫手本人就此推定,家康在信濃學習過“寒霜破土法”!
在秋末冬初下霜的時間裏,翻地,起碼掘出離地三十至四十厘米的泥土。這些不適宜耕作,已經黏結在一起的土塊,在白天太陽日照的情況下被水汽侵入,氣態的水滲透進土塊的各個角落。
等入了夜,氣溫降低,水汽凝固成固態的冰。由於凝固成的冰的體積較大,在自然的力量下,黏結在一起的土塊中間就產生了無數的細小的冰粒,土塊就不再黏結在一起了。
等第二天太陽一曬,冰融化,已經被冰塊弄的支離破碎的土就四分五裂。一下子就從令人無處下手的黏土變成了鬆散可耕作的泥土,自然的偉力實在無窮。
隻要把這個過程持續上兩個月,這塊地,地表上三四十厘米的土壤就變成了能夠耕種的鬆散泥土。
但還不夠,土壤的酸性如何緩解呢?
信濃的農民那真的是機智,你根本難以想象。
各村各莊的地頭會在秋末組織人手挖一個半米深,五米長寬的正方形大坑。然後在四周釘木樁,不用太高,半米左右的木樁即可。
再使用稻草密密厚厚的紮成稻草牆,把坑給圍起來,形成一個人工的發酵池。
然後收集漫山遍野的枯樹葉,把坑給填滿。再鍘稻草,把稻草鍘碎均勻的拋灑進去。繼續添加一定數量的稻草灰和米糠,最後是人畜的糞尿。【注1】
人畜糞尿這個東西尤其重要,信濃雖然不是村村養馬養牛,但是大牲畜的糞尿還是比較好尋摸到的。這就是當地堆肥事業大發展的有利先機,別的地方還就不行。
這樣已經把坑堆的滿滿的,先曬他三天!曬的你惡臭飄香之後,找幾個鼻子不靈敏或者不怕臭的勇士,進去翻,一米來深的一堆肥啊,農民們身高才一米三一米四啊。
讓這幾位勇士在坑裏連續給他翻上三四天,所有東西都均勻的攪合在一起之後。用稻草繼續紮一個巨大的草蓋,把這一大堆肥給捂起來。就這麽讓他在還算封閉的環境內發酵三到四個月,來年開春以後就變成了《信長之野望》裏的秘技——草肥(綠肥)。
反正這玩意來年揭蓋拿來用的時候,能夠把你臭的死去活來,沾在身上的腐爛惡臭洗三天澡都洗不掉。
但是這種肥它好啊,施在破土之後的黏土地裏,就能把偏酸的土地酸堿中和至弱堿性。
泥土顏色也會從紅色變為黑色,變成適宜耕種,肥力強勁的好地。
如果這個過程反複來上三四遍,中間幾年都不種植農作物。這塊地就能徹底蘇醒,變成熟地。最後再拿去種幾茬大豆,聚集土壤中的養分,那這個地隻要能接上水,那就是一等一的肥田了。
現在大家能明白武田信玄為毛認為信濃是他的王霸之資了吧,為什麽德川家康統治過信濃以後就知道怎麽改造關東平原的土地了吧。
這之後關八州的農業在土壤改造和水利整備雙管齊下之後迎來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了富饒的關東大平原。
但是正當小平太以為信濃的農民們已經超棒,掌握了這麽好的農業技術的時候。
小平太又看到農民們喊著號子,扛著鏟子,挑著鵝卵石上山去了。
【注1】:信濃能發展出這種堆肥法,確實和當地繁榮的牛馬等大牲畜的飼養和培育有巨大的關係。
因為至今還是下霜而不下雪,很多沒有溝渠和河川的畑今年就全部直接被棄耕了。種了也白搭,沒有水,種啥都沒用。
然後已經種上麥的田地裏,全都都是在寒風裏瑟瑟發抖但是手挽手並排踏苗的農民。他們做的事情我們國家北方農民也做,知道人的應該很多。
小麥大麥種進地裏,下雪前天氣還不算太冷。麥苗都抽發出來了,但是為了保證明年麥子能茁壯成長,讓他在開春前根係更加發達。農民們會把長出來的麥苗全部踩斷踩折,讓麥苗都死球不消耗養分。
然後明年開春,根係發達的麥子才能長得更好,發育的更快,這就是所謂的“春前踩麥”。我國河北地區有的農民甚至開著摩托拉著石碾子,直接在地裏碾一遍,很是有科學道理的。
其次是在無法耕作的缺水的畑上,信濃的農民們可能科學文化水平幾乎為零,但是他們居然大多知道“寒霜破土法”!
日本的東國地區擁有水利條件和地形條件最好的關東大平原,為什麽到了戰國時代農業開發程度還是低於西國呢?
百度喂雞和起點大作家、逼乎大v們張口閉口就是河流泛濫成災,水利設施建設不完全,戰亂頻繁,沒有一個統一政權進行完整的規劃治理。
這種東西都是嘴皮子碰一碰,腦門一拍,張口就來的東西。請大家務必當笑話看就好了,不用去理會。
除開水利設施這個大問題之外,關東平原本身不適合耕種!沒錯!不能種地!
包含信濃、甲斐等國在內的大範圍關東地區,屬於地理環境上的關東紅土層!現在去關東平原上,隨便找塊平地往地下挖一米多就會碰上黏度極高的紅壤。
這種紅壤不僅泥土十分團結,而且酸堿度測試中酸度偏高。與正常農作物所需的弱堿性土壤有極大不同,大部分農作物根本無法在紅壤上種植存活,即使存活下來,也由於土壤的黏度太高而根本無法擴展根係,最後全部撲街。
在《尚書·禹貢》也提到揚州地方厥田惟下下,就是因為如今的太湖平原,長江下遊地區的土地在古代也是酸度較高的黏性土壤。根本無法耕種,難以農業生產。
我國的江南持續開發到唐代,才開始進入揚一益二的時代。此刻距離河姆渡文化等先民活動時間已經超過了六千年!什麽概念!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改造持續了六千年,才成功使得當地變為富庶的魚米之鄉。
日本的農業技術本就薄弱,他們能有這麽長的農業耕作時間改造嗎?當然沒有!
所以為什麽到德川家康入國,關東還是那副死腔樣子。被天下人都普遍認為是窮鄉僻壤,明明平原廣闊,卻由於開發不足,土地不能耕種。
再迴到信濃,寫手本人就此推定,家康在信濃學習過“寒霜破土法”!
在秋末冬初下霜的時間裏,翻地,起碼掘出離地三十至四十厘米的泥土。這些不適宜耕作,已經黏結在一起的土塊,在白天太陽日照的情況下被水汽侵入,氣態的水滲透進土塊的各個角落。
等入了夜,氣溫降低,水汽凝固成固態的冰。由於凝固成的冰的體積較大,在自然的力量下,黏結在一起的土塊中間就產生了無數的細小的冰粒,土塊就不再黏結在一起了。
等第二天太陽一曬,冰融化,已經被冰塊弄的支離破碎的土就四分五裂。一下子就從令人無處下手的黏土變成了鬆散可耕作的泥土,自然的偉力實在無窮。
隻要把這個過程持續上兩個月,這塊地,地表上三四十厘米的土壤就變成了能夠耕種的鬆散泥土。
但還不夠,土壤的酸性如何緩解呢?
信濃的農民那真的是機智,你根本難以想象。
各村各莊的地頭會在秋末組織人手挖一個半米深,五米長寬的正方形大坑。然後在四周釘木樁,不用太高,半米左右的木樁即可。
再使用稻草密密厚厚的紮成稻草牆,把坑給圍起來,形成一個人工的發酵池。
然後收集漫山遍野的枯樹葉,把坑給填滿。再鍘稻草,把稻草鍘碎均勻的拋灑進去。繼續添加一定數量的稻草灰和米糠,最後是人畜的糞尿。【注1】
人畜糞尿這個東西尤其重要,信濃雖然不是村村養馬養牛,但是大牲畜的糞尿還是比較好尋摸到的。這就是當地堆肥事業大發展的有利先機,別的地方還就不行。
這樣已經把坑堆的滿滿的,先曬他三天!曬的你惡臭飄香之後,找幾個鼻子不靈敏或者不怕臭的勇士,進去翻,一米來深的一堆肥啊,農民們身高才一米三一米四啊。
讓這幾位勇士在坑裏連續給他翻上三四天,所有東西都均勻的攪合在一起之後。用稻草繼續紮一個巨大的草蓋,把這一大堆肥給捂起來。就這麽讓他在還算封閉的環境內發酵三到四個月,來年開春以後就變成了《信長之野望》裏的秘技——草肥(綠肥)。
反正這玩意來年揭蓋拿來用的時候,能夠把你臭的死去活來,沾在身上的腐爛惡臭洗三天澡都洗不掉。
但是這種肥它好啊,施在破土之後的黏土地裏,就能把偏酸的土地酸堿中和至弱堿性。
泥土顏色也會從紅色變為黑色,變成適宜耕種,肥力強勁的好地。
如果這個過程反複來上三四遍,中間幾年都不種植農作物。這塊地就能徹底蘇醒,變成熟地。最後再拿去種幾茬大豆,聚集土壤中的養分,那這個地隻要能接上水,那就是一等一的肥田了。
現在大家能明白武田信玄為毛認為信濃是他的王霸之資了吧,為什麽德川家康統治過信濃以後就知道怎麽改造關東平原的土地了吧。
這之後關八州的農業在土壤改造和水利整備雙管齊下之後迎來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了富饒的關東大平原。
但是正當小平太以為信濃的農民們已經超棒,掌握了這麽好的農業技術的時候。
小平太又看到農民們喊著號子,扛著鏟子,挑著鵝卵石上山去了。
【注1】:信濃能發展出這種堆肥法,確實和當地繁榮的牛馬等大牲畜的飼養和培育有巨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