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1855年的六月。


    經過了一個月的努力,京城的秩序終於穩定了下來。


    同時董良將其改名為“北平”。這傳遞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似乎華族不準備將這裏作為都城。


    然而緊隨其後,董良又下令將南京改名為古稱金陵。


    北平、金陵、重慶、上海都將作為華族的直轄特別市存在。


    華族最終定都在哪裏,董良並沒有宣布。很顯然所有人都不覺得福州會是都城。


    此時,華族的內閣各部還在福州城,那裏實際上履行著都城的職能。


    不管怎麽樣,北平還是北方的中心,今後華族的疆土擴大之後,也許還會有南平、東平和西平。


    趙烈文和總參到了北平之後,接手關外和草原的作戰指揮,董良的壓力小了很多。


    他開始專心處理北方的政務。


    六月的京城已經能夠感到有些熱。


    這北方的天氣,冬天很冷,但是夏天卻又非常熱。


    剛剛體會了幾天春日的感覺,蹭的一下就變成夏天了。


    前幾天還刮了沙塵暴,這讓董良萬萬沒有想到。


    其實到了清末,因為土地矛盾的加重,很多漢人移民到了草原南部開墾土地,已經對這裏脆弱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草原的荒漠化已經開始變得嚴重。


    董良希望華族發展,但是不希望以透支環境的方式。


    有一天,子孫後代想要看一下自然的美景,還得跑到那些精心保護的景區去。


    這是在透支後人的資源。


    “元首,您等的人全都到了。”善祥輕飄飄地走到董良的身後。


    女孩的腳步非常輕巧,走路都沒有聲音。


    董良所在的位置是恭親王府的後花園,這裏又名萃錦園,連著什刹海,風景秀美,視野開闊。


    董良特別喜歡這種視野開闊的地方。尤其是在書房中坐久了之後,到這種地方來,會讓人思路突然間放開。


    聽到了傅善祥的匯報,董良的心中一鬆。


    他終於可以扔掉一些包袱了。


    這北方的管理比南方還要難。南方一直都是反清勢力的大本營,就連普通百姓對滿清的歸屬感都不強。


    因此華族很容易在那裏立足。加上南方的商業發達,華族的改革推進起來更加容易。


    但是北方一直都是滿清重點經營的地方,也是封建殘餘勢力最強大地方。華族要想立足,要想推進改革,困難重重。


    另外,董良對北方還有一個大計劃。


    即“北人南移”計劃。


    前麵已經說過,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這裏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也是華族百姓最早開發的地方。這裏的土地已經被開墾了幾幹年時間。


    曾經到處都是森林,土地肥沃的黃土高原已經變得光禿禿的。六朝古都所在的關中更是變得不適宜居住,曾經溫柔的母親河變得暴躁,地處中原的河南、河北各地水災和旱災頻發。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還在於人太多了,環境承受不住這麽多人口的索取。


    在這個時代,解決人地矛盾最好的辦法不是控製人口增長,而是移民。


    移民不僅僅可以緩解本土的土地壓力,還可以完成領土的擴張。


    當然這個辦法隻適用於此時的世界。


    見麵的地點放在恭王府中庭最大的銀安殿。


    張亮基是其中之一,他的心中有些忐忑。


    雖說他是帶著手下投降的,但是平心而論有些晚了。


    要是再早一些,他還能說對華族有功勞,但是這麽晚投降,華族能夠不治自己的罪就不錯了。


    他隻是一個舉人出身,但是靠著捐官獲得了出路,然後通過自己踏實的政績做到今天的封疆大吏。


    這首先說明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渴望向上爬。其次說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能夠做成事情。


    他今天48歲,正是一個男人在仕途上最成熟的年齡。


    他在許多地方做過官,處理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有著豐富的從政經驗。


    並不是所有的滿清官員都是那種離開師爺就什麽都不會做的飯桶。


    還有很多人天生就適合做官,他們知道如何用人,知道如何化解危機、解決矛盾。


    華族在管理製度上與滿清不同,但是華族的官員本質上沒有什麽區別。


    他們讀的都是聖賢書。


    投降之後,張亮基在濟南繼續呆了一段時間。


    華族派遣了一個工作組到濟南府,處理山東地方行政權力的移交問題。


    張亮基就負責協助他們的工作。


    這段時間,張亮基沒有耍任何的花招。反倒是幫工作組處理了幾個做小動作的地方知府。


    相處了一段時間,張亮基才知道,這個工作組的組員都是華族後方抽調的官員。


    他們有的以前是師爺,有的是吏員,有的是基層的官員。


    其中職位最高的竟然隻是一個通判。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辦事能力非常強。


    這讓張亮基認識到了華族的用人之道。


    不過他也許沒有機會了,因為他在滿清的官職太高了,華族還敢用他嗎?


    很快他就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妻小已經迴到了家中。


    他是江蘇銅山人,銅山早就已經完成了土改,張家本是一個聚居的大族,現在已經被強製分家。


    其實也不用強製,他們要是不分家,就無法分田,因為土地是包產到戶的,大戶人家在分田方麵沒有優勢。


    張亮基在老家有一些積蓄,即使沒有土地,家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華族並沒有沒收他的家產,這也在他的意料之外,也許算是對自己投降的獎勵吧。


    就在他專心協助工作組處了山東的各項事務的時候。


    上麵突然通知他進京。


    進京幹什麽?沒有一個人告訴他。


    同張亮基一同進京的還有曾國藩、駱秉章、李鴻章、胡林翼、郭嵩燾……


    可以看出,這些人全都是滿清的舊臣。


    他們與彭玉麟和左宗棠不同。後者雖然能力很強,頗有名氣,但隻是別人的幕僚。


    滿清朝廷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麽皇恩可言。


    因此,彭玉麟直接被放到了非常關鍵的安南地區。


    而左宗棠成為了統帥一路大軍的將領。


    董良對滿清末期一些有能力的大臣並不排斥。


    很多人對曾國藩的觀感不好,覺得他殺人太多。


    然而他曾剃頭的名號是那些地方士紳給他起的,士紳視他為敵人。


    至於湘軍後來對南方百姓的屠殺。那時候的湘軍已經是一個個小軍閥在統領。


    此時的曾國藩還是一個有些政治抱負,有些小清高的官員。而且在對付地方士紳勢力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


    這都是被逼出來的,他在湖南辦湘軍,但是清廷不給他錢,他隻能自己想辦法搞錢。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長沙城內的湘軍在駱秉章和左季高的帶領下投降之後。曾國藩倔強地成為戰俘。


    在戰俘營的這段時間,曾國藩看了很多書,主要都是華族自己的書以及翻譯過來的洋人書籍。


    他曾經讀書破萬卷,古人的書都牢記於心。


    正是這些書培養起了他的世界觀。


    但是在戰俘營看到的華族書籍,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了不一樣的認識。


    聰明人一般都擅長思考。


    曾國藩想明白了。為什麽華族能夠擊敗大清,能夠擊敗太平軍。


    因為華族是一個更加高效、更加先進的組織。


    就像是人力織布機在效率上無法超過蒸汽機驅動的機械織布機。


    那麽華族的組織製度究竟先進在什麽地方呢?這是曾國藩一直想不明白的地方。


    華族的官員從哪裏來?肯定也是那些讀過的人。而大清通過科舉已經網羅了讀書人中的精英。


    同樣的人,先進在什麽地方呢?


    直到前不久,他終於寫了投降書,從戰俘營釋放了出來。


    他的家人也都迴來了,不過家裏多餘的土地被分了,宅子也隻保留了一部分。


    他家的田地和多餘的宅子都是在土改之後分給村裏那些曾氏宗族的人。


    大家對曾家不再像往日那般敬畏,但是曾國藩迴鄉之後依然受人尊重。


    他現在沒有任何職務,無官一身輕,沒事兒就到處轉悠,甚至下田去打理分給自家的農田。


    他的長子曾紀澤已經十六歲,也被他帶著下地幹活。


    這段田園生活,他接觸到了華族的基層政權架構。


    在農村地區最底層的是生產大隊,在城裏麵有坊市裏弄。


    生產大隊長一般都是村裏麵的普通農家漢子,要懂農時,能夠服眾。


    對出身有些要求,原本是地主的人無法擔任大隊長。


    一個大隊可能是原本一個村子,也可能是半個,基本上由一百戶人家組成一個大隊。


    要是山裏麵那種居住得比較分散的村子,則可能分成若幹的小隊進行管理。


    這種製度,讓曾國藩看到了一點八旗的影子。


    將所有百姓以軍事化單位進行編組。


    再配合上每個村的民兵隊,這算是全民皆兵啊。


    這樣的製度,在軍事上自然不會弱。


    隻要執行得好,那麽華族就有源源不斷的兵源。


    曾國藩辦過湘軍,他知道征兵最好從老實巴交的農民子弟中招募。


    這些人首先是聽話,其後,有一些想要改變現狀的農民子弟隻能通過當兵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部分兵在軍中的積極性非常高。一支軍隊中有老實聽話,聽從命令的。有積極上進,頭腦機靈的,這樣一支軍隊就不會一團死水,就會爆發出無窮的活力和戰鬥力。


    不過護衛軍必須要保證能夠控製這些人,要不然生產隊長和民兵隊長也可能變成地頭蛇、惡霸,新的士紳階層。


    曾國藩跑到大隊部與生產隊長和民兵隊長聊天。


    生產隊長也姓曾,名叫曾大牛。原本是曾國藩家的佃農,種了一輩子田,確實是一把好手。人也厚道、老實。


    他是那種在路邊撿到一文錢都要還給人家的那種人。


    曾大牛告訴曾國藩,自己主要做的事情就是督促大家按照農時播種、施肥,到了交公糧的時候帶著大家一起去交。


    他的上級是鄉鎮公所。


    華族在每個縣有公署,下設若幹個鄉鎮公所。


    每個鄉鎮公所有十幾二十個生產大隊。.


    dengbidmxswqqxswyifan</p>


    shuyueepzwqqwxwxsguan</p>


    xs007zhuikereadw23zw</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怒海覆清185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董王不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董王不懂並收藏怒海覆清185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