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不過現在沒有出什麽問題就好,出了什麽問題那範進覺得自己真的是難辭其咎!


    而現在的範進自然是收到了朝廷的賞賜了,畢竟是上天工具的發明,隻能說是非常唬人的了。


    其實你能說其他人沒觀測到孔明燈的道理嗎?不僅依然!


    中國這片大地上的先民和古希臘人的思維不一樣,說白了在兩千多年前,隻有古希臘人不像別的地方的人一樣隻重視技術和實用,而去注重概念和形式的,這個習慣被歐洲人有意無意的一直繼承了下去。


    隨意舉一個例子,曹衝稱象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這裏麵其實就隱含著浮力定律,但為什麽發現浮力定律的是阿基米德呢,因為中國古人覺得我知道這樣做能得到大象的重量這就夠了,至於為什麽能這樣用,背後的原理大抵是不深究的。


    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和這個也是類似的,能用但不知為何能用。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先民對自然哲學感興趣的人可能有,但比例絕對相當低,比如說杞人憂天


    這個故事,有個杞國人發現所有的東西都往下掉,就擔心天也掉下來,是不是和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的故事有點相似?


    然而結果是眾人對他的想法表示這純屬吃飽了撐的,庸人自擾嘛!沒有人覺得所有東西都往下掉是一件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的現象。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古人邏輯學和幾何學也是完全落後的,我們古人最發達的就是平民的處世哲學和帝王的治世哲學,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理論大都屬於此範疇(除了墨家),還有就是古人的詩詞歌賦


    造詣也非常高。然而談到自然哲學的兩大基礎邏輯學和幾何學嘛,就不盡人意了。


    中國邏輯學的巔峰大概就是莊周夢蝶,惠莊的濠梁之辯和孔子的兩小兒辯日了,這些邏輯辯證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與眾雄辯家的辯論相比就已經是小兒科了,然而自戰國以後我竟沒在曆史中見到過高於此幾例的邏輯辯證。


    再說幾何學,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能正確預言日食了,古希臘人發現海麵上的船出現時先看見船帆就推斷出大地是個球體,沒有優秀的幾何學基礎這些都無從談起。


    我們呢,有人提出個天圓地方猜想後就再也沒有人反對甚至懷疑過。因為天文幾何學的落後,明朝時我們的曆法竟然預言不準農時了,還是西方傳教士給矯正過來的。


    再迴到提問者最後兩個疑似的背鍋者:科舉製度


    和儒學。好多人都喜歡為曆史錯誤或者曆史中某一方麵的落後找各種各樣的原因,有找自然環境背鍋的,有找政治製度背鍋的,有找某一學派思想背鍋的。


    先不談自然環境因為人不是動物,有自由意誌和主觀能動性,不是說你在這種環境下,就會有這種特定的思維,在那種環境下,又會有那種特定的思維。


    就說認為政治製度、科舉製度或者某一學派思想應該為中國科技的落後背鍋這一觀點吧,持這一觀點的人大概忽略了是先有一群人的集體共識和思想,然後才有了相應的製度,也就是某種製度或者學派能大行其道一定是因為它有廣泛的基礎。


    為什麽官本位能大行其道?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做官治世,內聖外王。


    為什麽古人自然哲學不行,因為他們確實對自然現象背後的原理不感興趣啊,我前麵提到的杞人憂天就是很好的例證。


    愛因斯坦在與其他人的信件中曾經說過科學研究兩個最重要的方法論


    一,演繹法和邏輯體係,由古希臘數學家發現,代表作是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它使得嚴密科學成為可能。


    二,實驗和試錯的方法,由文藝複興時的歐洲科學家發現,典型人物如伽利略,典型著作如《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它使得實驗科學成為可能。


    有人也在信中曾經提問,為什麽現代科學的啟蒙和發展沒有發生在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古國。


    對於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的迴答是:我對科學的啟蒙運動沒有在古代中國發生不感到奇怪,真正令人驚奇的是,人類竟然發現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出了科學的體係,推動科學不斷發展。


    再換一個角度,任何國家先發現了科學研究的這兩個方法論,那必然在科技的發展中領先一步,並且真正讓科學發展出的理論作用於真實的科學研究,產生真正的科技成果並應用到生活以後,才能讓其他的國家、民族或者文明意識到科學研究方法論的重要性和意義。


    當然,這不可避免會造成沒有發現方法論的國家在科技中會落後與最先發現這兩種方法的國家地區。


    科技作用於社會的過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技術->日常生活->研發投入。對於科技發展落後的國家,隻有真實看到科學成果作用於日常生活,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落後。


    如果你覺得探索規律就是科學,那古已有之,隻是未像近代西歐突飛猛進,迅速形成規模、體係。不過科學雖未成氣候,技術卻很輝煌,但最大的局限就是發展緩慢,日趨飽和,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手工業基於糧食豐產,基礎薄弱,難長足發展,所以產業技術開發缺少持續、強勁的推動力。


    第二、科舉偏文取仕,甚至後來專以儒學取仕,導致學者對技術研發普遍缺乏興趣。科舉之所以對學界影響如此巨大,還是當時從業選擇少,這又要歸於第一點。


    第三、沒有形成基礎學科體係,所以缺少基礎理論支持,基本基於經驗,或者說實驗。


    而科學未成氣候除了前兩點,還有漢字排斥扭曲的字母符號,但用之才能簡潔清晰地表述定量規律,方便推導。文字適合定性描述,可定性不精確,不能推導,有礙理論發展。


    但第一點最重要,因為從社會來說,利益驅動遠勝思想宣傳、興趣使然,就像西歐手工業因殖民興起後,教會火燒布魯諾也難阻擋科技崛起,甚至最後被迫宗教改革。’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其他人沒有發現的原因。


    而現在朝廷之中卻是又出現了一件大事情,也就是皇帝的選妃!


    古代皇權社會,為了保證皇室血脈延續,古代君王後宮通常嬪妃眾多,甚至有後宮佳麗三千人之說。


    那麽,古代君王的後妃都是如何而來,挑選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實際上,曆朝曆代的選妃過程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以下簡單介紹一二。


    西漢以後,隨著帝王宮殿規模擴大,漢武帝以後曆朝後宮女子人數迅速攀升,漢武帝時便開始破千,到漢桓帝時已達五六千人,晉武帝時則開始破萬,到唐玄宗時甚至達到四萬人,此後雖然人數相對較少,但也始終維持在萬人上下。


    從西漢到元代期間,雖然皇帝立後相對較為謹慎,對於皇後的選拔標準較高,但在選妃方麵卻相對較為粗暴,當時對於皇帝私生活限製較少,宮女也有被皇帝寵幸進而獲封的可能,因此幾乎整個後宮都是備選嬪妃。這一時期,皇帝的妃嬪基本由兩部分組成。


    1、後妃大多出自勳親官宦之家。這種婚姻同樣存在一定的政治聯姻因素,雖然此時沒有了先秦時期的方國、諸侯國,但勳親官宦之家和門閥貴族同樣是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這些龐大的外戚往往能夠幫助皇帝穩固皇位,但同時也極容易引起外戚幹政現象。


    這種例子在曆史上比比皆是,例如漢景帝劉啟的第一任皇後薄氏,便是由太皇太後薄姬自娘家挑選而來;漢昭帝劉弗陵的皇後上官氏,則是輔政大臣上官桀的孫女;


    又如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後,出身於著名門閥貴族太原王氏,後由唐太宗許配於李治;又如宋真宗的章懷皇後潘氏,則是忠武節度使、宋代開國大將潘美第八女,由宋太宗趙光義賜婚。


    當然,由於這種聯姻更多隻看中出身,因此在外貌等條件的篩選上條件相對寬鬆。例如漢桓帝劉誌的皇後梁女瑩,雖然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後賈南風,雖然“醜而短黑”,但因其乃開國功臣賈充之女,因而仍然得以立後。


    2、民間選美相對較為簡單粗暴。這段時期內,朝廷在需要女子充入宮廷時,便開始從民間(通常為都城附近地區)大規模選拔13歲至20歲的女子,而其核心條件往往隻有一個,那便是要求必須是“良家子”,也就是要求出身清白,即不在七科謫內者或非醫、巫、商賈、百工的女子。除


    此之外,隻需容貌清秀便可被選入宮,因而選拔規模普遍較大。


    如此大規模的選拔,在史書中時常能夠看到,例如《漢書·孝文竇皇後》有載“孝文竇皇後,景帝母也,呂太後時以良家子選入宮”;


    又如《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昶》所載“昶好打球走馬,又為方士房中之術,多采良家子以充後宮”,再如《資治通鑒》所載“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詔又取良家及小將吏女五千人入宮選之,母子號哭於宮中,聲聞於外”;還有《晉書·後妃傳》·胡貴嬪有載,“平吳之後複納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


    當然,由於選拔標準相對較寬,因此大多數女子入宮後隻能充為宮女,至於能否獲得皇帝寵幸,以及能否獲得晉封,不僅要看先天條件,還要看個人運氣,畢竟有的女子就算在皇宮生活了一輩子,也難以見到皇帝一麵。


    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通常還會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官員百姓主動獻美,例如漢武帝的生母王娡,便是被母親送入的太子府;


    又如女子因長相出眾而被納入宮中,例如唐太宗聽說武則天“容止美”而將其納入宮中;還有藩屬國進獻美女,例如元代時與高麗通婚,經常有高麗進獻的美女充入元代宮廷。


    明代時期:選拔程序完善,選拔標準嚴格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和外戚幹政,因而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因而明代後妃普遍從民間選拔,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選秀”。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皇帝縱情聲色,皇帝的私生活開始受到嚴格約束,隨意寵幸宮女的現象大規模減少,例如明神宗臨幸宮女王氏,事後死活不願承認。


    因此,明代皇帝的後妃大多通過“選秀”而來,紀昀在《明懿安皇後外傳》中曾詳細記載了明熹宗的一次選妃過程和選拔標準。


    1、初選:5000人。朝廷先派遣內監到全國選出十三歲至十六歲未婚女子五千人,初選標準相對較為寬鬆,除了滿足“良家子”的要求之外,隻要容貌端莊便可。內監在看中某家女子後,便會先付一定銀錢作為聘禮,然後登記造冊,令其父母在規定時間內將女兒送往京師。


    2、體態檢查:大規模淘汰。待選女子抵京之後,以每百人為一組,按年齡大小排序,然後進行為期三天的選拔。


    第一天,由太監目測平定,高矮胖瘦略有不足者全部落選。第二天,入選者再以百人為一組,由太監負責檢查五官、發、膚、頸、背,如有瑕疵當即淘汰。


    第三天,再由內監進行更為細致的檢查,包括測量女子的手足和觀察步態,對於那些腕稍短、趾稍巨,或者舉止稍輕躁者加以淘汰。


    3、深入考察:留五十人。待選女子通過第二關後,由年長宮女引入內宮,由穩婆將她們依次引入覓食,通過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等方式,從中篩選出三百人。


    僥幸過關的女子,需要在宮中生活一個多月,然後觀察她們的性情、作風、智愚以及是否賢惠,從而再選出“秀色奪人,聰慧壓眾”的五十人為候選妃嬪。


    4、最終選拔:入選三人。最後一關,由太後或者太皇太後逐一召見這些女子,分別與其交談,查看其言談舉止,還要考察其書法、繪畫、詩詞、算數等知識,從而最終選出三位最優者,其中一位立為皇後,另外兩位則立為側妃。


    在如此嚴苛的選拔過程中,大多數女子落選後都能夠返迴家中,但仍有少部分會被留在宮中,充作宮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洛克莫裏亞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洛克莫裏亞蒂並收藏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