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司禮監


    錦衣衛加上太監們和官員的矛盾,幾方的衝突其實就是便宜了一個人,那就是小嘉靖。


    小嘉靖本來是對朝廷內外的掌控都表現得很少的,因為畢竟朱厚照事情宦官的問題太嚴重,楊廷和等一群文官還有張太後怕小嘉靖重蹈覆轍,所以宮裏麵的太監這些實際上是張太後掌控的。


    而現在因為這個事情,自然是有一群人在和小嘉靖表達忠心,意思是想要混入小嘉靖這個皇帝的手下去。這群太監可都是明眼人,自然知道自己這些家夥總有一天會被小嘉靖清算的。


    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明朝司禮監的權利巨大,隻要是皇位交替的時候,太監之首肯定是會被清算的,因為皇帝想要扶著自己的親信上位。


    司禮監掌印這個位置可是能夠和內閣的首輔比的,雖然可能差一點,但是也差不了多少了。


    司禮監,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司禮監素有“第一署”之稱。


    司禮監由太監掌管,在明初並沒有太大的權力,而且受到限製。到了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厭政以及幼衝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帝批紅。


    這樣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幹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後果。雖然司禮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然而卻不能像唐代後期宦官那樣任意廢立皇帝。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製於皇權。


    明代司禮監著名宦官王振、劉瑾、馮保等皆曾任司禮監之主管,都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還兼任東廠太監一職。


    明朝建立之初,就開始設立了內廷宦官機構。朱元璋於吳元年(1367年)設置內使監,設監令、丞、奏禦等官,其中即有紀事奏禦的名目。


    洪武六年(1373年),明太祖改禦用監為供奉司,又置紀事、內政二司。典禮紀察司的職掌:“司正、副正、掌內府一應禮儀,欽記禦前一應文字;凡聖旨裁決機務,已未發放,須要紀錄親切,禦前題奏;


    及糾劾內官內使非違不公等事;而造墨、表背匠亦屬焉”當時典禮紀察司應是紀事司與典禮司合並而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期間,宦官機構及其職官設置屢有更易變動,宦官員額不斷擴充增加,有關機構逐步膨脹增設。至洪武末年,明代宦官機構及職官設置已基本形成。


    洪武之後,仍有一些較重大的增置變易。明代宦官機構,以所謂“二十四衙門”(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為基本主體。


    其中的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衙門,亦是整個宦官係統中的權勢地位最高者。司禮監不僅總管內廷宦官事務,而且職涉外廷朝政,即所謂“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司禮監最早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禮監,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當時它的職掌是:“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


    這和原內正司與典禮紀察司的職掌是一脈相承的。可見,司禮監的前身就是典禮紀察司,至於原來典禮紀察司的紀錄禦前文字的任務雖未於司禮監職掌中提及,當仍歸司禮監掌管。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對宦官機構作了第二次全麵調整。司禮監職掌內容改為:“掌冠婚喪祭禮儀、製帛與禦前勘合、賞賜筆墨書畫、並長隨當差內使等人出門馬牌等事,及督光祿司供應諸筵宴之事。”


    從這次職掌變動可以看出:一、掌冠婚喪禮儀,是原來司禮監掌宮廷禮儀的具體化。原來的“糾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雖未提及,可以理解為糾察即包括在掌管職責之內。因此,洪武十七年(1384年)所定司禮監的主要職掌還是保留下來了。


    二、增加了禦前勘合,內使人等出門馬牌,賞賜筆墨書畫,催督光祿司供應筵宴等四項內容。其中前兩項職掌均屬機要工作,這當然增強了司禮監的地位。但總的說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調整後的司禮監,排列於內官監之後,仍然是宦官的一般衙門。


    明太祖對宦官管教嚴格。朱元璋曾表示過,司禮監的職責可以是一些生活中的瑣碎事項,其餘的政治性任務,不要過多的委托他們。還表示:司禮監作為宦官機構,大多是用心險惡的人,如果用為耳目,那麽一定會閉塞聖聽;


    如果把他們用作心腹,那麽必然生出禍患。如果想要駕馭他們,要製定一定的法規讓他們畏懼,而不能讓他們立功。製定法律能夠約束他們,但是讓他們有功則會生出驕縱之氣。


    並規定內侍不許讀書識字。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還鑄造鐵牌,懸置宮門,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並敕諸司不得與內官監有文件章奏的往來。


    永樂、洪熙時期,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製,皇帝把可靠的宦官派到軍事、政治等重要職位上去,宦官的權力因而大為擴張。


    然而這些掌管權力的宦官,許多人都不是司禮監的。也就是說,永樂、洪熙兩朝,司禮監在宦官機構中仍屬一般衙門,司禮監官員也不具有優越地位。各監的宦官憑借皇帝的寵眷,都有機會出任要職,掌握大權。


    到了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出現了變化。變化的端倪,見於內書堂的設立及命翰林官專授小內使讀書。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令劉翀專授小內使書;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又令陳山專授小內使書,[8]《酌中誌》和《明史》都以此為內書堂始設之標誌;


    明人陸容、黃瑜則稱,內書堂是在正統年間由王振創設的。這三種說法,涉及不同的教習人員。


    一般認為,內書堂還是設置於宣德年間,其中大多數記載又傾向於宣德四年(1429年)。實際上,由於皇帝對於宦官的任使日多,永樂時期就已經開始對小宦官進行培養和訓練,隻不過並未正式化和製度化。


    對幼年宦官的培養,目的就是為皇儲準備能處理文字的秘書人才。比之洪武時能紀錄禦前文字的記事奉禦,要求是更高了。


    宣宗除了沿襲前代做法外,還將之確立為一項製度,尤其是有觀點認為,選用陳山等內閣成員為內書堂的教習,反映出宣宗對宦官文化水平的重視,對內書堂的地位、宦官知識結構乃至明朝權力機構的運行產生深遠影響。


    宣德時期,直接影響司禮監權位變化的關鍵事件,是宣宗令內閣條旨和伴隨而來的批紅。據史籍記載,永樂、洪熙二朝,一些涉及秘密的章奏,外臣一般不能得知,章奏的批改都出自皇帝一人之手,未嚐委托於他人。


    到了宣德時期開始令內閣楊士奇等人參與批閱章奏。中外章奏允許閣臣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麵上以進呈,最後由皇帝親自禦批,稱之為票擬。


    批閱奏章成為皇帝處理國政的主要途徑。然而,宣宗令內閣負責條旨,但是對這些條旨都要他親自批朱,事實證明批閱大量的奏章是一人難以辦到的,於是大部分須由其他閣臣或者宦官代為批紅,這樣,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


    於是每日是章奏文書,自禦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擬的字樣,用朱筆楷書進行批閱。


    明宣宗之後,明英宗幼衝,實際主政的太皇太後張太後不能與內閣麵議取旨,遂專令內閣負責票擬,從此內閣就擁有了票擬權。


    同時,批紅遂成了司禮太監的主要職掌。司禮太監參與批紅,成為皇帝處理機務最貼近最可靠的助手。司禮監作為宦官機構第一署的地位得以確立,同時也就為他逐步集中與擴充權力奠定了基礎。


    正統以後,司禮監自身的權力和結構也進一步高漲和嚴密。首先,司禮監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舉凡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等大權皆歸司禮監。


    其次,在組織形式上,司禮監已成為一個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部院相對應的龐大官僚機構。


    《萬曆野獲編》載:“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瞼書、秉筆與管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而其權俱為司禮矣。”


    劉若愚亦指出:“最有寵者一人,以秉筆掌東廠,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


    可見,正統以後的司禮監,實質是內廷的另一內閣,司禮監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


    到明武宗時候,司禮監太監“遂專掌機密,凡進禦章奏及降敕批疏,無有不經其出納者”。由於製度上的原因,即所謂“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所導致的內閣與司禮監在地位上的政治差異,這種權力的不平衡,更經常地表現為司禮監勢壓內閣的局麵。


    從而使司禮監無論從組織製度方麵還是在實際操作方麵都能夠對明代的中央決策進行最大程度的幹預和影響。


    明中葉以後,皇帝多深居後宮,荒嬉享樂,不理國政,常常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批紅”大權,明朝往往認為宦官勢力由此而攫取了宰相之權。“然內閣之擬票,不得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批紅”就其權力性質而言,屬於最高決策權,是實現皇權的一種方式。故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紅”,是在代行皇權,而不是攫取了相權。


    由此可見明代皇帝授權司禮監代行“批紅”,與其說是要太監代為處理國政,還不如說是利用宦官勢力牽製內閣,代表皇權監督和控製政府機構的施政活動,以確保皇權的利益不受損害和侵犯,並防止任何違背皇帝意圖的行為出現。至武宗時劉瑾、熹宗時魏忠賢,大權獨擅。


    這也得考驗皇帝的禦下之術。


    就比如嘉靖一朝,當然不是現在的小嘉靖一朝,畢竟現在小嘉靖的權利還沒有牢牢的捏在自己的手上。


    至少他不能將自己的親生父親尊做皇帝還是叫“興獻王”,等到後麵的大禮儀之爭勝利,將楊廷和趕下去的時候這才真正的成為皇帝,掌握了權利。


    在嘉靖朝的後期,整個朝廷分為三股勢力,第一是以嚴嵩嚴世蕃父子為首的嚴黨,這是嘉靖撈錢的白手套,嘉靖為了滿足自身求道的要求,自然是需要錢財,所以嚴嵩一黨就是幫他做這些東西的。


    而第二股也就是裕王,嘉靖的兒子一派,這一派的人主要是裕王的師傅,講師之類的,也就是徐階、高拱、張居正。


    這三個人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他們之前的故事我也已經介紹過了,不過那都是後期的事情,在有嚴嵩父子這個共同的敵人之時,三個人的聯盟可以說是穩如泰山。


    直到後麵的裕王也就是萬曆皇帝的父親隆慶皇帝,在這一朝的時候,三個小夥伴的關係才開始破裂,不過張居正這個二五仔當然是左右搖擺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洛克莫裏亞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洛克莫裏亞蒂並收藏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