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範平的震驚
穿越成範進,開局就中舉 作者:夏洛克莫裏亞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48章 範平的震驚
遠在家中躺著的陸炳自然是不知道小嘉靖將鍋都摔在了他的身上,不過知道了他也沒有什麽辦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範平和小嘉靖告別,也就迴到了範府,範進在家裏正想著怎麽整一下這個任安峰,不過已經安排了袁宗皋了,雖然這隻是第一步,但是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了。
小範平和範進吃完飯之後,就迴去休息了,範進對小範平說明天要帶他去逛街,小範平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
第二天,範進叫起小範平,二人吃完飯之後,便準備出去逛街了。
年關將至,一切好像都陷入了忙碌之中,範進也是給小嘉靖做了一身紅色的服裝,也昭示著春節即將到來的喜慶。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感覺到喜慶。
“年關將至”裏說的年關到底是什麽時間?古人說的年關的開始,進入臘月就算年關的開始了,持續到除夕夜,都算年關。甚至一直到元宵節,都在年關的範圍。
“一年將近夜,萬裏未歸人”迴家過年是古往今來的習俗,但古人覺得,過年時候也有難處,需要很多問題要解決,有很多因素讓他們不願意過年。我們看看“年關”的定義就知道了。
年關:指農曆年底。舊時欠租、負債的人必須在這時清償債務,過年像過關一樣,所以稱為年關。
看了上麵的定義,感覺古人不願意過年、覺得年難過,是一個“錢”字的原因。我們從描寫清末、民國的一些文學作品諸如《林家鋪子》《茶館》等等裏麵也可以感受到“年關”的可怕,到了年關時,欠錢的人要還錢,放出去錢的人要收債。可以說一到年關,“楊白勞們”和“黃世仁們”都很忙。
《林家鋪子》:“下欠的二百多元,趕明年初十邊一定匯到上海。是老主顧了,向來三節(包括春節)清賬,從沒半句話,今兒實在是意外之變,大局如此,沒有辦法,非是他們刁賴。”
年底要清債,如今還保留這個習慣,在商業往來中,大多到了年底要清償債務。負債累累,無力償還的人尤其覺得年關難過。
範進帶著小範平和兩個護衛,準備去街上逛一逛,順便置辦一些物品,雖然這些東西其實府裏麵的管家也已經布置了。
小範平在路上邊跑邊跳,看著外麵一臉稀奇的模樣,畢竟從小待在寧王府的他很少有這種出來逛街的機會,他記得上次還是在上次。
對於他的身份來說,是不適合做這些的,不過現在不一樣了,他現在隻是範進的侄子,而不是以前那個寧王的世子了。
範進和小範平走到街上的路上,範進給小範平買了一堆的零食玩具之類的東西,小範平一路上自然是高興極了,但是突然,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跑到了二人的麵前。
但是還沒跑過來,就被範進帶著的軍士攔下來了。
小孩對著範進直接一跪,然後扯著自己生嫩的嗓子,大聲的吼道:“老爺,老爺,求你給點錢吧!”
幹他們這一行的小孩子雖然是生活所迫,但是也是懂得了察言觀色,他一看範進和小範平這個組合就感覺到二人的不凡,肯定是達官貴人家庭,畢竟身後還跟著兩個仆人。
要是他願意給自己點錢,那肯定夠自己很久了。
小範平看到這一幕,雖然他從來都沒有見過,但是也是感覺到非常的怪異,看著這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小範平心中有一些說不出來的感覺。
他被範進牽著的手也是緊了緊,不知道為何,他感覺到有一些不安,或者說是一種人的憐憫,小範平張了張嘴,想要說一些什麽,但是總歸沒能說出口,隻得繼續沉默。
範進看到了這個孩子,心中也是有些話也說不出來,於是範進招唿了下人,然後讓人去給他買一些食物。
範進也隻能做到這樣了,畢竟如果給錢這些恐怕是他拿不到的,軍士帶著許多饅頭過來,乞丐自然是叩謝了範進。
但是他也有些失望,在他預料之中最好的結果就是範進直接收留他,但是現在卻是難以形容了。
不過給了吃的也好,待到小孩拿著食物走了之後,範平還是愣愣的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沒有迴過神來。
直到範進重新捏了捏他的手掌,他這才反應過來,跟著範進繼續的走了。
不過這一路上小範平卻是變得無聲了,最開始出來的那種興奮也是蕩然無存。範進早已經將這些事情看慣了,隻能說打仗的那一段時間什麽東西沒見過?
而現在的小範平卻是第一次見這種場麵,他也想不到一個人就直接卑微的跪下來乞討隻是為了一些食物,這對向來衣食無憂的他感覺到一種非常震驚。
直到迴到府上,範進指揮著人將東西放下來,小範平這才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為什麽他會這樣?”
何不食肉糜,這是對於他們這些保護在上層階級之中的小孩子所體現出來的。
範進想了想,對他說到:“因為活不下去了,因為太餓了,因為沒有東西吃隻能這樣!”
小範平聽到範進的話,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想了想繼續問到:“那他的家人呢?都不管他的嗎?”
範進用著帶著殘酷冰冷的聲音說到:“家人?或者是他被拋棄了,或者是他的家人都死了,又或者他從來沒有過這種東西!”
小範平聽到之後,又是感覺到了無法理解,不論是他接觸的人,還是他所讀的聖賢書,都是告訴他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世界,即使是陸炳,雖然有時候挺討厭的,但是也沒有那麽的難受。
而現在,範平卻是感覺到自己的喉嚨好像有什麽東西給他堵住一樣,還有範進冰冷的話語,還有那個孩子拿著食物狼吞虎咽的動作也是讓他非常的不舒服,好像給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
他自然是不知道這個世界竟然還有這一麵,範進看著小範平,他知道小範平正在思考,今天的這一幕一定是給了他很大的衝擊,但是被保護在溫室裏麵,永遠都不能成長出來。
而今天的這個機會,就是給小範平成長的機會,也是範進想要給他一個遠大的誌向,能不能實現是一個問題,但是隻要能做就是好事,而現在範進覺得可以開始了。
雖然範平可能以後並不能做一些什麽事情,但是範進不後悔將這些他認為好的東西教給範平,這也是範進為什麽會給範平還有小嘉靖講這些後世的一些思想,一些東西。
範進看著沉默的小範平繼續的對他說到:“你看到的就是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麵,不要以為自己的身邊人過得很好就真的很好。”
範平繼續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著範進說到:“那為什麽我們不能幫助他們呢?”
範進聽到這個感覺到比較欣慰,他覺得小範平可以是聖母,但是不能因為寧王的仇恨蒙蔽了雙眼,或者說他並不知道以後該給範平規劃去那個方麵,但是至少也要讓他做一個很好的人。
而現在範進對於這些也是開始了,他對範平說到:“我們今天不就是在幫助他嗎?”
小範平聽到了範進的話欲言又止,但是又沒有組織好自己的語言,然後想了想對範進說到:“我們當時可以幫助他更多,給他一些銀子,還可以收留他~!”
範進聽到之後,欣慰的摸了摸範平的頭,然後對他說到:“即使給他一些銀子,他可能也會被其他的乞丐搶光,可能還會帶來一些禍端。至於收留他,天下間的乞丐不止這一個,哪能全都收留下來,我也沒有這麽多的錢!”
小範平聽到範進說的話想呀反駁一下,但是也不知道從哪裏開口,因為他現在真的是並不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範進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像他那樣的乞丐簡直就顛覆了他的價值觀,他一直以為自己生活的國家是他念書的時候那樣的強大,那樣人民衣食富足。但是現在看來,好像和他想得大不相同。
範進自然是沒有給他說其實他的太祖朱元璋其實當年也是一個乞丐,這種事情到底有沒有人知道呢?這個就不好說了,畢竟曆史上傳下來的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誰也不知道。
至少現在範進穿越過來這麽久,都沒有聽有人說起朱元璋當過乞丐的話。畢竟在明朝說這種話可是要掉腦袋的。
乞丐在明朝可能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明朝的戶籍製度厲害到什麽地步呢?有些乞丐甚至都被錄入了戶籍製度。
戶籍,是古代王朝控製人口,征收賦役的依據。自從商鞅變法實行了嚴格的戶籍製度以來,曆朝曆代都十分重視戶籍的統計。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十分重視戶口的收集和管理。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各地的官員和將領收集元朝的戶籍,但是由於長期戰亂,許多戶籍都散失了。
為此,朱元璋重新建立一套空前嚴密的戶籍和賦役製度,這套製度不僅是朝廷征收賦役的依據,還成為明朝組織生產、控製百姓、加強統治的工具。
明朝初期的戶籍製度:戶貼製度和“均工夫”。
1368年,明朝建立,此時社會剛經曆了戰亂,經濟凋敝,田園荒蕪,流民失所。加上戶籍和土地冊籍散失嚴重,戶口變動較大,導致政府的賦稅和徭役無法征收。
為了盡快恢複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國家的賦役,就必須要盡快統計全國戶籍。於是朱元璋下令,對全國戶口進行核查,並整頓戶籍,強化賦役管理。
而在全國統一之後,過去的戶貼製度和“均工夫”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朱元璋也認為,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戶籍製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全國府州縣開始編製戶籍黃冊。黃冊製度的比戶帖製度更加詳密,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照職業將戶口分為民、軍、匠三大籍。
民籍除民戶外,還有儒、醫、陰陽等戶。軍籍除了軍戶以外,還有校尉、力士、弓、鋪兵等。匠籍,也就是登記的手工業戶。另外還有灶籍,登記製鹽戶。
黃冊是明朝的戶籍製度,也是賦役之法,因此又稱賦役黃冊。黃冊的推行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首先由官府製定“清冊供單”,分發給每家每戶,進行如實的填寫,然後交給甲首。
然後,各裏將底冊送縣,之後各縣底冊編造本縣黃冊,送到府上。府、布政司再依次層層造冊,最後上報至戶部。黃冊共造四份,一份上送戶部其他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
此,又叫“賦役黃冊”。朱元璋規定黃冊的內容必須本人或者請代理人如實填寫,不然嚴懲不貸。明朝的黃冊比曆代的戶籍統計都要嚴密,對人口的控製也是空前的。
為了牢牢控製人口,防止流民出現。朱元璋規定,戶籍不能隨意變更,“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遊。”
“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視為遊民,則逮捕之”。通過這種政策,朱元璋試圖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世代為農。該政策是有利於農業的恢複和發展的,但是卻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商品經濟即使發達,但是也是比較畸形的。
從黃冊製度可以看中明朝的的等級製度。朱元璋曾說:“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
若賢人君子,既貴其身而複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也就是必須將士人和“野人”加以區別,來鼓勵士人進入仕途。
明朝將全國戶口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宗室、官紳和文人是最高的等級,他們不僅在政治上享有許多特權,在經濟上也可以享有一定的免稅免役待遇。
遠在家中躺著的陸炳自然是不知道小嘉靖將鍋都摔在了他的身上,不過知道了他也沒有什麽辦法,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範平和小嘉靖告別,也就迴到了範府,範進在家裏正想著怎麽整一下這個任安峰,不過已經安排了袁宗皋了,雖然這隻是第一步,但是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了。
小範平和範進吃完飯之後,就迴去休息了,範進對小範平說明天要帶他去逛街,小範平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
第二天,範進叫起小範平,二人吃完飯之後,便準備出去逛街了。
年關將至,一切好像都陷入了忙碌之中,範進也是給小嘉靖做了一身紅色的服裝,也昭示著春節即將到來的喜慶。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感覺到喜慶。
“年關將至”裏說的年關到底是什麽時間?古人說的年關的開始,進入臘月就算年關的開始了,持續到除夕夜,都算年關。甚至一直到元宵節,都在年關的範圍。
“一年將近夜,萬裏未歸人”迴家過年是古往今來的習俗,但古人覺得,過年時候也有難處,需要很多問題要解決,有很多因素讓他們不願意過年。我們看看“年關”的定義就知道了。
年關:指農曆年底。舊時欠租、負債的人必須在這時清償債務,過年像過關一樣,所以稱為年關。
看了上麵的定義,感覺古人不願意過年、覺得年難過,是一個“錢”字的原因。我們從描寫清末、民國的一些文學作品諸如《林家鋪子》《茶館》等等裏麵也可以感受到“年關”的可怕,到了年關時,欠錢的人要還錢,放出去錢的人要收債。可以說一到年關,“楊白勞們”和“黃世仁們”都很忙。
《林家鋪子》:“下欠的二百多元,趕明年初十邊一定匯到上海。是老主顧了,向來三節(包括春節)清賬,從沒半句話,今兒實在是意外之變,大局如此,沒有辦法,非是他們刁賴。”
年底要清債,如今還保留這個習慣,在商業往來中,大多到了年底要清償債務。負債累累,無力償還的人尤其覺得年關難過。
範進帶著小範平和兩個護衛,準備去街上逛一逛,順便置辦一些物品,雖然這些東西其實府裏麵的管家也已經布置了。
小範平在路上邊跑邊跳,看著外麵一臉稀奇的模樣,畢竟從小待在寧王府的他很少有這種出來逛街的機會,他記得上次還是在上次。
對於他的身份來說,是不適合做這些的,不過現在不一樣了,他現在隻是範進的侄子,而不是以前那個寧王的世子了。
範進和小範平走到街上的路上,範進給小範平買了一堆的零食玩具之類的東西,小範平一路上自然是高興極了,但是突然,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跑到了二人的麵前。
但是還沒跑過來,就被範進帶著的軍士攔下來了。
小孩對著範進直接一跪,然後扯著自己生嫩的嗓子,大聲的吼道:“老爺,老爺,求你給點錢吧!”
幹他們這一行的小孩子雖然是生活所迫,但是也是懂得了察言觀色,他一看範進和小範平這個組合就感覺到二人的不凡,肯定是達官貴人家庭,畢竟身後還跟著兩個仆人。
要是他願意給自己點錢,那肯定夠自己很久了。
小範平看到這一幕,雖然他從來都沒有見過,但是也是感覺到非常的怪異,看著這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小範平心中有一些說不出來的感覺。
他被範進牽著的手也是緊了緊,不知道為何,他感覺到有一些不安,或者說是一種人的憐憫,小範平張了張嘴,想要說一些什麽,但是總歸沒能說出口,隻得繼續沉默。
範進看到了這個孩子,心中也是有些話也說不出來,於是範進招唿了下人,然後讓人去給他買一些食物。
範進也隻能做到這樣了,畢竟如果給錢這些恐怕是他拿不到的,軍士帶著許多饅頭過來,乞丐自然是叩謝了範進。
但是他也有些失望,在他預料之中最好的結果就是範進直接收留他,但是現在卻是難以形容了。
不過給了吃的也好,待到小孩拿著食物走了之後,範平還是愣愣的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沒有迴過神來。
直到範進重新捏了捏他的手掌,他這才反應過來,跟著範進繼續的走了。
不過這一路上小範平卻是變得無聲了,最開始出來的那種興奮也是蕩然無存。範進早已經將這些事情看慣了,隻能說打仗的那一段時間什麽東西沒見過?
而現在的小範平卻是第一次見這種場麵,他也想不到一個人就直接卑微的跪下來乞討隻是為了一些食物,這對向來衣食無憂的他感覺到一種非常震驚。
直到迴到府上,範進指揮著人將東西放下來,小範平這才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為什麽他會這樣?”
何不食肉糜,這是對於他們這些保護在上層階級之中的小孩子所體現出來的。
範進想了想,對他說到:“因為活不下去了,因為太餓了,因為沒有東西吃隻能這樣!”
小範平聽到範進的話,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想了想繼續問到:“那他的家人呢?都不管他的嗎?”
範進用著帶著殘酷冰冷的聲音說到:“家人?或者是他被拋棄了,或者是他的家人都死了,又或者他從來沒有過這種東西!”
小範平聽到之後,又是感覺到了無法理解,不論是他接觸的人,還是他所讀的聖賢書,都是告訴他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世界,即使是陸炳,雖然有時候挺討厭的,但是也沒有那麽的難受。
而現在,範平卻是感覺到自己的喉嚨好像有什麽東西給他堵住一樣,還有範進冰冷的話語,還有那個孩子拿著食物狼吞虎咽的動作也是讓他非常的不舒服,好像給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
他自然是不知道這個世界竟然還有這一麵,範進看著小範平,他知道小範平正在思考,今天的這一幕一定是給了他很大的衝擊,但是被保護在溫室裏麵,永遠都不能成長出來。
而今天的這個機會,就是給小範平成長的機會,也是範進想要給他一個遠大的誌向,能不能實現是一個問題,但是隻要能做就是好事,而現在範進覺得可以開始了。
雖然範平可能以後並不能做一些什麽事情,但是範進不後悔將這些他認為好的東西教給範平,這也是範進為什麽會給範平還有小嘉靖講這些後世的一些思想,一些東西。
範進看著沉默的小範平繼續的對他說到:“你看到的就是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麵,不要以為自己的身邊人過得很好就真的很好。”
範平繼續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著範進說到:“那為什麽我們不能幫助他們呢?”
範進聽到這個感覺到比較欣慰,他覺得小範平可以是聖母,但是不能因為寧王的仇恨蒙蔽了雙眼,或者說他並不知道以後該給範平規劃去那個方麵,但是至少也要讓他做一個很好的人。
而現在範進對於這些也是開始了,他對範平說到:“我們今天不就是在幫助他嗎?”
小範平聽到了範進的話欲言又止,但是又沒有組織好自己的語言,然後想了想對範進說到:“我們當時可以幫助他更多,給他一些銀子,還可以收留他~!”
範進聽到之後,欣慰的摸了摸範平的頭,然後對他說到:“即使給他一些銀子,他可能也會被其他的乞丐搶光,可能還會帶來一些禍端。至於收留他,天下間的乞丐不止這一個,哪能全都收留下來,我也沒有這麽多的錢!”
小範平聽到範進說的話想呀反駁一下,但是也不知道從哪裏開口,因為他現在真的是並不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範進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像他那樣的乞丐簡直就顛覆了他的價值觀,他一直以為自己生活的國家是他念書的時候那樣的強大,那樣人民衣食富足。但是現在看來,好像和他想得大不相同。
範進自然是沒有給他說其實他的太祖朱元璋其實當年也是一個乞丐,這種事情到底有沒有人知道呢?這個就不好說了,畢竟曆史上傳下來的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誰也不知道。
至少現在範進穿越過來這麽久,都沒有聽有人說起朱元璋當過乞丐的話。畢竟在明朝說這種話可是要掉腦袋的。
乞丐在明朝可能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明朝的戶籍製度厲害到什麽地步呢?有些乞丐甚至都被錄入了戶籍製度。
戶籍,是古代王朝控製人口,征收賦役的依據。自從商鞅變法實行了嚴格的戶籍製度以來,曆朝曆代都十分重視戶籍的統計。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十分重視戶口的收集和管理。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各地的官員和將領收集元朝的戶籍,但是由於長期戰亂,許多戶籍都散失了。
為此,朱元璋重新建立一套空前嚴密的戶籍和賦役製度,這套製度不僅是朝廷征收賦役的依據,還成為明朝組織生產、控製百姓、加強統治的工具。
明朝初期的戶籍製度:戶貼製度和“均工夫”。
1368年,明朝建立,此時社會剛經曆了戰亂,經濟凋敝,田園荒蕪,流民失所。加上戶籍和土地冊籍散失嚴重,戶口變動較大,導致政府的賦稅和徭役無法征收。
為了盡快恢複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國家的賦役,就必須要盡快統計全國戶籍。於是朱元璋下令,對全國戶口進行核查,並整頓戶籍,強化賦役管理。
而在全國統一之後,過去的戶貼製度和“均工夫”已經不適應形勢的發展。朱元璋也認為,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戶籍製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全國府州縣開始編製戶籍黃冊。黃冊製度的比戶帖製度更加詳密,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照職業將戶口分為民、軍、匠三大籍。
民籍除民戶外,還有儒、醫、陰陽等戶。軍籍除了軍戶以外,還有校尉、力士、弓、鋪兵等。匠籍,也就是登記的手工業戶。另外還有灶籍,登記製鹽戶。
黃冊是明朝的戶籍製度,也是賦役之法,因此又稱賦役黃冊。黃冊的推行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首先由官府製定“清冊供單”,分發給每家每戶,進行如實的填寫,然後交給甲首。
然後,各裏將底冊送縣,之後各縣底冊編造本縣黃冊,送到府上。府、布政司再依次層層造冊,最後上報至戶部。黃冊共造四份,一份上送戶部其他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
此,又叫“賦役黃冊”。朱元璋規定黃冊的內容必須本人或者請代理人如實填寫,不然嚴懲不貸。明朝的黃冊比曆代的戶籍統計都要嚴密,對人口的控製也是空前的。
為了牢牢控製人口,防止流民出現。朱元璋規定,戶籍不能隨意變更,“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遊。”
“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視為遊民,則逮捕之”。通過這種政策,朱元璋試圖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世代為農。該政策是有利於農業的恢複和發展的,但是卻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明朝的商品經濟即使發達,但是也是比較畸形的。
從黃冊製度可以看中明朝的的等級製度。朱元璋曾說:“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
若賢人君子,既貴其身而複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也就是必須將士人和“野人”加以區別,來鼓勵士人進入仕途。
明朝將全國戶口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宗室、官紳和文人是最高的等級,他們不僅在政治上享有許多特權,在經濟上也可以享有一定的免稅免役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