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保持中國特色

    我看了很多年的中國隊的足球,尤其是在看了今天的比賽以後,總結了一下,覺得中國隊有這麽幾個很鮮明的特色:

    第一是善於打邊路。而且是太善於了,往往中間一個對方的人沒有,我們也要往邊上擠,恨不能十一個人全在邊線上站成一隊。而且中國隊的邊路打得太揪心了,球常常就是壓在邊線上滾,裁判和邊裁看得眼珠子都要彈出來了,球就是不出界,終於在經過了漫長的拚腳和拉扯以後,把那個在邊路糾纏我們的家夥過掉,前麵一片寬廣,然後那哥們兒悶頭一帶,出界。

    第二是善於打小範圍的配合。往往是三個互相認識的哥們兒,站在方圓五米的一個範圍裏麵,你傳我我傳他半天,其他七個人全部在旁邊觀賞,然後對方逼近了,有一個哥們兒(這個哥們兒往往是站得最靠近自家大門的)支撐不住,突然想起來要擴大戰線,於是馬上醒悟,掄起一腳,出界。

    第三個是善於在傳中的時候踢在對方腿上。在中國隊經過了邊路進攻和小範圍配合以後,終於有一個幸運兒能撈著球帶到了對方接近底線的部位,而且居然能把球控製住了沒出底線,這個時候對方就撲了上來,我方就善於博得角球,一般是倒地一大腳傳球,連攝像機鏡頭都挪到球門那兒了,就是看不見球,大家納悶半天,原來打對方腳上了,於是中國人心裏就很痛快,沒事,還有角球呢。當然,如果有傳中技術比較好的球員,一般就不會往對方腳上踢了,往往是踢在人家大腿或者更高的地方,意思是我這個球能傳出來就是個好球。

    第四個是角球準確度高。在經過了打邊路、小範圍配合和打對方腿以後,我們終於博得一個角球。中國隊高大的隊員往對方禁區裏一站都高出半個頭,好,有戲。隻見我方發角球隊員氣定神閑,高瞻遠矚,在人群裏找半天,這時候對方門將露了一下頭,喲,就找你呢,於是一個美麗的弧度,球落點好得門將如果不伸手接一下的話就會被球砸死,對方門將迫於自衛,不得不將球抱住。

    這是一場進攻的結束,然後範誌毅大將軍手一揮,撤退。於是就到了中國隊最擅長的防守了。中國隊的防守也很有特色。

    第一是善於聯防。這時候中國國家隊馬上變成一支聯防隊,但是對方一幫子人在一起四麵八方衝呢,防誰呢?大家商量一陣後覺得中國人擰在一起才能有力量,不能分散了,就防你這個腳下有球的家夥。於是四個以上的防守球員一起向那個人衝過去。那哥們兒一看這麽壯觀的陣勢就驚了,馬上瞎捅一腳保命,但是一般隨便一捅就是一個單刀球,然後隻聽中國的解說員在那兒叫:妙傳啊,就看江津了。於是好像場上其他十名球員都聽到了這句話,都直勾勾看著江津……

    第二是中國隊的後場控球能力好。中國隊在江津把球扔出來以後,經過一陣眼花繚亂的傳切配合和扯動過人,大家定神一看,球還在自家禁區附近呢,但在這過程中,幾乎沒有停球的失誤,顯得非常職業。這時,對方一個沒事撐的前鋒遊弋過來,大家就慌了,不能往後傳了,那隻能往旁邊了,於是大家一路往邊上傳,最後一哥們兒一看不行了,再往邊上傳就傳到休息室裏去了,隻能往前了,於是就迴到了第一個所說的善於打邊路。

    但是也有大刀破斧的球員比如說李鐵,李鐵最近寫了一本書,叫《鐵在燒》,意思是說我李鐵正在發燒,所以最容易大腦一熱,做出讓人驚歎的事情,所以中國隊的後場倒腳一般都是在李鐵那裏結束的。大家傳來傳去,李鐵想,別啊,這樣傳萬一失誤了就是我們後防線的責任啊,不如直接把球交給前鋒線,多幹脆,萬一傳準了就是歐式足球啊,就是貝克漢姆啊,於是飛起一腳。又出界。

    這時候,我中央台的解說員說:李鐵做得對,李鐵的頭腦還是很冷靜的,他的大腳解圍故意將球踢出界,為隊員的迴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然後又突然冒出另外一個聲音說:胡指導說得對,中國隊的後場就缺少李鐵這樣能出腳堅決的球員。以為這倆哥們兒貧完了,不想又冒出一個聲音:李鐵不愧是中國隊場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球員,他的綽號就是跑不死,他的特點是——說著說著,其他兩個解說一起打斷他的話在那兒叫:哎呀!中國隊漏人了,這個球太可惜了,江津手摸到了皮球,但是還是不能阻止球滾入網窩啊。

    北京時間

    我在上海和北京之間來來去去無數次,有一次從北京迴上海是為了去看全國汽車拉力賽上海站的比賽,不過比賽都是上午八九點開始的,所以我在床上艱苦地思考了兩天要不要起床以後決定還是睡覺好,因為拉力賽年年有。於是睡了兩天又迴北京了。

    第一次去北京是因為《三重門》這本書的一些出版前的事宜,此時覺得北京什麽都不好,風沙滿天,建築土氣,如果不說這是北京還沒準給誰西部大開發掉了。我記得當時住的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一個賓館,居然超過十一點鍾要關門,幸好北京的景色也留不住我逛到半夜,所以早早躲在裏麵看電視,看了一個禮拜電視迴去了,覺得上海什麽都好,至少不會一個餃子比饅頭還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我一直覺得一個城市裏麵的人本來不具備什麽真正的特色,比如上海人也有很多大方的,北京人也有很多小氣的,所謂的上海隻有漂亮的城市而沒有文化這種說法也八成是北京人想出來的,因為一個城市發展得美麗與否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而有沒有文化這樣的東西卻不是旅遊一次就知道的,所以先是一些可能連去都沒有去過上海的人寫幾篇文章說上海沒有文化,然後你說上海沒有文化,他說上海沒有文化,所以所有外地人都覺得上海沒有文化。而北京之所以讓很多人覺得有文化,也是這個原因。這不是給上海人說好話,因為的確很多上海人讓人看一眼或者同他說一句話就會讓人萌生把他揍一頓的想法,但是在有沒有文化這個問題上的確上海顯得很無辜。

    而北京之所以給人一種有文化的感覺是因為北京人愛吹牛x,在北京打車就感覺前麵開車的不是司機,而是成天在街上逛找人吹牛的,而藝術很大程度上也是吹牛吹出來的,所以兩者一拍即合,就給人感覺北京到處都是藝術家的印象。而真正在北京有所成就的,上前一打聽,都是外地人。不過北京破也有破的好處,比如說在上海我從來不愁半夜兩點買不到東西,但是在北京如果沒有車或者不打算跑長途的話,最好還是在白天備足糧食。或者一到吃晚飯的時候突然會出現很多軍車拉著警報大喊“前麵的車靠邊”在街上飛馳,反正我在別的城市裏從來沒見過還有急著吃飯急成這樣的,不過幸虧北京的路極其顛簸,這就意味著越快就越受罪,而那些車走的最邊上的路恰恰是平時大車走的路,所以最顛,這也讓同樣急著去吃飯但沒有權力為了吃飯而違章的人看著心裏很舒服。

    不過北京的路的確是天下的奇觀,我在看台灣的雜誌的時候經常看見台北人對台北的路的抱怨,其實這還是說明台灣人見識太少,來一次首都開一次車,迴去保證覺得台北的路都平得像f1的賽道似的。但是台灣人看問題還是很客觀的,因為所有抱怨的人都指出,雖然路有很多都是壞的,但是不排除還有部分是很好的。雖然那些好路大部分都集中在市政府附近。

    北京最顛簸的路當推二環。這條路象征著新中國的一路發展,就兩個字——坎坷。二環給人的感覺就是巴黎到莫斯科越野賽的一個分站。但是北京最近也出現了一些平的路,不過在那些平的路上常常會讓人匪夷所思地冒出一個大坑,所以在北京看見法拉利,腦子裏隻能冒出三個字——顛死他。

    所以我就覺得這不像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修的路。

    反觀上海,路是平很多,但是一旦修起路來讓人詫異不已。上海雖然一向宣稱效率高,但是我見過一座橋修了半年的,而且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這座橋之小——小到造這個橋隻花了兩個月。

    我在上海住的地方到我父母這裏經過一條國道,這條國道常年大修,每次修路一般都要死掉幾個人。但是這條路卻從來不見平整過。這裏不是批評修路的人,他們非常勤奮,每次看見他們總是忙得大汗淋漓。就是不知道他們在忙什麽而已。

    但是我在上海沒有見過不是越野車就會托底的路,而且是交通要道。

    這就是為什麽我在北京一直考慮要一個越野車。

    可能有文化的地方容易托底吧。

    注1:截止本文發稿時,二環路已經重修完成,成為北京最平的一條環路。

    注2:不幸的是三環路也終於變成了二環路以前那樣。(作者按)

    專家

    在以前我急欲表達一些想法的時候曾經做了不少電視談話節目。在其他各種各樣的場合也接觸過為數不少的文學哲學類的專家教授學者。總體感覺就是這是素質極其低下的群體,簡單地說就是最最混飯吃的人群,世界上死幾個民工造成的損失比死幾個這方麵的專家要大得多。

    在做中央台一個叫《對話》節目的時候,他們請了兩個專家,聽名字像兩兄弟,說話的路數是這樣的:一個開口就是——這個問題在xx學上叫做xxxx,另外一個一開口就是——這樣的問題在國外是xxxxxx,基本上每次說話沒有半個鍾頭打不住,並且兩人有互相比誰的廢話多的趨勢。北京台一個名字我忘了的節目請了很多權威,這是我記憶比較深刻的節目,一些平時看來很有風度的人在不知道我書皮顏色的情況下大談我的文學水平,被指出後露出無恥模樣。

    北京某報前幾天登了兩位“專家”署名的文章,字裏行間顯露的是極其不專業的妒忌——主要原因是這倆人這輩子所有寫過的書的銷量的總和的三倍都可能不及我一本書的一年銷量的一半,所以極其不服,文章酸味橫溢。但是他們自有巨猾之處,事先就說明沒有看過我的書就談這個現象。姑且不論現象一定要建立在作品本身質量上。不幸的是,後麵又說我的東西比六十年代那批人的東西差遠了。既然沒看過我的東西,哪裏來的比較呢?

    中國文學沒有起色很大原因是有這些做事說話極其不負責任但又裝出一副很誨人不倦的人長期霸占文學評論的權威位置,對圈內朋友的互相吹捧,對不同觀點的極力打壓,對傑出新作的不屑一顧,而且這幫人最牛x的地方就是在於在做以上事情的時候外表上表現出的另外一個極端,比如口裏邊常說文壇一定要不斷出現新人和不同聲音之類的,然後一旦有新人寫了暢銷小說馬上說現在的讀者人心浮躁,一旦有不是自己寫的東西引起爭議馬上說是作者嘩眾取寵,但又苦於自己的東西根本沒人看,想嘩眾取寵一下又拉不下臉,隻能縮在一旁幹眼紅。這是說現在的一些上點歲數的評論家、作家,也可能以前有過什麽光榮的事情,比如說文章入選小學中學課本啦(其實這證明他們的文章達到了中小學水平),或者被評上幾個什麽獎啦(評委都是自己的朋友,來年自己當評委再評自己的朋友獲獎),他們的最大理想估計是文壇能變成一個敬老院。

    還有一類專家最近是參加湖南衛視一個叫《新青年》的談話節目的事後出現的。當時這個節目的導演打電話給我說她被一個嘉賓放鴿子了,要我救場。我在確定了是一個專訪,沒有觀眾沒有嘉賓沒有其他專家之類的人物以後欣然決定幫忙,不料也被放了鴿子,現場不僅嘉賓甚眾,而且後來還出現了一個研究什麽文史哲的老“專家”開口閉口意識形態,並且滿口國外學者專家名字,廢話巨多,並且一旦揪住對方有什麽表達上的不妥就不放,還一副揚揚得意的模樣,並聲稱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某某人的哲學思想撐起來的。說一個人的獨立的精神,如果是就靠幾本書撐著那是多大一個廢物啊,我覺得如果說是靠某個姑娘撐起來的都顯得比幾本書撐起來的更有出息一點。

    總之說到這裏我都不想說了,因為這些人讓我覺得惡心,最後總結一下這些人在台上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的幾個特點:答非所問;沒有一個問題能在二十句話內解決;不論什麽東西最後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領域中去,哪怕嫖娼之類的問題也是;穿西裝;頭冒汗;喜歡打斷別人的話,不喜歡別人打斷他的話;對無論什麽東西都要分成幾個方麵去說,哪怕說的是一個道理;常備幾個自以為很生動的比喻,並且有機會就用上去,有時候甚至用迷糊了在同一場合連用兩次;在否定一樣東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們迴答問題迴答到一半的時候問他們記不記得剛才的問題是什麽他們八成不記得了;都具備在沒有看過一部作品的情況下評論它的本領,並且頭頭是道;以為現在中學生的偶像都是劉德華;認為最近冒出個新人叫林誌穎;覺得現在最流行的歌應該是《心太軟》;偏胖;說話的時候手一定要揮舞;被逼到沒轍的時候總拿自己經曆過“文化大革命”為比別人強的本錢,但不能解釋像他這樣的學術權威為什麽沒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讓人知道自己曾經被打倒;總結性的話都能在死掉的人寫的書裏找到;每次一到他說話台下觀眾就有雜音發出;看到這篇文章暴跳如雷,但是在公共場合的話會說:年輕人都這樣,我們能體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寒並收藏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