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拍電影/跟世界對話的另一種方式/
告白與告別(平裝版) 作者:韓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我來說,所有事情的動力就是喜歡。
我從小就喜歡影像,在寫小說的時候其實腦子裏過的都是影像畫麵,從這個地方跳全景,那個地方接轉身,有時候恨不得連環軌都已經鋪好了,寫兩人的對話,腦子裏也全都是正反打,所以不如把它拍出來吧。
其實我差不多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準備了,我可能以前說過,但沒有說得那麽詳細。我總覺得事情還沒有準備好,老在那說其實挺沒有意思的。以前我寫《他的國》和《1988》的時候,就想著最好能自己把它拍出來,後來寫完了以後就沒有熱情了。
30歲以後,拍電影成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我也發現其他人可能真的沒有辦法把我敘事的方法描述出來。也許我自己的作品風格隻有自己去表達才最舒服,我也最能明白自己要什麽。與其讓別人來做砸了,不如自己來,好歹砸也是砸在自己手裏。
拍電影是我跟自己跟世界對話的另一種方式。我是一個特別討厭重複的人,所以我比較喜歡拉力賽,不喜歡場地賽,雖然我的場地賽成績也還不錯。人生特別有限,老在迴頭看自己做過的東西,我會覺得無意義、虛度光陰。
關於小說改編電影/以後自己的作品都盡可能自己來操作/
《後會無期》不會寫成小說。這次沒選擇拍自己的小說,因為觀眾看完了,無論說書不如電影拍得精彩,還是電影沒書寫得好,這兩種說法對我來說聽著都不舒服,所以不如拍一個全新的。
《他的國》《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現在想這兩部作品拍成電影不一定會很好看,但當時我的確有拍成電影的想法,而且已經很有畫麵感了。其實《後會無期》裏麵也有一兩個“1988”的橋段。沒拍成有很多原因,除了當時的電影環境,也有我自己的原因。其實創作的過程還是蠻痛苦的,我的賽事又多,又想對自己的敘事做一些改變,所以斷斷續續花了很長時間。到後來我就不想再繼續下去了,我往往在做事情的時候興高采烈,但在這個過程中熱情也就隨之過去了,對我來講已經完成了。
《一座城池》導演當初找我,說沒拿到我的版權就拿不到投資,我就授權給他了。其實到現在他們公司也隻付了定金,其餘還沒給我,我也沒去管人家要,真的純粹是希望一個年輕導演獲得機會。既然是幫助新人,肯定有一定風險。過程中我也不會有任何的幹涉幹預,因為要給其他創作者自由,所以我選擇了完全放手。但以後所有自己的作品都盡可能會自己來操作。
關於劇本/我的氣質比較奇怪,一眼就能看出來/
如果讓我寫一個跌宕起伏、首尾相扣的故事,對我來講並不擅長,也不是我特別喜歡的東西。這次在劇本創作中也的確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細節和橋段做得不錯,但故事不會那麽環環相扣。我想就盡量讓觀眾能夠看得下去,至於其他方麵,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次的劇本寫了一兩稿,因為再多我就會厭倦。任何事情,對我來說失去新鮮感的話,就會失掉很多意義。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不會對之前的想法有太大改動。雖然現在拍攝的劇本與我最初想寫的故事差別還是蠻大的,但是我寫的小說和劇本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擁有很多的閃光點。所以即便有的段落會做較大的改動,也起碼能保證有原來百分之三四十的東西。
如果看到其他人寫得好的小說,我以後也會嚐試去拍攝。如果其他人寫的劇本,我特別喜歡,我也會去拍,但過程中應該有不少改動。我的氣質比較奇怪,就和我寫的小說一樣,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專業編劇很難有人能跟我的風格搭得上吧。
舉個例子,我特別不喜歡mv式樣的情緒段落,我認為所有的情緒都應該在事情發展過程中產生。比如表現一個人最喜歡的狗死了,傳統的處理方式不外乎是:你叫狗的名字,它沒有出現;你看著它的照片,神情特別失落;你看著外麵別人的狗在跑,感覺很悲傷。而我可能會這樣處理:狗的主人有強迫症,他每天要上十四個台階,每次他都是走到第十個台階,最後四個他必須是一步兩個台階跨上去。但是在他的狗死去的那一天,最後的四個台階他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之後這個情緒就結束了,我不會再去做其他的交代,因為我會覺得那些橋段比較酸。像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跟別人產生創作分歧,跟別人闡述自己想法的時間,不如自己寫。
至於給其他人寫劇本,應該不會。
關於《後會無期》/憂傷與幽默,告白與告別/
其實在我幾個想拍成電影的故事裏,《後會無期》是相對最容易操作的,適合做一部電影導演處女作。喜歡是一部分,但不要給自己設置太大難度是另一部分。不過後來發現,這部電影還是挺難拍的。它算是一個幽默又憂傷的故事。可能是我寫作風格的原因,總是害怕會處理得太酸,或者處理得太搞笑。我希望兩者可以特別好地結合。用一句話來形容《後會無期》的話,十個字,憂傷與幽默,告白與告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會無期》定位於公路片,與我的賽車手身份有關。賽車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從事創作的人往往比較敏感,容易陷入焦慮、抑鬱的情緒,而賽車必須遵守它的規則,這會對許多文化人身上的軟肋形成一種克製。這次我比較得意的是,雖然片子裏主角要駕車穿越各種各樣的地形和環境,但我沒有采用任何漂移、甩尾之類的方式來炫車技,我不想拿個人的喜好淩駕於故事之上。當然,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不用客串出鏡。《致青春》有一點做得特別好,趙薇在裏麵一個鏡頭都沒有客串,否則觀眾一定會出戲。
《後會無期》一定不會是印象中那種公路片或青春片,在開拍前我就跟攝影師定下了一個規則,就是堅持鏡頭不誇張進光。很多年輕的導演在青春片裏喜歡使用的拍攝方法,正麵給很多的光,然後逆著光,看著就倍兒青春的那種。
它也沒有以前青春片裏的那些元素:沒有火車、雙脫手騎自行車、醫院,也沒有懸崖邊的呐喊、雨中的奔跑、鐵軌邊的迷茫……反正大家印象中青春片的這些元素我們都沒有,我不喜歡重複他人做過的事情。我隻能確保它不會是一部特別灑狗血的電影,我自己內心有一個評判,但我不能說。
片中有很多喜劇元素,但我也找不出一部同樣喜劇風格的電影。如果看到某個地方與別人的東西相同,我就必須要繞過去,人家是最後一分鍾營救,我可能就是最後一分鍾破壞。不過觀眾什麽電影沒看過,不可能你的東西就都是全新的,但至少在我有限的看片量裏,不會重複別人的東西。無論如何,這部電影都是關於告別。
關於愛情戲/煽情和狗血不會出現在我的電影裏/
愛情在《後會無期》中其實有蠻重要的比例篇幅。但片裏所有的愛情故事連手都沒有牽過一次,我覺得不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你表達感情一定要牽手、接吻、擁抱、上床,但在影視作品裏麵我覺得未必非要把這些描述出來。要看激烈的,有好萊塢大片;要看激情戲,毛片裏都有很多拍得還挺藝術的。我覺得看《後會無期》的觀眾不需要這些,觀眾不差動作,觀眾差的是情感。
這可能跟我自己一向以來的敘事風格也有關係。我寫到現在,長篇小說也出了不少,但仔細迴憶一下,還真的從來沒有那種“一把擁住你,緊緊地兩片嘴唇貼在一起”的描寫,好像都是點到即止。不是我特意迴避“愛情”這個主題,隻是說我有自己一套對愛的美學處理方式。那種男女一相見就荷爾蒙激發的句子,我不會去寫的,最多是淡然帶到一點點。寫得越詳細,越破壞質感。我不喜歡看那種特別激烈的爭吵,擁吻,上床。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在那裏天天接吻,在其他影視作品裏都看過一萬遍了,還能接出什麽花來呢?我不喜歡煽情和“灑狗血”,也不會讓其出現在我的電影裏。
關於票房/能收迴投資,我就滿足/
我當然希望《後會無期》票房越高越好,但電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沒辦法預估票房,這雖然是客套話,但也是大實話。對票房不可能沒有期待,但能收迴投資,我就滿足。關於商業片和藝術片,我現在或者未來會努力爭取把它們合一,我相信好的電影具備這樣的魅力。但無論商業還是藝術,我最憤恨的是,沒有亮點的,看不見才華的電影。
我的讀者和受眾與一般的粉絲不太一樣,他們的眼光、判斷非常獨立,會很客觀冷靜地去審視你的作品,並不盲目。他們的智商和想象力也是讓我蠻自豪的一件事,我也根本忽悠不了他們。所以我相信,如果我的電影票房很好,那麽口碑也一定不會差,不會出現票房口碑兩極分化的情況。
其實每一個好的作者或者導演身後都會有粉絲,但靠粉絲的支撐是走不遠的,會越來越式微,隻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甚至背棄所謂的那些粉絲,才能走得更遠。我不拍給誰看,但希望自己能滿意。我的滿意點很高的,我滿意的東西不會差。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我覺得它是拿得出手的。雖然它不會拍第二部,但我希望大家都等著它拍第二部。
我從小就喜歡影像,在寫小說的時候其實腦子裏過的都是影像畫麵,從這個地方跳全景,那個地方接轉身,有時候恨不得連環軌都已經鋪好了,寫兩人的對話,腦子裏也全都是正反打,所以不如把它拍出來吧。
其實我差不多在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準備了,我可能以前說過,但沒有說得那麽詳細。我總覺得事情還沒有準備好,老在那說其實挺沒有意思的。以前我寫《他的國》和《1988》的時候,就想著最好能自己把它拍出來,後來寫完了以後就沒有熱情了。
30歲以後,拍電影成了我最想做的事情。我也發現其他人可能真的沒有辦法把我敘事的方法描述出來。也許我自己的作品風格隻有自己去表達才最舒服,我也最能明白自己要什麽。與其讓別人來做砸了,不如自己來,好歹砸也是砸在自己手裏。
拍電影是我跟自己跟世界對話的另一種方式。我是一個特別討厭重複的人,所以我比較喜歡拉力賽,不喜歡場地賽,雖然我的場地賽成績也還不錯。人生特別有限,老在迴頭看自己做過的東西,我會覺得無意義、虛度光陰。
關於小說改編電影/以後自己的作品都盡可能自己來操作/
《後會無期》不會寫成小說。這次沒選擇拍自己的小說,因為觀眾看完了,無論說書不如電影拍得精彩,還是電影沒書寫得好,這兩種說法對我來說聽著都不舒服,所以不如拍一個全新的。
《他的國》《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現在想這兩部作品拍成電影不一定會很好看,但當時我的確有拍成電影的想法,而且已經很有畫麵感了。其實《後會無期》裏麵也有一兩個“1988”的橋段。沒拍成有很多原因,除了當時的電影環境,也有我自己的原因。其實創作的過程還是蠻痛苦的,我的賽事又多,又想對自己的敘事做一些改變,所以斷斷續續花了很長時間。到後來我就不想再繼續下去了,我往往在做事情的時候興高采烈,但在這個過程中熱情也就隨之過去了,對我來講已經完成了。
《一座城池》導演當初找我,說沒拿到我的版權就拿不到投資,我就授權給他了。其實到現在他們公司也隻付了定金,其餘還沒給我,我也沒去管人家要,真的純粹是希望一個年輕導演獲得機會。既然是幫助新人,肯定有一定風險。過程中我也不會有任何的幹涉幹預,因為要給其他創作者自由,所以我選擇了完全放手。但以後所有自己的作品都盡可能會自己來操作。
關於劇本/我的氣質比較奇怪,一眼就能看出來/
如果讓我寫一個跌宕起伏、首尾相扣的故事,對我來講並不擅長,也不是我特別喜歡的東西。這次在劇本創作中也的確存在這樣的問題,很多細節和橋段做得不錯,但故事不會那麽環環相扣。我想就盡量讓觀眾能夠看得下去,至於其他方麵,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這次的劇本寫了一兩稿,因為再多我就會厭倦。任何事情,對我來說失去新鮮感的話,就會失掉很多意義。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不會對之前的想法有太大改動。雖然現在拍攝的劇本與我最初想寫的故事差別還是蠻大的,但是我寫的小說和劇本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擁有很多的閃光點。所以即便有的段落會做較大的改動,也起碼能保證有原來百分之三四十的東西。
如果看到其他人寫得好的小說,我以後也會嚐試去拍攝。如果其他人寫的劇本,我特別喜歡,我也會去拍,但過程中應該有不少改動。我的氣質比較奇怪,就和我寫的小說一樣,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專業編劇很難有人能跟我的風格搭得上吧。
舉個例子,我特別不喜歡mv式樣的情緒段落,我認為所有的情緒都應該在事情發展過程中產生。比如表現一個人最喜歡的狗死了,傳統的處理方式不外乎是:你叫狗的名字,它沒有出現;你看著它的照片,神情特別失落;你看著外麵別人的狗在跑,感覺很悲傷。而我可能會這樣處理:狗的主人有強迫症,他每天要上十四個台階,每次他都是走到第十個台階,最後四個他必須是一步兩個台階跨上去。但是在他的狗死去的那一天,最後的四個台階他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之後這個情緒就結束了,我不會再去做其他的交代,因為我會覺得那些橋段比較酸。像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跟別人產生創作分歧,跟別人闡述自己想法的時間,不如自己寫。
至於給其他人寫劇本,應該不會。
關於《後會無期》/憂傷與幽默,告白與告別/
其實在我幾個想拍成電影的故事裏,《後會無期》是相對最容易操作的,適合做一部電影導演處女作。喜歡是一部分,但不要給自己設置太大難度是另一部分。不過後來發現,這部電影還是挺難拍的。它算是一個幽默又憂傷的故事。可能是我寫作風格的原因,總是害怕會處理得太酸,或者處理得太搞笑。我希望兩者可以特別好地結合。用一句話來形容《後會無期》的話,十個字,憂傷與幽默,告白與告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會無期》定位於公路片,與我的賽車手身份有關。賽車教會了我很多東西,從事創作的人往往比較敏感,容易陷入焦慮、抑鬱的情緒,而賽車必須遵守它的規則,這會對許多文化人身上的軟肋形成一種克製。這次我比較得意的是,雖然片子裏主角要駕車穿越各種各樣的地形和環境,但我沒有采用任何漂移、甩尾之類的方式來炫車技,我不想拿個人的喜好淩駕於故事之上。當然,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不用客串出鏡。《致青春》有一點做得特別好,趙薇在裏麵一個鏡頭都沒有客串,否則觀眾一定會出戲。
《後會無期》一定不會是印象中那種公路片或青春片,在開拍前我就跟攝影師定下了一個規則,就是堅持鏡頭不誇張進光。很多年輕的導演在青春片裏喜歡使用的拍攝方法,正麵給很多的光,然後逆著光,看著就倍兒青春的那種。
它也沒有以前青春片裏的那些元素:沒有火車、雙脫手騎自行車、醫院,也沒有懸崖邊的呐喊、雨中的奔跑、鐵軌邊的迷茫……反正大家印象中青春片的這些元素我們都沒有,我不喜歡重複他人做過的事情。我隻能確保它不會是一部特別灑狗血的電影,我自己內心有一個評判,但我不能說。
片中有很多喜劇元素,但我也找不出一部同樣喜劇風格的電影。如果看到某個地方與別人的東西相同,我就必須要繞過去,人家是最後一分鍾營救,我可能就是最後一分鍾破壞。不過觀眾什麽電影沒看過,不可能你的東西就都是全新的,但至少在我有限的看片量裏,不會重複別人的東西。無論如何,這部電影都是關於告別。
關於愛情戲/煽情和狗血不會出現在我的電影裏/
愛情在《後會無期》中其實有蠻重要的比例篇幅。但片裏所有的愛情故事連手都沒有牽過一次,我覺得不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你表達感情一定要牽手、接吻、擁抱、上床,但在影視作品裏麵我覺得未必非要把這些描述出來。要看激烈的,有好萊塢大片;要看激情戲,毛片裏都有很多拍得還挺藝術的。我覺得看《後會無期》的觀眾不需要這些,觀眾不差動作,觀眾差的是情感。
這可能跟我自己一向以來的敘事風格也有關係。我寫到現在,長篇小說也出了不少,但仔細迴憶一下,還真的從來沒有那種“一把擁住你,緊緊地兩片嘴唇貼在一起”的描寫,好像都是點到即止。不是我特意迴避“愛情”這個主題,隻是說我有自己一套對愛的美學處理方式。那種男女一相見就荷爾蒙激發的句子,我不會去寫的,最多是淡然帶到一點點。寫得越詳細,越破壞質感。我不喜歡看那種特別激烈的爭吵,擁吻,上床。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在那裏天天接吻,在其他影視作品裏都看過一萬遍了,還能接出什麽花來呢?我不喜歡煽情和“灑狗血”,也不會讓其出現在我的電影裏。
關於票房/能收迴投資,我就滿足/
我當然希望《後會無期》票房越高越好,但電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我沒辦法預估票房,這雖然是客套話,但也是大實話。對票房不可能沒有期待,但能收迴投資,我就滿足。關於商業片和藝術片,我現在或者未來會努力爭取把它們合一,我相信好的電影具備這樣的魅力。但無論商業還是藝術,我最憤恨的是,沒有亮點的,看不見才華的電影。
我的讀者和受眾與一般的粉絲不太一樣,他們的眼光、判斷非常獨立,會很客觀冷靜地去審視你的作品,並不盲目。他們的智商和想象力也是讓我蠻自豪的一件事,我也根本忽悠不了他們。所以我相信,如果我的電影票房很好,那麽口碑也一定不會差,不會出現票房口碑兩極分化的情況。
其實每一個好的作者或者導演身後都會有粉絲,但靠粉絲的支撐是走不遠的,會越來越式微,隻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甚至背棄所謂的那些粉絲,才能走得更遠。我不拍給誰看,但希望自己能滿意。我的滿意點很高的,我滿意的東西不會差。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我覺得它是拿得出手的。雖然它不會拍第二部,但我希望大家都等著它拍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