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輕重緩急,吐蕃王子查爾瓚已經在他國使團麵前明確表示,願意歸屬漢朝,成為附屬國,秦狄就必須有所表態。不僅是為了幫助吐蕃,更是為了讓他國使團也都清楚,大漢無所畏懼。


    打定主意後,八百裏加急,火速傳令兗州刺史,令其火速集結兗州境內各地兵丁,準備發兵吐蕃,抵禦對抗西方外地。


    除此之外,抽調鄔振,周亮前往吐蕃,分別擔任大軍主副統帥,兩人無須迴京,直接前往兗州邊境。


    兵部傳令之時,尚書台的魏征,帶著麾下官員抵達鴻臚寺。在各國使團的見證下,魏征用最短的時間與查爾瓚簽訂了附屬契約,雙方加蓋印信後,吐蕃正式成為了漢朝附屬之地。


    遠在千裏之外的吐蕃國君,搖身一變成為了藩王,查爾瓚也由王子變成了世子。


    看到雙方簽訂的契約後,諸國使臣各有心思,其目的隻是想看看大漢將會如何對待吐蕃王室。


    對他們的反應,魏征似乎早有準備,在眾人的注視中,將皇帝的聖旨請了出來。


    這道旨意是給查爾瓚的專屬聖旨,隻見他跪拜在地,等待著魏征宣讀。


    聖旨的前半部分,先是對吐蕃歸屬漢朝的行為,給予肯定。敕封原吐蕃國君查爾曼為吐蕃王,世襲罔替。賞賜若幹,吐蕃境內臣民,免去三年賦稅。其子查爾瓚為吐蕃世子,皇帝欽賜府邸,暫居京都。


    至於聖旨的後半部分,才是查爾瓚最關心的地方。朝廷即刻出兵三萬,前往吐蕃,抵禦西方外侵之敵,收複失地。由國庫調配糧草百萬石,送往吐蕃,以助吐蕃百姓暫渡難關。


    聽到皇帝下達的旨意後,查爾瓚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自己冒死前來京都,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求援。相比被西方滅國,成為大漢屬臣,無疑是吐蕃目前最好的選擇。


    查爾瓚沒有任何猶豫,接旨叩謝皇恩。


    捧著手中的聖旨,查爾瓚小心翼翼的查看上麵的內容,暗暗鬆了口氣。不管怎麽說,吐蕃終於迎來了一線生機。


    這還不算完,魏征在眾人麵前,又宣讀了一份天子詔書。


    昭告天下,自即日起,吐蕃乃大漢王朝之版圖。自今而後,凡是入侵吐蕃,擅自對吐蕃挑起戰火,將視為對漢王朝宣戰。犯大漢者,雖遠必誅。


    對各國使團而言,這份詔書無疑是份警告,同時也是漢帝在表明自己的立場。


    在他們看來,吐蕃這個地方,地理位置特殊,地勢以高原為主,土地極為貧瘠,沒有什麽太大的誘惑力。除了他周邊的國家,其他人不會耗費人力物力去爭奪一個貧瘠之地。


    這隻是他們的理解,實際上吐蕃的物產還是很豐富的,尤其是玉石資源。


    漢帝出兵入駐吐蕃,已在他國使團的意料之中,這算是常規操作,並不稀奇。他們現在感興趣的是,漢軍究竟會不會與西方開戰。


    吐蕃現狀他們比秦狄還要清楚,西方的鳥人,也確實有些能耐,否則吐蕃也不會被他們侵占三分之二的疆土。


    幾個國家的使臣在聽到漢軍前往吐蕃的消息後,內心再次變得活泛起來。如果吐蕃被西方鳥人滅了,說不定下一個被滅的國家,就會是漢朝。真到那時候,說不定自己的國家也會分一杯羹。


    這些人怎麽想,魏征才不會去管。現在查爾瓚成為了漢臣,自然不能再繼續留在鴻臚寺。皇帝已經命人為他安排了臨時住所,就在皇宮的外城給他找了個房子,與神婆閔柔相鄰。


    魏征帶著查爾瓚離開鴻臚寺後,各國使團們聚集在一起,討論這剛剛發生的這一切,其中討論最多的,則是漢軍會不會與西方開戰。


    又過了沒多久,就見鴻臚寺內不時有信鴿飛起,揮動著雙翅,朝著不同的方向飛走。


    信鴿離開的消息,沒多久就傳到了秦狄耳中,對此他並未表態。那些人畢竟不是漢人,傳遞些合理的消息,也在情理之中,由他們去吧。


    有了吐蕃這個先例,第二天中山國便與漢朝簽訂歸屬契約,中山國的疆土納入大漢版圖,至於一些附加條件,則需要中山國的國君親自洽談。


    雙方簽訂契約後,尚書台當即就擬定了名單,奉皇帝旨意親赴中山國,洽談歸屬的詳情。


    有了吐蕃與中山兩國的歸屬後,一些塞北的小國開始變得動搖。即便如此他們也無法做出什麽許諾,臨行前國君沒有給他們那麽大的權力,就算他們想與漢帝親近,也要先迴國請示國君才能做出最後決策。


    二十幾個國家,最終有兩個歸屬於漢,七八個國家與漢朝簽訂同盟。西方的那幾個國家中,隻有斯坦一國與漢朝皆為了同盟,雙方友好結交,本著互利的原則,開辟兩國商道。


    計劃是製定了,但真的實施起來,還有不小的難度。兩國並不是鄰國,中間還間隔了三個國家。想要通商的第一步,重點就是要打通其中關節。這些瑣事就不用秦狄操心了,朝著自會有人按照皇帝的布局去實施。


    轉眼間過去十日,和談一事徹底結束。除了被秦狄留下的那些人,其他各國使團開始陸續返迴他們的國家。


    這次邀請諸國前來,喜憂參半。喜的是對塞北局勢有了新的了解,憂的是見識到了西方國家的野心。


    這段時間契丹那邊不斷有消息傳來,正如他們之前想的那樣,耶律空成為契丹可汗後,一些反對他的部落表達出了強烈的不滿。有可墩背後坐鎮,又有薩庫的支持,那些反對的首領部落們,遭到了強烈打擊。


    這裏說的打擊,並非是派兵征討。當初耶律齊輝再世之時,為了更好控製各部落首領,集中契丹的權利,每一個部落首領都會將他們的一個兒子送到大定。美其名曰輔佐可汗,實則就是留在大定的人質。


    正所謂虎毒不食子,在契丹人的眼中,對兒子看的格外重,這是上天賜予的恩賜。兒子越多,越能彰顯一個部落的強大。


    他們留在大定的兒子們,在耶律空成為可汗後,就成為了製衡他們的軟肋。誰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有去無迴,否則必會遭受天譴。迫於這種思想觀念的束縛,他們心中的不滿,隻能強行抑製。


    更重要的一點,是耶律孟和耶律延都不在大定,他們反抗也是徒勞,稍有不慎還會引來殺身之禍。


    耶律孟前往漢朝京都,本是秘密。在耶律空繼承汗位後,這個秘密被公之於眾,甚至有謠言說,耶律齊輝的死,是耶律孟與漢帝聯合,共同作出的謀劃。


    至於耶律延,自從那日奉可墩大令,率部追殺刺客後,就再也沒有返迴過大定。追趕著他們遺留的痕跡,在契丹境內全麵搜索。


    當初上官雲錦等人故布疑雲,有點效果但效果不大。耶律延隻用了兩天時間,便尋找到了他們的南下的痕跡。看他們逃走的方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們是想一路南下返迴漢境。


    確定他們的目的後,耶律延放棄了追捕,日夜奔波,直接前往邊關,準備截殺他們。


    他南下追殺刺客,對耶律空背後的勢力而言,這絕對是一個鏟除二殿下勢力的好時機。大定那些擁護耶律孟與擁護耶律延的官員,不是被殺就是被囚禁。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想要整治他們,隨便找個理由那就是掉腦袋的死罪。他們手中又沒有兵權,毫無忌憚。


    此舉雖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但他們大多是敢怒不敢言。人生在世,沒幾個人真的能做到慷慨赴死。再退一步,即便自己走了,至於自己的家人,必定也不會落下什麽好下場。保全自己,便是在保全家人。


    契丹境內的變故太大,這種消息想瞞都瞞不住。尤其是從京都返迴的契丹使團,剛一入境,就被嚴陣以待的大軍羈押了起來,審都沒審,就地處決。羅列出的罪名就不多說了,串通漢帝謀害先可汗,僅憑這一條,就已經是死罪了。


    使團尚且被扣上了這樣的罪名,更何況耶律孟這個大殿下了,妥妥的謀逆之罪,成為了契丹的頭號要犯。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京都,得知此消息的耶律孟,終於看清了耶律空的態度,這是要趕盡殺絕。暗自慶幸自己當初選擇留在了京都,如果與使團一同返迴契丹,自己的腦袋恐怕與他們一樣落地。


    現在想要反擊,唯一的選擇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殺迴契丹。


    這一日張琛帶著一個男人,悄悄來到了禦花園的一處涼亭外。


    他們抵達時,秦狄正在和澤詩與繁花兩人嬉鬧。楊公公將張琛前來的消息上奏皇帝後,婢女將兩位公主帶走,張琛被侍衛放行,來到皇帝麵前。


    “陛下,契丹的耶律孟奉旨入宮,人已經到了。”


    秦狄轉頭,看向不遠處的男人。雖然有點距離,卻還是一眼就看到了身材魁梧挺拔的耶律孟。與那些使臣相比,此人氣勢明顯有所不同。


    “將他帶過來。”


    秦狄吩咐一聲,楊公公朝著耶律孟走了過去。


    功夫不大,在楊公公的指引下,耶律孟來到涼亭內,躬身施禮道:“外臣耶律孟,見過漢永盛皇帝。”


    “契丹皇子親臨京都,朕深感意外。朕身為國君本應盛情款待,怎奈近日朝中瑣事繁複,隻能令鴻臚寺帶朕款待。這些時日在京都可還順心,若有招待不周,不妨說給朕聽聽,朕必會責罰他們。”


    耶律孟微微抬頭,看向皇帝,臉上泛起笑意,言道:“多謝皇帝陛下,鴻臚寺的官員很是熱情用心,漢朝的美食,無論味道還是樣式,都令耶律孟大開眼界。”


    他的迴答,似乎是想將自己營造成一個吃貨。可他的眼眸中的雄心,被秦狄成功捕捉到。


    “嗬嗬,既然喜歡吃,不妨就多到鴻臚寺外麵走走。不僅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品嚐到京都城內的一些特色小吃,他們吃的食物,更彰顯出漢人的飲食特色,或許還可品嚐到不可多得的美味呀!”


    秦狄的話說的是美食,卻暗有所指。耶律孟同樣是心知肚明,漢帝這是在隱喻自己,鴻臚寺外,指的不單單是京都。就連契丹國內,也可以說是鴻臚寺外。


    “皇帝陛下的話,外臣記下了。他日得閑,定會在城內好好的逛一逛,了解了解漢人的習俗和文化,返迴契丹後,外臣或許可以經商,與漢朝建立專屬商道,攜手共進。”


    這句話同樣暗藏深意,尤其是他的最後一句話,建立專屬商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暴君登基橫掃九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煮酒笑餘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煮酒笑餘生並收藏暴君登基橫掃九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