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雖多,但是真正與他有淵源有交往的,恐怕百不得一。我生在一九三五年,胡適大我四
十四歲,跟小他四十四歲的青年朋友「忘年交」,我是惟一的一個。自我以下,不但趕不上
和他有淵源有交往,甚至連見過他的人也不多了。——他畢竟是老去的五四人物了,距離我
們大遠了。
我初見胡適在一九五二年,那時我是台中一中的學生,跟他隻匆匆說過幾句話;七年
後,一九五九年,他約我單獨大聊了一陣,那時我是合大學生。後來又見過幾次麵,通了幾
次信。一九六一年我進台大研究所,他得知我窮得褲子進了當鋪,特別限時信寄來一,千
元,並寫給我說:「……過了十月十日,你來玩玩,好不好?現在送上壹仟元的支票一張,
是給你『贖當』救急的。你千萬不要推辭,正如同你送我許多不易得來的書,我從來不推辭
一樣……」從這點上,就看出胡適的細心處,他一方麵雪中送炭,一方麵又使你有理由消受
這一炭。這種細心,在二十二天後的另一封來信裏,再度表現出來。在這封信裏,所寫的內
容,如被郵局檢查到,會給我帶來麻煩,因此他不郵寄,而在信封上寫了「敬乞姚從吾先生
便交李敖先生」字樣,由姚從吾老師「偷偷」轉給我。
胡適是我父親在北京大學時的老師,並不是我的老師,但他跟我說,他完全不記得我父
親這個學生了,這是我父親在北大成績並不出色的緣故。胡適的學生姚從吾是我老師,姚從
吾寫信給人說,胡先生待李敖如羅爾綱。羅爾綱是胡適貼身的出色徒弟,身在大陸。胡適特
別親題羅爾綱「師門五年記」一冊寄我、又當麵送我一冊,我感到姚從吾老師所說,不為無
因。在胡適眼中,我是出色的,可是沒等我念完研究所,他就死了,他拉我做他徒弟的心
願,也就永遠不會成為事實了。
胡適死後八年,我為「胡適給趙元任的信」編標題,在一封被我標做「收徒弟的哲學」
一信裏,重溫他引清朝學者李恕穀的話:「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我頗
有感悟。胡適生前交朋友以「自大其身」是熱鬧的,但他死後,他的朋友卻猶大者天下皆是
也,幸虧有我這種「士」來不斷從大方向以「不朽」之,或聊償其所願,梁實秋在《讀(胡
適評傳)第一冊》中說,胡適告訴他「台灣有一位年輕的朋友李敖先生,他所知道的有關胡
適的事比胡適自己還清楚」。我相信這是真的。胡適「交友」是失敗的,但「求士」
卻沒看走眼,我的確是最清楚他的一個人,每看到別人的「胡說」,我就啞然失笑,如
今胡適百年孤寂,我千山獨行,自念天下不可為之事,尚有待我去可為,權寫雜感,以誌裏
程如上。
這篇文字,可說是胡適與我之間的一個簡單縮影。我沒做成他的徒弟,但是雲龍契合之
際,我卻在他生前死後,做了比任何人都識其大者的事。這種奇緣與情義,求之古今人物,
亦屬罕見。清朝王源《劉處士墓表》中記「[劉獻廷]嚐從容謂餘曰:『吾誌若不就,他無
所願,但願先子死耳!』予驚問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誰?得子為吾傳以傳,復何
恨哉?』」我想,胡適死而有知,當有劉獻廷這一感嘆。
我在台大時,所佩服的在台灣的前輩人物,隻是胡適、殷海光而已。我後來的發展,和
他們比較起來,可這樣說:胡適得其皮,殷海光得其肉,真正皮肉相連的,是碩果僅存的李
敖。李敖的際遇比胡適、殷海光壞得多:第一,胡適、殷海光出道時,整個原野是大陸,李
敖隻剩下台灣;第二,胡適、殷海光有正當職業,並且是大學教授,李敖卻一直被封殺;第
三,胡適、殷海光趕上知識分子被尊敬的最後一代,李敖則碰到經濟掛帥、武士刀掛帥、知
識分子不帥的時代;第四,胡適、殷海光都沒因思想和先知坐牢,李敖卻飽受皮肉之苦。所
以,李敖雖然皮肉相連,卻生不逢時,也不逢地。對他們兩位的綜合看法,一九八六年十月
號香港yboy(《花花公子》——編者注)中文版由黎則奮訪問我時,有這樣幾段:
yboy:在思想上,你自承深受胡適和殷海光的影響,究竟影響在哪方麵,是否對自
由主義的堅持?
李敖:他們對我的影響不是那麽多,隻有一部分……
yboy:然則,是不是做人方麵的影響比較大?
李敖:做人方麵,殷海光比較能夠維持自我,愈來愈進步。胡適則愈來愈退步,做了官
之後,他應酬大多,連學問方麵也退步了。
yboy:那麽,如果你要為年輕人推介思想人物,舍你以外,你會推薦何人?
李敖:不會,一個也不會。
yboy:真的沒有人值得你佩服嗎?
李敖:想佩服人,我就照鏡子。
任何思想家都有胸襟希望後一代超過他們,龔定盦說「別有狂言謝時望」,我想,我這
</br>
十四歲,跟小他四十四歲的青年朋友「忘年交」,我是惟一的一個。自我以下,不但趕不上
和他有淵源有交往,甚至連見過他的人也不多了。——他畢竟是老去的五四人物了,距離我
們大遠了。
我初見胡適在一九五二年,那時我是台中一中的學生,跟他隻匆匆說過幾句話;七年
後,一九五九年,他約我單獨大聊了一陣,那時我是合大學生。後來又見過幾次麵,通了幾
次信。一九六一年我進台大研究所,他得知我窮得褲子進了當鋪,特別限時信寄來一,千
元,並寫給我說:「……過了十月十日,你來玩玩,好不好?現在送上壹仟元的支票一張,
是給你『贖當』救急的。你千萬不要推辭,正如同你送我許多不易得來的書,我從來不推辭
一樣……」從這點上,就看出胡適的細心處,他一方麵雪中送炭,一方麵又使你有理由消受
這一炭。這種細心,在二十二天後的另一封來信裏,再度表現出來。在這封信裏,所寫的內
容,如被郵局檢查到,會給我帶來麻煩,因此他不郵寄,而在信封上寫了「敬乞姚從吾先生
便交李敖先生」字樣,由姚從吾老師「偷偷」轉給我。
胡適是我父親在北京大學時的老師,並不是我的老師,但他跟我說,他完全不記得我父
親這個學生了,這是我父親在北大成績並不出色的緣故。胡適的學生姚從吾是我老師,姚從
吾寫信給人說,胡先生待李敖如羅爾綱。羅爾綱是胡適貼身的出色徒弟,身在大陸。胡適特
別親題羅爾綱「師門五年記」一冊寄我、又當麵送我一冊,我感到姚從吾老師所說,不為無
因。在胡適眼中,我是出色的,可是沒等我念完研究所,他就死了,他拉我做他徒弟的心
願,也就永遠不會成為事實了。
胡適死後八年,我為「胡適給趙元任的信」編標題,在一封被我標做「收徒弟的哲學」
一信裏,重溫他引清朝學者李恕穀的話:「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我頗
有感悟。胡適生前交朋友以「自大其身」是熱鬧的,但他死後,他的朋友卻猶大者天下皆是
也,幸虧有我這種「士」來不斷從大方向以「不朽」之,或聊償其所願,梁實秋在《讀(胡
適評傳)第一冊》中說,胡適告訴他「台灣有一位年輕的朋友李敖先生,他所知道的有關胡
適的事比胡適自己還清楚」。我相信這是真的。胡適「交友」是失敗的,但「求士」
卻沒看走眼,我的確是最清楚他的一個人,每看到別人的「胡說」,我就啞然失笑,如
今胡適百年孤寂,我千山獨行,自念天下不可為之事,尚有待我去可為,權寫雜感,以誌裏
程如上。
這篇文字,可說是胡適與我之間的一個簡單縮影。我沒做成他的徒弟,但是雲龍契合之
際,我卻在他生前死後,做了比任何人都識其大者的事。這種奇緣與情義,求之古今人物,
亦屬罕見。清朝王源《劉處士墓表》中記「[劉獻廷]嚐從容謂餘曰:『吾誌若不就,他無
所願,但願先子死耳!』予驚問故,曰:『吾生平知己,舍子其誰?得子為吾傳以傳,復何
恨哉?』」我想,胡適死而有知,當有劉獻廷這一感嘆。
我在台大時,所佩服的在台灣的前輩人物,隻是胡適、殷海光而已。我後來的發展,和
他們比較起來,可這樣說:胡適得其皮,殷海光得其肉,真正皮肉相連的,是碩果僅存的李
敖。李敖的際遇比胡適、殷海光壞得多:第一,胡適、殷海光出道時,整個原野是大陸,李
敖隻剩下台灣;第二,胡適、殷海光有正當職業,並且是大學教授,李敖卻一直被封殺;第
三,胡適、殷海光趕上知識分子被尊敬的最後一代,李敖則碰到經濟掛帥、武士刀掛帥、知
識分子不帥的時代;第四,胡適、殷海光都沒因思想和先知坐牢,李敖卻飽受皮肉之苦。所
以,李敖雖然皮肉相連,卻生不逢時,也不逢地。對他們兩位的綜合看法,一九八六年十月
號香港yboy(《花花公子》——編者注)中文版由黎則奮訪問我時,有這樣幾段:
yboy:在思想上,你自承深受胡適和殷海光的影響,究竟影響在哪方麵,是否對自
由主義的堅持?
李敖:他們對我的影響不是那麽多,隻有一部分……
yboy:然則,是不是做人方麵的影響比較大?
李敖:做人方麵,殷海光比較能夠維持自我,愈來愈進步。胡適則愈來愈退步,做了官
之後,他應酬大多,連學問方麵也退步了。
yboy:那麽,如果你要為年輕人推介思想人物,舍你以外,你會推薦何人?
李敖:不會,一個也不會。
yboy:真的沒有人值得你佩服嗎?
李敖:想佩服人,我就照鏡子。
任何思想家都有胸襟希望後一代超過他們,龔定盦說「別有狂言謝時望」,我想,我這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