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原來以為,隻要劉基還活著,他就如鯁在喉,如果劉基真的永遠消失,他的心情會很好。哪知,盡管自己眼睜睜看著劉基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頭號謀士變成老態龍鍾的鄉下老人,再到這個老人憂鬱地死去,他居然沒有一絲輕鬆的感覺。
連他自己也想不通,為什麽要讓劉基這麽死去。就因為那麽一點嫉妒之心,便把這個曾數度讓自己的事業起死迴生,甚至在千鈞一發之際將自己的性命救下來的天才搞死,這連他自己也覺得太不厚道了。他利用這個天才為自己打了天下,然後又利用這個天才把李善長搞下,最後利用了一個小人把這個人搞死,自己隻在幕後看著他不斷地被折磨,然後慢慢地死去。
所有的一切雖然不是他親自動手,但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朱元璋精明無比,向來目光如炬,對於胡惟庸那一套,更是明察秋毫,可他仍然聽之任之,而且在最後時刻居然讓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看劉基。胡惟庸是天才小人,焉能不知道皇上之意?
於是,劉基死了。但劉基這個浙東集團代表人物死去後,最大的贏家不是朱元璋,而是胡惟庸。胡惟庸追隨朱元璋這些年來,表現並不突出,起點也不高,向來靠唯唯諾諾,滿臉笑容地巴結他人過日子,遑論徐達、李善長、劉基這些功臣,就是比周德興之流,也遠遠不如。可他卻看準了對象,果斷出手,硬是把頭號大臣李善長收買了。
他收買李善長是很正確的。李善長不但是最有權勢的人物,而且手裏還握有朱元璋賜給的免死鐵券,即使犯了死罪,仍然可以不被砍頭。這麽一個不用死的靠山,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靠山。
現在李善長下去了,成了平頭百姓,劉基死了,徐達不管事,這個政壇就隻剩下胡惟庸在玩了。胡惟庸是小人,小人一得誌,就是很囂張,誰也不放在眼裏--連李善長那樣的大功臣都被自己忽悠,連劉基那樣的猛人都被自己搞死,這個世界上他還怕誰?
當然,開始時,他還怕朱元璋。但不久之後,他連朱元璋也不怕了。他根本不知道,他之所以成為勝利者,是因為他的背後站著朱元璋。劉基一步一步地退讓,毫無還手之力,並不是怕了他胡惟庸,而是怕他身後的那個人。但胡惟庸隻是向前看,看到自己打倒了的幾個猛人,卻沒有迴過頭來看看自己身後“巨無霸”的身影,更沒有想到,朱元璋讓他成為勝利者,正是因為他根基比李善長淺,水平比劉基差,對朱元璋的威脅少,以後處理起來更加方便簡捷。他隻覺得自己現在大權在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胡惟庸很快就把他小人得誌的一麵表現得十分到位。貪汙腐敗,誰不投靠他,他就打擊誰,努力把朝中群臣打造成自己的勢力。一時之間,朝中大臣都爭相巴結胡惟庸。
朱元璋當然感受到這個氣氛,但他不動聲色。連馬皇後也感受到了胡惟庸的權勢。自李善長下台、劉基死去,馬皇後很傷感,常對朱元璋叨念著伯溫先生的功勞。
她對朱元璋道:“伯溫先生料事如神,此前料敵,從無不中,這皇上也是知道的。他說過,胡惟庸不堪大用,可皇上為什麽一定要用?”
朱元璋道:“那是伯溫先生與胡惟庸個人關係不好,他說的話是很有私心的。”
馬皇後道:“我看這不是什麽私心。伯溫先生跟李善長才是私交不好,可是當皇上要罷李善長相位時,伯溫先生仍然反對。”
朱元璋一聽,暗道:“你這是婦人之見了。劉基保李善長,一來是做給朕看的,說自己絕對沒有私心;二來是怕此例一開,以後也會這麽收拾他,保李善長就是保他自己。政壇老手之心,豈是婦道人家可知的?”隻是他不忍對皇馬後說這番話,於是歎了一口氣,道:“胡惟庸害了伯溫先生,確是不該。”
馬皇後道:“皇上總怕李善長、伯溫先生威脅到皇上的權力,可這兩個老臣雖然暗裏明裏不合,發生了一些權鬥事件,但他們對皇上都是忠心耿耿。可胡惟庸就不是這樣了,連我的宮女也知道要走胡惟庸的門路了。”
朱元璋一聽,不由悚然一驚,道:“有這迴事?”
馬皇後道:“前段時間,後宮失竊。我本來就節儉,宮中沒什麽值錢的東西,但仍然失竊了。一經查明,原來是一個宮女偷走了。她因為家裏出了些事,沒錢才偷東西。她偷東西是為了湊錢走胡惟庸的門路。你想想,她是我的宮女,有事不求我,卻去求胡惟庸。現在胡惟庸的權勢到了什麽地步?”
朱元璋一聽,臉上的肌肉一陣抖動,但他仍然笑道:“你是個正直的皇後,你的宮女知道求你是沒有用的,所以才求胡惟庸的。我看胡惟庸也就是貪點錢,不會做出什麽事來。”
馬皇後道:“後宮不能參政,我也不好多說了。天下是皇上的天下。”
朱元璋當然知道,這個天下是他的天下。如果他沒有這個理念,他能搞下李善長嗎?他能讓劉基這麽死去嗎?他能讓胡惟庸當上丞相嗎?朱元璋在治理內政時,腦筋無時無刻不在運轉。他通覽史書,最知道權臣的厲害。他當然不怕這些權臣對他如何,但他能保證以後那些權臣對他的子孫都能像對他這樣嗎?如果他隻保自己這一輩子不出事,他就什麽都不用幹了。但現在要做的是保住朱家千秋萬代的大業,他必須用製度來保證不能讓權臣出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權臣的權勢不會出現在一個知縣、知府的身上,一般都會出現在三公級別的大臣身上,尤其是丞相。當李善長當丞相時,李善長權勢熏天,誰都巴結他;當胡惟庸為相時,大臣全都對他恭敬如儀。大臣們都不是笨蛋,他們要巴結的不是某個人,而是這個丞相職務。現在李善長下去了,誰也不走他的門路了。
經過長慮,朱元璋知道,現在的問題不是胡惟庸有問題,而是丞相這個職務有問題。這個職務的權力太大了,所有的行政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裏,你如果是個強勢的君主,那還可以控製一下;你如果是個阿鬥類型的皇帝,那就隻有當傀儡的份兒了。
朱元璋雖然天天說自己朱家是龍子龍孫,上天之子,但也不敢保證他的子孫們個個都能像他這樣心狠手毒,敢於下手。不說遠的事,就是他現在的這個太子,性格就弱得不能再弱,隻怕自己百年歸天之後,這些大臣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裏。
朱元璋覺得,就像陳友諒、張士誠、元朝這些障礙必須徹底掃平一樣,權臣這個隱患也應該毫不留情地鏟除。他覺得有必要把丞相這個位子革除,但他不能操之過急,得等胡惟庸更加胡來一點。
胡惟庸看到自己這麽大張旗鼓地玩弄權術,朱元璋居然不聲不響,便以為原來朱元璋也不過爾爾。李善長被拿下來,是他自己本事不行;劉基含恨而死,那是玩不過他胡惟庸,跟朱元璋之能無關;隻有他胡惟庸才可以把朱元璋玩轉。他卻不知道,此時朱元璋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密切關注。一個在等機會,一個在不斷地創造機會。滿朝文武幾乎都成了胡惟庸的門下,但還有一個跟他保持距離,那就是大將軍徐達。
胡惟庸雖然膽大囂張,敢於把劉基也害死,但對於徐達,他還是有所忌憚的。畢竟,明朝的大半江山都是徐達打下來的。在功臣表中,他的名字雖然排在李善長之後,但誰都知道,他小時就是朱元璋的玩伴,而後又為朱元璋立下大功,豈是李善長這樣的文官可比?朱元璋把李善長列為頭號功臣,隻緣於文官治國的需要,如果李善長的名字排不到武將之前,以後這個丞相就不好當了。況且,在說明李善長時,連朱元璋也列舉不出多少功勞來,隻是說,李善長相當於蕭何,把爭議壓了下去。徐達的功勞卻是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裏,而且徐達為人小心謹慎,交出兵權之後,基本不參與各派之間的爭鬥,胡惟庸幾次去見他,想拉攏他一把,但都被他不冷不熱地送了出來。他的把柄實在不好抓。
可是再不好抓也得抓。留下這個徐達在那裏,胡惟庸無論如何也覺得不順眼,總有如芒在背之感。而且,現在其他人都玩完了,也該玩到這個人了。
胡惟庸知道,光憑自己這個丞相職務是玩不倒徐達的,要想把徐達打倒,還得靠朱元璋。他開始在朱元璋麵前大講徐大將軍的壞話。
他對朱元璋道:“大將國外表忠厚,內實奸詐。請皇上察之。”
朱元璋隻是點頭不語。胡惟庸看著朱元璋的神態,也不知道朱元璋心裏想的是什麽,反正他沒有發怒。對於胡惟庸來說,朱元璋沒有生氣,就等於默認。
學士吳伯宗實在看不慣胡惟庸的囂張,便找到徐達,對徐達道:“大將軍,請問這天下到底是誰家的天下?”
徐達一怔,道:“當然是皇上的天下。”
吳伯宗冷冷一笑:“我看現在已經變成了胡家的天下了。大明天下,是皇上以及諸將軍打下的。大家十多年征戰,好容易驅出胡狗,開我大明,可現在群臣隻知胡惟庸,眾人爭相巴結胡氏,依我看,不久天下就會易姓而治了。大將軍開國元勳,功推第一,當年何等英雄,現在反倒縮起頭來,任由一個小人為所欲為。大將軍如此明哲保身,隻怕也保不住啊!”
徐達道:“隻是現在皇上很相信他。吳兄此言,隻可在此說,不能到外麵說起。多行不義必自斃。”
吳伯宗哈哈大笑,道:“原以為大將軍英雄一世,定當奮起為國,原來不過如此。吳某雖然不才,豈肯低頭於奸小之輩?既然大將軍不敢出頭,小人也隻有將生死置之度外,自去麵見皇上,揭露奸兇了。”說罷,昂然而去。徐達望著吳伯宗哈哈大笑而去,迴到座位上默然不語。
吳伯宗從徐達那裏出來迴到家中,突然放聲大哭。他夫人過來問:“相公,你這是為何?”
吳伯宗淒然笑道:“胡惟庸目無君上,為亂社稷,百官無人敢言。就是大將軍也不敢將其所作所為,上達天聽。大明江山豈可久乎?我忝為大明臣子,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我這就去見皇上。如皇上肯聽我之言,則萬事大吉;如果我人微言輕,皇上不聽,胡惟庸肯定不會放過我的,以後你就受苦了。”他說過之後,立刻去見朱元璋。
對於朱元璋而言,已經好久沒有哪個大臣單獨求見了,這時聽說吳伯宗求見,心下大是詫異,命人宣他進來。
吳伯宗進來時,朱元璋見他臉上尚有淚痕,雙目紅腫,便問:“吳愛卿找朕,到底何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伯宗道:“臣不為別的事,隻想把胡惟庸之事上達天聽。胡惟庸自居相位以來,黨同伐異,順他者昌,逆他者亡;文武大臣,升降生殺,皆出其手;大臣奏章,也多截留,不與皇上知道。朝中但知有胡惟庸,不知有皇上。所以臣甘冒殺頭之險,麵見皇上,直陳其事。請皇上明察。”
吳伯宗心下激動,說話之時,滿嘴激憤。朱元璋心裏也給攪得亂成一團,但他仍然不動聲色,待吳伯宗說完,便道:“愛卿多慮了。胡丞相忠朕,勤於國事,乃大明之福啊!愛卿請起。朕本來正想有事勞愛卿一趟,現在正好。朕有一信要送往遼東,你就幫朕辛苦一趟吧。”
吳伯宗一呆,沒想到自己這番話居然對朱元璋一點震動也沒有,現在還居然派自己當使者,去做這個毫不相幹的事,再次熱淚迸出,哽咽道:“皇上……”
朱元璋擺擺手,道:“國家大事,你們讀書人還是少過問吧。”說罷讓內侍取出信件,催促吳伯宗即刻出發。他還特意指出了一條線路,就是從山東出海,再上東北,並交待此信件極為機密,因此所走的線路,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吳伯宗看到朱元璋如此反複叮嚀,隻得收了信件,出宮而去。
此時,胡惟庸的耳目已遍布朝野,他很快就知道吳伯宗去見了徐達,又去見了朱元璋,心下大急,也跑過去麵見朱元璋。朱元璋看到胡惟庸急急而來,便問:“丞相又有何急事?”
胡惟庸道:“此前,臣曾向皇上言及大將軍之事,皇上不相信。昨天,學士吳伯宗又去見大將軍,兩人密謀要起兵作亂。臣身居宰輔之位,豈敢不如實向皇上告知。”
朱元璋道:“有這等事?大將軍要造反,不可能吧?此前他手握重兵,尚且沒有造反之心,現在他隻一王爺,手下幾個家丁,他會造反?徐達是不會這麽蠢的。至於吳伯宗,就是一個書呆子,跟造反也不會沾邊的。”
胡惟庸一聽,隻得道:“臣不惜得罪大將軍,實是一心為國所致。請皇上察之。”
朱元璋道:“朕知道了,你去吧。”
胡惟庸出來之後,心下大罵吳伯宗,然後立即把吳雲叫來,道:“吳伯宗居然敢到皇上那裏告發本相,你快把他抓起來,往死裏打。本相近期殺了那麽多大臣都沒事,再殺一個小小學士,算得了什麽?看看誰敢再到皇上那裏講本相的不是。”
哪知,刑部派出的捕快來到吳伯宗家裏時,吳伯宗早已沒有了影子。一問,原來吳伯宗受皇帝的差遣,出使遼東了。胡惟庸大怒,立刻下令沿途截住吳伯宗。可是誰也不知道吳伯宗走的是哪條路。
徐達很快知道吳伯宗去見了朱元璋。他知道,吳伯宗一見朱元璋,肯定會無所顧忌地揭發胡惟庸,如果朱元璋知道吳伯宗曾到自己這裏來過,以後胡惟庸事敗,自己也難以解脫。況且,他對胡惟庸也很氣憤,同時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殺了吳伯宗,於是也決定求見朱元璋。哪知,徐達還沒有動身,朱元璋的內侍已到,說有事請大將軍進宮。
徐達來到宮中,朱元璋早已在那裏等著,眼見徐達來到,就請他坐下,道:“你我既是君臣,也是兄弟,在這裏就不用多禮了。”
徐達再拜之後,這才坐下,問:“皇上宣臣進來,有何要事?”
朱元璋道:“前兩天,吳伯宗是不是找過大將軍?”
徐達聞言,不由一驚,朱元璋當真厲害,道:“是找過臣。”
朱元璋道:“他都說了些什麽?”
徐達道:“他說胡丞相目無君上,為亂朝綱,結黨營私,請臣告之皇上。”
朱元璋道:“你認為他說得對嗎?”
徐達道:“臣隻是對他說,皇上聖明,自能明察秋毫,請他不必太過激動。”
朱元璋道:“你認為胡惟庸這個人如何?”
徐達道:“恕臣直言。胡惟庸小人一個,平時窮兇極惡,滿朝文武,都已不在他眼裏,臣隻怕,其誌不止如此,請皇上務必小心為是。”
朱元璋冷冷一笑,道:“他比之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如何?”
徐達望了朱元璋一眼,看到朱元璋滿臉的輕蔑之色,便道:“豈能相提並論。皇上明鑒萬裏,臣多慮了。”
此時,胡惟庸正在相府當中,悻悻然地對吳雲道:“諒他吳伯宗也跑不了幾天。他出使遼東,也有迴來之日吧?隻等他迴來,咱們抓個正著,立即處死。隻是徐達這個人有點難辦。”
吳雲道:“直接向皇上告發,肯定是告發不了的。畢竟是他是打天下的第一功臣,還得另想辦法。”
胡惟庸道:“也隻能另想辦法了。對了,你跟徐達手下有熟悉的嗎?”
吳雲道:“此前下官常到大將軍府中,別人不怎麽認識,但跟大將軍府的門人福壽倒是認識。”
胡惟庸道:“好啊,就從福壽那裏下手。你拿這些錢財過去,全給了福壽,讓福壽主動告發徐達謀反,還怕皇上不信?哈哈,徐達一完,這天下誰還能奈我何?”
吳雲親自去請福壽到府中。福壽一到吳府,吳雲對他大是殷勤,請他進了內屋,在一張桌子邊坐下。福壽在徐達府中是個門人,地位低下,此時突然成為座上客,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更看到桌上滿是金錢珠寶,雖不說堆積如山,但堆在桌心,也是極為可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雲笑道:“福壽兄弟,這些財寶如何?你想不想要?”
福壽道:“不知大人有什麽事?”
吳雲道:“請問福壽兄弟,當今朝中,誰的功勞最大?”
福壽道:“當然是大將軍了。”
吳雲道:“對啊。我又請問一下,當今朝中,誰的權勢最大?”
福壽道:“當然是胡丞相了。”
吳雲拍手道:“福壽兄弟果然厲害。現在朝中人,但知胡丞相,誰還知徐大將軍?你跟著大將軍這麽多年,到現在仍然隻是個守門的,如果你跟了胡丞相,現在肯定飛黃騰達了。”
福壽道:“我就這麽去跟胡丞相,他能讓我飛黃騰達嗎?”
吳雲道:“隻要你做一件事,保你飛黃騰達。”
福壽道:“什麽事?”
吳雲道:“你跟胡丞相一起到皇上那裏告發大將軍,說大將軍暗中招兵買馬,圖謀不軌,所有的行動都是由你去聯絡的。其他的就由胡丞相去辦了。”
福壽一聽,不由大吃一驚。他跟徐達日久,久經戰陣,見過大場麵,所以內心雖大驚,但表麵卻不動聲色。他知道,如果現在他的神態一變,殺頭之禍立至。他搖搖頭道:“皇上會相信嗎?”
吳雲道:“皇上信不信,會有胡丞相去說。隻要兄弟這麽說,這東西就是兄弟的了。請兄弟拿過去吧。”
福壽知道,如果自己不拿,就活不出這個門口,當下站起來,向吳雲大叩其頭,謝謝他的栽培。
福壽迴到大將軍府中,立刻去見徐達,把那一堆財寶都拿了出來,放在徐達的麵前。
徐達大驚,問:“福壽,你到哪裏得了這麽多錢財?”
福壽將事情前因後果一一說出,並說:“小人孤苦伶仃,幸蒙大將軍收留,豈肯做害大將軍之事。”
徐達命將財寶收起,然後帶同福壽去求見朱元璋。朱元璋一聽,心下大怒,暗道:“搞完徐達,就會搞到我的身上了。不過,仍然讓他瘋狂一下。”他當下對徐達道:“大將軍先迴去吧。此事,仍然不要聲張。”
朱元璋知道,此時胡惟庸的勢力已經很大,朝野之中,盡是胡氏之人,要打下他,必須找到過硬的證據,不能像罷免李善長那樣,說罷就罷,更不能像以前對待劉基那樣,說你該退休了,就讓劉基從高官變成一般老百姓。因為,如此一來,他又得找一個丞相。他的目標不隻是胡惟庸,而是丞相這個傳統大官。隻有讓胡惟庸把丞相這職位搞得人盡皆恨,他才有取消丞相這個位子的理由。
胡惟庸和吳雲等了一段時間,福壽那邊一點信息也沒有,知道被福壽蒙了。兩人心下大怒,但又無可奈何。胡惟庸這時一點不把徐達放在眼裏,見到朱元璋時,仍然不斷地說徐達的壞話。他以為,即使朱元璋不信他的話,不把徐達搞掉,但這也可以搞臭徐達。隻要朱元璋不製止他誣蔑徐達,他就誣蔑下去。以前對付劉基也是如此。
他拉攏不了徐達,也搞不死徐達,就又想去收買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善長。此時,李善長已經沒有什麽實權,但作為開國第一丞相、名列功臣之首,手裏握有皇帝賜予的免死鐵券,其影響力還是非同小可的。他知道,李善長跟徐達不一樣。徐達很明智,不會跟他同流合汙;李善長雖然也很明智,但此人貪得無厭--他就是靠向此人行賄才有今天--所以收買李善長是可行的。
此時,胡惟庸手下已有一大批死黨,包括吉安侯陸仲亨、禦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一批重臣。尤其是陸仲亨和費聚是朱元璋首義時的班底,一路征戰而來,現在又手握兵柄。但這些人都難與李善長相提並論。
胡惟庸親自找到李善長。兩人寒暄之後,胡惟庸就亮出了底牌,道:“李大人於國功勞最大,可皇上卻……”
李善長被朱元璋免之後,深知朱元璋的厲害,同時,他終於也知道胡惟庸的厲害。自己以前推薦胡惟庸時,以為此人勢單力薄,平時對自己從不敢說半個不字,以後一定很好控製。哪知,胡惟庸一得勢,就渾然不把自己放在眼裏,而且這些年來,在他的經營之下,權力日增,壞事做絕,朱元璋居然不聞不問,想提拔誰就拔提誰,想殺誰就可以殺誰,活脫脫權臣一個。他這才知道,幫助一個小人,對自己真的有害無益。不過,他最想不通的是,為何朱元璋居然如此信任這個小人?這可不是朱元璋的性格啊!難道朱元璋真的從暴君變成昏君了?
李善長雖然不滿胡惟庸的做法,但也不敢向朱元璋說什麽。此時,看到胡惟庸居然敢在自己麵前說朱元璋如何如何,心下也是大驚。這可是造反的話啊!他這時既怕朱元璋,又怕胡惟庸,忙道:“老夫當年幸得追隨皇上,賴皇上洪福,也有些許功勞。但大明龍興之後,皇上論功行賞,老夫已大受恩澤。皇上知遇之恩,終身不敢忘記。請丞相代為向皇上致謝。”
胡惟庸一聽,就知道李善長是老滑頭,不敢讓自己再說下去。他知道,自己再怎麽說,也不會說動這個老家夥了。但他仍然不灰心。不把這個老家夥拉下水,以後的事還是不好辦。
他沒有辦法說服李善長,但他有辦法說動李善長的弟弟。李善長的弟弟叫李存義,也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李存義跟李善長不一樣,看到大利在眼前,便什麽也不顧了。胡惟庸叫李存義迴去說服他哥哥。哪知,李存義才一提此事,便被李善長狠狠地斥罵了一通。
可胡惟庸早就看準了李善長的弱點,叫李存義不要怕被李善長罵,他越罵你越說,說得久了,他就會疲勞了。
果然,不久李善長就對李存義道:“我老了,什麽也做不成了。等我死後,你們好自為之吧。”
胡惟庸一聽,哈哈,這個老頭終於給拉下水了。現在你朱元璋還有什麽人?就那個徐達了。可現在徐達還有什麽用?他是曆史上很猛的軍事家,可手下沒兵,還不是平民百姓一個。
胡惟庸更加囂張了,幾乎所有的奏折都直接留在中書省裏,由他批閱。朱元璋基本成了失業人員。但這個失業人員沒有閑下來。他到處派出人員,四處打探胡惟庸的活動的進展情況。他知道,胡惟庸已經玩得要接近他的底線了。但他也很鬱悶,目前還找不到能讓他把胡惟庸直接置於死地的證據。不過他相信,隻要他舍得再忍、再等,胡惟庸這樣的小人是不會沒有把柄給他拿住的。
胡惟庸這時也超級自信,你朱元璋再怎麽牛,你可以打敗陳友諒,可以打敗張士誠,可以把元朝趕到大漠之北,可以把劉基這樣高智商的人折磨得要死不活,可以任意擺平李善長這樣的人,可是一碰到我,你就沒轍了。現在你朱元璋你除了皇帝的稱號外,還有什麽?他徹底看不起朱元璋了。
但他又覺得這個朱元璋也不是好惹的。雖然這幾年來,朱元璋放手給他大權,朝臣裏的生殺予奪全由他主張,但他卻仍然能時刻感到朱元璋的巨大存在。就是這個感覺讓胡惟庸心裏很不好受。每有重大的事時,他還是不得不跑到朱元璋那裏匯報。
在胡惟庸的心裏總有個打算,終有一天不是他向朱元璋亮出底牌,就是朱元璋向他亮出底牌。他很想盡快向朱元璋亮出底牌,可他卻沒有想到,朱元璋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朱元璋早已接報,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已徹底成為胡惟庸的死黨,正為胡惟庸收集軍馬。他又接報,現在胡惟庸跟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勾結,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朱元璋已經忍無可忍。但他仍然需要找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既不能牽涉太大,又要置胡惟庸於死命,一招將他製住。
朱元璋知道,他要等的這個機會實在是不好找的。現在所有的人都已經被胡惟庸網羅,自己在朝中真的沒有什麽得力的幫手。然而,他還是抓到了這個機會。
胡惟庸有個兒子乘馬車出去遊玩,不小心從車上落下,被車輪軋死。胡惟聞之,又驚又怒,直接下令將馬夫死殺。胡惟庸專權以來,殺了很多人--這人都是朝中大臣--朱元璋基本不聞不問,好像他殺的不是人,而是其他動物。但這一次,朱元璋卻過問了。
也就是第二天,胡惟庸的丞相府前來了兩個黃門。門人一看就知道是皇帝差來的,忙把兩人請了進去,直接麵見胡惟庸。兩人看到胡惟庸之後,也不等胡惟庸說話,直接叫道:“胡惟庸接旨。”
朱元璋已經好久沒有派人過來向他傳達聖旨了,現在突然派人過來,弄得他心裏很不高興,但他仍然跪下來。可這個聖旨也隻是口頭聖旨:“胡丞相處死車夫一事,有違律法。請丞相進宮麵聖,說明清楚。”
胡惟庸這才知道,問題真的嚴重了。往時他殺人,即使有人告到朱元璋那裏,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可現在一個車夫,他居然要過問,而且還直接派人叫自己過去說明情況。他雖然下決心要把皇帝拉下馬,而且覺得現在朱元璋已經勢單力薄,隻要自己一發號令,就可以讓朱元璋真的又變成“淮右布衣”了。哪知,朱元璋一個口頭通知,就讓他覺得心頭栗然,什麽也不想就跟著這兩個黃門就上車出去了。
來到宮中,朱元璋坐在那裏,一副冷然的樣子。胡惟庸行過禮,朱元璋也不叫他平身,隻是嘴裏哼了一聲,算是知道他來了。
胡惟庸這時心虛異常,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向朱元璋說了。最後,他大倒苦水:“小兒向來聰明孝順,突然遭此橫禍,臣悲憤之極。臣查了一下,是車夫趕馬過快,導致小兒墜落而死。臣一時激憤,未經有司,便殺了車夫。請皇上體諒臣喪子之痛……”
胡惟庸在那裏說了大半天,額頭上的汗珠一顆比一顆大,而且他那雙撐著地麵的手臂也越發顫抖得厲害。但朱元璋卻一言不發,隻是用那雙老辣而又冰冷的眼睛盯著他,嘴巴閉得緊緊的。
胡惟庸已經多年沒有看到朱元璋這個臉色了。胡惟庸別的本事不高,但察言觀色的本領是很厲害的。當年,朱元璋在聽劉基說話時,是這個臉色;在聽李善長說話時,也是這個臉色;最後,這兩位老人都被迫離開了權力中心。不過,當劉基他們說完話後,朱元璋還是給他們說幾句好話,算是安撫,可現在他在朱元璋的眼神中,絲毫看不到安撫的跡象。
他暗自道:“難道我的下場會比劉基他們還慘?”想到這一層,他突然想到朱元璋絕對不是一個仁慈的人,更不會是一個念舊功的人。劉基、李善長幫他打天下,最後下場都那麽慘,比起他們來,自己既沒立過大功,連跟朱元璋的交情也沒有多少,他能寬大自己嗎?想到這一節,他的汗水已經把裏麵的薄衫濕透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還想講一些話,可實在講不出了。朱元璋不講話,他也不出聲。大殿之上,空蕩蕩的,一片寂靜。朱元璋高高上坐,神色木然,一動不動,更像是一尊威嚴的雕塑。胡惟庸跪在地麵上,全身發顫,臉色發白。
胡惟庸覺得自己就快崩潰了,他盼朱元璋能說出什麽話來,讓這個大殿裏有個聲音,減輕一下自己內心的恐懼感--哪怕遠在帷帳後麵的小太監能搞出什麽聲響來也好;即使就是放個響屁,也勝於無。可是,太監沒有聲響,朱元璋也沒有作聲。朱元璋隻是靜靜地看著他,觀察著這個曾經得意忘形的小醜。這個小醜在他的眼皮底下,足足表演了七年,把朝廷玩得雞飛狗跳,連他朱元璋也不放在眼裏了,現在老子就要讓你的表演結束了。
朱元璋心裏冷冷地道:“胡惟庸,按朕的本意,你哪能當這個丞相?你這麽囂張,朕早就該殺你了。可是朕卻讓你活到現在,把持朝政到現在,那是因為朕另有深意啊!算起來,你是為朕立了功的,這朕不會忘記,但朕必須殺死你。”
朱元璋站了起來,直接走到胡惟庸麵前,讓胡惟庸直接就跪在自己的腳前。他俯視著這個小人丞相,突然覺得有點悲哀:自己堂堂一個明君,卻重用了一個奸惡之臣。後人在評說時,又該如何?他想到這裏,不由大怒起來,牙齒咬得咯咯作響。胡惟庸聽到了這個咬牙切齒的聲音。
胡惟庸心下大駭,叫道:“皇上……”
朱元璋隻恨恨地道:“殺人償命,自古已然。”談完便邁開步,離開大殿。
胡惟庸全身癱軟在地,望著朱元璋離去的背影,知道自己這些年來,把朱元璋看得太低了。他根本沒有想到,朱元璋可是曾帶著千軍萬馬,橫掃天下,讓多少英雄都在自己麵前轟然倒下的一代豪強啊!可以說,朱元璋的麵前,屍骨如山,血流成河;朱元璋的來路,艱險異常;但他從不懼怕過任何敵人。他能怕你這個胡惟庸嗎?
胡惟庸這才知道,劉基他們會被自己拿下,並不是他們比不過自己,而是他們比不過朱元璋。連劉基那樣的大才都自知比不過朱元璋,他能比得過嗎?在這個世界上,誰跟朱元璋作對,誰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胡惟庸嚇得魂飛魄散,以為朱元璋很快就會要他的命,然而過了幾天,卻再也沒有聽到朱元璋的聲音。胡惟庸的恐懼期馬上過去,以為是朱元璋頭腦不過是突然發熱,把他叫去罵幾句而已,於是膽子又全麵恢複。
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國使團來南京向大明進貢,胡惟庸再次把對朱元璋的藐視表現了一次。他居然沒有向上奏報朱元璋。朱元璋是什麽人?他表麵上讓胡惟庸上躥下跳,好像大權在握,其實胡惟庸的一舉一動,全在他的掌握之中。當占城國的使者出現在南京城時,他就知道了這迴事。
朱元璋大怒,召來胡惟庸和汪廣洋,厲聲責問,這是怎麽迴事。上次被朱元璋當麵斥,胡惟庸嚇得要差點當場小便失禁,可是過後什麽事也沒有,就以為朱元璋隻不過是聲音大一點、表情嚴厲一下而已,於是大起膽子,沒有向朱元璋認錯,而是說:“臣也不知此事,全是禮部沒有上報。臣請問禮部之罪。”
朱元璋又把目光投向汪廣洋。汪廣洋本來有點水平,可是因為鬥不過胡惟庸,在左相上不敢有所作為,被革除相位,放逐廣州。後來,朱元璋又把他提上來,哪知,他仍然什麽事也做不成。劉基說他沒水平,他還真的沒水平起來了。朱元璋看他的時候,不由又想起來劉基的話來,覺得自己又輸給了劉基一次。
這時汪廣洋的腦子已經不會自己轉動了,隻是看著胡惟庸的臉色辦事--胡惟庸說是禮部的事,那就讓禮部去承擔這個責任吧--於是道:“胡丞相說得極是,是禮部擅自處理此事,我和胡丞相都不知道。請皇上明察。”
朱元璋大怒,心想,“這事還用明察嗎?你們兩個是什麽人,禮部那幾個人敢不怕你們?”當下厲聲道:“既然禮部可以如此擅權,要你們何用?”大喝一聲,兩邊力士出來,竟把汪廣洋當場拿下,然後下令處死。接著他又下令,把所有與此事有關的人全部抓起來。
胡惟庸一看,朱元璋原來還是像以前那樣威猛,殺起人來一點不拖泥帶水。汪廣洋這罪好像也不至死吧,但朱元璋就把他處死了,而且還不斷地擴大化。隻要再擴大下去,就會擴大到自己的頭上。再想起此前他說的那句“殺人償命”的話,自己是完全有可能步汪廣洋後塵的。
胡惟庸這才知道,朱元璋是真的把刀子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砍下隻是時間問題了。現在他不管如何向朱元璋求饒也是無濟於事了--小人出身的胡惟庸在這方麵對朱元璋的看法是十分正確的。
胡惟庸決定舉事,派人把塗節等人找來,要他們舉兵。然而,當他的使者去找塗節時,塗節並不在家。此時,塗節正跪在朱元璋的麵前。他現任的職務是禦史中丞,位高權重,向來是胡惟庸的頭號死黨。朱元璋老早就知道兩人的關係,他之所以敢於放手讓胡惟庸亂來,什麽也不管,就是看準了這夥人的小人之心--那雙眼睛隻盯著利益,又都貪生怕死,是成不了什麽事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果然,塗節在朱元璋冷酷的目光之下,片刻便覺得不寒而栗。朱元璋隻是把塗節叫來,同樣一言不發。塗節終於忍不住了,問:“皇上宣臣進來,有何聖諭?”
朱元璋隻是冷冷地道:“把你該說的都說出來。”
塗節一聽,頓如五雷轟頂。他是胡惟庸集團的核心人物,胡惟庸所作所為,他無不與聞。他也跟很多要謀反的人一樣,平時最怕的就是密謀敗露。現在聽到朱元璋如此一說,看來這個密謀已經敗露了。他在片刻之間,就把朱元璋和胡惟庸進行了一次快速比較,覺得胡惟庸比起朱元璋來,那是相差萬裏,胡惟庸必敗無疑。於是,他就隻好和盤托出,爭取立個大功,保住腦袋,甚至保住榮華富貴。
朱元璋在他說完之後,點了點頭,道:“你忠心可嘉,接下來你就幫聯絡大臣,一起揭發胡惟庸謀反之事。”
塗節一聽,立刻大汗淋漓。朱元璋這一招太厲害了,如此一來,胡惟庸七年來的經營、網羅的所有鐵杆會在短期內全部瓦解。
在胡惟庸在磨刀霍霍的時候,他的那些死黨都在排著隊向朱元璋告發他的罪行。告發的信件已經堆滿朱元璋的案台。朱元璋看著堆積如山的信件,那張難得一笑的臉這時終於掛起了微笑。朱元璋終於下令,立刻處死胡惟庸。
胡惟庸做夢也想不到,朱元璋的動作居然這麽快,出手居然這麽狠,容不得他有片刻喘息之機。連他的丞相之位都沒有宣布停止,刑部的人就已經在黃門的帶領下,直接把他抓起來,連問都不問一聲,就連同塗節一起押赴刑場開斬,並誅滅三族。
胡惟庸這才知道,自己跟朱元璋鬥,實在是太不自量力了。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走到這一步,全是朱元璋故意放縱的結果。朱元璋要殺的不是他胡惟庸,而是丞相這個職務。他之所以選擇胡惟庸,原因跟李善長一樣,就是胡惟庸是幹不成什麽大事的,是可以隨時打倒的。更有一點,胡惟庸是個小人,容易幹出大量讓人不齒的壞事,所結之果全是惡果,最後處理起來,也能夠順天意、民心。
朱元璋這一次下手真的太狠,所有與胡惟庸有過瓜葛的全部都殺。所有的審問也隻是簡單操作一下,然後從重、從嚴、從快,而且以此為契機不斷擴大化。先是與胡惟庸同謀的要殺,然後繼續深入追查,嚴刑逼供--你不把另外同謀的供出來,就繼續打你,被打得難以忍受了,就隻得想到誰就供出誰。大量本來與此無關的人也被拉了進來,最後也都被押赴刑場。更可怕的是,這個案件朱元璋一直沒有叫停,從洪武十三年開始,連續幾年都沒有完結。
朱元璋大開殺戒,一時朝中群臣無不心頭栗然,大氣都不敢出。他再次把大權收歸手中,心頭極為暢快。他的目的達到了。他在處死胡惟庸的同時,就宣布進行一項改革:廢除丞相這個職位,以後誰也不能再當丞相了。
朱元璋怕他的兒子又會恢複這個職位,後來還下了一道詔書: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
連他自己也想不通,為什麽要讓劉基這麽死去。就因為那麽一點嫉妒之心,便把這個曾數度讓自己的事業起死迴生,甚至在千鈞一發之際將自己的性命救下來的天才搞死,這連他自己也覺得太不厚道了。他利用這個天才為自己打了天下,然後又利用這個天才把李善長搞下,最後利用了一個小人把這個人搞死,自己隻在幕後看著他不斷地被折磨,然後慢慢地死去。
所有的一切雖然不是他親自動手,但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朱元璋精明無比,向來目光如炬,對於胡惟庸那一套,更是明察秋毫,可他仍然聽之任之,而且在最後時刻居然讓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看劉基。胡惟庸是天才小人,焉能不知道皇上之意?
於是,劉基死了。但劉基這個浙東集團代表人物死去後,最大的贏家不是朱元璋,而是胡惟庸。胡惟庸追隨朱元璋這些年來,表現並不突出,起點也不高,向來靠唯唯諾諾,滿臉笑容地巴結他人過日子,遑論徐達、李善長、劉基這些功臣,就是比周德興之流,也遠遠不如。可他卻看準了對象,果斷出手,硬是把頭號大臣李善長收買了。
他收買李善長是很正確的。李善長不但是最有權勢的人物,而且手裏還握有朱元璋賜給的免死鐵券,即使犯了死罪,仍然可以不被砍頭。這麽一個不用死的靠山,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靠山。
現在李善長下去了,成了平頭百姓,劉基死了,徐達不管事,這個政壇就隻剩下胡惟庸在玩了。胡惟庸是小人,小人一得誌,就是很囂張,誰也不放在眼裏--連李善長那樣的大功臣都被自己忽悠,連劉基那樣的猛人都被自己搞死,這個世界上他還怕誰?
當然,開始時,他還怕朱元璋。但不久之後,他連朱元璋也不怕了。他根本不知道,他之所以成為勝利者,是因為他的背後站著朱元璋。劉基一步一步地退讓,毫無還手之力,並不是怕了他胡惟庸,而是怕他身後的那個人。但胡惟庸隻是向前看,看到自己打倒了的幾個猛人,卻沒有迴過頭來看看自己身後“巨無霸”的身影,更沒有想到,朱元璋讓他成為勝利者,正是因為他根基比李善長淺,水平比劉基差,對朱元璋的威脅少,以後處理起來更加方便簡捷。他隻覺得自己現在大權在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胡惟庸很快就把他小人得誌的一麵表現得十分到位。貪汙腐敗,誰不投靠他,他就打擊誰,努力把朝中群臣打造成自己的勢力。一時之間,朝中大臣都爭相巴結胡惟庸。
朱元璋當然感受到這個氣氛,但他不動聲色。連馬皇後也感受到了胡惟庸的權勢。自李善長下台、劉基死去,馬皇後很傷感,常對朱元璋叨念著伯溫先生的功勞。
她對朱元璋道:“伯溫先生料事如神,此前料敵,從無不中,這皇上也是知道的。他說過,胡惟庸不堪大用,可皇上為什麽一定要用?”
朱元璋道:“那是伯溫先生與胡惟庸個人關係不好,他說的話是很有私心的。”
馬皇後道:“我看這不是什麽私心。伯溫先生跟李善長才是私交不好,可是當皇上要罷李善長相位時,伯溫先生仍然反對。”
朱元璋一聽,暗道:“你這是婦人之見了。劉基保李善長,一來是做給朕看的,說自己絕對沒有私心;二來是怕此例一開,以後也會這麽收拾他,保李善長就是保他自己。政壇老手之心,豈是婦道人家可知的?”隻是他不忍對皇馬後說這番話,於是歎了一口氣,道:“胡惟庸害了伯溫先生,確是不該。”
馬皇後道:“皇上總怕李善長、伯溫先生威脅到皇上的權力,可這兩個老臣雖然暗裏明裏不合,發生了一些權鬥事件,但他們對皇上都是忠心耿耿。可胡惟庸就不是這樣了,連我的宮女也知道要走胡惟庸的門路了。”
朱元璋一聽,不由悚然一驚,道:“有這迴事?”
馬皇後道:“前段時間,後宮失竊。我本來就節儉,宮中沒什麽值錢的東西,但仍然失竊了。一經查明,原來是一個宮女偷走了。她因為家裏出了些事,沒錢才偷東西。她偷東西是為了湊錢走胡惟庸的門路。你想想,她是我的宮女,有事不求我,卻去求胡惟庸。現在胡惟庸的權勢到了什麽地步?”
朱元璋一聽,臉上的肌肉一陣抖動,但他仍然笑道:“你是個正直的皇後,你的宮女知道求你是沒有用的,所以才求胡惟庸的。我看胡惟庸也就是貪點錢,不會做出什麽事來。”
馬皇後道:“後宮不能參政,我也不好多說了。天下是皇上的天下。”
朱元璋當然知道,這個天下是他的天下。如果他沒有這個理念,他能搞下李善長嗎?他能讓劉基這麽死去嗎?他能讓胡惟庸當上丞相嗎?朱元璋在治理內政時,腦筋無時無刻不在運轉。他通覽史書,最知道權臣的厲害。他當然不怕這些權臣對他如何,但他能保證以後那些權臣對他的子孫都能像對他這樣嗎?如果他隻保自己這一輩子不出事,他就什麽都不用幹了。但現在要做的是保住朱家千秋萬代的大業,他必須用製度來保證不能讓權臣出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權臣的權勢不會出現在一個知縣、知府的身上,一般都會出現在三公級別的大臣身上,尤其是丞相。當李善長當丞相時,李善長權勢熏天,誰都巴結他;當胡惟庸為相時,大臣全都對他恭敬如儀。大臣們都不是笨蛋,他們要巴結的不是某個人,而是這個丞相職務。現在李善長下去了,誰也不走他的門路了。
經過長慮,朱元璋知道,現在的問題不是胡惟庸有問題,而是丞相這個職務有問題。這個職務的權力太大了,所有的行政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裏,你如果是個強勢的君主,那還可以控製一下;你如果是個阿鬥類型的皇帝,那就隻有當傀儡的份兒了。
朱元璋雖然天天說自己朱家是龍子龍孫,上天之子,但也不敢保證他的子孫們個個都能像他這樣心狠手毒,敢於下手。不說遠的事,就是他現在的這個太子,性格就弱得不能再弱,隻怕自己百年歸天之後,這些大臣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裏。
朱元璋覺得,就像陳友諒、張士誠、元朝這些障礙必須徹底掃平一樣,權臣這個隱患也應該毫不留情地鏟除。他覺得有必要把丞相這個位子革除,但他不能操之過急,得等胡惟庸更加胡來一點。
胡惟庸看到自己這麽大張旗鼓地玩弄權術,朱元璋居然不聲不響,便以為原來朱元璋也不過爾爾。李善長被拿下來,是他自己本事不行;劉基含恨而死,那是玩不過他胡惟庸,跟朱元璋之能無關;隻有他胡惟庸才可以把朱元璋玩轉。他卻不知道,此時朱元璋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密切關注。一個在等機會,一個在不斷地創造機會。滿朝文武幾乎都成了胡惟庸的門下,但還有一個跟他保持距離,那就是大將軍徐達。
胡惟庸雖然膽大囂張,敢於把劉基也害死,但對於徐達,他還是有所忌憚的。畢竟,明朝的大半江山都是徐達打下來的。在功臣表中,他的名字雖然排在李善長之後,但誰都知道,他小時就是朱元璋的玩伴,而後又為朱元璋立下大功,豈是李善長這樣的文官可比?朱元璋把李善長列為頭號功臣,隻緣於文官治國的需要,如果李善長的名字排不到武將之前,以後這個丞相就不好當了。況且,在說明李善長時,連朱元璋也列舉不出多少功勞來,隻是說,李善長相當於蕭何,把爭議壓了下去。徐達的功勞卻是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裏,而且徐達為人小心謹慎,交出兵權之後,基本不參與各派之間的爭鬥,胡惟庸幾次去見他,想拉攏他一把,但都被他不冷不熱地送了出來。他的把柄實在不好抓。
可是再不好抓也得抓。留下這個徐達在那裏,胡惟庸無論如何也覺得不順眼,總有如芒在背之感。而且,現在其他人都玩完了,也該玩到這個人了。
胡惟庸知道,光憑自己這個丞相職務是玩不倒徐達的,要想把徐達打倒,還得靠朱元璋。他開始在朱元璋麵前大講徐大將軍的壞話。
他對朱元璋道:“大將國外表忠厚,內實奸詐。請皇上察之。”
朱元璋隻是點頭不語。胡惟庸看著朱元璋的神態,也不知道朱元璋心裏想的是什麽,反正他沒有發怒。對於胡惟庸來說,朱元璋沒有生氣,就等於默認。
學士吳伯宗實在看不慣胡惟庸的囂張,便找到徐達,對徐達道:“大將軍,請問這天下到底是誰家的天下?”
徐達一怔,道:“當然是皇上的天下。”
吳伯宗冷冷一笑:“我看現在已經變成了胡家的天下了。大明天下,是皇上以及諸將軍打下的。大家十多年征戰,好容易驅出胡狗,開我大明,可現在群臣隻知胡惟庸,眾人爭相巴結胡氏,依我看,不久天下就會易姓而治了。大將軍開國元勳,功推第一,當年何等英雄,現在反倒縮起頭來,任由一個小人為所欲為。大將軍如此明哲保身,隻怕也保不住啊!”
徐達道:“隻是現在皇上很相信他。吳兄此言,隻可在此說,不能到外麵說起。多行不義必自斃。”
吳伯宗哈哈大笑,道:“原以為大將軍英雄一世,定當奮起為國,原來不過如此。吳某雖然不才,豈肯低頭於奸小之輩?既然大將軍不敢出頭,小人也隻有將生死置之度外,自去麵見皇上,揭露奸兇了。”說罷,昂然而去。徐達望著吳伯宗哈哈大笑而去,迴到座位上默然不語。
吳伯宗從徐達那裏出來迴到家中,突然放聲大哭。他夫人過來問:“相公,你這是為何?”
吳伯宗淒然笑道:“胡惟庸目無君上,為亂社稷,百官無人敢言。就是大將軍也不敢將其所作所為,上達天聽。大明江山豈可久乎?我忝為大明臣子,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我這就去見皇上。如皇上肯聽我之言,則萬事大吉;如果我人微言輕,皇上不聽,胡惟庸肯定不會放過我的,以後你就受苦了。”他說過之後,立刻去見朱元璋。
對於朱元璋而言,已經好久沒有哪個大臣單獨求見了,這時聽說吳伯宗求見,心下大是詫異,命人宣他進來。
吳伯宗進來時,朱元璋見他臉上尚有淚痕,雙目紅腫,便問:“吳愛卿找朕,到底何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伯宗道:“臣不為別的事,隻想把胡惟庸之事上達天聽。胡惟庸自居相位以來,黨同伐異,順他者昌,逆他者亡;文武大臣,升降生殺,皆出其手;大臣奏章,也多截留,不與皇上知道。朝中但知有胡惟庸,不知有皇上。所以臣甘冒殺頭之險,麵見皇上,直陳其事。請皇上明察。”
吳伯宗心下激動,說話之時,滿嘴激憤。朱元璋心裏也給攪得亂成一團,但他仍然不動聲色,待吳伯宗說完,便道:“愛卿多慮了。胡丞相忠朕,勤於國事,乃大明之福啊!愛卿請起。朕本來正想有事勞愛卿一趟,現在正好。朕有一信要送往遼東,你就幫朕辛苦一趟吧。”
吳伯宗一呆,沒想到自己這番話居然對朱元璋一點震動也沒有,現在還居然派自己當使者,去做這個毫不相幹的事,再次熱淚迸出,哽咽道:“皇上……”
朱元璋擺擺手,道:“國家大事,你們讀書人還是少過問吧。”說罷讓內侍取出信件,催促吳伯宗即刻出發。他還特意指出了一條線路,就是從山東出海,再上東北,並交待此信件極為機密,因此所走的線路,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吳伯宗看到朱元璋如此反複叮嚀,隻得收了信件,出宮而去。
此時,胡惟庸的耳目已遍布朝野,他很快就知道吳伯宗去見了徐達,又去見了朱元璋,心下大急,也跑過去麵見朱元璋。朱元璋看到胡惟庸急急而來,便問:“丞相又有何急事?”
胡惟庸道:“此前,臣曾向皇上言及大將軍之事,皇上不相信。昨天,學士吳伯宗又去見大將軍,兩人密謀要起兵作亂。臣身居宰輔之位,豈敢不如實向皇上告知。”
朱元璋道:“有這等事?大將軍要造反,不可能吧?此前他手握重兵,尚且沒有造反之心,現在他隻一王爺,手下幾個家丁,他會造反?徐達是不會這麽蠢的。至於吳伯宗,就是一個書呆子,跟造反也不會沾邊的。”
胡惟庸一聽,隻得道:“臣不惜得罪大將軍,實是一心為國所致。請皇上察之。”
朱元璋道:“朕知道了,你去吧。”
胡惟庸出來之後,心下大罵吳伯宗,然後立即把吳雲叫來,道:“吳伯宗居然敢到皇上那裏告發本相,你快把他抓起來,往死裏打。本相近期殺了那麽多大臣都沒事,再殺一個小小學士,算得了什麽?看看誰敢再到皇上那裏講本相的不是。”
哪知,刑部派出的捕快來到吳伯宗家裏時,吳伯宗早已沒有了影子。一問,原來吳伯宗受皇帝的差遣,出使遼東了。胡惟庸大怒,立刻下令沿途截住吳伯宗。可是誰也不知道吳伯宗走的是哪條路。
徐達很快知道吳伯宗去見了朱元璋。他知道,吳伯宗一見朱元璋,肯定會無所顧忌地揭發胡惟庸,如果朱元璋知道吳伯宗曾到自己這裏來過,以後胡惟庸事敗,自己也難以解脫。況且,他對胡惟庸也很氣憤,同時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殺了吳伯宗,於是也決定求見朱元璋。哪知,徐達還沒有動身,朱元璋的內侍已到,說有事請大將軍進宮。
徐達來到宮中,朱元璋早已在那裏等著,眼見徐達來到,就請他坐下,道:“你我既是君臣,也是兄弟,在這裏就不用多禮了。”
徐達再拜之後,這才坐下,問:“皇上宣臣進來,有何要事?”
朱元璋道:“前兩天,吳伯宗是不是找過大將軍?”
徐達聞言,不由一驚,朱元璋當真厲害,道:“是找過臣。”
朱元璋道:“他都說了些什麽?”
徐達道:“他說胡丞相目無君上,為亂朝綱,結黨營私,請臣告之皇上。”
朱元璋道:“你認為他說得對嗎?”
徐達道:“臣隻是對他說,皇上聖明,自能明察秋毫,請他不必太過激動。”
朱元璋道:“你認為胡惟庸這個人如何?”
徐達道:“恕臣直言。胡惟庸小人一個,平時窮兇極惡,滿朝文武,都已不在他眼裏,臣隻怕,其誌不止如此,請皇上務必小心為是。”
朱元璋冷冷一笑,道:“他比之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如何?”
徐達望了朱元璋一眼,看到朱元璋滿臉的輕蔑之色,便道:“豈能相提並論。皇上明鑒萬裏,臣多慮了。”
此時,胡惟庸正在相府當中,悻悻然地對吳雲道:“諒他吳伯宗也跑不了幾天。他出使遼東,也有迴來之日吧?隻等他迴來,咱們抓個正著,立即處死。隻是徐達這個人有點難辦。”
吳雲道:“直接向皇上告發,肯定是告發不了的。畢竟是他是打天下的第一功臣,還得另想辦法。”
胡惟庸道:“也隻能另想辦法了。對了,你跟徐達手下有熟悉的嗎?”
吳雲道:“此前下官常到大將軍府中,別人不怎麽認識,但跟大將軍府的門人福壽倒是認識。”
胡惟庸道:“好啊,就從福壽那裏下手。你拿這些錢財過去,全給了福壽,讓福壽主動告發徐達謀反,還怕皇上不信?哈哈,徐達一完,這天下誰還能奈我何?”
吳雲親自去請福壽到府中。福壽一到吳府,吳雲對他大是殷勤,請他進了內屋,在一張桌子邊坐下。福壽在徐達府中是個門人,地位低下,此時突然成為座上客,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更看到桌上滿是金錢珠寶,雖不說堆積如山,但堆在桌心,也是極為可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雲笑道:“福壽兄弟,這些財寶如何?你想不想要?”
福壽道:“不知大人有什麽事?”
吳雲道:“請問福壽兄弟,當今朝中,誰的功勞最大?”
福壽道:“當然是大將軍了。”
吳雲道:“對啊。我又請問一下,當今朝中,誰的權勢最大?”
福壽道:“當然是胡丞相了。”
吳雲拍手道:“福壽兄弟果然厲害。現在朝中人,但知胡丞相,誰還知徐大將軍?你跟著大將軍這麽多年,到現在仍然隻是個守門的,如果你跟了胡丞相,現在肯定飛黃騰達了。”
福壽道:“我就這麽去跟胡丞相,他能讓我飛黃騰達嗎?”
吳雲道:“隻要你做一件事,保你飛黃騰達。”
福壽道:“什麽事?”
吳雲道:“你跟胡丞相一起到皇上那裏告發大將軍,說大將軍暗中招兵買馬,圖謀不軌,所有的行動都是由你去聯絡的。其他的就由胡丞相去辦了。”
福壽一聽,不由大吃一驚。他跟徐達日久,久經戰陣,見過大場麵,所以內心雖大驚,但表麵卻不動聲色。他知道,如果現在他的神態一變,殺頭之禍立至。他搖搖頭道:“皇上會相信嗎?”
吳雲道:“皇上信不信,會有胡丞相去說。隻要兄弟這麽說,這東西就是兄弟的了。請兄弟拿過去吧。”
福壽知道,如果自己不拿,就活不出這個門口,當下站起來,向吳雲大叩其頭,謝謝他的栽培。
福壽迴到大將軍府中,立刻去見徐達,把那一堆財寶都拿了出來,放在徐達的麵前。
徐達大驚,問:“福壽,你到哪裏得了這麽多錢財?”
福壽將事情前因後果一一說出,並說:“小人孤苦伶仃,幸蒙大將軍收留,豈肯做害大將軍之事。”
徐達命將財寶收起,然後帶同福壽去求見朱元璋。朱元璋一聽,心下大怒,暗道:“搞完徐達,就會搞到我的身上了。不過,仍然讓他瘋狂一下。”他當下對徐達道:“大將軍先迴去吧。此事,仍然不要聲張。”
朱元璋知道,此時胡惟庸的勢力已經很大,朝野之中,盡是胡氏之人,要打下他,必須找到過硬的證據,不能像罷免李善長那樣,說罷就罷,更不能像以前對待劉基那樣,說你該退休了,就讓劉基從高官變成一般老百姓。因為,如此一來,他又得找一個丞相。他的目標不隻是胡惟庸,而是丞相這個傳統大官。隻有讓胡惟庸把丞相這職位搞得人盡皆恨,他才有取消丞相這個位子的理由。
胡惟庸和吳雲等了一段時間,福壽那邊一點信息也沒有,知道被福壽蒙了。兩人心下大怒,但又無可奈何。胡惟庸這時一點不把徐達放在眼裏,見到朱元璋時,仍然不斷地說徐達的壞話。他以為,即使朱元璋不信他的話,不把徐達搞掉,但這也可以搞臭徐達。隻要朱元璋不製止他誣蔑徐達,他就誣蔑下去。以前對付劉基也是如此。
他拉攏不了徐達,也搞不死徐達,就又想去收買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善長。此時,李善長已經沒有什麽實權,但作為開國第一丞相、名列功臣之首,手裏握有皇帝賜予的免死鐵券,其影響力還是非同小可的。他知道,李善長跟徐達不一樣。徐達很明智,不會跟他同流合汙;李善長雖然也很明智,但此人貪得無厭--他就是靠向此人行賄才有今天--所以收買李善長是可行的。
此時,胡惟庸手下已有一大批死黨,包括吉安侯陸仲亨、禦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一批重臣。尤其是陸仲亨和費聚是朱元璋首義時的班底,一路征戰而來,現在又手握兵柄。但這些人都難與李善長相提並論。
胡惟庸親自找到李善長。兩人寒暄之後,胡惟庸就亮出了底牌,道:“李大人於國功勞最大,可皇上卻……”
李善長被朱元璋免之後,深知朱元璋的厲害,同時,他終於也知道胡惟庸的厲害。自己以前推薦胡惟庸時,以為此人勢單力薄,平時對自己從不敢說半個不字,以後一定很好控製。哪知,胡惟庸一得勢,就渾然不把自己放在眼裏,而且這些年來,在他的經營之下,權力日增,壞事做絕,朱元璋居然不聞不問,想提拔誰就拔提誰,想殺誰就可以殺誰,活脫脫權臣一個。他這才知道,幫助一個小人,對自己真的有害無益。不過,他最想不通的是,為何朱元璋居然如此信任這個小人?這可不是朱元璋的性格啊!難道朱元璋真的從暴君變成昏君了?
李善長雖然不滿胡惟庸的做法,但也不敢向朱元璋說什麽。此時,看到胡惟庸居然敢在自己麵前說朱元璋如何如何,心下也是大驚。這可是造反的話啊!他這時既怕朱元璋,又怕胡惟庸,忙道:“老夫當年幸得追隨皇上,賴皇上洪福,也有些許功勞。但大明龍興之後,皇上論功行賞,老夫已大受恩澤。皇上知遇之恩,終身不敢忘記。請丞相代為向皇上致謝。”
胡惟庸一聽,就知道李善長是老滑頭,不敢讓自己再說下去。他知道,自己再怎麽說,也不會說動這個老家夥了。但他仍然不灰心。不把這個老家夥拉下水,以後的事還是不好辦。
他沒有辦法說服李善長,但他有辦法說動李善長的弟弟。李善長的弟弟叫李存義,也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李存義跟李善長不一樣,看到大利在眼前,便什麽也不顧了。胡惟庸叫李存義迴去說服他哥哥。哪知,李存義才一提此事,便被李善長狠狠地斥罵了一通。
可胡惟庸早就看準了李善長的弱點,叫李存義不要怕被李善長罵,他越罵你越說,說得久了,他就會疲勞了。
果然,不久李善長就對李存義道:“我老了,什麽也做不成了。等我死後,你們好自為之吧。”
胡惟庸一聽,哈哈,這個老頭終於給拉下水了。現在你朱元璋還有什麽人?就那個徐達了。可現在徐達還有什麽用?他是曆史上很猛的軍事家,可手下沒兵,還不是平民百姓一個。
胡惟庸更加囂張了,幾乎所有的奏折都直接留在中書省裏,由他批閱。朱元璋基本成了失業人員。但這個失業人員沒有閑下來。他到處派出人員,四處打探胡惟庸的活動的進展情況。他知道,胡惟庸已經玩得要接近他的底線了。但他也很鬱悶,目前還找不到能讓他把胡惟庸直接置於死地的證據。不過他相信,隻要他舍得再忍、再等,胡惟庸這樣的小人是不會沒有把柄給他拿住的。
胡惟庸這時也超級自信,你朱元璋再怎麽牛,你可以打敗陳友諒,可以打敗張士誠,可以把元朝趕到大漠之北,可以把劉基這樣高智商的人折磨得要死不活,可以任意擺平李善長這樣的人,可是一碰到我,你就沒轍了。現在你朱元璋你除了皇帝的稱號外,還有什麽?他徹底看不起朱元璋了。
但他又覺得這個朱元璋也不是好惹的。雖然這幾年來,朱元璋放手給他大權,朝臣裏的生殺予奪全由他主張,但他卻仍然能時刻感到朱元璋的巨大存在。就是這個感覺讓胡惟庸心裏很不好受。每有重大的事時,他還是不得不跑到朱元璋那裏匯報。
在胡惟庸的心裏總有個打算,終有一天不是他向朱元璋亮出底牌,就是朱元璋向他亮出底牌。他很想盡快向朱元璋亮出底牌,可他卻沒有想到,朱元璋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朱元璋早已接報,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已徹底成為胡惟庸的死黨,正為胡惟庸收集軍馬。他又接報,現在胡惟庸跟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勾結,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朱元璋已經忍無可忍。但他仍然需要找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既不能牽涉太大,又要置胡惟庸於死命,一招將他製住。
朱元璋知道,他要等的這個機會實在是不好找的。現在所有的人都已經被胡惟庸網羅,自己在朝中真的沒有什麽得力的幫手。然而,他還是抓到了這個機會。
胡惟庸有個兒子乘馬車出去遊玩,不小心從車上落下,被車輪軋死。胡惟聞之,又驚又怒,直接下令將馬夫死殺。胡惟庸專權以來,殺了很多人--這人都是朝中大臣--朱元璋基本不聞不問,好像他殺的不是人,而是其他動物。但這一次,朱元璋卻過問了。
也就是第二天,胡惟庸的丞相府前來了兩個黃門。門人一看就知道是皇帝差來的,忙把兩人請了進去,直接麵見胡惟庸。兩人看到胡惟庸之後,也不等胡惟庸說話,直接叫道:“胡惟庸接旨。”
朱元璋已經好久沒有派人過來向他傳達聖旨了,現在突然派人過來,弄得他心裏很不高興,但他仍然跪下來。可這個聖旨也隻是口頭聖旨:“胡丞相處死車夫一事,有違律法。請丞相進宮麵聖,說明清楚。”
胡惟庸這才知道,問題真的嚴重了。往時他殺人,即使有人告到朱元璋那裏,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可現在一個車夫,他居然要過問,而且還直接派人叫自己過去說明情況。他雖然下決心要把皇帝拉下馬,而且覺得現在朱元璋已經勢單力薄,隻要自己一發號令,就可以讓朱元璋真的又變成“淮右布衣”了。哪知,朱元璋一個口頭通知,就讓他覺得心頭栗然,什麽也不想就跟著這兩個黃門就上車出去了。
來到宮中,朱元璋坐在那裏,一副冷然的樣子。胡惟庸行過禮,朱元璋也不叫他平身,隻是嘴裏哼了一聲,算是知道他來了。
胡惟庸這時心虛異常,把事情的前因後果都向朱元璋說了。最後,他大倒苦水:“小兒向來聰明孝順,突然遭此橫禍,臣悲憤之極。臣查了一下,是車夫趕馬過快,導致小兒墜落而死。臣一時激憤,未經有司,便殺了車夫。請皇上體諒臣喪子之痛……”
胡惟庸在那裏說了大半天,額頭上的汗珠一顆比一顆大,而且他那雙撐著地麵的手臂也越發顫抖得厲害。但朱元璋卻一言不發,隻是用那雙老辣而又冰冷的眼睛盯著他,嘴巴閉得緊緊的。
胡惟庸已經多年沒有看到朱元璋這個臉色了。胡惟庸別的本事不高,但察言觀色的本領是很厲害的。當年,朱元璋在聽劉基說話時,是這個臉色;在聽李善長說話時,也是這個臉色;最後,這兩位老人都被迫離開了權力中心。不過,當劉基他們說完話後,朱元璋還是給他們說幾句好話,算是安撫,可現在他在朱元璋的眼神中,絲毫看不到安撫的跡象。
他暗自道:“難道我的下場會比劉基他們還慘?”想到這一層,他突然想到朱元璋絕對不是一個仁慈的人,更不會是一個念舊功的人。劉基、李善長幫他打天下,最後下場都那麽慘,比起他們來,自己既沒立過大功,連跟朱元璋的交情也沒有多少,他能寬大自己嗎?想到這一節,他的汗水已經把裏麵的薄衫濕透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還想講一些話,可實在講不出了。朱元璋不講話,他也不出聲。大殿之上,空蕩蕩的,一片寂靜。朱元璋高高上坐,神色木然,一動不動,更像是一尊威嚴的雕塑。胡惟庸跪在地麵上,全身發顫,臉色發白。
胡惟庸覺得自己就快崩潰了,他盼朱元璋能說出什麽話來,讓這個大殿裏有個聲音,減輕一下自己內心的恐懼感--哪怕遠在帷帳後麵的小太監能搞出什麽聲響來也好;即使就是放個響屁,也勝於無。可是,太監沒有聲響,朱元璋也沒有作聲。朱元璋隻是靜靜地看著他,觀察著這個曾經得意忘形的小醜。這個小醜在他的眼皮底下,足足表演了七年,把朝廷玩得雞飛狗跳,連他朱元璋也不放在眼裏了,現在老子就要讓你的表演結束了。
朱元璋心裏冷冷地道:“胡惟庸,按朕的本意,你哪能當這個丞相?你這麽囂張,朕早就該殺你了。可是朕卻讓你活到現在,把持朝政到現在,那是因為朕另有深意啊!算起來,你是為朕立了功的,這朕不會忘記,但朕必須殺死你。”
朱元璋站了起來,直接走到胡惟庸麵前,讓胡惟庸直接就跪在自己的腳前。他俯視著這個小人丞相,突然覺得有點悲哀:自己堂堂一個明君,卻重用了一個奸惡之臣。後人在評說時,又該如何?他想到這裏,不由大怒起來,牙齒咬得咯咯作響。胡惟庸聽到了這個咬牙切齒的聲音。
胡惟庸心下大駭,叫道:“皇上……”
朱元璋隻恨恨地道:“殺人償命,自古已然。”談完便邁開步,離開大殿。
胡惟庸全身癱軟在地,望著朱元璋離去的背影,知道自己這些年來,把朱元璋看得太低了。他根本沒有想到,朱元璋可是曾帶著千軍萬馬,橫掃天下,讓多少英雄都在自己麵前轟然倒下的一代豪強啊!可以說,朱元璋的麵前,屍骨如山,血流成河;朱元璋的來路,艱險異常;但他從不懼怕過任何敵人。他能怕你這個胡惟庸嗎?
胡惟庸這才知道,劉基他們會被自己拿下,並不是他們比不過自己,而是他們比不過朱元璋。連劉基那樣的大才都自知比不過朱元璋,他能比得過嗎?在這個世界上,誰跟朱元璋作對,誰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胡惟庸嚇得魂飛魄散,以為朱元璋很快就會要他的命,然而過了幾天,卻再也沒有聽到朱元璋的聲音。胡惟庸的恐懼期馬上過去,以為是朱元璋頭腦不過是突然發熱,把他叫去罵幾句而已,於是膽子又全麵恢複。
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國使團來南京向大明進貢,胡惟庸再次把對朱元璋的藐視表現了一次。他居然沒有向上奏報朱元璋。朱元璋是什麽人?他表麵上讓胡惟庸上躥下跳,好像大權在握,其實胡惟庸的一舉一動,全在他的掌握之中。當占城國的使者出現在南京城時,他就知道了這迴事。
朱元璋大怒,召來胡惟庸和汪廣洋,厲聲責問,這是怎麽迴事。上次被朱元璋當麵斥,胡惟庸嚇得要差點當場小便失禁,可是過後什麽事也沒有,就以為朱元璋隻不過是聲音大一點、表情嚴厲一下而已,於是大起膽子,沒有向朱元璋認錯,而是說:“臣也不知此事,全是禮部沒有上報。臣請問禮部之罪。”
朱元璋又把目光投向汪廣洋。汪廣洋本來有點水平,可是因為鬥不過胡惟庸,在左相上不敢有所作為,被革除相位,放逐廣州。後來,朱元璋又把他提上來,哪知,他仍然什麽事也做不成。劉基說他沒水平,他還真的沒水平起來了。朱元璋看他的時候,不由又想起來劉基的話來,覺得自己又輸給了劉基一次。
這時汪廣洋的腦子已經不會自己轉動了,隻是看著胡惟庸的臉色辦事--胡惟庸說是禮部的事,那就讓禮部去承擔這個責任吧--於是道:“胡丞相說得極是,是禮部擅自處理此事,我和胡丞相都不知道。請皇上明察。”
朱元璋大怒,心想,“這事還用明察嗎?你們兩個是什麽人,禮部那幾個人敢不怕你們?”當下厲聲道:“既然禮部可以如此擅權,要你們何用?”大喝一聲,兩邊力士出來,竟把汪廣洋當場拿下,然後下令處死。接著他又下令,把所有與此事有關的人全部抓起來。
胡惟庸一看,朱元璋原來還是像以前那樣威猛,殺起人來一點不拖泥帶水。汪廣洋這罪好像也不至死吧,但朱元璋就把他處死了,而且還不斷地擴大化。隻要再擴大下去,就會擴大到自己的頭上。再想起此前他說的那句“殺人償命”的話,自己是完全有可能步汪廣洋後塵的。
胡惟庸這才知道,朱元璋是真的把刀子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砍下隻是時間問題了。現在他不管如何向朱元璋求饒也是無濟於事了--小人出身的胡惟庸在這方麵對朱元璋的看法是十分正確的。
胡惟庸決定舉事,派人把塗節等人找來,要他們舉兵。然而,當他的使者去找塗節時,塗節並不在家。此時,塗節正跪在朱元璋的麵前。他現任的職務是禦史中丞,位高權重,向來是胡惟庸的頭號死黨。朱元璋老早就知道兩人的關係,他之所以敢於放手讓胡惟庸亂來,什麽也不管,就是看準了這夥人的小人之心--那雙眼睛隻盯著利益,又都貪生怕死,是成不了什麽事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果然,塗節在朱元璋冷酷的目光之下,片刻便覺得不寒而栗。朱元璋隻是把塗節叫來,同樣一言不發。塗節終於忍不住了,問:“皇上宣臣進來,有何聖諭?”
朱元璋隻是冷冷地道:“把你該說的都說出來。”
塗節一聽,頓如五雷轟頂。他是胡惟庸集團的核心人物,胡惟庸所作所為,他無不與聞。他也跟很多要謀反的人一樣,平時最怕的就是密謀敗露。現在聽到朱元璋如此一說,看來這個密謀已經敗露了。他在片刻之間,就把朱元璋和胡惟庸進行了一次快速比較,覺得胡惟庸比起朱元璋來,那是相差萬裏,胡惟庸必敗無疑。於是,他就隻好和盤托出,爭取立個大功,保住腦袋,甚至保住榮華富貴。
朱元璋在他說完之後,點了點頭,道:“你忠心可嘉,接下來你就幫聯絡大臣,一起揭發胡惟庸謀反之事。”
塗節一聽,立刻大汗淋漓。朱元璋這一招太厲害了,如此一來,胡惟庸七年來的經營、網羅的所有鐵杆會在短期內全部瓦解。
在胡惟庸在磨刀霍霍的時候,他的那些死黨都在排著隊向朱元璋告發他的罪行。告發的信件已經堆滿朱元璋的案台。朱元璋看著堆積如山的信件,那張難得一笑的臉這時終於掛起了微笑。朱元璋終於下令,立刻處死胡惟庸。
胡惟庸做夢也想不到,朱元璋的動作居然這麽快,出手居然這麽狠,容不得他有片刻喘息之機。連他的丞相之位都沒有宣布停止,刑部的人就已經在黃門的帶領下,直接把他抓起來,連問都不問一聲,就連同塗節一起押赴刑場開斬,並誅滅三族。
胡惟庸這才知道,自己跟朱元璋鬥,實在是太不自量力了。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走到這一步,全是朱元璋故意放縱的結果。朱元璋要殺的不是他胡惟庸,而是丞相這個職務。他之所以選擇胡惟庸,原因跟李善長一樣,就是胡惟庸是幹不成什麽大事的,是可以隨時打倒的。更有一點,胡惟庸是個小人,容易幹出大量讓人不齒的壞事,所結之果全是惡果,最後處理起來,也能夠順天意、民心。
朱元璋這一次下手真的太狠,所有與胡惟庸有過瓜葛的全部都殺。所有的審問也隻是簡單操作一下,然後從重、從嚴、從快,而且以此為契機不斷擴大化。先是與胡惟庸同謀的要殺,然後繼續深入追查,嚴刑逼供--你不把另外同謀的供出來,就繼續打你,被打得難以忍受了,就隻得想到誰就供出誰。大量本來與此無關的人也被拉了進來,最後也都被押赴刑場。更可怕的是,這個案件朱元璋一直沒有叫停,從洪武十三年開始,連續幾年都沒有完結。
朱元璋大開殺戒,一時朝中群臣無不心頭栗然,大氣都不敢出。他再次把大權收歸手中,心頭極為暢快。他的目的達到了。他在處死胡惟庸的同時,就宣布進行一項改革:廢除丞相這個職位,以後誰也不能再當丞相了。
朱元璋怕他的兒子又會恢複這個職位,後來還下了一道詔書: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