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朱元璋在軍事上可謂節節勝利,因此即使偶有不順,也不怎麽在意了。稱帝之後,他開始把大量精力放在行政管理上麵。由於他占領南京時,就已經意識到治國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手下也網羅了一大批文官,為大明王朝政府機構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但是,朱元璋此時的心態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了。他任命這些文官時就已經充分考慮到,如何限製他們手中的權力。他認為,一個皇帝最悲哀的就是大權旁落,自己坐在皇帝寶座上,卻形同傀儡。
他清醒地認識到,要讓這些高層管理人員永遠聽他的話,他就必須牢牢控製住他們,隻給他們辦事的權力,而時時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嚴密的掌控之下。於是,他擴大了禦史台的權力,讓禦史台的官員們充當政府官員的監督員。
朱元璋在任命丞相時,沒有做過太大的思考,就問了劉基。劉基不願當,那就讓李善長當。反正誰當,也有他在那裏控製,大政仍然從他那裏出來。但禦史台的第一號人物禦史中丞的人選卻讓他很費腦筋。
經過思考之後,他決定讓劉基擔任。劉基確實如他自己所說,疾惡如仇,看到不順眼的,決不妥協。隻有讓如此又有智慧,又剛正不阿的人當這個言官首腦,才能鎮住那些功臣。要知道,現在政府裏麵,從李善長以下,誰不是功勞一大堆?這些人的性格誰不牛得沒有譜?你要是比不過他們,他們能服你嗎?而且,你敢於跟他們硬碰硬嗎?如果不敢,那這個言官的職位如同虛設。朱元璋讓劉基任禦史中丞後,長長地鬆了口氣。
其實,劉基當禦史中丞的另外一種作用,是朱元璋不好講出口的。朱元璋起於微末,靠的全是淮西老鄉,功臣裏麵功勞最大的那幾個人,都是他的老鄉。這些老鄉進入南京之後,形成了一個權力集團,當時人們叫“淮西集團”。朱元璋也跟很多人一樣,家鄉觀念極為嚴重,剛看到這個集團的出現時,心裏大是高興。哪知,過了不久,他就發現了問題。
朝中的大臣個個都圍著李善長轉。李善長才當了幾天的丞相,就儼然成為淮西集團的領袖,即使在上朝當中,大家也都看著李丞相的臉色做事。此前的李善長很會夾著尾巴做人,向來小心謹慎,可當了丞相之後,傲慢之色溢於言表,與此前的李善長大相徑庭。
朱元璋每次看到李善長這個神態就心頭一緊。他是打拚出來的皇帝,又是起於微末的雄主,內心最底層墊著的是“自卑”兩個字,哪容得李善長這麽囂張?最好讓劉基來管管他。
劉基不是淮西集團的,跟他交往密切的基本都是浙東人士。他們雖然人手不多,但也被人家稱為“浙東集團”。那就讓浙東集團來製衡一下淮西集團吧。
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群臣中最大的就是丞相,所以大家都努力巴結李善長,不斷地向他行賄。李善長這時也表現出巨大的錢財之好,誰給他送錢,他就讓誰當官。
胡惟庸本是個縣官,算起功勞來,那是沒有多少的。但他送的錢多,因此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大力提拔,最後進入中書省,進入了權力核心。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看不過眼,對李善長提出了批評,李善長大怒,發誓一定要把這兩人拿下。
李善長也知道,他剛即相位,若驟然殺人,朱元璋是不會放過他的。於是,他想了個辦法。在一次和朱元璋的聊天當中,他對朱元璋說:“皇上征戰多年,席不暇暖。現在天下太平,也該行樂一番了。”
朱元璋一怔,望了望李善長。此前,曾有元朝舊臣勸他及時行樂,頗中其意,後來劉基當麵直諫,這才讓他懸崖勒馬。他雖然對劉基大大感激,但內心總是有所不甘,李善長自是看在眼裏。此時看到朱元璋怔怔地望著自己,便笑道:“伯溫先生當日勸皇上不得行樂,是鑒於當時的形勢。那時北胡未滅。現在是什麽時候了?所以,即使伯溫知道,也不會說什麽的。”
朱元璋一聽,那張向來嚴峻的臉這才鬆了下來,道:“隻是,隻是……”
李善長笑道:“皇上是怕親自去找美人不大合適吧?這大可不必擔心。臣聞熊宣使之妹,天姿國色,可充後宮啊!”朱元璋一聽,不由大喜,即令熊美女進見。
員外郎張來碩對朱元璋道:“熊氏已經許給楊希聖,皇上如此一來,於理不妥。”
朱元璋一聽,不由大怒。老子當了皇帝,居然連納個美女進宮也於理不妥,當場下令叫力士過來,抓住張來碩,然後大聲叫道:“把這家夥的牙齒給朕打落下來。”
但見力士把張來碩按倒在地,然後以刀柄擊嘴。慘叫聲中,張來碩滿嘴噴血,然後一把牙齒吐了出來,落在地上。張來碩已經昏了過去,朱元璋猶自憤然不已。旁邊幾人無不兩股顫顫。
李善長當即奏道:“皇上,楊希聖與李飲冰近來頗有弄權不法行為,請皇上處置。”
朱元璋盛怒之下,也不及細想,立即下令:“將這兩人交丞相法辦。”
本來處理犯人並不是丞相的權限,但現在朱元璋卻要李善長處理這兩個人。李善長大喜過望,叫人把這兩個帶上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飲冰才一上來就大罵李善長是奸臣。李善長大怒,喝道:“本相奉皇上之命審你,你罵本相,就是罵皇上。來人--”
幾個衙役、衝了過來。李善長指著兩人道:“按律在這兩個人犯臉上施以黥刑。”
衙役們把兩人綁起來,然後在他們的臉上刺上“奸詐百端,譎詭萬狀,宜此刑”幾個字。
那李飲冰強硬至極,剌完字之後,仍然罵不絕口。李善長怒極,下令以刀割其雙乳。李飲冰胸前大量流血,片刻即死。李善長哈哈大笑,指了指楊希聖對衙役道:“此人死罪可免,但活罪不能免!”他下令把楊希聖的鼻子削掉:“看你還想跟皇上爭美女嗎?”
朱元璋本來也不是好色之徒,把熊氏納入宮中之後,沒幾天就覺得不妥。他堂堂一國之主,向以開國明君自居,竟然做出這種山大王一樣的勾當來,於名聲是大大的不利。於是,又下令把熊氏帶出宮,而且一定要她嫁給被割了鼻子的楊希聖。
經此一事,大家都怕了李善長。但楊憲很氣憤。楊憲是劉基的副手,也屬於“浙東集團”,向來受“淮西集團”的氣。他氣憤地找到劉基,道:“大人,李丞相才當幾天的丞相,就如此猖狂,實非大明之福啊!如此用刑,跟桀紂何異?”
劉基長歎一口氣,道:“這是皇上讓他搞的,咱在此事上奈何不了他。”
未幾,朱元璋出汴梁,部署北伐軍事。此前,每當朱元璋出征前,基本都帶著劉基,而讓李善長獨自一人當留守,但這一次,朱元璋卻讓劉基跟李善長一起當留守。
李善長一看,就有點不高興了。一個人留守還不夠,為什麽要留兩個人?劉基是禦史中丞,禦史中丞並不管政事啊。但這是朱元璋的安排,有什麽辦法?隻得跟劉基一起留守。劉基什麽話也不說,繼續做他的本職工作。
沒幾天,有個叫李彬的犯了事,被劉基抓了個正著,一查之下,死罪。本來劉基也把此案當成個普通案件,哪知他迴到家時,李善長卻來求見。
劉基把李善長請進來。兩人坐定,劉基問:“李大人有何事要指教啊?”
李善長笑了笑,道:“豈敢,豈敢!下官也知道先生是爽快之人,也就直說了吧。下官此次來是為了李彬。”
劉基道:“我查了一下,李彬所犯之事,確實不輕,按律當死。”
李善長向劉基施了一禮,道:“不瞞先生,李彬是下官之親。請先生看在下官的薄麵上,放過他一次。”
劉基麵色一變,道:“丞相此言差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現在大明方興,正當嚴刑峻法,以定天下。哪能因為丞相之親,而法外徇情?這幾條刑律也是丞相與劉基共同製定的。如果隻此一事,還請丞相不用管了,本官會依法行事。”
李善長臉色大變,道:“先生真的要殺李彬?”
劉基道:“不是劉基要殺他,是法律要殺他。”
李善長大怒,可他知道劉基的性格,連皇上決斷過的事,他都敢聲色俱厲地否決,直到朱元璋收迴成命,何況這些法律條文的製定,自己從頭到尾都參與了,現在劉基依法辦事,他還有什麽話能講?李善長拂袖而起,冷笑而去。
劉基隻是說了一聲:“送客!”
劉基知道李善長是不甘罷休的,於是寫了份奏折,派人送到汴梁,問朱元璋李彬是否可殺?
朱元璋本來就是個很刻薄的人,看到有人敢於犯他定的法,哪能放得過?當時想也不想,立刻做了迴複:李彬該正法!
李善長正要想辦法說通劉基,可辦法還沒有想出來,卻得到朱元璋對劉基奏折的迴複。他一看之下,隻氣得暴跳如雷:“劉基你這個老家夥,居然把這事捅到皇上那裏了。皇上這麽一批複,我再怎麽有本事,李彬也是死定了。”
李彬死也就死了,可是大家個個都知道,李彬是他的親信,現在連一個親信也救不了,他這個丞相還有什麽用?大紅大紫的淮西集團是鬥不過浙東集團的。
李善長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他開了個會,把所有的留守人員都召集過來,然後對大家說:“自三月以來,京師一直不雨。算起來,已連續數月幹旱,百姓叫苦連天。本相認為,此乃天有所厭。故此,我們必須大施仁政,以報上天之德。”
他說過之後,望望劉基。劉基沒說什麽。李善長繼續說:“所以,本相想近期赦免一批人犯,示仁於天,以求甘露。如此一來,天必降雨,人民獲救。”
其他人一聽,都說:“丞相所言極是。現在殺人,肯定不祥。隻怕老天怪罪下來,天再旱下去,就不得了了。”
李善長對劉基道:“先生精通天文,想必比我們更知此節之厲害吧?”
劉基道:“如果不殺死刑犯,天必不雨!”
李善長一聽,當場發呆,這才知道劉基真的太厲害了。因為不殺李彬,所以天不雨。隻要一殺李彬,天就下雨。在沒有殺李彬之前,劉基是穩操主動權的,剩下的就隻有殺李彬了。殺完李彬之後,再不下雨,李彬死也是死了,你再怪罪劉基,也拿他沒有辦法。何況,朱元璋向來倚重劉基,豈肯為了一個犯了死罪的李彬而降罪於劉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善長一時臉色慘白,看著劉基一臉嚴峻地下令斬李彬,心頭怒火大熾,但也隻有怒火而已,終究救不了李彬。果然,殺了李彬之後,天仍然不下雨。於是,李善長就天天向朱元璋告狀,說劉基濫殺,惹怒上天,現在上天降罪大明。其他大臣也跟著一哄而上,個個都向朱元璋告劉基。這些人都知道,劉基嚴格執法,於他們這些人將大大不利,不把劉基扳倒,他們就永無寧日。
其實,朱元璋的內心也很矛盾,他對劉基的心情也極為複雜。朱元璋起於微末,少小時受盡苦難,內心極度自卑,後來事業大成,內心又充滿了妒忌。他雖然很少動聲色,發現人才時,也大加重用,但他的心頭老是想超過別人。一旦覺得這個超越難以實現,他就會殺機頓起。
開始,劉基對朱元璋的這個心態並不怎麽了解,他隻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很刻薄而又心狠手毒的人,兇殘無比。但他以為,隻要自己忠心耿耿,那麽朱元璋也不會把這種兇殘加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當看到這些大臣不斷地攻擊自己時,他很不在乎。可當沈萬三事件發生時,劉基終於知道,朱元璋的嫉妒之心實在已接近病態。
朱元璋覺得南京城牆太過破舊,欲修南京城牆,但苦於資金緊缺。江南首富沈萬三知道後,立馬自薦,說可以為朝廷分擔一半資金。朱元璋當時大喜,即與沈萬三約定,把城牆分為兩半,沈萬三承擔一半的工程量,朝廷承擔另一半的工程量。
沈萬三很高興,覺得自己能為朝廷分憂,實為千古以來最為榮耀的商人。他把全部精力投入進去,親自加班加點,幾乎天天來到工地,督促工匠們。最後完工時,居然比朱元璋還提前三天。
朱元璋召見了沈萬三,在群臣前麵大力表彰了一把,當麵笑容滿臉地道:“沈先生以巨資獻國,有商如此,實大明之幸也。”
群臣都齊聲高唿萬歲。在朱元璋接受這些山唿之時,劉基也在其中。他突然看到朱元璋的臉色冷峻異常,不由心頭一凜,念頭一轉,立刻知道了朱元璋此時的心情。他當時想,沈萬三此後的生意看來難做了。
朱元璋在表彰沈萬三時,內心很鬱悶。自己堂堂一個開國皇帝,修建城牆居然比不過一個生意人?朱元璋生於亂世,對生意人向來十分不滿,此時又輸給一個商人,心情自是十分不愉。他看著沈萬三滿臉得色而去,看到群臣都向沈萬三祝賀,心頭的氣越來越多。
沈萬三當然不知道朱元璋的這個心態,滿臉榮耀地迴到家裏,比衣錦還鄉還要興高采烈。有人對他說:“沈先生,你連南京孤城牆都可以修,可你居住的這條蘇州街破爛成這個樣子,你就修不了?”
沈萬三哈哈大笑:“我現在就修。”
沈萬三這時做工程上了癮,說修就立刻動工,而且工期很快。很多人都來觀看他修路,都對他讚不絕口。他覺得臉上容光煥發,但卻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正有一雙陰冷如霜、其利如刀的眼睛正盯著他。這個盯著他的人就是朱元璋。
當蘇州街建成之日,大小名士都到沈府祝賀。突然外麵來了一隊人馬,當先那名官員下馬,大聲唿喝:“沈萬三接旨!”
大家一聽,以為皇上的表彰又到了。沈萬三跑到庭前,跪下領旨。
來人張開聖旨,大聲念著:沈萬三擅掘山脈,取茅山之石,以補街心,動搖大明根本。著員即刻查辦。欽此!
沈萬三一聽,一呆之後,癱倒在地,他那聲“冤枉”也隻在口中轉了幾圈,卻叫不出來。幾個衙役衝上來,給他戴上木枷,解押而去。適才猶自熱熱鬧鬧的喜慶場麵片刻之間便被一團恐怖氣氛包圍。前一刻,還意氣風發的全國首富,眨眼之間便成階下之囚。
挖了幾片石頭,居然也是犯罪?而且看那架勢,其罪不輕啊,一時間民心惶恐。
朱元璋把沈萬三投入大牢之後,心裏很爽:“看是你厲害還是我厲害?一個商人,居然也敢跟天子比?商人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天子是富有四海啊!”朱元璋滿臉笑容地迴到內宮。
馬皇後早就知道這件事,看到朱元璋迴來,就問:“臣妾聽說皇上把沈萬山抓了起來?”
朱元璋道:“正是!”
“往下如何處置?”
“按律處置。”
“看來皇上是要把沈萬三殺頭了?”
朱元璋道:“這些商人,奸狡無比,早就該殺了。”
馬皇後歎道:“沈萬三之死,罪不在茅山石,而在於修石頭城。”朱元璋一聽,不由一怔,望著馬皇後,默然良久。
馬皇後道:“連我一個婦人之見,尚能念及至此,天下賢士難道不知?皇上這一刀砍下去,暴君之名,隻怕實至名歸了。”
朱元璋臉上一紅,道:“那我不殺他便是。隻是他富可敵國,實為不祥!”
馬皇後道:“國家立法,是懲罰那些犯罪行為的,不是懲罰所謂的不祥啊。民可富國,不祥在民,與國何幹?”
朱元璋一聽,也無話可說了,便下令放了沈萬三。但死罪可免,活罪還是有的--杖戍雲南。大家看到沈萬三從牢裏出來,一身是傷,已經奄奄一息;又見他仍然在差役的押解之下,往雲南而去,不禁唏噓。南京離雲南有多遠,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即使是尋常壯漢,要跑到雲南一趟,也是極不容易,他那個樣子能到雲南嗎?不久,南京城裏的人就得到消息,沈萬三在半路上死了。
很多人對沈萬三的遭遇都大惑不解:他到底是有功之人啊,為什麽最後卻送掉了性命?但劉基卻心下雪亮。他知道,朱元璋此時心頭的嫉恨已經堆積太多了。他要是覺得誰比他更強,他就得讓誰消失。現在還有誰比他更強?劉基想到這一層,心中一片恐怖。
從龍灣之戰開始,劉基就與朱元璋共同決策。朱元璋看到的地方,他劉基同樣看到;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地方,他劉基也想到了,他的才能遠遠超過了朱元璋。如果朱元璋不嫉恨,他還是朱元璋嗎?這個嫉恨與對沈萬三那個嫉恨相比,那簡直是皓月之明比之螢火之光。朱元璋處置了沈萬三,這個嫉恨心態就完全暴露在劉基的麵前了。
劉基不寒而栗。他這才知道,現在以李善長為首的群臣不斷攻訐自己,其實是另有原因的。如果朱元璋不答應,他們敢再這麽猛攻自己嗎?朱元璋是在故意放縱這些人對他進行攻擊。隻等水到渠成,他就是第二個沈萬三了。沈萬三之罪說起來還是莫須有,還是朱元璋自己羅織的,一點不過硬,而自己的這些罪行,是大部分朝臣舉報的,朱元璋要坐實起來,那簡直是易如反掌。
劉基慢慢地梳理了一遍朱元璋對自己的態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找來劉基,說劉基功可比張良,應該封公。可劉基知道朱元璋並非善類,而且目前朝中淮西集團太過強大,因此就謝絕了朱元璋的好意,隻要了個伯爵,而且俸祿還是伯爵中最低的,隻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為四千石。兩人之差,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劉基是淮西人士,他再怎麽堅辭,估計朱元璋也是不允的。但因為自己是浙東派的,所以自己一表示推辭,他就同意了。他終於知道,以前由於打天下的需要,朱元璋恨不得自己天天睡在他的身邊,幫他解決難題;現在天下打到了,他其實早已不願自己老在他麵前出現。
他知道,如果他還在這裏混下去,他的末日就將近了。於是,他想了個以退為進的辦法。當時,正好他的妻子死去,他便借機向朱元璋請假,把禦史台的事務全交給楊憲。朱元璋爽快地答應了。在他離開之前,正好朱元璋在著手第二次北伐,並想把首都定在鳳陽,於是便向他征求意見。可惜,聰明如劉基這般的人,也有自己的致命弱點,這次他仍舊沒有斂鋒,反而再一次把自己的性格和智慧表現了出來。第一,他堅決反對在鳳陽建都;第二,他提醒朱元璋小心王保保,此次北伐當以守為攻,否則日後禍事無窮。
第一條朱元璋當場采納;但第二條,朱元璋卻不采納。朱元璋以為,元朝北遁,已是強弩之末,王保保不過爾爾,以前不怕,現在為什麽要怕他。然而事實證明,劉基確實是天才,朱元璋又輸了。
當徐達他們班師迴朝時,徐達主動告罪,但朱元璋隻是笑了笑,並沒有處分。本來,馮國勝和傅友德取得了勝利,理當有賞才是,可是為了照顧徐達的麵子,朱元璋同樣沒有給馮國勝什麽獎賞。
雖然算起來,北伐沒有取得預期的目的,但把北元猛打了一頓,他們元氣大傷,看來也沒有什麽作為了。朱元璋下令邊防各路將領日後以防禦為主,不必再進攻,即使北元再犯,也不會有什麽事的。
雖然朱元璋覺得自己又輸給了劉基,心頭對劉基的嫉妒更深了一層。但朱元璋畢竟是一個雄主,他對劉基隻是嫉妒,卻深刻地知道劉基對他忠心耿耿,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大才。他可以暫時放過劉基,也放過打了敗仗的徐達,但卻對李善長越來越看不順眼了。
李善長動用淮西集團所有的力量把劉基擠走後,他覺得自己勝利了。劉基你不是足智多謀嗎?現在怎麽了?還不是給我們趕跑了。其實,他們高興得太早了。
劉基是給他們趕跑了,可是楊憲還在。楊憲正是劉基留下的一顆棋子。劉基走的時候,讓楊憲接管自己的工作。楊憲是劉基的鐵杆,也跟劉基一樣認死理,而且也很有謀略。他接過劉基的班之後,立即著手對李善長的反擊工作,這正是劉基之計。劉基自己樹大招風,一舉一動會牽動無數人的目光,實在難以成功。倒不如讓楊憲出手,暗中搜集黑材料,突然反擊,出其不意,贏麵會大增。
楊憲深得劉基的器重,同時也很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對楊憲搜集臣下情報的能力極其讚賞,所以隻要是楊憲報上來的,基本都點頭稱是。
楊憲進入中書省之後,權力大大地增加了,沒多久就搜集到了李善長很多黑材料。現在看到朱元璋對李善長已不爽了,便馬上抓住機會,果斷出手,向朱元璋告發。
朱元璋聽了楊憲的報告,對李善長的不滿也不斷增加,由對李善長臉色難看上升到對他進行指責。
李善長被朱元璋一指責,立刻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完結了。他當然不願坐等楊憲繼續打擊下去,於是他的反擊也開始了。
李善長不是蠢人,把這事的前因後果想了一遍之後,馬上知道是劉基老奸巨猾,自己隱藏幕後,讓楊憲出手把自己打倒。他知道,現在自己再正麵出擊,為時已晚。因為雖然表麵上說是楊憲打倒他,其實是朱元璋在打倒他。既然朱元璋要打倒他,他再怎麽掙紮也是死路一條。於是,他也向劉基學習,在朱元璋出手之前主動退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元璋知道,要把李善長打倒,還不能由自己親自動手,還必須由李善長的政敵出手。楊憲當然是李善長的政敵,但資格遠遠不夠。劉基的資格才夠。於是,他又把劉基請了迴來。當劉基迴來時,大家才知道劉基是真的足智多謀,整個淮西集團就這麽給他幹下去了。
在劉基迴來的時候,朱元璋召見了他。朱元璋這時不再有什麽隱瞞,直接向劉基提問:“李善長器量才具,難以勝任,朕欲易相。先生以為如何?”
劉基說:“李丞相不但功高,而且協調群臣,甚是得當,不宜突然易相。”
朱元璋道:“他多次排斥先生,朕看,先生也不必為他求情了。朕想了想,罷相之後,先生當右相。”
劉基急忙道:“易相如換柱,必得大木方可換柱。臣隻是小材而已,哪能當得丞相?”
朱元璋道:“那先生以為哪位可以擔當此任?楊憲如何?”
劉基一聽,立刻就知道,朱元璋還在試探自己,便道:“楊憲有相才,但缺少為相的器量,仍然不堪大任。”
朱元璋的眼睛微微一眯,覺得劉基雖然已老了,胡子一片花白,但隨機應變之能依然如故,又道:“那汪廣洋如何?”
這個人仍然不是淮西集團的。到了這個時候,劉基的應對就輕鬆多了,道:“此人器量褊淺,比楊憲都不如。”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基鬆了口氣,道:“此人更不可。胡惟庸區區小犢,一旦被委以重任,必將擺脫轅犁。那時必成國之大禍。”
朱元璋一聽,便道:“看來也隻有先生才可以擔當了。”
從今天朱元璋的口氣中,劉基本來已覺得不大尋常,剛開始時就有所警覺,迴答時小心翼翼,自問沒有什麽差錯。這時看到朱元璋這麽一問,以為對他的考驗也結束了,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不及細想,便道:“臣並非不行,但臣本性疾惡如仇,確實不宜當這個丞相。皇上還是慢慢挑選吧。”
這話一出,朱元璋心裏大怒:“你疾惡如仇就不能為相,請問,誰是惡才能讓你怕得不敢為相?這不是說朕是惡人嗎?”他一時之間麵挾寒霜,心裏咬牙切齒,竟然說不出話來。
劉基向來目光如炬,但現在那雙眼睛卻突然失神,居然沒有看到朱元璋的神態,還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目前諸人,臣未看出誰真的能勝任丞相之位。”
朱元璋心裏已冷笑不已,對劉基道:“多謝先生推誠相見。既然先生不願屈就,別人又不勝任,也隻有朕自己苦了。”
劉基一聽,這才知道朱元璋已經十分生氣了,不禁在心中長歎:“縱然自己小心謹慎,仍然得罪了這個皇帝。跟一個時時妒火中燒的皇帝在一起,不管你如何小心,都會得罪他--誰叫你的才能勝過他呢?”劉基知道再說下去,自己的禍事就馬上來了,當場便告退了下去。
劉基退出之後,禍事終於發生。本來這次討論隻在兩人之間發生,絕無第三方在場。可沒幾天,這段話竟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劉基聽說之後,長歎一聲,但也無可奈何了。他知道,這是朱元璋故意放風出去的,意在對他進行打擊。當然,如果隻是放風出去,那也沒有什麽,劉基向來耿直,說話不怕得罪人,而且他說的都是大實話,就是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再怎麽生他的氣,他也不在乎。但接下來的一件事,對劉基的打擊卻很大。劉基在朝中雖然位高權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但並沒有真的私結朋黨。楊憲倒是他的鐵杆,當朱元璋與他論相時,第一個便推出楊憲,但他一點不用細想就否決了。他否決楊憲,不但是自救,也是救楊憲。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仍然救不了楊憲。
當年的科舉考試,楊憲的外甥作弊,被抓了個現行。相關部門把這事報到朱元璋那裏。朱元璋大怒,立刻把這個案子交由楊憲處理。朱元璋並不知道這是楊憲的外甥,他交給楊憲的意思是,楊憲是個秉公執法的人,而且跟劉基一樣,曆來主張重典治國,也就是說,隻有交給楊憲,這個作弊的家夥才會被判死刑。哪知楊憲一看,作弊者是自己的外甥,哪能判他砍頭?於是,放了這個外甥一馬。
楊憲此時是中書左丞,而胡惟庸是中書右丞,權力級別相當,又分屬兩個不同陣營,天生的死對頭,平日裏早已明爭暗鬥得不亦樂乎,個個都在拚命抓對方的把柄。現在楊憲有這麽個特大號的把柄在這裏,胡惟庸哪能放過不抓?
在楊憲放過他的外甥時,胡惟庸已把這份材料交給朱元璋。朱元璋一看,更是怒火大熾,立即下令把楊憲處死。不久,朱元璋下令,罷免李善長的丞相之職,任江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這兩人一上台,對劉基的打擊是很大的。
朱元璋覺得,當李善長還在朝中掌權時,可以讓劉基來平衡這個頭號功臣,現在李善長的權力跟個平民百姓一般,胡惟庸和汪廣洋不管資曆還是水平,與李善長都差了一大截,哪還用得著劉基這個天才?他這時越看劉基越不順眼,覺得每天上朝還看到這個天才,心裏就難受。可現在劉基卻又不主動退出,硬是天天在那裏上班。朱元璋忍無可忍了,直接給劉基下了一道詔書,意思是先生老矣,何不乘著天年未盡迴家課孫?
劉基看著這個詔書,知道自己不走是不行了,這就是一個功臣的晚年。他雖然足智多謀,料事無不中,但在跟朱元璋的這幾年裏,他卻事事被動。他本來以為,隻要自己不主動辭職,憑自己的功勞以及多年與朱元璋的關係,朱元璋最多就隻是生自己的一些氣而已。哪知,朱元璋臉皮超厚,你不主動退出,老子就直接讓你退。誰叫你比老子厲害?
劉基深知朱元璋的胸懷,知道如果自己不走得遠遠的,朱元璋仍然放不過他。所以,他決定退休的那一天,就直接迴到自己的老家,過從前的生活。
他以為,他這樣做朱元璋對他就放心了,但他隻想到了朱元璋,卻忘記了胡惟庸。朱元璋看到他甘願去當個鄉下老頭,心裏覺得伯溫先生真識趣。可胡惟庸卻很不高興。
在劉基走後的第二年,汪廣洋又被朱元璋免去,理由是水平太差,跟劉基說的一樣。既然劉基都說你連楊憲都不如,那你就真的不宜當這個丞相了。於是,胡惟庸大權獨攬。
劉基聞知,不由顫聲道:“胡惟庸上來,非百姓之福,乃社稷之禍啊!”劉基深信他的判斷。他毫不遮攔地放出這些話來,以為自己住在鄉下,這些話不會傳得太遠。哪知,胡惟庸是個標準的小人,他早就派人去盯著劉基,看這個老頭會如何評價自己。他一聽到這個話,不發火他還是胡惟庸嗎?胡惟庸心裏想,以前搞不掉你,那是因為沒有權。現在你就等著去死吧。
也是合該有事。劉基雖然告老,但仍然愛管閑事。原來他所在的青田地區有塊叫談洋的地方,鹽梟們都在那裏聚焦,社會很混亂,於是他派他的兒子進京,請朝廷在那裏設立巡檢司,以維護地方治安。這本來沒有錯,胡惟庸同樣不能抓什麽把柄。不久(洪武六年),另一個叫茗洋的地方,發生了一起逃兵事件,這本來也跟劉基沒有什麽關係,可胡惟庸卻硬讓它跟劉基發生了關係。
胡惟庸的手段很卑劣,他把自己的死黨刑部尚書吳雲叫來,陰笑著道:“吳大人,咱們可置劉基於死地了。”
吳雲一怔,道:“劉基自從迴青田之後,好像也沒做出什麽事來吧。”
胡惟庸道:“他不做出什麽事來,可別人做出事來了。嗬嗬,去年他不是說要在談洋那裏設立巡檢司嗎?”
吳雲道:“是有此事。可此事也是為公的,哪能談什麽罪?”
胡惟庸哈哈一笑,道:“現在不是又發生了茗洋事件?”
“是啊,但又跟劉基有什麽相幹?”
胡惟庸道:“咱們就說茗洋跟談洋是一個地方,然後如此如此。何愁劉基不死?”
吳雲大笑,道:“丞相大人果然高明!”
吳雲立刻找到幾個在青田的元朝舊吏舉報劉基,說劉基看中了談洋的“王氣”,想占為墓地,百姓不肯,他才提出設立巡檢司以驅散當地居民,於是就激起了這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茗洋事件”。吳雲把茗洋與談洋混在一起。
胡惟庸老早就等著這個材料。這時一看呈了上來,馬上下令先把劉璉逮捕下獄,然後請朱元璋下令把劉基也抓起來。
本來朱元璋對這個材料也不怎麽相信,可一看“王氣”兩個字,便半信半疑起來。不過他對劉基隻是心懷嫉妒,並不相信劉基會造反。再說現在劉基給他收拾得已經很老實了,若是直接就要了劉基的命,自己這個開國暴君之名估計真要坐實了,因此隻是下令剝奪劉基的俸祿。
劉基一看這個決定,就知道朱元璋現在心裏很矛盾。如果他真的相信自己要占“王氣”,不直接殺死自己那還是朱元璋嗎?現在他隻是要繼續折磨一下自己,發泄一他的嫉妒心理而已。
劉基知道,自己已經越來越衰老,再出什麽差錯,劉家就難以活下去了。經過反複思看,他知道如果繼續隻在青田老家這裏待下去,跟等死沒有區別,於是他又迴到南京,去見朱元璋。
洪武六年的七月,已經告老還鄉、又已被剝奪俸祿的劉基,拖著老邁之軀,再次來到京城,麵見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昔日意氣風發、據理力爭、聲若洪鍾的劉基,此時已是垂垂老矣,那副縱論天下大勢的揮灑之態已蕩然無存,一代人傑已給自己折磨得奄奄一息,在自己的麵前大磕其頭,不斷地進行自責,絲毫不敢作任何辯白,一種勝利者的滿足感占據了心頭。他請劉先生起來,道:“幾年不見,先生老矣。歲月無情,一致於斯。先生先去休息,養好身體吧。”
劉基這才起身告退。他這次不再迴青田,而是在南京住了下來。他相信,朱元璋看到自己這副模樣,內心已經得到極大的滿足,不會再殺自己了。但胡惟庸仍然不會放過自己,能保護自己的隻有朱元璋了。劉基仍然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確實把他的兒子也放了。劉璉迴到家後,看到父親憔悴不堪,形單影隻,弱不禁風,不由大是悲痛,道:“父親,咱們再迴去吧。”
劉基苦笑道:“如果再迴去,隻怕皇上又會起疑。而且我們遠在青田,胡惟庸要搞我們,我們一點不知道,難以防範啊!在南京這裏,隻要我們足不出戶,不讓胡惟庸抓到口實,他再怎麽陷害,我去找皇上,還是可以有活路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基很想就這樣下去,把身家性命保住,然而胡惟庸和朱元璋都沒有再對他怎麽樣,他自己卻先病了起來。
洪武八年的正月,劉基開始生病,而且病情極重。但他仍然抱病與群臣一起參加了元旦早朝。早朝之後,朱元璋在奉天殿那裏宴請了他。他當時做了一首詩,這首詩叫《乙卯歲早朝》:
枝上鳴嚶報早春,禦溝波澹碧龍鱗。
常影動千官肅,環珮聲來萬國賓。
若乳露從宵漢落,非煙雲抱翠華新。
從臣才俊俱揚馬,白骨無能老身。
劉基在這首詩中把朱元璋狠狠地歌功頌德了一番,讓朱元璋龍顏大悅。不過,在結尾之處,仍然流露了他的近況和心情。
朱元璋心裏大大受用。可過了不久,劉基的病情更加重了起來。朱元璋這時仍然關注著劉基,派了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看他。
劉基一看到胡惟庸的笑容,刹那間徹底明白了朱元璋的用心。所有人都知道胡惟庸是劉基的死敵,是恨不得將劉基萬箭穿心的人,現在居然讓這樣的人過去慰問他,而且還帶著醫生來,這不是要他的性命是什麽?
果然,胡惟庸在探問劉基先生的病情之後,讓醫生開了藥。喝完這個藥之後,劉基終於知道,近來他的決策大錯特錯,他仍然把朱元璋看得太善良了。現在終於要把性命丟在這裏了。
在胡惟庸離開之後,他對服侍自己的兩個兒子道:“為父之命必不久了,但千萬不能饒過胡惟庸這個小人。”
他雖然知道,他的命運其實完全掌握在朱元璋的手裏,但他不能埋怨朱元璋半句,他隻有把仇恨全部放在胡惟庸身上。於是,他抱病去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劉基骨瘦如柴,病體支離,看來真的離死不遠了,這才想起十多年前的往事,想當年他初見此人時,一談之下,大為激動;後來,此人大展其才,為自己出奇謀、建奇功,先破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北滅元胡,每一場勝仗都離不開此人的策劃,隻要哪次不聽他的話,那次都會遭到失敗。連他也想不通,這個五十歲的浙東老頭身上的智慧是怎麽來的。他也多次想過,假若劉基為敵對勢力所得,現在天下是誰的,還真未可知也。每每念及此,他都不由冷汗遍身。所以,他雖然知道劉基對他忠心不二,可那個嫉妒心態,再加上這個“假若”作怪,在建立政權之後,他真的不願劉基這個天才再活下去了。
雖然他也覺得,如此讓劉基消失,實在說不過去,但劉基不死,其心難安。所以在胡惟庸誣隱劉基時,盡管他心裏比誰都清楚,但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隻是冷眼旁觀。
現在劉基終於如風中之燭坐在他的麵前,喘著粗氣,顯得脆弱無比。與當年鄱陽湖上,於生死存亡之際猶自與朱元璋攜手船頭,麵對兇猛而來、無人敢攖其鋒的張定邊仍能毫無懼色的那個劉基,判若兩人。朱元璋也不由心下一酸,道:“先生驟然得病,一定要好好調養啊!”
劉基眼中淚水晶然,道:“多謝皇上聖恩,派胡丞相過去看顧臣下,臣十分感激。胡丞相還給臣帶了藥。”
朱元璋道:“用了藥,現在可好一點?”
劉基道:“用了胡丞相的藥,現在反覺有物痼積胸,難以進食。想是臣天命將盡,藥石已不濟於事了。”
朱元璋道:“先生也不必說得如此悲觀。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隻要慢慢調養,自會好的。”
劉基就這樣很委婉地把胡惟庸害他的事向朱元璋作了報告。他深知以朱元璋的性格,胡惟庸如此囂張,定不為所容。現在自己先把這一罪狀上達天聽,到頭來也會成為胡惟庸的死罪之一。
三月,劉基的病更加沉重了,朱元璋派人護送劉基迴青田。不久,劉基逝世。一代人傑,鬱鬱而終。
但是,朱元璋此時的心態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了。他任命這些文官時就已經充分考慮到,如何限製他們手中的權力。他認為,一個皇帝最悲哀的就是大權旁落,自己坐在皇帝寶座上,卻形同傀儡。
他清醒地認識到,要讓這些高層管理人員永遠聽他的話,他就必須牢牢控製住他們,隻給他們辦事的權力,而時時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嚴密的掌控之下。於是,他擴大了禦史台的權力,讓禦史台的官員們充當政府官員的監督員。
朱元璋在任命丞相時,沒有做過太大的思考,就問了劉基。劉基不願當,那就讓李善長當。反正誰當,也有他在那裏控製,大政仍然從他那裏出來。但禦史台的第一號人物禦史中丞的人選卻讓他很費腦筋。
經過思考之後,他決定讓劉基擔任。劉基確實如他自己所說,疾惡如仇,看到不順眼的,決不妥協。隻有讓如此又有智慧,又剛正不阿的人當這個言官首腦,才能鎮住那些功臣。要知道,現在政府裏麵,從李善長以下,誰不是功勞一大堆?這些人的性格誰不牛得沒有譜?你要是比不過他們,他們能服你嗎?而且,你敢於跟他們硬碰硬嗎?如果不敢,那這個言官的職位如同虛設。朱元璋讓劉基任禦史中丞後,長長地鬆了口氣。
其實,劉基當禦史中丞的另外一種作用,是朱元璋不好講出口的。朱元璋起於微末,靠的全是淮西老鄉,功臣裏麵功勞最大的那幾個人,都是他的老鄉。這些老鄉進入南京之後,形成了一個權力集團,當時人們叫“淮西集團”。朱元璋也跟很多人一樣,家鄉觀念極為嚴重,剛看到這個集團的出現時,心裏大是高興。哪知,過了不久,他就發現了問題。
朝中的大臣個個都圍著李善長轉。李善長才當了幾天的丞相,就儼然成為淮西集團的領袖,即使在上朝當中,大家也都看著李丞相的臉色做事。此前的李善長很會夾著尾巴做人,向來小心謹慎,可當了丞相之後,傲慢之色溢於言表,與此前的李善長大相徑庭。
朱元璋每次看到李善長這個神態就心頭一緊。他是打拚出來的皇帝,又是起於微末的雄主,內心最底層墊著的是“自卑”兩個字,哪容得李善長這麽囂張?最好讓劉基來管管他。
劉基不是淮西集團的,跟他交往密切的基本都是浙東人士。他們雖然人手不多,但也被人家稱為“浙東集團”。那就讓浙東集團來製衡一下淮西集團吧。
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古以來群臣中最大的就是丞相,所以大家都努力巴結李善長,不斷地向他行賄。李善長這時也表現出巨大的錢財之好,誰給他送錢,他就讓誰當官。
胡惟庸本是個縣官,算起功勞來,那是沒有多少的。但他送的錢多,因此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大力提拔,最後進入中書省,進入了權力核心。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看不過眼,對李善長提出了批評,李善長大怒,發誓一定要把這兩人拿下。
李善長也知道,他剛即相位,若驟然殺人,朱元璋是不會放過他的。於是,他想了個辦法。在一次和朱元璋的聊天當中,他對朱元璋說:“皇上征戰多年,席不暇暖。現在天下太平,也該行樂一番了。”
朱元璋一怔,望了望李善長。此前,曾有元朝舊臣勸他及時行樂,頗中其意,後來劉基當麵直諫,這才讓他懸崖勒馬。他雖然對劉基大大感激,但內心總是有所不甘,李善長自是看在眼裏。此時看到朱元璋怔怔地望著自己,便笑道:“伯溫先生當日勸皇上不得行樂,是鑒於當時的形勢。那時北胡未滅。現在是什麽時候了?所以,即使伯溫知道,也不會說什麽的。”
朱元璋一聽,那張向來嚴峻的臉這才鬆了下來,道:“隻是,隻是……”
李善長笑道:“皇上是怕親自去找美人不大合適吧?這大可不必擔心。臣聞熊宣使之妹,天姿國色,可充後宮啊!”朱元璋一聽,不由大喜,即令熊美女進見。
員外郎張來碩對朱元璋道:“熊氏已經許給楊希聖,皇上如此一來,於理不妥。”
朱元璋一聽,不由大怒。老子當了皇帝,居然連納個美女進宮也於理不妥,當場下令叫力士過來,抓住張來碩,然後大聲叫道:“把這家夥的牙齒給朕打落下來。”
但見力士把張來碩按倒在地,然後以刀柄擊嘴。慘叫聲中,張來碩滿嘴噴血,然後一把牙齒吐了出來,落在地上。張來碩已經昏了過去,朱元璋猶自憤然不已。旁邊幾人無不兩股顫顫。
李善長當即奏道:“皇上,楊希聖與李飲冰近來頗有弄權不法行為,請皇上處置。”
朱元璋盛怒之下,也不及細想,立即下令:“將這兩人交丞相法辦。”
本來處理犯人並不是丞相的權限,但現在朱元璋卻要李善長處理這兩個人。李善長大喜過望,叫人把這兩個帶上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飲冰才一上來就大罵李善長是奸臣。李善長大怒,喝道:“本相奉皇上之命審你,你罵本相,就是罵皇上。來人--”
幾個衙役、衝了過來。李善長指著兩人道:“按律在這兩個人犯臉上施以黥刑。”
衙役們把兩人綁起來,然後在他們的臉上刺上“奸詐百端,譎詭萬狀,宜此刑”幾個字。
那李飲冰強硬至極,剌完字之後,仍然罵不絕口。李善長怒極,下令以刀割其雙乳。李飲冰胸前大量流血,片刻即死。李善長哈哈大笑,指了指楊希聖對衙役道:“此人死罪可免,但活罪不能免!”他下令把楊希聖的鼻子削掉:“看你還想跟皇上爭美女嗎?”
朱元璋本來也不是好色之徒,把熊氏納入宮中之後,沒幾天就覺得不妥。他堂堂一國之主,向以開國明君自居,竟然做出這種山大王一樣的勾當來,於名聲是大大的不利。於是,又下令把熊氏帶出宮,而且一定要她嫁給被割了鼻子的楊希聖。
經此一事,大家都怕了李善長。但楊憲很氣憤。楊憲是劉基的副手,也屬於“浙東集團”,向來受“淮西集團”的氣。他氣憤地找到劉基,道:“大人,李丞相才當幾天的丞相,就如此猖狂,實非大明之福啊!如此用刑,跟桀紂何異?”
劉基長歎一口氣,道:“這是皇上讓他搞的,咱在此事上奈何不了他。”
未幾,朱元璋出汴梁,部署北伐軍事。此前,每當朱元璋出征前,基本都帶著劉基,而讓李善長獨自一人當留守,但這一次,朱元璋卻讓劉基跟李善長一起當留守。
李善長一看,就有點不高興了。一個人留守還不夠,為什麽要留兩個人?劉基是禦史中丞,禦史中丞並不管政事啊。但這是朱元璋的安排,有什麽辦法?隻得跟劉基一起留守。劉基什麽話也不說,繼續做他的本職工作。
沒幾天,有個叫李彬的犯了事,被劉基抓了個正著,一查之下,死罪。本來劉基也把此案當成個普通案件,哪知他迴到家時,李善長卻來求見。
劉基把李善長請進來。兩人坐定,劉基問:“李大人有何事要指教啊?”
李善長笑了笑,道:“豈敢,豈敢!下官也知道先生是爽快之人,也就直說了吧。下官此次來是為了李彬。”
劉基道:“我查了一下,李彬所犯之事,確實不輕,按律當死。”
李善長向劉基施了一禮,道:“不瞞先生,李彬是下官之親。請先生看在下官的薄麵上,放過他一次。”
劉基麵色一變,道:“丞相此言差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現在大明方興,正當嚴刑峻法,以定天下。哪能因為丞相之親,而法外徇情?這幾條刑律也是丞相與劉基共同製定的。如果隻此一事,還請丞相不用管了,本官會依法行事。”
李善長臉色大變,道:“先生真的要殺李彬?”
劉基道:“不是劉基要殺他,是法律要殺他。”
李善長大怒,可他知道劉基的性格,連皇上決斷過的事,他都敢聲色俱厲地否決,直到朱元璋收迴成命,何況這些法律條文的製定,自己從頭到尾都參與了,現在劉基依法辦事,他還有什麽話能講?李善長拂袖而起,冷笑而去。
劉基隻是說了一聲:“送客!”
劉基知道李善長是不甘罷休的,於是寫了份奏折,派人送到汴梁,問朱元璋李彬是否可殺?
朱元璋本來就是個很刻薄的人,看到有人敢於犯他定的法,哪能放得過?當時想也不想,立刻做了迴複:李彬該正法!
李善長正要想辦法說通劉基,可辦法還沒有想出來,卻得到朱元璋對劉基奏折的迴複。他一看之下,隻氣得暴跳如雷:“劉基你這個老家夥,居然把這事捅到皇上那裏了。皇上這麽一批複,我再怎麽有本事,李彬也是死定了。”
李彬死也就死了,可是大家個個都知道,李彬是他的親信,現在連一個親信也救不了,他這個丞相還有什麽用?大紅大紫的淮西集團是鬥不過浙東集團的。
李善長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他開了個會,把所有的留守人員都召集過來,然後對大家說:“自三月以來,京師一直不雨。算起來,已連續數月幹旱,百姓叫苦連天。本相認為,此乃天有所厭。故此,我們必須大施仁政,以報上天之德。”
他說過之後,望望劉基。劉基沒說什麽。李善長繼續說:“所以,本相想近期赦免一批人犯,示仁於天,以求甘露。如此一來,天必降雨,人民獲救。”
其他人一聽,都說:“丞相所言極是。現在殺人,肯定不祥。隻怕老天怪罪下來,天再旱下去,就不得了了。”
李善長對劉基道:“先生精通天文,想必比我們更知此節之厲害吧?”
劉基道:“如果不殺死刑犯,天必不雨!”
李善長一聽,當場發呆,這才知道劉基真的太厲害了。因為不殺李彬,所以天不雨。隻要一殺李彬,天就下雨。在沒有殺李彬之前,劉基是穩操主動權的,剩下的就隻有殺李彬了。殺完李彬之後,再不下雨,李彬死也是死了,你再怪罪劉基,也拿他沒有辦法。何況,朱元璋向來倚重劉基,豈肯為了一個犯了死罪的李彬而降罪於劉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善長一時臉色慘白,看著劉基一臉嚴峻地下令斬李彬,心頭怒火大熾,但也隻有怒火而已,終究救不了李彬。果然,殺了李彬之後,天仍然不下雨。於是,李善長就天天向朱元璋告狀,說劉基濫殺,惹怒上天,現在上天降罪大明。其他大臣也跟著一哄而上,個個都向朱元璋告劉基。這些人都知道,劉基嚴格執法,於他們這些人將大大不利,不把劉基扳倒,他們就永無寧日。
其實,朱元璋的內心也很矛盾,他對劉基的心情也極為複雜。朱元璋起於微末,少小時受盡苦難,內心極度自卑,後來事業大成,內心又充滿了妒忌。他雖然很少動聲色,發現人才時,也大加重用,但他的心頭老是想超過別人。一旦覺得這個超越難以實現,他就會殺機頓起。
開始,劉基對朱元璋的這個心態並不怎麽了解,他隻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很刻薄而又心狠手毒的人,兇殘無比。但他以為,隻要自己忠心耿耿,那麽朱元璋也不會把這種兇殘加到自己的身上。所以,當看到這些大臣不斷地攻擊自己時,他很不在乎。可當沈萬三事件發生時,劉基終於知道,朱元璋的嫉妒之心實在已接近病態。
朱元璋覺得南京城牆太過破舊,欲修南京城牆,但苦於資金緊缺。江南首富沈萬三知道後,立馬自薦,說可以為朝廷分擔一半資金。朱元璋當時大喜,即與沈萬三約定,把城牆分為兩半,沈萬三承擔一半的工程量,朝廷承擔另一半的工程量。
沈萬三很高興,覺得自己能為朝廷分憂,實為千古以來最為榮耀的商人。他把全部精力投入進去,親自加班加點,幾乎天天來到工地,督促工匠們。最後完工時,居然比朱元璋還提前三天。
朱元璋召見了沈萬三,在群臣前麵大力表彰了一把,當麵笑容滿臉地道:“沈先生以巨資獻國,有商如此,實大明之幸也。”
群臣都齊聲高唿萬歲。在朱元璋接受這些山唿之時,劉基也在其中。他突然看到朱元璋的臉色冷峻異常,不由心頭一凜,念頭一轉,立刻知道了朱元璋此時的心情。他當時想,沈萬三此後的生意看來難做了。
朱元璋在表彰沈萬三時,內心很鬱悶。自己堂堂一個開國皇帝,修建城牆居然比不過一個生意人?朱元璋生於亂世,對生意人向來十分不滿,此時又輸給一個商人,心情自是十分不愉。他看著沈萬三滿臉得色而去,看到群臣都向沈萬三祝賀,心頭的氣越來越多。
沈萬三當然不知道朱元璋的這個心態,滿臉榮耀地迴到家裏,比衣錦還鄉還要興高采烈。有人對他說:“沈先生,你連南京孤城牆都可以修,可你居住的這條蘇州街破爛成這個樣子,你就修不了?”
沈萬三哈哈大笑:“我現在就修。”
沈萬三這時做工程上了癮,說修就立刻動工,而且工期很快。很多人都來觀看他修路,都對他讚不絕口。他覺得臉上容光煥發,但卻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正有一雙陰冷如霜、其利如刀的眼睛正盯著他。這個盯著他的人就是朱元璋。
當蘇州街建成之日,大小名士都到沈府祝賀。突然外麵來了一隊人馬,當先那名官員下馬,大聲唿喝:“沈萬三接旨!”
大家一聽,以為皇上的表彰又到了。沈萬三跑到庭前,跪下領旨。
來人張開聖旨,大聲念著:沈萬三擅掘山脈,取茅山之石,以補街心,動搖大明根本。著員即刻查辦。欽此!
沈萬三一聽,一呆之後,癱倒在地,他那聲“冤枉”也隻在口中轉了幾圈,卻叫不出來。幾個衙役衝上來,給他戴上木枷,解押而去。適才猶自熱熱鬧鬧的喜慶場麵片刻之間便被一團恐怖氣氛包圍。前一刻,還意氣風發的全國首富,眨眼之間便成階下之囚。
挖了幾片石頭,居然也是犯罪?而且看那架勢,其罪不輕啊,一時間民心惶恐。
朱元璋把沈萬三投入大牢之後,心裏很爽:“看是你厲害還是我厲害?一個商人,居然也敢跟天子比?商人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天子是富有四海啊!”朱元璋滿臉笑容地迴到內宮。
馬皇後早就知道這件事,看到朱元璋迴來,就問:“臣妾聽說皇上把沈萬山抓了起來?”
朱元璋道:“正是!”
“往下如何處置?”
“按律處置。”
“看來皇上是要把沈萬三殺頭了?”
朱元璋道:“這些商人,奸狡無比,早就該殺了。”
馬皇後歎道:“沈萬三之死,罪不在茅山石,而在於修石頭城。”朱元璋一聽,不由一怔,望著馬皇後,默然良久。
馬皇後道:“連我一個婦人之見,尚能念及至此,天下賢士難道不知?皇上這一刀砍下去,暴君之名,隻怕實至名歸了。”
朱元璋臉上一紅,道:“那我不殺他便是。隻是他富可敵國,實為不祥!”
馬皇後道:“國家立法,是懲罰那些犯罪行為的,不是懲罰所謂的不祥啊。民可富國,不祥在民,與國何幹?”
朱元璋一聽,也無話可說了,便下令放了沈萬三。但死罪可免,活罪還是有的--杖戍雲南。大家看到沈萬三從牢裏出來,一身是傷,已經奄奄一息;又見他仍然在差役的押解之下,往雲南而去,不禁唏噓。南京離雲南有多遠,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即使是尋常壯漢,要跑到雲南一趟,也是極不容易,他那個樣子能到雲南嗎?不久,南京城裏的人就得到消息,沈萬三在半路上死了。
很多人對沈萬三的遭遇都大惑不解:他到底是有功之人啊,為什麽最後卻送掉了性命?但劉基卻心下雪亮。他知道,朱元璋此時心頭的嫉恨已經堆積太多了。他要是覺得誰比他更強,他就得讓誰消失。現在還有誰比他更強?劉基想到這一層,心中一片恐怖。
從龍灣之戰開始,劉基就與朱元璋共同決策。朱元璋看到的地方,他劉基同樣看到;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地方,他劉基也想到了,他的才能遠遠超過了朱元璋。如果朱元璋不嫉恨,他還是朱元璋嗎?這個嫉恨與對沈萬三那個嫉恨相比,那簡直是皓月之明比之螢火之光。朱元璋處置了沈萬三,這個嫉恨心態就完全暴露在劉基的麵前了。
劉基不寒而栗。他這才知道,現在以李善長為首的群臣不斷攻訐自己,其實是另有原因的。如果朱元璋不答應,他們敢再這麽猛攻自己嗎?朱元璋是在故意放縱這些人對他進行攻擊。隻等水到渠成,他就是第二個沈萬三了。沈萬三之罪說起來還是莫須有,還是朱元璋自己羅織的,一點不過硬,而自己的這些罪行,是大部分朝臣舉報的,朱元璋要坐實起來,那簡直是易如反掌。
劉基慢慢地梳理了一遍朱元璋對自己的態度。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找來劉基,說劉基功可比張良,應該封公。可劉基知道朱元璋並非善類,而且目前朝中淮西集團太過強大,因此就謝絕了朱元璋的好意,隻要了個伯爵,而且俸祿還是伯爵中最低的,隻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為四千石。兩人之差,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劉基是淮西人士,他再怎麽堅辭,估計朱元璋也是不允的。但因為自己是浙東派的,所以自己一表示推辭,他就同意了。他終於知道,以前由於打天下的需要,朱元璋恨不得自己天天睡在他的身邊,幫他解決難題;現在天下打到了,他其實早已不願自己老在他麵前出現。
他知道,如果他還在這裏混下去,他的末日就將近了。於是,他想了個以退為進的辦法。當時,正好他的妻子死去,他便借機向朱元璋請假,把禦史台的事務全交給楊憲。朱元璋爽快地答應了。在他離開之前,正好朱元璋在著手第二次北伐,並想把首都定在鳳陽,於是便向他征求意見。可惜,聰明如劉基這般的人,也有自己的致命弱點,這次他仍舊沒有斂鋒,反而再一次把自己的性格和智慧表現了出來。第一,他堅決反對在鳳陽建都;第二,他提醒朱元璋小心王保保,此次北伐當以守為攻,否則日後禍事無窮。
第一條朱元璋當場采納;但第二條,朱元璋卻不采納。朱元璋以為,元朝北遁,已是強弩之末,王保保不過爾爾,以前不怕,現在為什麽要怕他。然而事實證明,劉基確實是天才,朱元璋又輸了。
當徐達他們班師迴朝時,徐達主動告罪,但朱元璋隻是笑了笑,並沒有處分。本來,馮國勝和傅友德取得了勝利,理當有賞才是,可是為了照顧徐達的麵子,朱元璋同樣沒有給馮國勝什麽獎賞。
雖然算起來,北伐沒有取得預期的目的,但把北元猛打了一頓,他們元氣大傷,看來也沒有什麽作為了。朱元璋下令邊防各路將領日後以防禦為主,不必再進攻,即使北元再犯,也不會有什麽事的。
雖然朱元璋覺得自己又輸給了劉基,心頭對劉基的嫉妒更深了一層。但朱元璋畢竟是一個雄主,他對劉基隻是嫉妒,卻深刻地知道劉基對他忠心耿耿,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大才。他可以暫時放過劉基,也放過打了敗仗的徐達,但卻對李善長越來越看不順眼了。
李善長動用淮西集團所有的力量把劉基擠走後,他覺得自己勝利了。劉基你不是足智多謀嗎?現在怎麽了?還不是給我們趕跑了。其實,他們高興得太早了。
劉基是給他們趕跑了,可是楊憲還在。楊憲正是劉基留下的一顆棋子。劉基走的時候,讓楊憲接管自己的工作。楊憲是劉基的鐵杆,也跟劉基一樣認死理,而且也很有謀略。他接過劉基的班之後,立即著手對李善長的反擊工作,這正是劉基之計。劉基自己樹大招風,一舉一動會牽動無數人的目光,實在難以成功。倒不如讓楊憲出手,暗中搜集黑材料,突然反擊,出其不意,贏麵會大增。
楊憲深得劉基的器重,同時也很得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對楊憲搜集臣下情報的能力極其讚賞,所以隻要是楊憲報上來的,基本都點頭稱是。
楊憲進入中書省之後,權力大大地增加了,沒多久就搜集到了李善長很多黑材料。現在看到朱元璋對李善長已不爽了,便馬上抓住機會,果斷出手,向朱元璋告發。
朱元璋聽了楊憲的報告,對李善長的不滿也不斷增加,由對李善長臉色難看上升到對他進行指責。
李善長被朱元璋一指責,立刻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完結了。他當然不願坐等楊憲繼續打擊下去,於是他的反擊也開始了。
李善長不是蠢人,把這事的前因後果想了一遍之後,馬上知道是劉基老奸巨猾,自己隱藏幕後,讓楊憲出手把自己打倒。他知道,現在自己再正麵出擊,為時已晚。因為雖然表麵上說是楊憲打倒他,其實是朱元璋在打倒他。既然朱元璋要打倒他,他再怎麽掙紮也是死路一條。於是,他也向劉基學習,在朱元璋出手之前主動退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元璋知道,要把李善長打倒,還不能由自己親自動手,還必須由李善長的政敵出手。楊憲當然是李善長的政敵,但資格遠遠不夠。劉基的資格才夠。於是,他又把劉基請了迴來。當劉基迴來時,大家才知道劉基是真的足智多謀,整個淮西集團就這麽給他幹下去了。
在劉基迴來的時候,朱元璋召見了他。朱元璋這時不再有什麽隱瞞,直接向劉基提問:“李善長器量才具,難以勝任,朕欲易相。先生以為如何?”
劉基說:“李丞相不但功高,而且協調群臣,甚是得當,不宜突然易相。”
朱元璋道:“他多次排斥先生,朕看,先生也不必為他求情了。朕想了想,罷相之後,先生當右相。”
劉基急忙道:“易相如換柱,必得大木方可換柱。臣隻是小材而已,哪能當得丞相?”
朱元璋道:“那先生以為哪位可以擔當此任?楊憲如何?”
劉基一聽,立刻就知道,朱元璋還在試探自己,便道:“楊憲有相才,但缺少為相的器量,仍然不堪大任。”
朱元璋的眼睛微微一眯,覺得劉基雖然已老了,胡子一片花白,但隨機應變之能依然如故,又道:“那汪廣洋如何?”
這個人仍然不是淮西集團的。到了這個時候,劉基的應對就輕鬆多了,道:“此人器量褊淺,比楊憲都不如。”
朱元璋又問:“胡惟庸如何?”
劉基鬆了口氣,道:“此人更不可。胡惟庸區區小犢,一旦被委以重任,必將擺脫轅犁。那時必成國之大禍。”
朱元璋一聽,便道:“看來也隻有先生才可以擔當了。”
從今天朱元璋的口氣中,劉基本來已覺得不大尋常,剛開始時就有所警覺,迴答時小心翼翼,自問沒有什麽差錯。這時看到朱元璋這麽一問,以為對他的考驗也結束了,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不及細想,便道:“臣並非不行,但臣本性疾惡如仇,確實不宜當這個丞相。皇上還是慢慢挑選吧。”
這話一出,朱元璋心裏大怒:“你疾惡如仇就不能為相,請問,誰是惡才能讓你怕得不敢為相?這不是說朕是惡人嗎?”他一時之間麵挾寒霜,心裏咬牙切齒,竟然說不出話來。
劉基向來目光如炬,但現在那雙眼睛卻突然失神,居然沒有看到朱元璋的神態,還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目前諸人,臣未看出誰真的能勝任丞相之位。”
朱元璋心裏已冷笑不已,對劉基道:“多謝先生推誠相見。既然先生不願屈就,別人又不勝任,也隻有朕自己苦了。”
劉基一聽,這才知道朱元璋已經十分生氣了,不禁在心中長歎:“縱然自己小心謹慎,仍然得罪了這個皇帝。跟一個時時妒火中燒的皇帝在一起,不管你如何小心,都會得罪他--誰叫你的才能勝過他呢?”劉基知道再說下去,自己的禍事就馬上來了,當場便告退了下去。
劉基退出之後,禍事終於發生。本來這次討論隻在兩人之間發生,絕無第三方在場。可沒幾天,這段話竟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劉基聽說之後,長歎一聲,但也無可奈何了。他知道,這是朱元璋故意放風出去的,意在對他進行打擊。當然,如果隻是放風出去,那也沒有什麽,劉基向來耿直,說話不怕得罪人,而且他說的都是大實話,就是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再怎麽生他的氣,他也不在乎。但接下來的一件事,對劉基的打擊卻很大。劉基在朝中雖然位高權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但並沒有真的私結朋黨。楊憲倒是他的鐵杆,當朱元璋與他論相時,第一個便推出楊憲,但他一點不用細想就否決了。他否決楊憲,不但是自救,也是救楊憲。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仍然救不了楊憲。
當年的科舉考試,楊憲的外甥作弊,被抓了個現行。相關部門把這事報到朱元璋那裏。朱元璋大怒,立刻把這個案子交由楊憲處理。朱元璋並不知道這是楊憲的外甥,他交給楊憲的意思是,楊憲是個秉公執法的人,而且跟劉基一樣,曆來主張重典治國,也就是說,隻有交給楊憲,這個作弊的家夥才會被判死刑。哪知楊憲一看,作弊者是自己的外甥,哪能判他砍頭?於是,放了這個外甥一馬。
楊憲此時是中書左丞,而胡惟庸是中書右丞,權力級別相當,又分屬兩個不同陣營,天生的死對頭,平日裏早已明爭暗鬥得不亦樂乎,個個都在拚命抓對方的把柄。現在楊憲有這麽個特大號的把柄在這裏,胡惟庸哪能放過不抓?
在楊憲放過他的外甥時,胡惟庸已把這份材料交給朱元璋。朱元璋一看,更是怒火大熾,立即下令把楊憲處死。不久,朱元璋下令,罷免李善長的丞相之職,任江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這兩人一上台,對劉基的打擊是很大的。
朱元璋覺得,當李善長還在朝中掌權時,可以讓劉基來平衡這個頭號功臣,現在李善長的權力跟個平民百姓一般,胡惟庸和汪廣洋不管資曆還是水平,與李善長都差了一大截,哪還用得著劉基這個天才?他這時越看劉基越不順眼,覺得每天上朝還看到這個天才,心裏就難受。可現在劉基卻又不主動退出,硬是天天在那裏上班。朱元璋忍無可忍了,直接給劉基下了一道詔書,意思是先生老矣,何不乘著天年未盡迴家課孫?
劉基看著這個詔書,知道自己不走是不行了,這就是一個功臣的晚年。他雖然足智多謀,料事無不中,但在跟朱元璋的這幾年裏,他卻事事被動。他本來以為,隻要自己不主動辭職,憑自己的功勞以及多年與朱元璋的關係,朱元璋最多就隻是生自己的一些氣而已。哪知,朱元璋臉皮超厚,你不主動退出,老子就直接讓你退。誰叫你比老子厲害?
劉基深知朱元璋的胸懷,知道如果自己不走得遠遠的,朱元璋仍然放不過他。所以,他決定退休的那一天,就直接迴到自己的老家,過從前的生活。
他以為,他這樣做朱元璋對他就放心了,但他隻想到了朱元璋,卻忘記了胡惟庸。朱元璋看到他甘願去當個鄉下老頭,心裏覺得伯溫先生真識趣。可胡惟庸卻很不高興。
在劉基走後的第二年,汪廣洋又被朱元璋免去,理由是水平太差,跟劉基說的一樣。既然劉基都說你連楊憲都不如,那你就真的不宜當這個丞相了。於是,胡惟庸大權獨攬。
劉基聞知,不由顫聲道:“胡惟庸上來,非百姓之福,乃社稷之禍啊!”劉基深信他的判斷。他毫不遮攔地放出這些話來,以為自己住在鄉下,這些話不會傳得太遠。哪知,胡惟庸是個標準的小人,他早就派人去盯著劉基,看這個老頭會如何評價自己。他一聽到這個話,不發火他還是胡惟庸嗎?胡惟庸心裏想,以前搞不掉你,那是因為沒有權。現在你就等著去死吧。
也是合該有事。劉基雖然告老,但仍然愛管閑事。原來他所在的青田地區有塊叫談洋的地方,鹽梟們都在那裏聚焦,社會很混亂,於是他派他的兒子進京,請朝廷在那裏設立巡檢司,以維護地方治安。這本來沒有錯,胡惟庸同樣不能抓什麽把柄。不久(洪武六年),另一個叫茗洋的地方,發生了一起逃兵事件,這本來也跟劉基沒有什麽關係,可胡惟庸卻硬讓它跟劉基發生了關係。
胡惟庸的手段很卑劣,他把自己的死黨刑部尚書吳雲叫來,陰笑著道:“吳大人,咱們可置劉基於死地了。”
吳雲一怔,道:“劉基自從迴青田之後,好像也沒做出什麽事來吧。”
胡惟庸道:“他不做出什麽事來,可別人做出事來了。嗬嗬,去年他不是說要在談洋那裏設立巡檢司嗎?”
吳雲道:“是有此事。可此事也是為公的,哪能談什麽罪?”
胡惟庸哈哈一笑,道:“現在不是又發生了茗洋事件?”
“是啊,但又跟劉基有什麽相幹?”
胡惟庸道:“咱們就說茗洋跟談洋是一個地方,然後如此如此。何愁劉基不死?”
吳雲大笑,道:“丞相大人果然高明!”
吳雲立刻找到幾個在青田的元朝舊吏舉報劉基,說劉基看中了談洋的“王氣”,想占為墓地,百姓不肯,他才提出設立巡檢司以驅散當地居民,於是就激起了這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茗洋事件”。吳雲把茗洋與談洋混在一起。
胡惟庸老早就等著這個材料。這時一看呈了上來,馬上下令先把劉璉逮捕下獄,然後請朱元璋下令把劉基也抓起來。
本來朱元璋對這個材料也不怎麽相信,可一看“王氣”兩個字,便半信半疑起來。不過他對劉基隻是心懷嫉妒,並不相信劉基會造反。再說現在劉基給他收拾得已經很老實了,若是直接就要了劉基的命,自己這個開國暴君之名估計真要坐實了,因此隻是下令剝奪劉基的俸祿。
劉基一看這個決定,就知道朱元璋現在心裏很矛盾。如果他真的相信自己要占“王氣”,不直接殺死自己那還是朱元璋嗎?現在他隻是要繼續折磨一下自己,發泄一他的嫉妒心理而已。
劉基知道,自己已經越來越衰老,再出什麽差錯,劉家就難以活下去了。經過反複思看,他知道如果繼續隻在青田老家這裏待下去,跟等死沒有區別,於是他又迴到南京,去見朱元璋。
洪武六年的七月,已經告老還鄉、又已被剝奪俸祿的劉基,拖著老邁之軀,再次來到京城,麵見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昔日意氣風發、據理力爭、聲若洪鍾的劉基,此時已是垂垂老矣,那副縱論天下大勢的揮灑之態已蕩然無存,一代人傑已給自己折磨得奄奄一息,在自己的麵前大磕其頭,不斷地進行自責,絲毫不敢作任何辯白,一種勝利者的滿足感占據了心頭。他請劉先生起來,道:“幾年不見,先生老矣。歲月無情,一致於斯。先生先去休息,養好身體吧。”
劉基這才起身告退。他這次不再迴青田,而是在南京住了下來。他相信,朱元璋看到自己這副模樣,內心已經得到極大的滿足,不會再殺自己了。但胡惟庸仍然不會放過自己,能保護自己的隻有朱元璋了。劉基仍然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確實把他的兒子也放了。劉璉迴到家後,看到父親憔悴不堪,形單影隻,弱不禁風,不由大是悲痛,道:“父親,咱們再迴去吧。”
劉基苦笑道:“如果再迴去,隻怕皇上又會起疑。而且我們遠在青田,胡惟庸要搞我們,我們一點不知道,難以防範啊!在南京這裏,隻要我們足不出戶,不讓胡惟庸抓到口實,他再怎麽陷害,我去找皇上,還是可以有活路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基很想就這樣下去,把身家性命保住,然而胡惟庸和朱元璋都沒有再對他怎麽樣,他自己卻先病了起來。
洪武八年的正月,劉基開始生病,而且病情極重。但他仍然抱病與群臣一起參加了元旦早朝。早朝之後,朱元璋在奉天殿那裏宴請了他。他當時做了一首詩,這首詩叫《乙卯歲早朝》:
枝上鳴嚶報早春,禦溝波澹碧龍鱗。
常影動千官肅,環珮聲來萬國賓。
若乳露從宵漢落,非煙雲抱翠華新。
從臣才俊俱揚馬,白骨無能老身。
劉基在這首詩中把朱元璋狠狠地歌功頌德了一番,讓朱元璋龍顏大悅。不過,在結尾之處,仍然流露了他的近況和心情。
朱元璋心裏大大受用。可過了不久,劉基的病情更加重了起來。朱元璋這時仍然關注著劉基,派了胡惟庸帶著醫生去看他。
劉基一看到胡惟庸的笑容,刹那間徹底明白了朱元璋的用心。所有人都知道胡惟庸是劉基的死敵,是恨不得將劉基萬箭穿心的人,現在居然讓這樣的人過去慰問他,而且還帶著醫生來,這不是要他的性命是什麽?
果然,胡惟庸在探問劉基先生的病情之後,讓醫生開了藥。喝完這個藥之後,劉基終於知道,近來他的決策大錯特錯,他仍然把朱元璋看得太善良了。現在終於要把性命丟在這裏了。
在胡惟庸離開之後,他對服侍自己的兩個兒子道:“為父之命必不久了,但千萬不能饒過胡惟庸這個小人。”
他雖然知道,他的命運其實完全掌握在朱元璋的手裏,但他不能埋怨朱元璋半句,他隻有把仇恨全部放在胡惟庸身上。於是,他抱病去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劉基骨瘦如柴,病體支離,看來真的離死不遠了,這才想起十多年前的往事,想當年他初見此人時,一談之下,大為激動;後來,此人大展其才,為自己出奇謀、建奇功,先破陳友諒,再滅張士誠,北滅元胡,每一場勝仗都離不開此人的策劃,隻要哪次不聽他的話,那次都會遭到失敗。連他也想不通,這個五十歲的浙東老頭身上的智慧是怎麽來的。他也多次想過,假若劉基為敵對勢力所得,現在天下是誰的,還真未可知也。每每念及此,他都不由冷汗遍身。所以,他雖然知道劉基對他忠心不二,可那個嫉妒心態,再加上這個“假若”作怪,在建立政權之後,他真的不願劉基這個天才再活下去了。
雖然他也覺得,如此讓劉基消失,實在說不過去,但劉基不死,其心難安。所以在胡惟庸誣隱劉基時,盡管他心裏比誰都清楚,但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對,隻是冷眼旁觀。
現在劉基終於如風中之燭坐在他的麵前,喘著粗氣,顯得脆弱無比。與當年鄱陽湖上,於生死存亡之際猶自與朱元璋攜手船頭,麵對兇猛而來、無人敢攖其鋒的張定邊仍能毫無懼色的那個劉基,判若兩人。朱元璋也不由心下一酸,道:“先生驟然得病,一定要好好調養啊!”
劉基眼中淚水晶然,道:“多謝皇上聖恩,派胡丞相過去看顧臣下,臣十分感激。胡丞相還給臣帶了藥。”
朱元璋道:“用了藥,現在可好一點?”
劉基道:“用了胡丞相的藥,現在反覺有物痼積胸,難以進食。想是臣天命將盡,藥石已不濟於事了。”
朱元璋道:“先生也不必說得如此悲觀。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隻要慢慢調養,自會好的。”
劉基就這樣很委婉地把胡惟庸害他的事向朱元璋作了報告。他深知以朱元璋的性格,胡惟庸如此囂張,定不為所容。現在自己先把這一罪狀上達天聽,到頭來也會成為胡惟庸的死罪之一。
三月,劉基的病更加沉重了,朱元璋派人護送劉基迴青田。不久,劉基逝世。一代人傑,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