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景盯著陶侃的眼睛,思考了片刻。


    自己到底有求於陶侃什麽呢?或者說,自己此番南下,是為了什麽呢?


    此行南下的目的,無論是旗號也好,還是實質結果也罷,都是為了從杜曾軍隊手中拯救南陽的百姓。這不僅是為了一個虛名:自家的基本盤就是中原一帶的流民,在流民之中打出大義旗號,對外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口,對內可以穩定新軍將士們的軍心。


    但當初出兵之前,桓景自己心中還暗藏著兩層考慮,從始至終並沒和其他人說過。


    首先,杜曾若在荊州長期為亂,南麵就需要分兵駐守,現在北麵已經有匈奴人的直接威脅,兩麵受敵顯然是一個糟糕的情況。在漢國與劉琨作戰的窗口期,荀灌突然從南陽送來了出兵的借口,這顯然是一勞永逸解決南方的問題的良機。


    而其次,第五猗與陶侃的荊州刺史之爭,暗含著長安朝廷與琅琊王勢力的潛在爭鬥。若是出兵擊敗杜曾,就是公然站在琅琊王一方了,算是交了個投名狀。從前因為身處中原四戰之地,桓景在兩方爭鬥中總是模糊處理。但去年長安之圍後,長安朝廷威信掃地,又濫發名爵,實在已經不足以敬畏了。


    所以,當陶侃問及有什麽要求的時候,桓景反而不知道該怎麽迴答。自己已經達到了所有的目的:擊敗杜曾這事本身,反而比自己在荊州的利益更加重要。


    “司州軍馬到此,不過是為了解救南陽乃至荊州民眾,並無意取一分一毫。”


    陶侃眼珠略一轉動,不知道桓景是謙讓,還是過於單純,或是另有所圖。思慮良久,作為老江湖,他決定還是探探桓景的口風。


    “桓刺史真是急公好義,陶某佩服。對了,足下這幾日圍城可有觀察過襄陽城的地理,杜曾可真是占了個好位置呢!”


    “怎麽說?”


    “襄陽西有荊山,東有綠林山,一條漢水縱貫全境,乃荊州通向中原之要津。一城之地橫斷南北,真不愧是天下之腰。荊州有襄陽足以自守了,至於北邊的南陽郡、義陽郡,當初漢末劉景升也隻能讓昭烈帝屯駐新野一帶,並不能親自管理襄陽以北。桓刺史進取南陽,豈有意為我守之乎?”


    這是什麽意思?白送自己兩個郡?桓景打量一番陶侃,心中忽然有了答案。


    在過去一年裏,陶侃先是與周訪一同平定杜弢之亂,有收複江陵,可謂立下大功,所以恢複荊州刺史一職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荊州北部剛剛平定,陶侃光是鎮守襄陽以南就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對於南陽一帶實在是管不了也不想管。


    隻是南陽這個燙手山芋,桓景自己也不想接。


    洛陽距襄陽千裏,又有伏牛山隔斷,往來糧草轉運不便,若有騷亂,軍隊也不好調動。而若是派一支軍隊常駐於此,那麽和兩麵分兵也沒有差別,有違自己全力對抗漢國的設想。


    門外,傳令的軍士一聲高亢的喊聲打斷了他的思路:


    “平南將軍荀崧求見!”


    桓景眼睛一亮:來得可真巧,


    “快,叫他進來”,他迴身向陶侃一笑:“南陽本非司州轄地,我不會在此長期駐守。何況此地亦有俊才,頗得民心,可助陶公安定此地百姓。”


    “荀崧麽?就是刺史您自領南陽郡也好,為何要讓此人治南陽?”陶侃貼在桓景耳邊,悄聲說道:“不是老夫誹謗,荀將軍治民有術,但軍事實在是太差。就算不管這些,桓刺史您應該知道,他是長安朝廷的人,我怕王大將軍,乃至琅琊王都不會認他的。”


    見荀崧隨時可能進來,桓景趕緊也貼在陶侃耳後:“陶公,對抗杜曾之輩,荀將軍不行;但對付普通的山賊還是綽綽有餘的。隻要荊州百姓安居樂業,陶公禦下有方,又有誰會閑著沒事叛亂呢?至於派係的事情,荀崧已經與第五猗、杜曾交戰過,所以倒向我們也是自然的事情,江東有什麽好憂心的?”


    “琅琊王寬厚,我不擔心;但王敦外寬內忌,先前與荀家有私怨,我怕他做主將荀崧調走,到時候又得添亂子。”


    陶侃的頂頭上司,正是江州刺史王敦,最近王敦正因為統籌陶侃、周訪平定杜弢之功,被琅琊王表為鎮東大將軍,風頭一時無量。


    隻是賈後執政年間,王敦還在洛陽任太子舍人,當時因為舉止粗魯,多被當時京城豪族輕侮,陶侃所謂王敦與荀家有宿怨,大抵是那些時候的破事。


    “陶公不必擔心,就當是我桓景作保。王敦雖然勢力廣大,還管不到司州來。”


    桓景算是放了個狠話,但心裏還是略有不安。雖然此時尚未見過王敦,但從曆史記載上看,此君可是個睚眥必報的狠人,據說原時空劉琨之死,就是因為王敦與劉琨有宿怨,向段匹磾下了命令。自己若是就此與王敦結下梁子,並不是什麽好事。


    但他之所以敢為荀崧作保,一半是看在荀崧為他在宛城撐了兩個月杜曾軍隊圍攻的份上,而另一半則是吃準王敦不敢輕舉妄動。王敦雖然狠厲,但是麵對強大的實力,身段也還柔軟。在原時空,他終祖逖一世,都不敢作亂。那麽現在,自己遠在洛陽,王敦肯定不敢為了一個南陽郡的歸屬,就和自己擅開戰端。


    見桓景承擔了保荀崧為南陽太守的責任,陶侃這才住了口。


    正當兩人說話間,荀崧已經進來了。一進門,見到陶侃和桓景,他立馬五體投地:


    “陶公!桓刺史!你們二位平定杜曾,對荊州百姓實有再生之德啊!”


    陶侃清了清嗓子,雙手背在身後,中氣十足地報知荀崧:


    “平南將軍荀崧,因平定杜曾之功,下官將向鎮東大將軍王敦推舉足下為南陽太守,請足下務必盡保境安民之責!”


    好家夥,桓景嘴慢,一時被陶侃搶了先,不禁感歎,這個看似樸實的長者,居然還有這麽滑頭的一麵,倒是把推舉荀崧為南陽太守的人情攬過去了。


    陶侃頓了一頓,又放低了音調:“記得,你能由朝廷濫發的平南將軍當上南陽太守,多虧了桓刺史為你作保。”


    桓景舒了口氣,倒是自己多疑了。這樣一來,陶侃既保證了作為荊州刺史的威嚴,又讓荀崧記得自己的恩德,可謂麵子裏子都顧到了。


    “桓刺史對荀某真是有再造之恩”,荀崧一激動,有像當初在南陽時那樣,向前一撲,抱住了桓景的大腿:“還有小女也拜托給刺史了,做父親的無能,請刺史好生照顧她!”


    等等!什麽拜托、照顧?自己不是已經婉拒了那門婚事了麽?


    “荀將軍,您是說的荀灌麽?我還沒答應這門婚事呢!當初隻是說考慮考慮。”


    “能考慮一下,也就是立下婚約了,不是麽?”


    桓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意思被荀崧誤解了。


    “這是要做妾,令愛出自名門荀家,還請將軍再三考慮!”


    “下官已經考慮清楚了。此是報恩之時,隻在桓刺史一念而已!”


    桓景腦袋有些懵。但他正要開口,荀崧抱得愈發緊了。麵對這樣的父親,他心裏也硬不下來。


    陶侃看著他,也憋著笑:原來桓景和荀崧有姻親關係,怪不得之前一定要讓荀崧來治理南陽。這樣也好,無論治理荊州的是誰,荊州與司州之間多了一層緩衝,矛盾肯定會少不少,百姓也能在這間隙之中安居樂業吧。


    “荀將軍,敢問令愛荀灌年歲幾何?”桓景愣了半晌,擠出一句話。


    “年止十三。”


    “令愛是個好姑娘,隻是年紀太輕,還是個半大孩子。不妨再過兩年,待她及笄之後,我再來迎娶,如何?何況我還未報知家母、家妻,也先需迴洛陽,方能有所迴複。”


    經過桓景一番搪塞,荀崧這才鬆了手,怔怔地說:“兩年?如今亂世,如何等得了兩年?”


    “放心,我自會信守承諾。對於南陽,若是求援,會再次派軍來保護,請荀將軍勿疑。”


    現在荊州初定,將來的情況尚未可知。如果給自己兩年時間,到時候無論是自己的地位,還是南陽的情況,都應該非常明晰了。到時候再來迎娶荀灌亦不遲。


    或者荀崧在朝中地位穩定下來,這兩年間,改變了主意,為荀灌在其他地方找到了一個正妻的位置,或許也不差。當初這個勇敢的姑娘殺出重圍,親赴洛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她值得做個正妻,而不是妾。


    突然門後傳來一陣啜泣。


    眾人走出廳堂,轉去屋外一角,這才發現荀灌在門後已經偷聽多時了。待問話時,她正一麵哭一麵笑。


    “荀姑娘沒事兒吧?”


    “沒事兒!沒事兒!我很開心,能與恩公立下婚約。隻是兩年、兩年也太久了!”


    “荀姑娘,這兩年內,您完全自由,又何嚐是什麽壞事呢?你若是見到更加俊美多才的年輕公子,隨時可以解除婚姻。”


    “不,我不要什麽自由,我隻要嫁給桓刺史一人,你是我的恩,也是我的愛!”荀灌稚嫩的聲音略帶顫抖。


    桓景避開荀灌的目光,向天空望去:自己難道是因為原時空的思維習慣,才本能地拒絕這門婚事麽?或許自己真該納個妾,即使從繼承人的角度考慮?又或許,自己隻是在逃避責任?


    這問題沒有答案,當夜新軍騎兵從襄陽拔營,五日之後在南陽與桓宣的留守部隊合作一處,開迴洛陽。


    此時,健康烏衣巷,一座偏僻的宅院之上,烏鴉正在盤旋。


    宅院裏,低矮的別室內,一個年輕的女人正低伏在一道白色的幕前。


    幕後傳出一個蒼老的聲音:


    “桓景破了杜曾,倒算是幫了我們一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豆豉炒辣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豆豉炒辣椒並收藏晉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