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衙門外蟬聲四起,烈日照耀下,熱氣在地麵上升騰。
衙門裏麵,譙城大小官員坐在竹椅上,廳堂一側擺了兩大缸水。
竹椅在這個時代算是新鮮事物,桓景隻知要用竹條編織竹椅,但軍務太忙,沒空管這些細活,最終的設計方案還是由懷孕時沒事可幹燕燕給出。而水的比熱大,桓景也引入了放置水缸方法來消暑。
所以雖然暑氣正盛,竹椅上的桓彝心中卻清涼自在得很。不過他之所以心情自在,不光是因為那些避暑措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桓景終於帶兵迴來了。
桓景離開的半個月裏,他一方麵要天天維係譙城的治安,而另一方麵則要接收從前線源源不斷到來的俘虜。自己手上隻有一千新兵,卻要管住這群悍勇的俘虜,這讓他每夜都睡不著覺。
最糟糕的是,同事卞壼還是一個容不得一點差錯的家夥,經常立一些不留餘地的規矩,連作息都給俘虜定得死死的。本來譙城已經有如高壓鍋,卞壼還要再加一把火。桓彝不得不陽奉陰違,又將俘虜分而治之,加上俘虜饑餓疲憊無力反抗,這才勉強維持住了譙城的治安。
現在桓景的主力終於來到,可以壓製住這些俘虜了。桓彝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們今天正要和桓景好好聊一聊俘虜的安置問題。
正當桓彝思考俘虜問題的時候,桓景身著短衣便服,虎虎生風地走進了廳堂,坐在正中的竹椅上。他左邊是卞壼,右邊是桓彝。
見到熟悉的麵孔,桓景心中高興,但見到這群手下都麵露疲意,他已經猜到譙城的管理並不輕鬆。在將眾人逐個掃了一眼後,他開始了開場白:
“諸君,抱歉來遲了。剛剛家事遷延,所以沒有立刻前來議事。想必諸君已經有很多想說的話了吧。”
“內史,我們先談談俘虜的安置”,桓彝開門見山:“自從石勒敗逃以來,我們整日都在接收俘虜。先光是譙城一座城,就共計收集俘虜四千七百零八人,其中三千九百是晉人,還有八百胡人。
“但譙城隻有一千人的守備力量,一千人鎮守四千人,這是很危險的布置。若非內史及時迴軍,恐怕會有不測發生啊。”
桓景早就料道敵人的敗兵多半會去譙城,畢竟這是附近唯一的大城,離石勒的逃亡路線又近,所以臨行前才專門分了卞、桓兩人一千人維持譙城治安。隻是沒想到逃往譙城的逃兵如此之多,屬下壓力如此之大,這是他考慮不周的地方。
他點點頭,表示肯定桓彝的說法:“我原本沒有預料到如此之多的敵軍逃兵,這是我的過錯。
“不過,你們現在是怎麽處置這些俘虜的呢?”
桓彝答道:
“卞長史說對待俘虜應當應收盡收,等內史迴來再做定奪,所以就把俘虜都帶進城了,目前分散在城中各處看管。”
如果立刻開始審判,則有可能逼反俘虜,而之前桓景囑咐過不能殺降,所以這兩個老實人隻好將俘虜們先關押在城裏。
但長期這麽看守這些俘虜,消耗糧草甚多,又沒有產出,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想到這裏,雖說桓景早有方案來處置這些俘虜,但說出來卻有些難以啟齒。
他沉吟一會兒,方才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我軍此次北上獲得了陳郡和碭山的大片土地。但陳郡百姓之前流亡殆盡,目前雖有大片土地,但無人耕種。
“同時,碭山之中,礦產無數,但當地人不知道如何開鑿。如果要開發礦產,也必然,用到大量勞力。
“我想,讓俘虜們屯田采礦,通過勞作來救贖過去的罪惡。”
此言一出,眾人議論紛紛。從情感上來說,這些人恨透了石勒往昔的部下,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這也不難理解:無論新軍還是從新軍中分離出的文職,多是豫州本地人或者流民,若非天下大亂,本來也是安居樂業的平民。在他們看來,自己妻離子散、天各一方大多是這些石勒部下的責任。
之所以留著這些俘虜不殺,是因為他們已經認可了桓景經過審判再定罪殺人的模式。但現在主帥卻說要讓俘虜們以勞力贖罪,這讓他們有些不能接受。
“內史,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卞壼第一個站了出來:“之前您已經說過,這些人之所以要收容俘虜,是為了定罪審判,不可錯殺一個好人,也不可放過一個惡人。
“現在怎可違背自己親自定下的規矩,饒過這些人渣一命?”
一旁無論是新軍將士,還是聞名前來的士人,都附和卞壼的唿聲。他們期待地望著桓景,希望他下達命令。
可是桓景的考慮更為現實:陳郡空虛,碭山的礦山又需要人手。自己地盤雖然不小,但卻真的已經無人可用。
在改製之後,新軍中已經完全沒有兼職的農民,都已成為全職的軍人。這樣一來,忠心於自己的自由農民反而變少了。
而譙地的塢堡主雖然名義上忠於自己,但是卻隻出糧草,不出家丁。所以雖然桓景通過經商累積了不少糧草,但參與生產的人數增長僅僅依靠歸附的流民,始終上不去。
雖然從道義上,自己沒有將自己的諾言貫徹到底。但此時,讓自己的小小勢力能夠生存下去,才是最大的正義。
他打定主意,隻斬殺最大惡極之人,留下其餘從事勞作。於是,他從竹椅上起身,來到卞壼身前:
“卞長史所言確實有道理”,他拿起卞壼的手:“這些俘虜在豫州罪惡滔天,可懲罰這些人是一迴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另一迴事。”
“子曰:‘以直報怨’......”卞壼正欲反駁,桓景趕緊接上了話頭。
“審判肯定照常進行,罪大惡極者都會被斬殺。但是隻要罪不至死,那麽就要留下這些人來為譙地百姓種田挖礦。
“畢竟,譙地的安寧全靠諸位將士保衛,而秩序則靠諸位文吏來維持。百姓苦於苛捐雜稅,也不宜被橫征暴斂。但軍糧和兵器一點也不能少。那麽,誰來給我們糧食和礦產呢?”
“桓內史說得是,但總不能放著這些人不管吧......”卞壼不解農事,一時不知怎麽應答。
桓景見卞壼的語氣軟了下來,順著眾人的情緒,補上了一句話:
“放心,無論是屯田、還是在礦場勞作,都會有人監管。與其讓這些人一死了之,讓他們勞苦地度過餘生才是最大的懲罰。“
在原時空,自己的這種行為,簡直和建立集中營相當。但在這個未開化的年代,隻要不殺俘虜,就是集中營也被戰俘視作仁政。
何況,現在自己的部下對於剝削俘虜毫無心理負擔,而俘虜反而視自己為救命恩人,似乎一切都很順利。
但自己怎麽會那麽膈應呢?桓景仔細想想,自己終究不能完全脫離現代人的價值觀。於是在擬好俘虜安置計劃後,桓景便將這件事全權交由交給桓彝去處理。
經過三日連續不斷的審訊,譙城的俘虜們中除了兩百餘罪大惡極者被斬殺,其餘分別安排去陽夏屯田,或去碭山開礦。
除此之外,譙國各地亦有不少俘虜,桓景也命令當地長官按照譙城的榜樣處理。不久之後,碭山的礦場人力充足,而陽夏附近也出現了耕作的身影。
譙地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俘虜,終於轉化成了生產力,桓景得以開始下一步:他又要找塢堡主們開刀了。
衙門裏麵,譙城大小官員坐在竹椅上,廳堂一側擺了兩大缸水。
竹椅在這個時代算是新鮮事物,桓景隻知要用竹條編織竹椅,但軍務太忙,沒空管這些細活,最終的設計方案還是由懷孕時沒事可幹燕燕給出。而水的比熱大,桓景也引入了放置水缸方法來消暑。
所以雖然暑氣正盛,竹椅上的桓彝心中卻清涼自在得很。不過他之所以心情自在,不光是因為那些避暑措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桓景終於帶兵迴來了。
桓景離開的半個月裏,他一方麵要天天維係譙城的治安,而另一方麵則要接收從前線源源不斷到來的俘虜。自己手上隻有一千新兵,卻要管住這群悍勇的俘虜,這讓他每夜都睡不著覺。
最糟糕的是,同事卞壼還是一個容不得一點差錯的家夥,經常立一些不留餘地的規矩,連作息都給俘虜定得死死的。本來譙城已經有如高壓鍋,卞壼還要再加一把火。桓彝不得不陽奉陰違,又將俘虜分而治之,加上俘虜饑餓疲憊無力反抗,這才勉強維持住了譙城的治安。
現在桓景的主力終於來到,可以壓製住這些俘虜了。桓彝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們今天正要和桓景好好聊一聊俘虜的安置問題。
正當桓彝思考俘虜問題的時候,桓景身著短衣便服,虎虎生風地走進了廳堂,坐在正中的竹椅上。他左邊是卞壼,右邊是桓彝。
見到熟悉的麵孔,桓景心中高興,但見到這群手下都麵露疲意,他已經猜到譙城的管理並不輕鬆。在將眾人逐個掃了一眼後,他開始了開場白:
“諸君,抱歉來遲了。剛剛家事遷延,所以沒有立刻前來議事。想必諸君已經有很多想說的話了吧。”
“內史,我們先談談俘虜的安置”,桓彝開門見山:“自從石勒敗逃以來,我們整日都在接收俘虜。先光是譙城一座城,就共計收集俘虜四千七百零八人,其中三千九百是晉人,還有八百胡人。
“但譙城隻有一千人的守備力量,一千人鎮守四千人,這是很危險的布置。若非內史及時迴軍,恐怕會有不測發生啊。”
桓景早就料道敵人的敗兵多半會去譙城,畢竟這是附近唯一的大城,離石勒的逃亡路線又近,所以臨行前才專門分了卞、桓兩人一千人維持譙城治安。隻是沒想到逃往譙城的逃兵如此之多,屬下壓力如此之大,這是他考慮不周的地方。
他點點頭,表示肯定桓彝的說法:“我原本沒有預料到如此之多的敵軍逃兵,這是我的過錯。
“不過,你們現在是怎麽處置這些俘虜的呢?”
桓彝答道:
“卞長史說對待俘虜應當應收盡收,等內史迴來再做定奪,所以就把俘虜都帶進城了,目前分散在城中各處看管。”
如果立刻開始審判,則有可能逼反俘虜,而之前桓景囑咐過不能殺降,所以這兩個老實人隻好將俘虜們先關押在城裏。
但長期這麽看守這些俘虜,消耗糧草甚多,又沒有產出,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想到這裏,雖說桓景早有方案來處置這些俘虜,但說出來卻有些難以啟齒。
他沉吟一會兒,方才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我軍此次北上獲得了陳郡和碭山的大片土地。但陳郡百姓之前流亡殆盡,目前雖有大片土地,但無人耕種。
“同時,碭山之中,礦產無數,但當地人不知道如何開鑿。如果要開發礦產,也必然,用到大量勞力。
“我想,讓俘虜們屯田采礦,通過勞作來救贖過去的罪惡。”
此言一出,眾人議論紛紛。從情感上來說,這些人恨透了石勒往昔的部下,恨不得殺之而後快。
這也不難理解:無論新軍還是從新軍中分離出的文職,多是豫州本地人或者流民,若非天下大亂,本來也是安居樂業的平民。在他們看來,自己妻離子散、天各一方大多是這些石勒部下的責任。
之所以留著這些俘虜不殺,是因為他們已經認可了桓景經過審判再定罪殺人的模式。但現在主帥卻說要讓俘虜們以勞力贖罪,這讓他們有些不能接受。
“內史,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卞壼第一個站了出來:“之前您已經說過,這些人之所以要收容俘虜,是為了定罪審判,不可錯殺一個好人,也不可放過一個惡人。
“現在怎可違背自己親自定下的規矩,饒過這些人渣一命?”
一旁無論是新軍將士,還是聞名前來的士人,都附和卞壼的唿聲。他們期待地望著桓景,希望他下達命令。
可是桓景的考慮更為現實:陳郡空虛,碭山的礦山又需要人手。自己地盤雖然不小,但卻真的已經無人可用。
在改製之後,新軍中已經完全沒有兼職的農民,都已成為全職的軍人。這樣一來,忠心於自己的自由農民反而變少了。
而譙地的塢堡主雖然名義上忠於自己,但是卻隻出糧草,不出家丁。所以雖然桓景通過經商累積了不少糧草,但參與生產的人數增長僅僅依靠歸附的流民,始終上不去。
雖然從道義上,自己沒有將自己的諾言貫徹到底。但此時,讓自己的小小勢力能夠生存下去,才是最大的正義。
他打定主意,隻斬殺最大惡極之人,留下其餘從事勞作。於是,他從竹椅上起身,來到卞壼身前:
“卞長史所言確實有道理”,他拿起卞壼的手:“這些俘虜在豫州罪惡滔天,可懲罰這些人是一迴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另一迴事。”
“子曰:‘以直報怨’......”卞壼正欲反駁,桓景趕緊接上了話頭。
“審判肯定照常進行,罪大惡極者都會被斬殺。但是隻要罪不至死,那麽就要留下這些人來為譙地百姓種田挖礦。
“畢竟,譙地的安寧全靠諸位將士保衛,而秩序則靠諸位文吏來維持。百姓苦於苛捐雜稅,也不宜被橫征暴斂。但軍糧和兵器一點也不能少。那麽,誰來給我們糧食和礦產呢?”
“桓內史說得是,但總不能放著這些人不管吧......”卞壼不解農事,一時不知怎麽應答。
桓景見卞壼的語氣軟了下來,順著眾人的情緒,補上了一句話:
“放心,無論是屯田、還是在礦場勞作,都會有人監管。與其讓這些人一死了之,讓他們勞苦地度過餘生才是最大的懲罰。“
在原時空,自己的這種行為,簡直和建立集中營相當。但在這個未開化的年代,隻要不殺俘虜,就是集中營也被戰俘視作仁政。
何況,現在自己的部下對於剝削俘虜毫無心理負擔,而俘虜反而視自己為救命恩人,似乎一切都很順利。
但自己怎麽會那麽膈應呢?桓景仔細想想,自己終究不能完全脫離現代人的價值觀。於是在擬好俘虜安置計劃後,桓景便將這件事全權交由交給桓彝去處理。
經過三日連續不斷的審訊,譙城的俘虜們中除了兩百餘罪大惡極者被斬殺,其餘分別安排去陽夏屯田,或去碭山開礦。
除此之外,譙國各地亦有不少俘虜,桓景也命令當地長官按照譙城的榜樣處理。不久之後,碭山的礦場人力充足,而陽夏附近也出現了耕作的身影。
譙地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俘虜,終於轉化成了生產力,桓景得以開始下一步:他又要找塢堡主們開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