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那又怎樣——別再被罪惡感控製
剛剛讀大學不久的吉安有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他想在大學的空閑時間裏寫完一本書,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記述自己在過去21年間的故事,包括學習、生活和他那還未萌芽的愛情。起初,他並沒有覺得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反而覺得很輕鬆,因為隻要堅持每天寫,大一一個學期應該就可以完成了。
不過,事情似乎並不如他想象得那樣順利,因為一進大學之後,他就被安排軍訓,然後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大家常常三五成群地出去玩兒,吉安覺得空前快活,因為在大學之前,他從未這樣自由過。於是,他將計劃改成每個周末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寫作。結果,他總是找不到最合適的那一天;然後,他索性將計劃放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周,將時間集中起來,總比零散的好。
然而,當計劃真正開始實行的時候,他卻感到了沮喪,因為他把自己關在寢室裏一周的時間,整個人都沒有了精神,更令他覺得難以接受的是,一周的成果並不明顯。這樣又過了三個月,吉安備受打擊,他拍了拍桌子,索性不寫了。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樣下去,他根本就不可能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此刻,吉安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在想要不要放棄這個目標。要知道,吉安以前是老師們眼裏的寫作高手,他也立誌想要成為一名作家。
目標暫時擱淺了,吉安似乎不再有什麽壓力,但閑暇時候他還是會有點於心不忍,於是便不停地給自己安慰,他告訴自己:作家都是多產的,他們不可能像我這樣貪玩、沒有意誌力,他們肯定會一直沉浸在文字裏,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世界。這麽一想,他再次堅定了放棄寫作的念頭。
吉安的苦惱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經曆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萊爾·亞當斯與杜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利裏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專門找來一些對自己的體重比較在意的年輕女子,並用科研需要的名義要求她們吃甜甜圈或巧克力。
實驗的過程中,這些女子需要參加兩項測試,第一項是測試食物對心情的影響情況,第二項是測驗不同糖果的味道如何。在第一項測試中,女孩子們要從原味的甜甜圈和巧克力口味的甜甜圈中選出一種,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最後還要喝上一整杯水,水是這兩位心理學家故意設計的“陷阱”,目的是想讓她們產生強烈的飽腹感,進而覺得不太舒服,產生罪惡感。接著,再讓她們在問卷上寫下自己的感受。
在第二項測試開始之前,有50%的參與者收到了一條信息,研究人員提醒她們,有的時候被試會因為吃了一個甜甜圈而出現罪惡感,但也明白地表示,人人都有放縱自己的時候,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了;而另外50%的參與者則沒有收到這條信息。
緊接著,研究人員就給每一位被試發了三大份糖果,其中有很多種不同口味的巧克力或彩虹糖等。被試要邊品嚐邊做測試,吃多少都可以。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每個人的糖果碗都稱了重量,結果發現,那些收到了信息的女子隻吃28克糖果,而其他人則吃了大約70克。也就是說,那些已經擺脫了罪惡感的女性成功地控製了自己,而那些還在被罪惡感困擾的人則繼續放縱著自己。結論是,罪惡感會削弱人們的自控能力,但罪惡感的反麵就有助於人們加強自控。
紐約州立大學和匹斯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們,聯合癖嗜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實驗的主要對象是一群嗜酒的人。參與實驗的總共有144名成年人,年齡在18到50歲之間不等,研究人員為他們每人配一台掌上電腦,用於記錄他們的每日飲酒情況,比如“晚上8點20分,喝了第一杯雞尾酒”、“淩晨0點8分喝了一杯葡萄酒”等。並且每天早上8點鍾,被試都要準時打開電腦,向實驗研究人員匯報自己前一天喝酒的感受,尤其是當他們不受控製地喝了比自己想喝的更多的酒時,會出現什麽情況。
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在前天晚上喝多了,第二天醒來時總是會感到很難受,不僅頭疼,還會覺得惡心想吐,身體疲倦;但這些症狀並不僅僅是因為喝多了酒,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內心的羞愧和罪惡感。這種感覺會困擾他們一整天,導致在夜晚降臨時,他們不得不再次開始下個輪迴的循環。
如果用一個專業術語來解釋這種現象,飲食研究人員珍妮特·波利維與皮特·赫爾曼提出了“那又怎樣”效應,指的是人們從放縱自己開始,到後悔,再到更加嚴重的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比如有些正在實施節食減肥計劃的女性,在美味甜點的誘惑下,會控製不了吃上一口,或者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控製飯量,結果多吃了一口熱量較高的蛋糕。而當她們意識到這個錯誤的時候,會感到深深的沮喪,但她們絕對不會因為想要將損失降至最低而不再吃第二口,反而她們就有了更好的借口——既然計劃已經被破壞了,那就幹脆多吃點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比如,生活中有的孩子因為犯了一次錯誤,而被老師或家長批評,他心中會產生深深的悔意,但同時也被罪惡感包圍。他們情緒失落,覺得自己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壞印象,那在今後很可能會再次犯錯,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味。這些其實都是由低落的情緒引起的,而罪惡感是很難使人徹底改正錯誤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都可以很好地控製自己,即便有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不好的念頭,也都能及時地修正並提醒自己“這樣不行”。而我們最應該提防的是,不能讓放縱的行為開頭,因為一旦開了頭,就難以停止;可如果已經開了頭,該怎樣停下來呢?專家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聽起來像是一個自己為自己找的借口,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自我原諒會引起更加嚴重的自我放縱。因為一旦放鬆了要求,一次次地原諒了自己的錯誤,在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不對自己嚴厲指責和批評,那麽,到最後人就會變得懶惰和不求上進,失去最起碼的自控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有道理的,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就經常在我們做錯事或考試不及格時大加指責和警告:“下次再犯這種錯誤,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再考不及格,你就等著我收拾你吧!”於是我們因為害怕那可怕的後果而嚴格要求自己,或者說,正是父母的指責和嚴懲讓我們在小時候就漸漸學會了自控。
而成年之後的我們已經擁有了成熟的自控係統,完全可以不需要外界的督促,就能夠很好地做好每一件事;但還是有很多人依舊把自己當成需要被管教的孩子,另一方麵自己卻又在扮演著父母的角色,在失去自控力的時候,便開始對自己大加指責:“你到底想幹什麽?你真的是太不上進了!”接著便想著一定要對自己再狠一點,才能及時糾正自己。
而事實上,眾多研究都顯示,自我批評或罪惡感會降低行動積極性和自控力,甚至嚴重時,也是引發抑鬱的因素之一。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對一些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關於拖延症的追蹤調查。一整個學期下來,研究者發現,在第一次考試到來之前,很多學生都將自己的複習計劃延後了一段時間;不過,在迎接之後的考試時,那些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繼續著拖延複習計劃的行為,而那些能夠原諒自己的學生則很少或已經不再拖延了。
換句話說,對第一次拖延複習計劃表現得越嚴厲,在下次考試時拖延得就越厲害。所以,罪惡感越深,就越是難以使自己重迴正軌。自我批評越發深刻,就越容易摧毀自信體係,並擊垮“我可以做到”的力量;反而是自我諒解和自我同情能夠提升和重建自控力。
這個結論可能不容易被大家接受,因為它違背了人們一向的本能認知,似乎千百年來人們始終這麽認為:良好的自控力的基礎是嚴於律己,假如一個人在做錯事之後,產生不了罪惡感,甚至用自我原諒來開脫責任,那麽,這個世界上的人豈不都要偏離正軌?但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在個人挫敗麵前,對自己持同情態度的人要比那些持批評態度的人更加有責任心,並願意承擔責任。
可見,自我諒解不是指對任何錯誤都無視,甚至變本加厲,而是善於從自責和錯誤中走出來,等到挫敗感和失落感徹底消失之後,再用積極的行動去彌補。假如一個人遭受了挫折後,始終活在悔恨之中,那他(她)就很難振作起來。可以說,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在壓力麵前的積極態度能夠幫助人們很快走出陰霾,而消極的自責往往隻會將事情越搞越糟。我們每個人都有低落和陰鬱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大家都是失
那又怎樣——別再被罪惡感控製
剛剛讀大學不久的吉安有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他想在大學的空閑時間裏寫完一本書,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記述自己在過去21年間的故事,包括學習、生活和他那還未萌芽的愛情。起初,他並沒有覺得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反而覺得很輕鬆,因為隻要堅持每天寫,大一一個學期應該就可以完成了。
不過,事情似乎並不如他想象得那樣順利,因為一進大學之後,他就被安排軍訓,然後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大家常常三五成群地出去玩兒,吉安覺得空前快活,因為在大學之前,他從未這樣自由過。於是,他將計劃改成每個周末抽出一天的時間來寫作。結果,他總是找不到最合適的那一天;然後,他索性將計劃放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周,將時間集中起來,總比零散的好。
然而,當計劃真正開始實行的時候,他卻感到了沮喪,因為他把自己關在寢室裏一周的時間,整個人都沒有了精神,更令他覺得難以接受的是,一周的成果並不明顯。這樣又過了三個月,吉安備受打擊,他拍了拍桌子,索性不寫了。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樣下去,他根本就不可能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此刻,吉安已經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在想要不要放棄這個目標。要知道,吉安以前是老師們眼裏的寫作高手,他也立誌想要成為一名作家。
目標暫時擱淺了,吉安似乎不再有什麽壓力,但閑暇時候他還是會有點於心不忍,於是便不停地給自己安慰,他告訴自己:作家都是多產的,他們不可能像我這樣貪玩、沒有意誌力,他們肯定會一直沉浸在文字裏,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世界。這麽一想,他再次堅定了放棄寫作的念頭。
吉安的苦惱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經曆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萊爾·亞當斯與杜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利裏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專門找來一些對自己的體重比較在意的年輕女子,並用科研需要的名義要求她們吃甜甜圈或巧克力。
實驗的過程中,這些女子需要參加兩項測試,第一項是測試食物對心情的影響情況,第二項是測驗不同糖果的味道如何。在第一項測試中,女孩子們要從原味的甜甜圈和巧克力口味的甜甜圈中選出一種,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最後還要喝上一整杯水,水是這兩位心理學家故意設計的“陷阱”,目的是想讓她們產生強烈的飽腹感,進而覺得不太舒服,產生罪惡感。接著,再讓她們在問卷上寫下自己的感受。
在第二項測試開始之前,有50%的參與者收到了一條信息,研究人員提醒她們,有的時候被試會因為吃了一個甜甜圈而出現罪惡感,但也明白地表示,人人都有放縱自己的時候,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了;而另外50%的參與者則沒有收到這條信息。
緊接著,研究人員就給每一位被試發了三大份糖果,其中有很多種不同口味的巧克力或彩虹糖等。被試要邊品嚐邊做測試,吃多少都可以。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對每個人的糖果碗都稱了重量,結果發現,那些收到了信息的女子隻吃28克糖果,而其他人則吃了大約70克。也就是說,那些已經擺脫了罪惡感的女性成功地控製了自己,而那些還在被罪惡感困擾的人則繼續放縱著自己。結論是,罪惡感會削弱人們的自控能力,但罪惡感的反麵就有助於人們加強自控。
紐約州立大學和匹斯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們,聯合癖嗜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實驗的主要對象是一群嗜酒的人。參與實驗的總共有144名成年人,年齡在18到50歲之間不等,研究人員為他們每人配一台掌上電腦,用於記錄他們的每日飲酒情況,比如“晚上8點20分,喝了第一杯雞尾酒”、“淩晨0點8分喝了一杯葡萄酒”等。並且每天早上8點鍾,被試都要準時打開電腦,向實驗研究人員匯報自己前一天喝酒的感受,尤其是當他們不受控製地喝了比自己想喝的更多的酒時,會出現什麽情況。
結果發現,大多數人在前天晚上喝多了,第二天醒來時總是會感到很難受,不僅頭疼,還會覺得惡心想吐,身體疲倦;但這些症狀並不僅僅是因為喝多了酒,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內心的羞愧和罪惡感。這種感覺會困擾他們一整天,導致在夜晚降臨時,他們不得不再次開始下個輪迴的循環。
如果用一個專業術語來解釋這種現象,飲食研究人員珍妮特·波利維與皮特·赫爾曼提出了“那又怎樣”效應,指的是人們從放縱自己開始,到後悔,再到更加嚴重的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比如有些正在實施節食減肥計劃的女性,在美味甜點的誘惑下,會控製不了吃上一口,或者在吃飯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控製飯量,結果多吃了一口熱量較高的蛋糕。而當她們意識到這個錯誤的時候,會感到深深的沮喪,但她們絕對不會因為想要將損失降至最低而不再吃第二口,反而她們就有了更好的借口——既然計劃已經被破壞了,那就幹脆多吃點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再比如,生活中有的孩子因為犯了一次錯誤,而被老師或家長批評,他心中會產生深深的悔意,但同時也被罪惡感包圍。他們情緒失落,覺得自己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壞印象,那在今後很可能會再次犯錯,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味。這些其實都是由低落的情緒引起的,而罪惡感是很難使人徹底改正錯誤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都可以很好地控製自己,即便有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不好的念頭,也都能及時地修正並提醒自己“這樣不行”。而我們最應該提防的是,不能讓放縱的行為開頭,因為一旦開了頭,就難以停止;可如果已經開了頭,該怎樣停下來呢?專家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聽起來像是一個自己為自己找的借口,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樣的自我原諒會引起更加嚴重的自我放縱。因為一旦放鬆了要求,一次次地原諒了自己的錯誤,在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不對自己嚴厲指責和批評,那麽,到最後人就會變得懶惰和不求上進,失去最起碼的自控能力。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有道理的,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就經常在我們做錯事或考試不及格時大加指責和警告:“下次再犯這種錯誤,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再考不及格,你就等著我收拾你吧!”於是我們因為害怕那可怕的後果而嚴格要求自己,或者說,正是父母的指責和嚴懲讓我們在小時候就漸漸學會了自控。
而成年之後的我們已經擁有了成熟的自控係統,完全可以不需要外界的督促,就能夠很好地做好每一件事;但還是有很多人依舊把自己當成需要被管教的孩子,另一方麵自己卻又在扮演著父母的角色,在失去自控力的時候,便開始對自己大加指責:“你到底想幹什麽?你真的是太不上進了!”接著便想著一定要對自己再狠一點,才能及時糾正自己。
而事實上,眾多研究都顯示,自我批評或罪惡感會降低行動積極性和自控力,甚至嚴重時,也是引發抑鬱的因素之一。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對一些在校學生進行了一次關於拖延症的追蹤調查。一整個學期下來,研究者發現,在第一次考試到來之前,很多學生都將自己的複習計劃延後了一段時間;不過,在迎接之後的考試時,那些嚴格要求自己的學生繼續著拖延複習計劃的行為,而那些能夠原諒自己的學生則很少或已經不再拖延了。
換句話說,對第一次拖延複習計劃表現得越嚴厲,在下次考試時拖延得就越厲害。所以,罪惡感越深,就越是難以使自己重迴正軌。自我批評越發深刻,就越容易摧毀自信體係,並擊垮“我可以做到”的力量;反而是自我諒解和自我同情能夠提升和重建自控力。
這個結論可能不容易被大家接受,因為它違背了人們一向的本能認知,似乎千百年來人們始終這麽認為:良好的自控力的基礎是嚴於律己,假如一個人在做錯事之後,產生不了罪惡感,甚至用自我原諒來開脫責任,那麽,這個世界上的人豈不都要偏離正軌?但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在個人挫敗麵前,對自己持同情態度的人要比那些持批評態度的人更加有責任心,並願意承擔責任。
可見,自我諒解不是指對任何錯誤都無視,甚至變本加厲,而是善於從自責和錯誤中走出來,等到挫敗感和失落感徹底消失之後,再用積極的行動去彌補。假如一個人遭受了挫折後,始終活在悔恨之中,那他(她)就很難振作起來。可以說,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在壓力麵前的積極態度能夠幫助人們很快走出陰霾,而消極的自責往往隻會將事情越搞越糟。我們每個人都有低落和陰鬱的時候,但這並不代表大家都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