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根據姓氏選擇職業

    ——是什麽決定著就業方向

    在上一節中,我們主要探討了名字與命運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有很多研究人員對姓氏產生了好奇。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布雷特·佩勒姆教授以及他的同事們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佩勒姆教授搜集了大量可靠資料,並發現,在美國牙醫協會中,有一大半的人的姓氏都是以“dentist(牙醫)”中的“den”開頭的;在美國律師協會裏,很多人的姓氏是以wyer”中的w”開頭,而在律師協會中出現姓氏以w”開頭的比率,要比在牙醫協會中出現以“den”開頭的姓氏比率高。

    紐約州立大學傑納蘇分校的勞倫斯·凱斯勒,也於1975年做了一項研究。他搜集到了一份200多人的名單,其中姓氏為“布瑞勒夫(breedlove)”的人從事的職業是婚姻關係顧問,而“breedlove”的中文含義正是培養和維護愛情;姓氏為“迪尤(due)”的人從事的是稅務專家工作,“due”譯成中文是“應付款”。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新科學家》雜誌設置了一個專欄,要求讀者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例子列舉出來並寄給雜誌社。結果從讀者提供的各種例子中,研究人員得出了與凱斯勒一樣的結論。比如,其中就有姓氏為“彼特(beat,拍子)”的女士以及姓氏為“夏普(sharp,升半音的)”的男士,他們從事的是音樂教師的工作;一位姓氏為“弗勒德(flood,水災)”的男士在英國氣象局工作;另外一個姓“福斯特(frost,霜凍)”的男性同樣在這裏工作。

    很多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姓氏會不知不覺地對其擇業方向產生影響。科學家稱之為“姓名決定論”,比如,世界著名短跑冠軍尤塞恩·博爾特(bolt,閃電)以及18世紀有名的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ordsworth,有價值的詞語),便選擇了與其名字寓意相關的職業。

    難道姓氏真的決定了我們的前程?很多人相信,也有很多人持懷疑態度。其實這與名字決定命運的說法類似,因為姓氏可能從小就開始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導致他沿著這種習慣前行,進而決定了他長大之後的工作選擇。

    曾有研究者對美國大學的經濟學家的姓氏進行研究,通過對多所學校的調查發現,取得的學術成果比較豐碩的人,他們的姓氏首字母排名往往都比較靠前,其中甚至還有一些人得過諾貝爾獎。

    後來,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又做了另外一項研究。他邀請《每日電訊報》的讀者參加名為“姓氏與人生”的調查。在將近1.5萬名讀者反饋的信息中,懷斯曼分析後發現,那些姓氏的首字母排列靠前的人確實比排名靠後的人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如果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一現象,我們就會發現:在很多大企業中,按照人們的姓氏首字母在26個字母中的排列順序來排列人名,已不再是罕見之事,並且在各大高校、企業組織麵試的過程中,也會采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大量的名字進行排序,比如姓“安”、“白”、“陳”、“鄧”等姓氏的人名就被安排在了最前麵,而姓“張”、“周”的人名就被悲劇地排在了最後麵。這樣的排序很可能產生一種“層次高低”效應,因為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將排在最前麵的人名與優勝者聯係起來,而認為排在最後的人名就是最差勁的。有了這樣的心理暗示,那麽,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發展等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

    但實際上,在找工作麵試過程中,也有很多人遇到了另外一種情況。有新聞報道稱,有一位姓裴的女大學生,剛畢業沒多久開始四處找工作,後來在麵試一家營銷公司時,老板對她很滿意,並且已經有了錄用她的意思,眼看工作就要找到了,但誰知道,老板在得知了她姓裴之後麵露難色,並婉言拒絕了她。一頭霧水的她沒有放棄,依舊努力尋找工作,結果她一連應聘了十餘家公司,均被拒絕。

    女大學生心想,在學曆和能力方麵對方都沒有對自己表現出不滿,可唯獨在得知了她的姓氏後一反常態,難道真的是姓氏阻礙了她找工作?最後,女大學生實在是忍不住了,不禁在最後一次麵試被拒後,大膽地問了麵試官一句:“請你告訴我不被聘用的真正理由,非常感謝!”女老板神色凝重,遲疑了一會兒說道:“你姓裴,寓意不好,哪家公司願意賠(裴)錢呢?要怪就怪你的姓氏吧。”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一位姓熊的男大學生身上,他在應聘的時候,也遭到了主考官的無數次拒絕,並直言他的姓氏不吉利,不想哪天碰上了熊市。

    麵對這樣的就業歧視,很多有“不吉利”姓氏的人都感到萬般無奈,名字可以更改,但姓氏可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怎麽能隨便改呢?可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擇業方向,很多被商業公司多次拒絕後的人不得不另謀出路,有的甚至無緣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更改姓或名,而是根植在人們心中的思想觀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怪誕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魯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魯芳並收藏怪誕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