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潛入夢境——夢的控製

    曾經轟動一時的美國大片《盜夢空間》在熱播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夢境真的如同影片中那樣可以被操控嗎?近期,有來自美國紐約的研究者向外界宣布,他們發明了一種可以控製夢境的方法。他們分別是來自紐約布魯克林區的鄧肯·弗澤爾和史蒂夫·麥格根,這項研究的成果是一種名為“雷米”的眼罩,表麵看上去,它與其他眼罩並沒有很大區別,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在“雷米”內部有6個紅色的led燈。隻要戴上它,在人們熟睡的情況下,就可以使當事人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並對夢境進行控製,比如做一些自己希望做的夢。

    這似乎給了人們很大的希望:我終於可以在夢中與某某相見了!研究發現,現實環境與心理技巧的巧妙運用就可以控製夢境,甚至可以挖掘出自己強大的潛意識。戴爾德麗·巴雷特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助理臨床教授,她認為,幾乎人人都可以操控自己的夢境。比如說,你希望夢見某個人,那麽,在上床睡覺之前,要把你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這個人的身上,並且想象著關於這個人的一張照片或一個畫麵入睡。這是利用冥想和自我催眠的方法進入到一種叫做“清醒夢”的夢境中。

    “清醒夢”是荷蘭精神病學家弗雷德裏克·凡·艾登於1913年提出的理論。艾登認為,在睡眠狀態下保持清醒的大腦,人們就能夠編織自己希望的夢境。比如《盜夢空間》中的幾位盜夢大師們,用層疊不斷的夢境將被盜夢者引入“歧途”,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很清楚自己在做夢。不過,這種“清醒夢”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概率僅僅是1%。

    如果想要成功,就需要我們在睡覺之前,在思想集中的前提下,保持全身心的放鬆,不斷暗示自己即將做夢,當夢境開始時,要意識到正在做“清醒夢”,並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調整夢境;假如“不幸”從夢中醒來,不要立即起床到處走動,避免被其他的事情分神,而是要靜靜地躺著,再次想著入睡前想著的事情,或者剛才的夢境,此時進入“清醒夢”的幾率要比平時大得多。

    人們控製夢境,不僅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夢,還可以在夢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夢境中,人們看到的往往是最真實的自己,情感或才華能夠毫無保留地爆發出來。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多學生在夢中做出了難解的數學題,音樂家在夢中寫出了不朽的樂章,科學家們在夢裏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可見,夢境其實是一股衝破現實的力量。要想在夢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在睡覺前集中精力思考這個問題,並且準備好紙和筆等需要的工具,一旦在夢中找到了答案,醒來後就可以第一時間記錄在紙上,這樣可以避免忘記。

    除此之外,控製夢境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減少或阻止噩夢的侵擾。很多人在做噩夢時,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仿佛那些夢中的場景真的在現實中上演了一樣,影響身心健康。而事實上,噩夢也是夢魘的一種,做噩夢的人多半都是因為內心確實有恐懼的東西。因此,在睡覺之前,我們可以在心中默默暗示自己,夢中的一切都是虛構的,就如同看了一場恐怖電影,而電影中死去的人不可能真的死去,電影中的恐怖事件也不會在現實中發生——這隻是夢,並從恐懼中找到真相。

    有研究發現,經常做夢夢見自己處在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中,而身邊卻沒有人可以求助,難以發出求救聲音等情況的人,大多是因為長期處在壓力超標的生活狀態中,夢境正是生活中的困境的特殊描繪。心理學專家指出,要想緩解或擺脫噩夢,首先要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壓抑和緊張情緒。

    有句話說得好,“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生活中的勞累與壓力會導致噩夢的連續出現,尤其在睡覺之前還糾結在工作和白天的壞情緒之中。可見,在睡前要放下白天所有不好的事情,喝杯熱牛奶或蜂蜜舒緩神經緊張,改善睡眠質量,預防噩夢。另外,噩夢其實與身體健康狀況有關係。反複出現同一種夢境,有可能是身體出現了潛在的健康隱患,因為在某些疾病的發病之初,病症很微弱,人在清醒時很難有所察覺,因此身體才通過夢境將患病信號傳遞給大腦。

    可見,要想減少或阻止噩夢的侵擾,還需要我們從根本上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哈佛醫學院著名的精神病學副教授羅伯特·斯蒂克戈爾德認為,當一個人在睡覺之前考慮過一些不願處理的情感問題,那麽他在夢境中夢見的幾率為10%到20%;孟特菲爾醫療中心行為睡眠醫療項目總監謝爾比·弗裏德曼·哈裏斯,也描述過他的一位總是夢見被鯊魚圍堵的病人的噩夢,後來哈裏斯讓他想象著自己不是被一群鯊魚圍堵,而是被一群海豚包圍,五個療程結束後,病人的噩夢神奇地消失了。譬如,當我們夢見被某人追趕時,可以試著想象那人就是一塊巧克力,並一口將其吃掉。反複想象之後,噩夢的恐懼感就會逐漸消失,這就是控製噩夢的技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怪誕心理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魯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魯芳並收藏怪誕心理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