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掩耳盜鈴——誰不在自欺欺人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為別人的欺騙感到委屈,甚至憤怒不已,但殊不知,或許對方並不曾欺騙你,而是你一直在欺騙你自己。
1950年,美國礦山企業的科學家向市民發出警告,因為城市挖了過多的地道而陷入危險的境地——出現塌陷。當時俄克拉荷馬州的居民盡管已經得到消息,仍然走在即將塌陷的街道上去參加集會,沒有一個人將這樣的警告放在心上。結果第二天,半個城市果然塌了下去。俄克拉荷馬州居民的這種表現實質上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自欺欺人。
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會出現自我欺騙的行為。比如日常生活中,一個在感情上遭遇挫折的人,為了求得自我安慰,會暗示自己曾經的另一半是如何如何的糟糕,任何人和他(她)在一起都不會長久;一個在事業上一事無成的人,為了麵子問題,總說自己是做老板的料,現在是時機不成熟;一個人際關係不好的人,不從自身找問題,反而認為別人都不了解自己……
以上種種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實際上,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自我欺騙的行為,也可以說,謊言並不完全來自外界,還來自我們的內心。
調查顯示,人人都撒謊,大部分的人在一天內要撒兩次較為嚴重的謊,1/3的人在談話中都會作出某種形式的欺騙行為,80%的人為了獲得一份好工作而撒謊,80%的人說過的謊話沒有被戳破,還有60%以上的人對其伴侶的不忠行為不少於一次。
其實,擅長撒謊的人普遍都很在意別人怎麽看自己,因為他們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所以善於操控別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相反,那些並不太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不會花很多精力在偽裝上,尤其是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去什麽樣的影響。他們心中的自我感受和價值觀左右著他們的言行,因此,這類人是很少撒謊的。
在上一章的第二節中,我們詳細介紹了一位教授在課堂上做的一項性格測試實驗,當教授最後將“騙局”始末告知大家時,同學們並沒有表現出憤怒,接下來又被要求重新測試一次,結果有50%的同學降低了分數,還表示自己之前給出的分數更低。殊不知,這其實是教授再次設的一個“騙局”。可見,降低了分數的這些人不僅不願麵對曾經被騙的事實,並且很容易改變自己的心意,是善於欺騙自己以及欺騙他人的一類人。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打敗了範氏。有一天,一個小偷潛入範氏的家裏偷東西,遠遠看到院子裏有一口很大的鍾,近看發現,鑄成鍾的材料是上等青銅,不但圖案精美,造型也很奇特。小偷很高興,試圖把這口鍾偷迴自己家裏。但鍾很大很重,根本挪不動,於是小偷決定將鍾砸碎。當小偷使勁敲鍾時,一聲很清脆的響聲迴蕩在四周,小偷心想,這下完蛋了!便趕緊撲上去將鍾抱住,但響聲依舊在迴蕩,並漸漸地飄向遠處。正在害怕的時候,小偷縮迴了雙手,緊緊捂住了自己的耳朵,頓時聲音變小了,幾乎聽不見了。這下好了,小偷將耳朵用棉球塞起來,開始狠狠地砸鍾,結果大家聽到響聲後,把小偷抓了起來。
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行為,雖然隻是一個寓言故事,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活在自我欺騙的世界裏的人,會漸漸變得不自知和不自省,甚至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欺騙行為。因為對自己不誠實、逃避現實,想要在欺騙中得到解脫,進而找出一係列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達到掩飾事實的目的,是對真實情感、現實責任、錯誤、狹隘的另外一種虛偽的應對手段。
一個人善於自省,是指他能夠做到看清自己的狀況,而自欺欺人則是想方設法迴避自身的真實狀況,尋找理由掩蓋事實,使其變得合理化。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自欺很要不得,當一切處於未知的狀態下,人們便懷著恐懼的心理欺騙自己,以為習慣了就是正常的了,固守、重複舊的行為模式才能保證安全,消除恐慌。但事實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陷入這種習以為常的自欺中,就好比掉進了惡性循環的黑洞,麻木從眾和盲目跟隨會讓一個人喪失真我。
還有一種是為自欺找理由。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多半是自私或不誠實的,欺騙的動機也有好或不好之分,擔心不好的動機被他人所知曉,便會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欺騙自己,同時也欺騙他人,這是撒謊的特有心理。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們對自身行為感到無知,在無知感的襲擊下產生恐懼心理,此時,找理由便是最好的慰藉方式,而這種理由又往往隻著眼於外部世界與他人,進而導致自欺。
一顆誠實的心要以尊重事實為前提,虛榮心常常促使我們試圖扭曲、掩蓋,甚至篡改現實,但其實欲蓋彌彰。如果基於自己的真心,也許我們會放開手腳去做,而當有違我們的真實意願,很可能壓製、徹底否定了自身時,心中就會感到不舒服,尤其在做錯事時,良知會促使我們惴惴不安,甚至悔恨不已。此時,我們應該坦白承認,並求得心理上的平靜,而不是掩蓋事實,不願讓人知道,否則到最後連自己都要欺騙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遲到的人會在被譴責時產生諸如愧疚、抵抗等心理,為了給自己開脫,有的人會找出很多外界因素(鬧鍾壞了、交通擁堵、最近太累等),以此來辯解——遲到並不完全是我的錯。事實確實如此嗎?隻有遲到者本人才知道,當這些理由被拋出來之後,或許連他(她)自己都忘記了是怎麽遲到的了。
另外,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當一件事情的負麵影響還存在的時候,刻意進行積極思考,似乎會促使形勢向好的一麵轉變。比如,在遭受不公待遇時,原本要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但有個聲音在喊:要平靜,寬容地看待一切。於是平心靜氣,將心中的怨氣咽了下去。但事實上,這件事已經造成了心結。積極的思想變成了刻意執行的教條,它們以被灌輸的形式走進人們的大腦,繼而使人相信並執行,但結果並不一定是真實和自然的。
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做法不對,隻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積極思維。積極應該是幫你克服困境,並擁有勇氣的力量。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不敷衍,不逃避,最終找到解決的途徑。譬如你在偌大的舞台上緊張、擔憂,甚至不知所措,這個時候,首先要誠實地看待當前的心境,然後知道自己在緊張什麽,接著弄清楚自己所擔憂和緊張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那麽可怕,最終戰勝自我,產生新的、積極的認知。
也就是說,刻意要求自己去容忍與發自內心的完全不計較,其實是不一樣的。當負麵影響依舊存在的情況下,輸入積極思想,會在內心產生某種衝突,形成壓力。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壓力,很多人會找理由自我欺騙,裝作問題根本沒有發生或已經不存在。這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副作用依舊不小,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將永遠留在原地,造成心理上的單向負擔,要想把原本的思想加以化解和清除,必須為其提供一個相對寬鬆、自在的環境,若積極思想在這個時候出現,很可能導致原本的思想受到質疑和否定,進而形成一股反作用力,這種力量也順便強化了原本思想的隱性存在。
可見,貌似積極,實質上是一種思想上的製約,最終造成整體的不協調。因此,在自然、真實的狀態下呈現出來的,才是真實的內心,反之就變成了一種虛假,一種自欺。很多人習慣了自欺,很多人為自欺找理由,也有很多人走進了積極思維的誤區。但不管怎樣,自欺的人不僅欺騙了對方,也欺騙了自己,就好比你愛的人離開了你,悲痛欲絕的你認為是對方欺騙了你。可事實上,或許他(她)的感情從一開始就被你一廂情願地當做愛情,不過是你在事實麵前選擇了逃避而已。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人之所以選擇逃避,從心理角度分析,其實是希望成為自己想象中“好”的樣子。對方的離開無疑是對“好”的極大否定,活生生地將“不好”的一麵揭開並赤裸裸地呈現出來,這是我們不可接受的。為了求得心理上的慰藉,人們選擇轉身或背過臉去,采用“自欺欺人”的辦法讓“不好”的呈現變得合理化,或者掩蓋住“不好”的一麵。
說到底,自欺行為還是源自人類的心理弱點——虛榮。如果自欺能夠起到解決症結的作用,偶爾為之也不為過,但自欺是很難解決問題的,更有甚者,一旦陷入自欺的境地無法自拔,那將會造成人格的缺陷和畸形發展。總是活在自欺中,生活、愛情、事業也很難獲得圓滿,於是,一輪又一輪的自欺行為會無休止地上演。
因此,要想克服這種心理上的不足,就要以直麵自己的內心為前提。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犯錯和缺陷在所難免。棒球明星史蒂夫·加裏威在某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從來不掉眼淚。這讓記者很疑惑,因為一個真正擁有情感的人,都有脆弱的時候,掉眼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研究也證明,哭泣其實是緩解壓力的最佳途徑之一。所以,這位明星或許是在自欺欺人。
林肯在競選總統時的對手曾指責他是一個兩麵派,林肯則說,“假如我還有另外一副麵孔的話,那我就不會帶這張臉上街了。”林肯的相貌並不出眾,但他在政治上的作為是大家所共知的。假如他整天不敢麵對自己的相貌,那麽,在美國曆史上也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總統了。所以說,一個人要想跳出自欺的惡性循環,就要勇於麵對,不做欺騙的人,心境澄澈,做真實的自己會比刻意掩飾和逃避輕鬆得多。
掩耳盜鈴——誰不在自欺欺人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為別人的欺騙感到委屈,甚至憤怒不已,但殊不知,或許對方並不曾欺騙你,而是你一直在欺騙你自己。
1950年,美國礦山企業的科學家向市民發出警告,因為城市挖了過多的地道而陷入危險的境地——出現塌陷。當時俄克拉荷馬州的居民盡管已經得到消息,仍然走在即將塌陷的街道上去參加集會,沒有一個人將這樣的警告放在心上。結果第二天,半個城市果然塌了下去。俄克拉荷馬州居民的這種表現實質上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自欺欺人。
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會出現自我欺騙的行為。比如日常生活中,一個在感情上遭遇挫折的人,為了求得自我安慰,會暗示自己曾經的另一半是如何如何的糟糕,任何人和他(她)在一起都不會長久;一個在事業上一事無成的人,為了麵子問題,總說自己是做老板的料,現在是時機不成熟;一個人際關係不好的人,不從自身找問題,反而認為別人都不了解自己……
以上種種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實際上,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自我欺騙的行為,也可以說,謊言並不完全來自外界,還來自我們的內心。
調查顯示,人人都撒謊,大部分的人在一天內要撒兩次較為嚴重的謊,1/3的人在談話中都會作出某種形式的欺騙行為,80%的人為了獲得一份好工作而撒謊,80%的人說過的謊話沒有被戳破,還有60%以上的人對其伴侶的不忠行為不少於一次。
其實,擅長撒謊的人普遍都很在意別人怎麽看自己,因為他們喜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所以善於操控別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相反,那些並不太在意他人看法的人,不會花很多精力在偽裝上,尤其是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去什麽樣的影響。他們心中的自我感受和價值觀左右著他們的言行,因此,這類人是很少撒謊的。
在上一章的第二節中,我們詳細介紹了一位教授在課堂上做的一項性格測試實驗,當教授最後將“騙局”始末告知大家時,同學們並沒有表現出憤怒,接下來又被要求重新測試一次,結果有50%的同學降低了分數,還表示自己之前給出的分數更低。殊不知,這其實是教授再次設的一個“騙局”。可見,降低了分數的這些人不僅不願麵對曾經被騙的事實,並且很容易改變自己的心意,是善於欺騙自己以及欺騙他人的一類人。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打敗了範氏。有一天,一個小偷潛入範氏的家裏偷東西,遠遠看到院子裏有一口很大的鍾,近看發現,鑄成鍾的材料是上等青銅,不但圖案精美,造型也很奇特。小偷很高興,試圖把這口鍾偷迴自己家裏。但鍾很大很重,根本挪不動,於是小偷決定將鍾砸碎。當小偷使勁敲鍾時,一聲很清脆的響聲迴蕩在四周,小偷心想,這下完蛋了!便趕緊撲上去將鍾抱住,但響聲依舊在迴蕩,並漸漸地飄向遠處。正在害怕的時候,小偷縮迴了雙手,緊緊捂住了自己的耳朵,頓時聲音變小了,幾乎聽不見了。這下好了,小偷將耳朵用棉球塞起來,開始狠狠地砸鍾,結果大家聽到響聲後,把小偷抓了起來。
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行為,雖然隻是一個寓言故事,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活在自我欺騙的世界裏的人,會漸漸變得不自知和不自省,甚至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欺騙行為。因為對自己不誠實、逃避現實,想要在欺騙中得到解脫,進而找出一係列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達到掩飾事實的目的,是對真實情感、現實責任、錯誤、狹隘的另外一種虛偽的應對手段。
一個人善於自省,是指他能夠做到看清自己的狀況,而自欺欺人則是想方設法迴避自身的真實狀況,尋找理由掩蓋事實,使其變得合理化。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自欺很要不得,當一切處於未知的狀態下,人們便懷著恐懼的心理欺騙自己,以為習慣了就是正常的了,固守、重複舊的行為模式才能保證安全,消除恐慌。但事實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陷入這種習以為常的自欺中,就好比掉進了惡性循環的黑洞,麻木從眾和盲目跟隨會讓一個人喪失真我。
還有一種是為自欺找理由。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多半是自私或不誠實的,欺騙的動機也有好或不好之分,擔心不好的動機被他人所知曉,便會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欺騙自己,同時也欺騙他人,這是撒謊的特有心理。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們對自身行為感到無知,在無知感的襲擊下產生恐懼心理,此時,找理由便是最好的慰藉方式,而這種理由又往往隻著眼於外部世界與他人,進而導致自欺。
一顆誠實的心要以尊重事實為前提,虛榮心常常促使我們試圖扭曲、掩蓋,甚至篡改現實,但其實欲蓋彌彰。如果基於自己的真心,也許我們會放開手腳去做,而當有違我們的真實意願,很可能壓製、徹底否定了自身時,心中就會感到不舒服,尤其在做錯事時,良知會促使我們惴惴不安,甚至悔恨不已。此時,我們應該坦白承認,並求得心理上的平靜,而不是掩蓋事實,不願讓人知道,否則到最後連自己都要欺騙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遲到的人會在被譴責時產生諸如愧疚、抵抗等心理,為了給自己開脫,有的人會找出很多外界因素(鬧鍾壞了、交通擁堵、最近太累等),以此來辯解——遲到並不完全是我的錯。事實確實如此嗎?隻有遲到者本人才知道,當這些理由被拋出來之後,或許連他(她)自己都忘記了是怎麽遲到的了。
另外,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當一件事情的負麵影響還存在的時候,刻意進行積極思考,似乎會促使形勢向好的一麵轉變。比如,在遭受不公待遇時,原本要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但有個聲音在喊:要平靜,寬容地看待一切。於是平心靜氣,將心中的怨氣咽了下去。但事實上,這件事已經造成了心結。積極的思想變成了刻意執行的教條,它們以被灌輸的形式走進人們的大腦,繼而使人相信並執行,但結果並不一定是真實和自然的。
這並不意味著這樣的做法不對,隻不過,這並不是真正的積極思維。積極應該是幫你克服困境,並擁有勇氣的力量。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不敷衍,不逃避,最終找到解決的途徑。譬如你在偌大的舞台上緊張、擔憂,甚至不知所措,這個時候,首先要誠實地看待當前的心境,然後知道自己在緊張什麽,接著弄清楚自己所擔憂和緊張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那麽可怕,最終戰勝自我,產生新的、積極的認知。
也就是說,刻意要求自己去容忍與發自內心的完全不計較,其實是不一樣的。當負麵影響依舊存在的情況下,輸入積極思想,會在內心產生某種衝突,形成壓力。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壓力,很多人會找理由自我欺騙,裝作問題根本沒有發生或已經不存在。這會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副作用依舊不小,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將永遠留在原地,造成心理上的單向負擔,要想把原本的思想加以化解和清除,必須為其提供一個相對寬鬆、自在的環境,若積極思想在這個時候出現,很可能導致原本的思想受到質疑和否定,進而形成一股反作用力,這種力量也順便強化了原本思想的隱性存在。
可見,貌似積極,實質上是一種思想上的製約,最終造成整體的不協調。因此,在自然、真實的狀態下呈現出來的,才是真實的內心,反之就變成了一種虛假,一種自欺。很多人習慣了自欺,很多人為自欺找理由,也有很多人走進了積極思維的誤區。但不管怎樣,自欺的人不僅欺騙了對方,也欺騙了自己,就好比你愛的人離開了你,悲痛欲絕的你認為是對方欺騙了你。可事實上,或許他(她)的感情從一開始就被你一廂情願地當做愛情,不過是你在事實麵前選擇了逃避而已。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人之所以選擇逃避,從心理角度分析,其實是希望成為自己想象中“好”的樣子。對方的離開無疑是對“好”的極大否定,活生生地將“不好”的一麵揭開並赤裸裸地呈現出來,這是我們不可接受的。為了求得心理上的慰藉,人們選擇轉身或背過臉去,采用“自欺欺人”的辦法讓“不好”的呈現變得合理化,或者掩蓋住“不好”的一麵。
說到底,自欺行為還是源自人類的心理弱點——虛榮。如果自欺能夠起到解決症結的作用,偶爾為之也不為過,但自欺是很難解決問題的,更有甚者,一旦陷入自欺的境地無法自拔,那將會造成人格的缺陷和畸形發展。總是活在自欺中,生活、愛情、事業也很難獲得圓滿,於是,一輪又一輪的自欺行為會無休止地上演。
因此,要想克服這種心理上的不足,就要以直麵自己的內心為前提。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犯錯和缺陷在所難免。棒球明星史蒂夫·加裏威在某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從來不掉眼淚。這讓記者很疑惑,因為一個真正擁有情感的人,都有脆弱的時候,掉眼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研究也證明,哭泣其實是緩解壓力的最佳途徑之一。所以,這位明星或許是在自欺欺人。
林肯在競選總統時的對手曾指責他是一個兩麵派,林肯則說,“假如我還有另外一副麵孔的話,那我就不會帶這張臉上街了。”林肯的相貌並不出眾,但他在政治上的作為是大家所共知的。假如他整天不敢麵對自己的相貌,那麽,在美國曆史上也就少了一位偉大的總統了。所以說,一個人要想跳出自欺的惡性循環,就要勇於麵對,不做欺騙的人,心境澄澈,做真實的自己會比刻意掩飾和逃避輕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