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蔡瑜走後更顯焦灼,踱步不止,問李儒道:“劉焉三子俱在雒陽,豈敢反我?”
李儒立於輿圖前,眉頭緊皺,聽董卓相詢,答道:
“蔡子珪所言有些道理,相國不可不防。
儒曾聽聞,侍中董扶擅於讖緯之道,其曾有言曰‘益州分野有天子氣’,劉焉為劉姓宗室,自請益州牧,如今想來,豈是無野心之輩?自古欲成大事者,有幾人惜子孫性命?”
“文優可有良策解之?”
李儒搖頭苦笑道:“此事突然,儒一時無有對策,請相國恕罪。蔡子珪定然有策,相國可再問計於其。”
於是,董卓又召蔡瑜迴來。
見到蔡瑜,董卓上前握住蔡瑜雙手,說道:“我思來想去,子珪此慮甚是,不知子珪有良策否?”
蔡瑜不露聲色將手扯出,與董卓一同走到輿圖之前,指著巴郡,說道:“巴郡便是破局所在。”
“子珪細言之。”
“要出益州,唯有兩處可行,其一為漢中郡,其二為巴郡。
巴郡郡內魚複縣扼守益州東出要道,又毗鄰益州治所雒縣所在之廣漢郡、北出咽喉漢中郡,相國且看,若劉焉欲出漢中,可攻其後軍,擾其後方,若其欲東出,又可於巴郡阻之,瑜敢斷言,若巴郡為相國所製,則此事可解。”
董卓看了許久,才輕舒一口氣,說道:“子珪之計甚妙,隻是不知巴郡如何才能為我所製?”
蔡瑜當即拜道:“瑜請命為相國據守巴郡,挾製劉焉,懇請相國授瑜巴郡太守之職。”
見董卓不言,蔡瑜又道:
“相國待瑜甚厚,瑜不勝感激,然瑜在雒陽能為相國效力之處不多,深感不安,巴郡之地甚為緊要,非相國腹心之人不能為之,瑜自認能為相國行此事,鬥膽自薦,望相國恕瑜之罪。”
董卓頗為猶豫,並非不信蔡瑜,隻是身邊可心之人不多,若讓蔡瑜去巴郡,心中不舍。猶豫良久,見李儒對其頷首,董卓終於下定決心,又握住蔡瑜雙手說道:“巴郡便托付給子珪了。”
蔡瑜心裏一鬆,拜謝道:“瑜多謝相國信任,定不叫相國失望,隻是,要去巴郡,瑜還有一事相請。”
董卓大手一揮:“子珪盡管說來。”
“大敵當前,瑜本不應有此請,隻是,瑜若孤身赴任,恐為劉焉所害,瑜一人身死事小,萬一誤了相國大事,瑜之罪過百死難贖,特請相國令一部兵馬隨瑜同去巴郡,方可不負相國所托。”
“本是應當之事,子珪何須客氣,我知子珪與並州張遼交好,不若便將此部兵馬交付與你,如何?”
“瑜多謝相國。”
既已定計,董卓立即叫人擬定詔書,拜蔡瑜為巴郡太守,加授偏將軍,封關內侯。
蔡瑜又是一番謝恩,方才告退,向城外軍營而去。
“大事定矣!”一路上蔡瑜緊握雙拳,強自按捺興奮之情,出了城門,行至無人處,再也抑製不住喜意,大笑起來。
巴郡,是蔡瑜謀劃之第一步,如今終於得手,心中快慰不足與外人道。
為了今日,蔡瑜不知在腦中反複演練了多少次,才針對董卓的性情定下了這“三板斧”之計。何謂“三板斧”?
第一斧,示之親近:蔡瑜自入雒陽以來所有作為,皆為獲取董卓信任,以待時機。獻策、進言是為讓董卓認為蔡瑜願為其效力。深居簡出,則是因為有什麽比做個“孤臣”更能讓上位者放心呢?況且,董卓多疑,定會派人監視。方才聽董卓之言,果然不出所料,其對蔡瑜交好張遼一事了然於胸。
第二斧,無中生有:諸侯反董,董卓遷都,苦苦等待的時機已至,遂今日朝議之時,蔡瑜知董卓性情,故意不言,引董卓召見。見到董卓,蔡瑜於遷都之事上輕描淡寫,誇其威勢,令其暢快不已,緊接著就故弄玄虛扯出“劉焉威脅論”。劉焉會出兵嗎?曆史上並沒有,那麽劉焉有出兵的能力嗎?有!有就夠了!上位者高處不勝寒,本就容易多疑,更何況董卓這種憑借暴力上位之人。一旦董卓起疑,便不得不設法牽製劉焉,蔡瑜就能順勢提出“製巴郡”之策。
第三斧,毛遂自薦:蔡瑜自薦出任巴郡太守,若是平常之時,很難辦到,但如今關東十三路聯軍來襲,這種時候董卓怎麽可能將手下得力之人派去巴郡?蔡瑜又大表忠心,才令董卓同意此事。董卓令並州張遼部同行,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董卓看來,若不派兵,蔡瑜可能被劉焉所殺或軟禁,若派兵,這等時候,涼州兵馬是絕不能動的,呂布所轄並州兵馬亦不能動,隻有張遼所領千餘名並州兵於董卓而言最無足輕重,正好能用。
以上種種,蔡瑜苦心經營數月,才有今朝功成,著實不易。
軍營離雒陽不遠,一會兒工夫就到。蔡瑜出示了詔令,便有士卒引蔡瑜前往張遼帳內。
“子珪,今日怎到軍營來了?”張遼見蔡瑜前來,奇道。
數月來,兩人交情篤厚,蔡瑜早已讓張遼不要客氣,直唿其字便可,此乃親近之舉,張遼自是欣然接受。
蔡瑜將詔令遞給張遼,笑道:“瑜自薦為巴郡太守,奏請文遠領並州一部兵馬同行,便要辛苦文遠隨我走一遭了。”
看了詔令,張遼的表情有些耐人尋味,其非愚笨之人,對雒陽局勢早已看得分明,隻是其與所轄千餘並州士卒猶如無根之萍,無處安身,隻得隨波逐流。
與蔡瑜交往這些時日,張遼透過其言談舉止,敏銳的察覺到其誌向非小,在張遼看來,蔡瑜有名聲、有權位、有大誌,又能禮賢下士,對自己更是頗為看重,日後說不得便是可棲身之人,心中自有揣摩。
待今日知曉蔡瑜自薦去往巴郡,又封了候,分明已成潛龍出淵之勢,張遼思及蔡瑜往日言行,對自己的判斷更為篤定,暗自下了決心,當即下拜,喝道:“末將張遼,願隨主公建功立業!”
蔡瑜對張遼的這番思慮全無所知,驟聽張遼改口稱唿主公,一時愣住了,接著便是喜出望外,連忙扶起張遼,說道:“好!好!好!有文遠助我,定能成就大事!”
李儒立於輿圖前,眉頭緊皺,聽董卓相詢,答道:
“蔡子珪所言有些道理,相國不可不防。
儒曾聽聞,侍中董扶擅於讖緯之道,其曾有言曰‘益州分野有天子氣’,劉焉為劉姓宗室,自請益州牧,如今想來,豈是無野心之輩?自古欲成大事者,有幾人惜子孫性命?”
“文優可有良策解之?”
李儒搖頭苦笑道:“此事突然,儒一時無有對策,請相國恕罪。蔡子珪定然有策,相國可再問計於其。”
於是,董卓又召蔡瑜迴來。
見到蔡瑜,董卓上前握住蔡瑜雙手,說道:“我思來想去,子珪此慮甚是,不知子珪有良策否?”
蔡瑜不露聲色將手扯出,與董卓一同走到輿圖之前,指著巴郡,說道:“巴郡便是破局所在。”
“子珪細言之。”
“要出益州,唯有兩處可行,其一為漢中郡,其二為巴郡。
巴郡郡內魚複縣扼守益州東出要道,又毗鄰益州治所雒縣所在之廣漢郡、北出咽喉漢中郡,相國且看,若劉焉欲出漢中,可攻其後軍,擾其後方,若其欲東出,又可於巴郡阻之,瑜敢斷言,若巴郡為相國所製,則此事可解。”
董卓看了許久,才輕舒一口氣,說道:“子珪之計甚妙,隻是不知巴郡如何才能為我所製?”
蔡瑜當即拜道:“瑜請命為相國據守巴郡,挾製劉焉,懇請相國授瑜巴郡太守之職。”
見董卓不言,蔡瑜又道:
“相國待瑜甚厚,瑜不勝感激,然瑜在雒陽能為相國效力之處不多,深感不安,巴郡之地甚為緊要,非相國腹心之人不能為之,瑜自認能為相國行此事,鬥膽自薦,望相國恕瑜之罪。”
董卓頗為猶豫,並非不信蔡瑜,隻是身邊可心之人不多,若讓蔡瑜去巴郡,心中不舍。猶豫良久,見李儒對其頷首,董卓終於下定決心,又握住蔡瑜雙手說道:“巴郡便托付給子珪了。”
蔡瑜心裏一鬆,拜謝道:“瑜多謝相國信任,定不叫相國失望,隻是,要去巴郡,瑜還有一事相請。”
董卓大手一揮:“子珪盡管說來。”
“大敵當前,瑜本不應有此請,隻是,瑜若孤身赴任,恐為劉焉所害,瑜一人身死事小,萬一誤了相國大事,瑜之罪過百死難贖,特請相國令一部兵馬隨瑜同去巴郡,方可不負相國所托。”
“本是應當之事,子珪何須客氣,我知子珪與並州張遼交好,不若便將此部兵馬交付與你,如何?”
“瑜多謝相國。”
既已定計,董卓立即叫人擬定詔書,拜蔡瑜為巴郡太守,加授偏將軍,封關內侯。
蔡瑜又是一番謝恩,方才告退,向城外軍營而去。
“大事定矣!”一路上蔡瑜緊握雙拳,強自按捺興奮之情,出了城門,行至無人處,再也抑製不住喜意,大笑起來。
巴郡,是蔡瑜謀劃之第一步,如今終於得手,心中快慰不足與外人道。
為了今日,蔡瑜不知在腦中反複演練了多少次,才針對董卓的性情定下了這“三板斧”之計。何謂“三板斧”?
第一斧,示之親近:蔡瑜自入雒陽以來所有作為,皆為獲取董卓信任,以待時機。獻策、進言是為讓董卓認為蔡瑜願為其效力。深居簡出,則是因為有什麽比做個“孤臣”更能讓上位者放心呢?況且,董卓多疑,定會派人監視。方才聽董卓之言,果然不出所料,其對蔡瑜交好張遼一事了然於胸。
第二斧,無中生有:諸侯反董,董卓遷都,苦苦等待的時機已至,遂今日朝議之時,蔡瑜知董卓性情,故意不言,引董卓召見。見到董卓,蔡瑜於遷都之事上輕描淡寫,誇其威勢,令其暢快不已,緊接著就故弄玄虛扯出“劉焉威脅論”。劉焉會出兵嗎?曆史上並沒有,那麽劉焉有出兵的能力嗎?有!有就夠了!上位者高處不勝寒,本就容易多疑,更何況董卓這種憑借暴力上位之人。一旦董卓起疑,便不得不設法牽製劉焉,蔡瑜就能順勢提出“製巴郡”之策。
第三斧,毛遂自薦:蔡瑜自薦出任巴郡太守,若是平常之時,很難辦到,但如今關東十三路聯軍來襲,這種時候董卓怎麽可能將手下得力之人派去巴郡?蔡瑜又大表忠心,才令董卓同意此事。董卓令並州張遼部同行,也是一樣的道理。在董卓看來,若不派兵,蔡瑜可能被劉焉所殺或軟禁,若派兵,這等時候,涼州兵馬是絕不能動的,呂布所轄並州兵馬亦不能動,隻有張遼所領千餘名並州兵於董卓而言最無足輕重,正好能用。
以上種種,蔡瑜苦心經營數月,才有今朝功成,著實不易。
軍營離雒陽不遠,一會兒工夫就到。蔡瑜出示了詔令,便有士卒引蔡瑜前往張遼帳內。
“子珪,今日怎到軍營來了?”張遼見蔡瑜前來,奇道。
數月來,兩人交情篤厚,蔡瑜早已讓張遼不要客氣,直唿其字便可,此乃親近之舉,張遼自是欣然接受。
蔡瑜將詔令遞給張遼,笑道:“瑜自薦為巴郡太守,奏請文遠領並州一部兵馬同行,便要辛苦文遠隨我走一遭了。”
看了詔令,張遼的表情有些耐人尋味,其非愚笨之人,對雒陽局勢早已看得分明,隻是其與所轄千餘並州士卒猶如無根之萍,無處安身,隻得隨波逐流。
與蔡瑜交往這些時日,張遼透過其言談舉止,敏銳的察覺到其誌向非小,在張遼看來,蔡瑜有名聲、有權位、有大誌,又能禮賢下士,對自己更是頗為看重,日後說不得便是可棲身之人,心中自有揣摩。
待今日知曉蔡瑜自薦去往巴郡,又封了候,分明已成潛龍出淵之勢,張遼思及蔡瑜往日言行,對自己的判斷更為篤定,暗自下了決心,當即下拜,喝道:“末將張遼,願隨主公建功立業!”
蔡瑜對張遼的這番思慮全無所知,驟聽張遼改口稱唿主公,一時愣住了,接著便是喜出望外,連忙扶起張遼,說道:“好!好!好!有文遠助我,定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