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間,蔡瑜所獻之策被董卓一一施行,蔡瑜獻策之事也傳了出去,朝中大臣多數稱讚,百姓更是深為感激,自然也有一些人不論是非,對蔡瑜獻策的行為甚為痛心疾首,大肆抨擊。
蔡瑜對此莞爾一笑,不屑一顧。
又幾日,董卓於富戶處收斂不少錢財,誌得意滿,將麾下各營兵馬聚於西園校場,辦酬軍大典,一來是為示恩軍士,二來是為示威朝廷,特意叫蔡瑜前來觀禮。
校場之上,旌旗飄揚,塵土彌漫,董卓得意之極,問蔡瑜:“子珪觀我軍士如何?”
蔡瑜行禮讚道:“太尉之兵馬強盛,乃天下強軍也。”
董卓哈哈大笑,召喚各營、部依次出陣,發放錢財。
大典罷,董卓徑自迴府,兵馬自行散去,蔡瑜卻是攔在了一人一馬身前,方才大典他聽得清清楚楚,此人為並州軍別部司馬,姓張名遼。
蔡瑜是雒陽近日以來最為當紅之人,方才就在董卓身側,張遼如何能不識得?見蔡瑜攔在身前,不知何意,便下馬拱手道:“末將張遼,字文遠,不知蔡尚書有何見教?”
蔡瑜笑答:“方才我於台上,見張將軍所轄兵馬軍容齊整,受賞亦不散亂,便知將軍治軍有方,必有名將之能,瑜心中佩服,故冒昧攔住將軍,欲邀將軍往家中一敘。”
張遼應下,眾人迴到蔡府,入內坐定。
蔡瑜問道:“文遠是哪裏人士?”
“某並州雁門郡馬邑縣人。”
“馬邑縣?可是武帝時聶翁壹‘馬邑之謀’之馬邑?”
“正是,某便是聶翁後人,馬邑之謀未成,為避匈奴報複,遂改姓為張。”
蔡瑜舉起酒杯敬張遼:“瑜讀史時,常恨馬邑之謀功虧一簣,錯失重創匈奴良機,聶翁高義,為了國家與百姓,甘冒奇險,瑜極為敬仰,不曾想文遠竟是聶翁後人,當敬文遠一杯。”
後世有雲: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張遼見蔡瑜先是盛讚於己,此時又如此推崇先祖,即便一向沉穩,也不免有些欣喜激動之意,當即舉杯共飲。
蔡瑜又道:“我見文遠年紀與我相仿,又是馬邑縣人,怎的會在太尉麾下做事?”
張遼苦笑道:“某今歲二十,自幼便於雁門與鮮卑人作戰,曾為郡吏。去歲,並州刺史丁原征辟我為從事,命我帶兵赴雒陽為大將軍何進效力,誰知大將軍被宦官所害,丁刺史又被呂布所殺,無奈之下,隻好領並州兵歸於太尉麾下效命。”
蔡瑜聽完,沒有再深問,兩人又談了許久,張遼方才告辭離去。
此後,每隔幾日,蔡瑜便邀張遼來府中,幾人熟識之後,便時常比武較藝,幾番比鬥下來,交情更為深厚。
張遼以外,蔡瑜並不與人多交,除了上朝應卯,處置公務,皆閉門謝客,整日深居簡出,免遭董卓猜忌。
十一月,董卓自請為相國,權勢更盛,做事也更加酷烈,動輒殺人。
蔡瑜主動勸了幾次,不言其他,隻說相國之威已是如日中天,極為熾烈,當多懷柔,方可更利於收攏人心。
董卓不聽,卻也不以為忤,隻當蔡瑜是真心依附於己,對蔡瑜更為賞識。
就在董卓作威作福之時,以袁紹為首的多地刺史、郡守正在招兵買馬,預謀反董,其中東郡太守橋瑁以三公的名義出具文書,列舉董卓罪名,遣人散發至各州郡,為討董造勢。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長沙太守孫堅並曹操、鮑信、袁術共十三路兵馬一同起兵,討伐董卓,聲稱欲恢複廢帝劉辯之帝位。
董卓接到消息,暴跳如雷:“韓馥、劉岱、孔伷、張邈之位皆是我所任命,袁紹、王匡等人我亦不曾薄待,如今竟要反我!此皆是忘恩負義之徒!還敢妄稱欲使廢帝複位!”
待其怒意稍減,李儒進言道:“彼輩以弘農王之名義來反相國,不若...”李儒用手在頸間一劃,“弘農王死,則其大義立廢。”
董卓聽了,隻覺茅塞頓開,撫掌大笑道:“文優此計甚妙,你這便去進獻鳩酒與弘農王,我看彼輩忘恩負義之徒還能複誰!”
劉辯當日便飲毒酒而死,可十三路討董聯軍來勢洶洶,聲勢浩大,顯然不會因劉辯被毒殺就退去,無非是換個名目罷了。
董卓見聯軍勢大,心生懼意,遂在朝議上提出遷都至長安,朝中大臣反對者甚多,蔡瑜也閉口不言。董卓極為氣惱,下朝之後召蔡瑜前去問話。
見到董卓,不待蔡瑜行禮,便聽董卓嗬斥道:“子珪方才於朝上為何不言?難道對我遷都之議亦心懷不滿乎?”
蔡瑜徑自行禮,禮罷,笑了一笑,答道:“相國為何如此憤怒?依瑜之見,遷都一事,相國反掌便可為之,乃小事耳!”
董卓麵色稍霽,再問:“如何反掌為之?”
“以相國之威勢,縱使有大臣反對,亦可一言決之,豈不正是易如反掌?”
董卓聞言哈哈大笑:“子珪知我,子珪知我也!我聞子珪之意,遷都乃小事,莫非另有大事乎?”
蔡瑜答道:“請相國使人拿輿圖來。”
不一會兒,輿圖到了,蔡瑜將輿圖掛於壁上,指向益州,說道:“相國,這裏便是大事所在。”
董卓疑惑不解:“益州有何大事?”
“近年黃巾為禍甚烈,各州郡皆疲憊不堪,唯獨益州富饒,又地處偏遠,偶發兵禍,須臾則定。益州牧劉焉乃宗室,其至益州已有兩載,盡收上下之心,兵強馬壯。
今關東諸軍來攻,本是疥癬之患,相國麾下涼州精銳身經百戰,自不懼之,然則...”
說著,蔡瑜用手指按住漢中,
“若劉焉出兵,拿下漢中,東可出宛縣,與關東軍成聯合之勢,北可攻長安,使相國腹背受敵。相國,此為大事否?若此事不解,相國如何能安心遷都?”
董卓聽罷,有些焦躁:“子珪先迴府歇息,待我思量一二。”
蔡瑜知道董卓要與李儒商議,行禮退下。迴去後,蔡瑜獨自坐於堂中,心裏忐忑難安,多年籌劃,成敗在此一舉!若不能成,便隻好伺機潛逃出雒陽了。
蔡瑜對此莞爾一笑,不屑一顧。
又幾日,董卓於富戶處收斂不少錢財,誌得意滿,將麾下各營兵馬聚於西園校場,辦酬軍大典,一來是為示恩軍士,二來是為示威朝廷,特意叫蔡瑜前來觀禮。
校場之上,旌旗飄揚,塵土彌漫,董卓得意之極,問蔡瑜:“子珪觀我軍士如何?”
蔡瑜行禮讚道:“太尉之兵馬強盛,乃天下強軍也。”
董卓哈哈大笑,召喚各營、部依次出陣,發放錢財。
大典罷,董卓徑自迴府,兵馬自行散去,蔡瑜卻是攔在了一人一馬身前,方才大典他聽得清清楚楚,此人為並州軍別部司馬,姓張名遼。
蔡瑜是雒陽近日以來最為當紅之人,方才就在董卓身側,張遼如何能不識得?見蔡瑜攔在身前,不知何意,便下馬拱手道:“末將張遼,字文遠,不知蔡尚書有何見教?”
蔡瑜笑答:“方才我於台上,見張將軍所轄兵馬軍容齊整,受賞亦不散亂,便知將軍治軍有方,必有名將之能,瑜心中佩服,故冒昧攔住將軍,欲邀將軍往家中一敘。”
張遼應下,眾人迴到蔡府,入內坐定。
蔡瑜問道:“文遠是哪裏人士?”
“某並州雁門郡馬邑縣人。”
“馬邑縣?可是武帝時聶翁壹‘馬邑之謀’之馬邑?”
“正是,某便是聶翁後人,馬邑之謀未成,為避匈奴報複,遂改姓為張。”
蔡瑜舉起酒杯敬張遼:“瑜讀史時,常恨馬邑之謀功虧一簣,錯失重創匈奴良機,聶翁高義,為了國家與百姓,甘冒奇險,瑜極為敬仰,不曾想文遠竟是聶翁後人,當敬文遠一杯。”
後世有雲: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張遼見蔡瑜先是盛讚於己,此時又如此推崇先祖,即便一向沉穩,也不免有些欣喜激動之意,當即舉杯共飲。
蔡瑜又道:“我見文遠年紀與我相仿,又是馬邑縣人,怎的會在太尉麾下做事?”
張遼苦笑道:“某今歲二十,自幼便於雁門與鮮卑人作戰,曾為郡吏。去歲,並州刺史丁原征辟我為從事,命我帶兵赴雒陽為大將軍何進效力,誰知大將軍被宦官所害,丁刺史又被呂布所殺,無奈之下,隻好領並州兵歸於太尉麾下效命。”
蔡瑜聽完,沒有再深問,兩人又談了許久,張遼方才告辭離去。
此後,每隔幾日,蔡瑜便邀張遼來府中,幾人熟識之後,便時常比武較藝,幾番比鬥下來,交情更為深厚。
張遼以外,蔡瑜並不與人多交,除了上朝應卯,處置公務,皆閉門謝客,整日深居簡出,免遭董卓猜忌。
十一月,董卓自請為相國,權勢更盛,做事也更加酷烈,動輒殺人。
蔡瑜主動勸了幾次,不言其他,隻說相國之威已是如日中天,極為熾烈,當多懷柔,方可更利於收攏人心。
董卓不聽,卻也不以為忤,隻當蔡瑜是真心依附於己,對蔡瑜更為賞識。
就在董卓作威作福之時,以袁紹為首的多地刺史、郡守正在招兵買馬,預謀反董,其中東郡太守橋瑁以三公的名義出具文書,列舉董卓罪名,遣人散發至各州郡,為討董造勢。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長沙太守孫堅並曹操、鮑信、袁術共十三路兵馬一同起兵,討伐董卓,聲稱欲恢複廢帝劉辯之帝位。
董卓接到消息,暴跳如雷:“韓馥、劉岱、孔伷、張邈之位皆是我所任命,袁紹、王匡等人我亦不曾薄待,如今竟要反我!此皆是忘恩負義之徒!還敢妄稱欲使廢帝複位!”
待其怒意稍減,李儒進言道:“彼輩以弘農王之名義來反相國,不若...”李儒用手在頸間一劃,“弘農王死,則其大義立廢。”
董卓聽了,隻覺茅塞頓開,撫掌大笑道:“文優此計甚妙,你這便去進獻鳩酒與弘農王,我看彼輩忘恩負義之徒還能複誰!”
劉辯當日便飲毒酒而死,可十三路討董聯軍來勢洶洶,聲勢浩大,顯然不會因劉辯被毒殺就退去,無非是換個名目罷了。
董卓見聯軍勢大,心生懼意,遂在朝議上提出遷都至長安,朝中大臣反對者甚多,蔡瑜也閉口不言。董卓極為氣惱,下朝之後召蔡瑜前去問話。
見到董卓,不待蔡瑜行禮,便聽董卓嗬斥道:“子珪方才於朝上為何不言?難道對我遷都之議亦心懷不滿乎?”
蔡瑜徑自行禮,禮罷,笑了一笑,答道:“相國為何如此憤怒?依瑜之見,遷都一事,相國反掌便可為之,乃小事耳!”
董卓麵色稍霽,再問:“如何反掌為之?”
“以相國之威勢,縱使有大臣反對,亦可一言決之,豈不正是易如反掌?”
董卓聞言哈哈大笑:“子珪知我,子珪知我也!我聞子珪之意,遷都乃小事,莫非另有大事乎?”
蔡瑜答道:“請相國使人拿輿圖來。”
不一會兒,輿圖到了,蔡瑜將輿圖掛於壁上,指向益州,說道:“相國,這裏便是大事所在。”
董卓疑惑不解:“益州有何大事?”
“近年黃巾為禍甚烈,各州郡皆疲憊不堪,唯獨益州富饒,又地處偏遠,偶發兵禍,須臾則定。益州牧劉焉乃宗室,其至益州已有兩載,盡收上下之心,兵強馬壯。
今關東諸軍來攻,本是疥癬之患,相國麾下涼州精銳身經百戰,自不懼之,然則...”
說著,蔡瑜用手指按住漢中,
“若劉焉出兵,拿下漢中,東可出宛縣,與關東軍成聯合之勢,北可攻長安,使相國腹背受敵。相國,此為大事否?若此事不解,相國如何能安心遷都?”
董卓聽罷,有些焦躁:“子珪先迴府歇息,待我思量一二。”
蔡瑜知道董卓要與李儒商議,行禮退下。迴去後,蔡瑜獨自坐於堂中,心裏忐忑難安,多年籌劃,成敗在此一舉!若不能成,便隻好伺機潛逃出雒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