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崖山之後無孔家
大明,盛世從太子監國開始 作者:物語00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老趙家對孔府掏心掏肺,但孔府可沒想吊死在一顆樹上。
趙宋被完顏家打到南邊後,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表中心,受封衍聖公。
雖說這金夷的奶有股子膻味,那也是娘啊!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處夷狄,不可棄也。”
孔家老祖宗這句話,乃是對別人說的,輪到孔家自己就不一樣了,那叫: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其實就是說,誰給骨頭誰就是主人,管他是人還是畜生。
數十年後,蒙夷興起,將金夷滅之,在衍聖公孔元用的率領下,孔府審時度勢,大義凜然地倒向了忽必烈。
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親率族人加入元軍,清剿漢人“反賊”,“不幸”死在軍中。
孔元用死後,孔元措一係乘機奪權,孔家內部為了衍聖公稱號展開了爭奪,持續數代。
最後,韃元仁宗判孔元措一係為正溯,孔元用一係徹底敗北,嗚乎哀哉!
可憐孔元用為忽必烈統一大業,幾乎流盡了最後一滴狗血,他的後人卻慘遭排擠打壓,蒼天啊!
為了取悅忽必烈,孔府還派出大儒張德輝與元好問等覲見忽必烈,跪請他為“儒教大宗師”。
堂堂華夏“聖學”,竟然請得一位雙手沾滿數千萬漢人鮮血的酋首來做大宗師,孔府真正實現了“以德報怨”的最高境界。
雖說不識幾個漢字,忽必烈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出任“儒教大宗師”。
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蠲免了孔府和儒戶的兵賦,一眾儒士彈冠相慶歡唿雀躍。君子謀道不謀食,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其實孔府平日裏就財富六車威震鄉裏,廣大勞苦百姓無不獻地獻女,為奴為仆,改姓為孔以求沾得衍聖公之聖恩。
這蠲免孔府兵賦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然,錢多不咬手,何況這可是“儒教大宗師”的恩賜啊!
華夏朱明崛起,趕走蒙古人,孔府再度倒戈,幾度了?數不清。
朱元璋雖鄙視孔家人品,卻也知儒家對維護朱家朝廷之妙用,故而續封衍聖公。
要論孔府衍聖公中最具與時俱進順應大勢素質的,莫過於明末孔府衍聖公孔胤植。
朱家待他那真是沒得說,此公本非嫡傳,卻不但受封衍聖公,還先後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謂君恩如山。
可李自成一入山東,離曲阜還遠著的時候,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大順國永昌皇帝龍位,並獻馬獻銀,跪納印信。
哪曉得這迴換主急了點,沒幾天,大順軍跑了,來了建奴大軍,這位三姓衍聖公知錯就改。
即上《初進表文》,向清廷表忠心,稱頌清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
表示“臣等闕裏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
接著,為響應清政府發布的剃發令,三姓公孔胤植隆重舉行了剃發儀式,“恭設香案,宣讀聖諭”,令族人剃發。
於此同時,建奴大軍正在江陰嘉定等地,屠戮那些抗拒剃發易服的無數百姓。
再後來,為了避清帝胤模諱,三姓公孔胤植改名孔衍植,再度表明了對清廷的耿耿忠心。
三姓公公孔衍(胤)植如此識大體顧大局順應曆史潮流,怕是連汪精衛吳三桂之流的也要伸出大拇指啊!
孔家如此識相,清廷自然少不了封賞,孔府一門更是得勢,至於老祖宗所言“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乃教化萬民之語,非孔家治世準則。
縱觀孔府曆史,越是外夷戎狄,越是恩賞有加,元成宗上台後封孔丘先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清代順治皇帝當政之初,更把孔子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使這種逐步的吹捧,終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孔府也跟著沾光無限。
事實上孔府有時還是知恩圖報的,比如清廷被推翻近百年後,孔府依舊牢記大清恩德。
他們穿著旗袍馬褂給祖宗上豬頭,據說直到現在,孔家用於排輩的字還是乾隆所賜的呢!
後世倭國入侵時,山東孔家充當了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孔家曆代都為統治階級服務,各種受封,在曆史上一直都是封建階級的中堅力量,不管韃子元清,誰來都一樣。
倭國作為封建帝國,當然不會犯傻,過孔府的時候沒有大動作,直到西方科學進入華夏的時候,主要反對力量就來自孔家腐儒。
1937年,倭國大舉侵華之前,衍聖公孔德成詩興大發,鼓吹化學和倭國“同文同種”,詩曰:“江川珠泗源流合,況是同州豈異人”。
在曲阜陷落的前一天,孔德成被kmt“護送”出城至武漢,隨即發表抗倭宣言,態度轉變之快讓人詫異。
留在曲阜的孔家代理人,卻做實了漢奸的稱號,汪偽建權卻進表稱頌,終日與倭國駐魯軍官把酒言歡。
1938年,曲阜淪陷,孔令煜立即宴請倭國入侵頭目田嵨、久保添、衝田、鯰川、漆穀、奈良等人,以加強“華夏倭國友善”。
所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以孔子的後裔們為代表的儒家,不僅僅擔任了倭國侵略華夏的副手助手的角色。
而且還承擔了倭國對華夏進行軍事侵略,以及政治迷惑的文化政策顧問等,這類的重要角色。
大肆宣揚華夏麵對倭國應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尊崇和祭拜孔子,也成為了倭國入侵必須進行的重要手段。
當然,孔子並沒有什麽問題,主要是他的後人完全變質,每次王朝更迭時,他們都會成為率先稱臣的急先鋒,前朝皇室對他們的恩寵,被他們全部拋到九霄雲外。
大明若想徹底複興,這種人非但不能用,還必須要除掉,不然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他們立即開始左右逢源……
朱慈烺先看幾封山東錦衣衛送來迷信,又拿起幾封在建奴皇宮中搜到的迷信,這幾封迷信乃是當代衍聖公孔胤植和皇太極來往的書信。
皇太極還未建立清朝時,雙方暗中就開始眉來眼去,皇太極登基自封皇帝時,清朝這個名字還和孔家有一定的關係。
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舉行了一場極其隆重的登基大典。
他正式頒布詔書,廢除“後金”國號,改國號為“大清”。
為什麽皇太極建立的這個政權,叫作“清”呢?
“金”是曆史上女真人建立的國家,努爾哈赤用“金”作為自己的國號,既有繼承金國事業之旨,也有團聚女真各部之義。
然而,隨著皇太極的上台,以及領土越擴越大,“金”這個年號,就嚴重製約皇太極的發展。
皇太極如果想大幹一場,就必須利用漢人,他很清楚中原漢人對於“金國”的痛恨和忌諱之情了。
畢竟,對於一個中原漢人而言,隻要一看見這個“金國”,就會想起跟其對抗的兩宋,進而想起那段不堪迴首的。
就是導致北宋亡國的“靖康之恥”,以及那段永載史冊、膾炙人口、眾人皆知的千古名文《滿江紅·怒發衝冠》。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最後落款四個大字——還我河山!
可見,一聽到這首詞,中原漢人對後金的憎恨之情,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又怎麽可能讓漢人臣服呢?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皇太極必須更改國號了。他他認為更改“金”這個國號,是大勢所趨,必須修改。
這個時候,衍聖公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根據齊國人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裏,國家分為五個王朝,即木德王朝、火德王朝、土德王朝、金德王朝、水德王朝。
這五個王朝就跟五行一樣,是可以相互承接、相互替換的。
在這種思想中,他們認為元王朝是一個“金德王朝”。
因為這是一個騎在馬背上奪取天下的王朝,元朝人除了金戈鐵馬、濫用暴力外,什麽都不會,所以他們建立的王朝,就是一個“金德王朝”。
既然元王朝是一個“金德王朝”,根據五行相克來說,“火”克製“金”,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是“火德王朝”。
那麽,為了克製朱明的“火德王朝”,衍聖公建議皇太極把金改為清,建立一個“水德王朝”。
以皇太極的水平當然想不到這些深奧的東西,看到衍聖公的建議,頓時大喜。
於是,他取“清”這個字,建立了一個“水德王朝”,用“水克火”之法,克製大明王朝。
這就是“清”字的由來,大明的衍聖公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為了活命,怕死,怕失去榮華富貴還有孔家的地位,畢竟這次的老板是他們老祖宗嘴裏不通王化的蠻夷戎狄。誰知道他們這幫野人要不要一塊牌子?
大義什麽的老祖宗說過,但千百年下來,傳下來的隻有這一個孔字。
孔家人見慣了亡國滅種,每次不還是好好的,那些皇帝得了天下掉過頭來還是乖乖讓我做衍聖公。
但是蠻之所以為蠻,衍聖公怎麽樣?萬世師表怎麽樣?快馬彎刀,說殺了也就殺了。
聽說他們信薩滿比較多……
還是讀起來有些痛心的,那些腐儒平日袖手談心性,還知道臨事一死報君王,你孔家萬世師表儒家正宗啊,
你們家掛著萬世師表,寫出這麽個玩意,氣節不是誰都有的,臉,每個人總有。
與其說《初進表文》是孔衍直對順治皇帝敕封他的迴表感謝,不如說是大難不死後的急於諂媚。
有時候會臆想,在孔廟的某麵牆的夾層裏,留著當年孔家某代衍聖公留給後代的秘傳字條,上書三個字:活下去。
其實真正的孔家正宗,在崖山之後就不存在了,後來的北孔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孔家正宗,所以才有人說崖山之後無孔家。
宋靖康二年,金兵滅宋。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政權,改號建炎。二年,在揚州詔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前往參加祀典。
孔端友及部分孔裔隨駕南渡,背負子貢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視為聖物。
其後奉旨在浙江衢州興建家廟,不再迴歸曲阜,子孫世襲爵號,由南宋王朝封為衍聖公,是為南宗。六傳至第五十三代,由孔洙承襲。
金兵入主中原,建立偽齊劉豫政權,封孔端友之侄孔璠為衍聖公,及至劉豫敗滅,金熙宗仍封孔璠為衍聖公,是為北宗。
三傳至孔元措,隨今政權遷於汴京,由族兄孔元用權襲衍聖公,留曲阜主祀事。
南宗理宗寶慶元年收複山東,次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乃至蒙古兵攻占曲阜,仍以孔之全為衍聖公。
此時,蒙古、金、宋各有一位衍聖公。
元朝滅宋統一中國,憲宗元年封北宗第五十二代孫孔湞為衍聖公。
由於孔湞為孔元措之孫,但曾隨母改嫁易姓為李,再由孔元措領迴撫養,被孔族上書揭發,次年被罷,未再任命新衍聖公,以致爵位虛懸。
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九年訪查孔族,擬確立衍聖公,詔當時任南宗第六代衍聖公的孔洙去京議封。
孔洙稱因本支祖塋已有五代在衢,難以棄離,而曲阜子孫守墓有功,所以願讓爵於北宗。
忽必烈讚歎不已,諭曰:
“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
封孔洙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免去衍聖公封號,但未立封北宗。
直到元成宗貞元年才封孔之全之子孔治為衍聖公,以致北宗衍聖公中斷了43年。
從性質上說,孔洙當時並非讓位,實乃辭爵,因知自己是南宋所封,故而采取了進繳“襲封衍聖公”迴避是非。
為了大明真正中興,為了教學改革,為了不讓書生空談誤國,朱慈烺知道孔家非滅不可。
讓洪承疇去山東土改,就是看看他如何對待孔家,結果一年多下來,他一直被山東官紳牽著鼻子走。
洪武初年山東轄濟南、青州、東昌、濟寧、登州、萊州六府。
洪武十八年降濟寧為州,升兗州為府,仍轄六府,即濟南、兗州、東昌、青州、萊州、登州府;府屬州15個。
到現在一年多,洪承疇完成土地改革的隻有登州和萊州兩個府,其他州府基本沒有動,登萊兩府主要受神武皇帝影響比較大,又有大量駐軍。
正常情況下,這兩個地方土地改革應該最困難,但偏偏最先完成土地改革,這並非是洪承疇能力問題,而是因為登萊總兵金日觀的存在。
趙宋被完顏家打到南邊後,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表中心,受封衍聖公。
雖說這金夷的奶有股子膻味,那也是娘啊!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處夷狄,不可棄也。”
孔家老祖宗這句話,乃是對別人說的,輪到孔家自己就不一樣了,那叫: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其實就是說,誰給骨頭誰就是主人,管他是人還是畜生。
數十年後,蒙夷興起,將金夷滅之,在衍聖公孔元用的率領下,孔府審時度勢,大義凜然地倒向了忽必烈。
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親率族人加入元軍,清剿漢人“反賊”,“不幸”死在軍中。
孔元用死後,孔元措一係乘機奪權,孔家內部為了衍聖公稱號展開了爭奪,持續數代。
最後,韃元仁宗判孔元措一係為正溯,孔元用一係徹底敗北,嗚乎哀哉!
可憐孔元用為忽必烈統一大業,幾乎流盡了最後一滴狗血,他的後人卻慘遭排擠打壓,蒼天啊!
為了取悅忽必烈,孔府還派出大儒張德輝與元好問等覲見忽必烈,跪請他為“儒教大宗師”。
堂堂華夏“聖學”,竟然請得一位雙手沾滿數千萬漢人鮮血的酋首來做大宗師,孔府真正實現了“以德報怨”的最高境界。
雖說不識幾個漢字,忽必烈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出任“儒教大宗師”。
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蠲免了孔府和儒戶的兵賦,一眾儒士彈冠相慶歡唿雀躍。君子謀道不謀食,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其實孔府平日裏就財富六車威震鄉裏,廣大勞苦百姓無不獻地獻女,為奴為仆,改姓為孔以求沾得衍聖公之聖恩。
這蠲免孔府兵賦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然,錢多不咬手,何況這可是“儒教大宗師”的恩賜啊!
華夏朱明崛起,趕走蒙古人,孔府再度倒戈,幾度了?數不清。
朱元璋雖鄙視孔家人品,卻也知儒家對維護朱家朝廷之妙用,故而續封衍聖公。
要論孔府衍聖公中最具與時俱進順應大勢素質的,莫過於明末孔府衍聖公孔胤植。
朱家待他那真是沒得說,此公本非嫡傳,卻不但受封衍聖公,還先後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謂君恩如山。
可李自成一入山東,離曲阜還遠著的時候,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大順國永昌皇帝龍位,並獻馬獻銀,跪納印信。
哪曉得這迴換主急了點,沒幾天,大順軍跑了,來了建奴大軍,這位三姓衍聖公知錯就改。
即上《初進表文》,向清廷表忠心,稱頌清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
表示“臣等闕裏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
接著,為響應清政府發布的剃發令,三姓公孔胤植隆重舉行了剃發儀式,“恭設香案,宣讀聖諭”,令族人剃發。
於此同時,建奴大軍正在江陰嘉定等地,屠戮那些抗拒剃發易服的無數百姓。
再後來,為了避清帝胤模諱,三姓公孔胤植改名孔衍植,再度表明了對清廷的耿耿忠心。
三姓公公孔衍(胤)植如此識大體顧大局順應曆史潮流,怕是連汪精衛吳三桂之流的也要伸出大拇指啊!
孔家如此識相,清廷自然少不了封賞,孔府一門更是得勢,至於老祖宗所言“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乃教化萬民之語,非孔家治世準則。
縱觀孔府曆史,越是外夷戎狄,越是恩賞有加,元成宗上台後封孔丘先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清代順治皇帝當政之初,更把孔子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使這種逐步的吹捧,終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孔府也跟著沾光無限。
事實上孔府有時還是知恩圖報的,比如清廷被推翻近百年後,孔府依舊牢記大清恩德。
他們穿著旗袍馬褂給祖宗上豬頭,據說直到現在,孔家用於排輩的字還是乾隆所賜的呢!
後世倭國入侵時,山東孔家充當了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孔家曆代都為統治階級服務,各種受封,在曆史上一直都是封建階級的中堅力量,不管韃子元清,誰來都一樣。
倭國作為封建帝國,當然不會犯傻,過孔府的時候沒有大動作,直到西方科學進入華夏的時候,主要反對力量就來自孔家腐儒。
1937年,倭國大舉侵華之前,衍聖公孔德成詩興大發,鼓吹化學和倭國“同文同種”,詩曰:“江川珠泗源流合,況是同州豈異人”。
在曲阜陷落的前一天,孔德成被kmt“護送”出城至武漢,隨即發表抗倭宣言,態度轉變之快讓人詫異。
留在曲阜的孔家代理人,卻做實了漢奸的稱號,汪偽建權卻進表稱頌,終日與倭國駐魯軍官把酒言歡。
1938年,曲阜淪陷,孔令煜立即宴請倭國入侵頭目田嵨、久保添、衝田、鯰川、漆穀、奈良等人,以加強“華夏倭國友善”。
所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以孔子的後裔們為代表的儒家,不僅僅擔任了倭國侵略華夏的副手助手的角色。
而且還承擔了倭國對華夏進行軍事侵略,以及政治迷惑的文化政策顧問等,這類的重要角色。
大肆宣揚華夏麵對倭國應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尊崇和祭拜孔子,也成為了倭國入侵必須進行的重要手段。
當然,孔子並沒有什麽問題,主要是他的後人完全變質,每次王朝更迭時,他們都會成為率先稱臣的急先鋒,前朝皇室對他們的恩寵,被他們全部拋到九霄雲外。
大明若想徹底複興,這種人非但不能用,還必須要除掉,不然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他們立即開始左右逢源……
朱慈烺先看幾封山東錦衣衛送來迷信,又拿起幾封在建奴皇宮中搜到的迷信,這幾封迷信乃是當代衍聖公孔胤植和皇太極來往的書信。
皇太極還未建立清朝時,雙方暗中就開始眉來眼去,皇太極登基自封皇帝時,清朝這個名字還和孔家有一定的關係。
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舉行了一場極其隆重的登基大典。
他正式頒布詔書,廢除“後金”國號,改國號為“大清”。
為什麽皇太極建立的這個政權,叫作“清”呢?
“金”是曆史上女真人建立的國家,努爾哈赤用“金”作為自己的國號,既有繼承金國事業之旨,也有團聚女真各部之義。
然而,隨著皇太極的上台,以及領土越擴越大,“金”這個年號,就嚴重製約皇太極的發展。
皇太極如果想大幹一場,就必須利用漢人,他很清楚中原漢人對於“金國”的痛恨和忌諱之情了。
畢竟,對於一個中原漢人而言,隻要一看見這個“金國”,就會想起跟其對抗的兩宋,進而想起那段不堪迴首的。
就是導致北宋亡國的“靖康之恥”,以及那段永載史冊、膾炙人口、眾人皆知的千古名文《滿江紅·怒發衝冠》。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最後落款四個大字——還我河山!
可見,一聽到這首詞,中原漢人對後金的憎恨之情,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又怎麽可能讓漢人臣服呢?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皇太極必須更改國號了。他他認為更改“金”這個國號,是大勢所趨,必須修改。
這個時候,衍聖公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根據齊國人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裏,國家分為五個王朝,即木德王朝、火德王朝、土德王朝、金德王朝、水德王朝。
這五個王朝就跟五行一樣,是可以相互承接、相互替換的。
在這種思想中,他們認為元王朝是一個“金德王朝”。
因為這是一個騎在馬背上奪取天下的王朝,元朝人除了金戈鐵馬、濫用暴力外,什麽都不會,所以他們建立的王朝,就是一個“金德王朝”。
既然元王朝是一個“金德王朝”,根據五行相克來說,“火”克製“金”,所以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是“火德王朝”。
那麽,為了克製朱明的“火德王朝”,衍聖公建議皇太極把金改為清,建立一個“水德王朝”。
以皇太極的水平當然想不到這些深奧的東西,看到衍聖公的建議,頓時大喜。
於是,他取“清”這個字,建立了一個“水德王朝”,用“水克火”之法,克製大明王朝。
這就是“清”字的由來,大明的衍聖公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為了活命,怕死,怕失去榮華富貴還有孔家的地位,畢竟這次的老板是他們老祖宗嘴裏不通王化的蠻夷戎狄。誰知道他們這幫野人要不要一塊牌子?
大義什麽的老祖宗說過,但千百年下來,傳下來的隻有這一個孔字。
孔家人見慣了亡國滅種,每次不還是好好的,那些皇帝得了天下掉過頭來還是乖乖讓我做衍聖公。
但是蠻之所以為蠻,衍聖公怎麽樣?萬世師表怎麽樣?快馬彎刀,說殺了也就殺了。
聽說他們信薩滿比較多……
還是讀起來有些痛心的,那些腐儒平日袖手談心性,還知道臨事一死報君王,你孔家萬世師表儒家正宗啊,
你們家掛著萬世師表,寫出這麽個玩意,氣節不是誰都有的,臉,每個人總有。
與其說《初進表文》是孔衍直對順治皇帝敕封他的迴表感謝,不如說是大難不死後的急於諂媚。
有時候會臆想,在孔廟的某麵牆的夾層裏,留著當年孔家某代衍聖公留給後代的秘傳字條,上書三個字:活下去。
其實真正的孔家正宗,在崖山之後就不存在了,後來的北孔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孔家正宗,所以才有人說崖山之後無孔家。
宋靖康二年,金兵滅宋。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政權,改號建炎。二年,在揚州詔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前往參加祀典。
孔端友及部分孔裔隨駕南渡,背負子貢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視為聖物。
其後奉旨在浙江衢州興建家廟,不再迴歸曲阜,子孫世襲爵號,由南宋王朝封為衍聖公,是為南宗。六傳至第五十三代,由孔洙承襲。
金兵入主中原,建立偽齊劉豫政權,封孔端友之侄孔璠為衍聖公,及至劉豫敗滅,金熙宗仍封孔璠為衍聖公,是為北宗。
三傳至孔元措,隨今政權遷於汴京,由族兄孔元用權襲衍聖公,留曲阜主祀事。
南宗理宗寶慶元年收複山東,次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為衍聖公,乃至蒙古兵攻占曲阜,仍以孔之全為衍聖公。
此時,蒙古、金、宋各有一位衍聖公。
元朝滅宋統一中國,憲宗元年封北宗第五十二代孫孔湞為衍聖公。
由於孔湞為孔元措之孫,但曾隨母改嫁易姓為李,再由孔元措領迴撫養,被孔族上書揭發,次年被罷,未再任命新衍聖公,以致爵位虛懸。
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九年訪查孔族,擬確立衍聖公,詔當時任南宗第六代衍聖公的孔洙去京議封。
孔洙稱因本支祖塋已有五代在衢,難以棄離,而曲阜子孫守墓有功,所以願讓爵於北宗。
忽必烈讚歎不已,諭曰:
“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後也。”
封孔洙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免去衍聖公封號,但未立封北宗。
直到元成宗貞元年才封孔之全之子孔治為衍聖公,以致北宗衍聖公中斷了43年。
從性質上說,孔洙當時並非讓位,實乃辭爵,因知自己是南宋所封,故而采取了進繳“襲封衍聖公”迴避是非。
為了大明真正中興,為了教學改革,為了不讓書生空談誤國,朱慈烺知道孔家非滅不可。
讓洪承疇去山東土改,就是看看他如何對待孔家,結果一年多下來,他一直被山東官紳牽著鼻子走。
洪武初年山東轄濟南、青州、東昌、濟寧、登州、萊州六府。
洪武十八年降濟寧為州,升兗州為府,仍轄六府,即濟南、兗州、東昌、青州、萊州、登州府;府屬州15個。
到現在一年多,洪承疇完成土地改革的隻有登州和萊州兩個府,其他州府基本沒有動,登萊兩府主要受神武皇帝影響比較大,又有大量駐軍。
正常情況下,這兩個地方土地改革應該最困難,但偏偏最先完成土地改革,這並非是洪承疇能力問題,而是因為登萊總兵金日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