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義和司馬良,終於也拿到了戶籍,馬正義在三十三天轉了一圈,然後去幽都,會魔門總壇了。
而司馬良,在禹餘天拜會了本門祖師之後,比馬正義晚一點迴到了洪荒。
不過跟他們不同的是,司馬良並沒把公派事務帶來的職司辭去,仍然還是學院總部文學院的老師。
在洪荒中土,當官的人其實並不好找。
把所有的門派類別都加上,整個盤古苗裔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仙道,求逍遙,一類是神道,求權柄。當然,諸天萬界還有求戰鬥力的,不過這種憨憨在大勢力中幾乎看不到。
若得逍遙自在,戰鬥力夠用就行了,若不得逍遙自在,戰鬥力再強也是苦海中苦熬的。
而洪荒中土上,因為要實行大政府,需要的官員數量極為龐大,可偏偏,能當官的人不多。
第一,就是仙道的人多,包括玄門、佛門、魔門、妖族等等,大家都去求逍遙,尋求自我的超拔,把出仕視為苦差,比如當前的這一屆總理河山,就是硬推上去,聖人們欽點的。
這一位名喚陀羅尼經王菩薩,原本是佛門的一件法寶,無數高僧用大法力在金剛上刻下經文,日日禱念,開了靈智,修成大羅金仙。
不僅法力雄渾,而且全身金剛不壞,佛門的一應神通也盡會,隻是因為是新晉大羅金仙好欺負,所以被派來做洪荒中土六十四道的總理河山。
反正以大羅金仙的實力和智慧,哪怕進取不行,做一個守成的綽綽有餘。
雖然還有神道,以功業為本,有比如以為天下萬民己任的諸子百家,人族的先賢巫教,還有天庭地府的各路神明。
但巫教退出了曆史舞台,在蠻荒蝸居,各路神明都有事情,要是讓神靈們同時也在中土六院任職,那他們也不用修行了。
這麽算下來,也就隻有諸子百家,和一些遇到瓶頸、需要在塵世間遊走突破的修士可以在中土六院當官了。
然而,中土六院的製度嚴密,中書院、門下院不對外“招生”,學院的需求量少,教師大多數都是兼職,或是往屆的學子。
尚書院、樞密院、大理院需要的,第一要有責任感,第二有鎮得住場子的實力,第三思想不能滑坡,第四不能太蠢,這四條,就隔絕了許多人當官的道路。
有的人想而不得,有的人視出仕為苦差,最主要的,就是實力的限製。
總理河山,必須是大羅金仙擔任,一道總督,必須是金仙擔任,州刺史是神仙以上,郡太守是天仙以上,以此類推,哪怕是個縣令,也得是超越仙凡之別的強者。
剩下的這些人,還要分流,大理院和尚書院算一支,樞密院算另一支,畢竟不是誰都有心思處理庶務的,哪怕想為盤古苗裔做貢獻,去軍隊多好,隻需要廝殺。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在莽荒,同樣有適合諸子百家發揮的舞台,而且那裏管的一般不嚴,隻要能做事,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莽荒的國家,為了爭搶人才,可是封官許願無所不用,而且自主發揮的空間更大,比起洪荒中土當個官要守好幾個婆婆管著強多了?
甚至可以這麽說,如果不是要麵對混沌侵蝕和其他兩個大勢力的競爭,再加上聖人們用自己的庫藏建立了一個華麗的積分兌換係統,外有威脅,內有厚禮,這洪荒中土的六院,根本就建立不起來,因為沒那麽多人!
洪荒中土乏人,這就給了司馬良機會,因為他有一個龐大的計劃,需要權柄,需要支持,甚至於整個截教支持都不夠,至少需要全體聖人、一半大羅金仙的支持才行。
而在盤古苗裔中,獲取權柄有三種方法。
第一,就是成聖,自然說什麽是什麽,哪怕是其他聖人,也會慎重考慮你的意見。
第二,就是成神,天庭地府的神靈雖然一個蘿卜一個坑,但坑裏的蘿卜都不知道換了多少了,比如二十八星宿,就換了好些茬,最有名的雲台二十八將、最初的二十八位截教弟子,早都不幹了,轉到仙道求逍遙去了。
第三,就是成為洪荒中土的總理河山。
司馬良要實現他的計劃,第一條幾乎不用想,第二條他也不老情願的,他可從來沒修行過神道,想想每天要麵對無數的禱告和祈願,腦子就嗡嗡的。
舉個例子,諸天萬界的玄門弟子,加起來有盤古苗裔的一半人數,就算二分之一會使符籙,那也是無量量的數字,而使符籙必用雷法,用雷法就要聯係到雷部三十六個雷公身上——
可想而知,當一個雷部的雷公有多麽忙碌,就算有金仙以上的算力,也得忙的腳不沾地。
隻有第三條,還算容易,不過是一條硬指標,成就大羅金仙。
說起成聖,司馬良心裏沒底,但是成就大羅金仙,他可有話要說,大羅金仙的境界他都體驗過兩次了,這一次把修心推倒了重來,又有盤古苗裔的鼎力支持和更加厚實的根基,這再成不了大羅金仙,買塊豆腐撞死算了。
——五個工具人因為臥底輪迴的緣故要重新修行,表麵上看是虧大的,但實際上,盤古苗裔的高層雖然沒明著表態,但隱形的支持,是一定會有的。
除了一條硬性指標外,還有兩個潛規則,那就是得在六院任過職,表現出一定的處理事務能力,比如現任的陀羅尼經王菩薩,就曾經是中書院的一個采風郎中,後來更是到中書院總部任過職,隻不過事情多,耽誤修行,辭職不幹了。
第二個潛規則,就是得有一位聖人支持,還是拿陀羅尼經王菩薩說事,他是準提菩薩重傷沉睡後,世尊和阿彌陀佛推上去穩定佛門人心的。
這兩條,司馬良都不在意,靈寶天尊是他師祖,雖然截教弟子多吧,但大羅金仙可不多;第二嗎,在他現在正做著呢。
這不,總理河山要求學員派人去調停莽荒的三國國戰,司馬良就自告奮勇去了。
而司馬良,在禹餘天拜會了本門祖師之後,比馬正義晚一點迴到了洪荒。
不過跟他們不同的是,司馬良並沒把公派事務帶來的職司辭去,仍然還是學院總部文學院的老師。
在洪荒中土,當官的人其實並不好找。
把所有的門派類別都加上,整個盤古苗裔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仙道,求逍遙,一類是神道,求權柄。當然,諸天萬界還有求戰鬥力的,不過這種憨憨在大勢力中幾乎看不到。
若得逍遙自在,戰鬥力夠用就行了,若不得逍遙自在,戰鬥力再強也是苦海中苦熬的。
而洪荒中土上,因為要實行大政府,需要的官員數量極為龐大,可偏偏,能當官的人不多。
第一,就是仙道的人多,包括玄門、佛門、魔門、妖族等等,大家都去求逍遙,尋求自我的超拔,把出仕視為苦差,比如當前的這一屆總理河山,就是硬推上去,聖人們欽點的。
這一位名喚陀羅尼經王菩薩,原本是佛門的一件法寶,無數高僧用大法力在金剛上刻下經文,日日禱念,開了靈智,修成大羅金仙。
不僅法力雄渾,而且全身金剛不壞,佛門的一應神通也盡會,隻是因為是新晉大羅金仙好欺負,所以被派來做洪荒中土六十四道的總理河山。
反正以大羅金仙的實力和智慧,哪怕進取不行,做一個守成的綽綽有餘。
雖然還有神道,以功業為本,有比如以為天下萬民己任的諸子百家,人族的先賢巫教,還有天庭地府的各路神明。
但巫教退出了曆史舞台,在蠻荒蝸居,各路神明都有事情,要是讓神靈們同時也在中土六院任職,那他們也不用修行了。
這麽算下來,也就隻有諸子百家,和一些遇到瓶頸、需要在塵世間遊走突破的修士可以在中土六院當官了。
然而,中土六院的製度嚴密,中書院、門下院不對外“招生”,學院的需求量少,教師大多數都是兼職,或是往屆的學子。
尚書院、樞密院、大理院需要的,第一要有責任感,第二有鎮得住場子的實力,第三思想不能滑坡,第四不能太蠢,這四條,就隔絕了許多人當官的道路。
有的人想而不得,有的人視出仕為苦差,最主要的,就是實力的限製。
總理河山,必須是大羅金仙擔任,一道總督,必須是金仙擔任,州刺史是神仙以上,郡太守是天仙以上,以此類推,哪怕是個縣令,也得是超越仙凡之別的強者。
剩下的這些人,還要分流,大理院和尚書院算一支,樞密院算另一支,畢竟不是誰都有心思處理庶務的,哪怕想為盤古苗裔做貢獻,去軍隊多好,隻需要廝殺。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在莽荒,同樣有適合諸子百家發揮的舞台,而且那裏管的一般不嚴,隻要能做事,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莽荒的國家,為了爭搶人才,可是封官許願無所不用,而且自主發揮的空間更大,比起洪荒中土當個官要守好幾個婆婆管著強多了?
甚至可以這麽說,如果不是要麵對混沌侵蝕和其他兩個大勢力的競爭,再加上聖人們用自己的庫藏建立了一個華麗的積分兌換係統,外有威脅,內有厚禮,這洪荒中土的六院,根本就建立不起來,因為沒那麽多人!
洪荒中土乏人,這就給了司馬良機會,因為他有一個龐大的計劃,需要權柄,需要支持,甚至於整個截教支持都不夠,至少需要全體聖人、一半大羅金仙的支持才行。
而在盤古苗裔中,獲取權柄有三種方法。
第一,就是成聖,自然說什麽是什麽,哪怕是其他聖人,也會慎重考慮你的意見。
第二,就是成神,天庭地府的神靈雖然一個蘿卜一個坑,但坑裏的蘿卜都不知道換了多少了,比如二十八星宿,就換了好些茬,最有名的雲台二十八將、最初的二十八位截教弟子,早都不幹了,轉到仙道求逍遙去了。
第三,就是成為洪荒中土的總理河山。
司馬良要實現他的計劃,第一條幾乎不用想,第二條他也不老情願的,他可從來沒修行過神道,想想每天要麵對無數的禱告和祈願,腦子就嗡嗡的。
舉個例子,諸天萬界的玄門弟子,加起來有盤古苗裔的一半人數,就算二分之一會使符籙,那也是無量量的數字,而使符籙必用雷法,用雷法就要聯係到雷部三十六個雷公身上——
可想而知,當一個雷部的雷公有多麽忙碌,就算有金仙以上的算力,也得忙的腳不沾地。
隻有第三條,還算容易,不過是一條硬指標,成就大羅金仙。
說起成聖,司馬良心裏沒底,但是成就大羅金仙,他可有話要說,大羅金仙的境界他都體驗過兩次了,這一次把修心推倒了重來,又有盤古苗裔的鼎力支持和更加厚實的根基,這再成不了大羅金仙,買塊豆腐撞死算了。
——五個工具人因為臥底輪迴的緣故要重新修行,表麵上看是虧大的,但實際上,盤古苗裔的高層雖然沒明著表態,但隱形的支持,是一定會有的。
除了一條硬性指標外,還有兩個潛規則,那就是得在六院任過職,表現出一定的處理事務能力,比如現任的陀羅尼經王菩薩,就曾經是中書院的一個采風郎中,後來更是到中書院總部任過職,隻不過事情多,耽誤修行,辭職不幹了。
第二個潛規則,就是得有一位聖人支持,還是拿陀羅尼經王菩薩說事,他是準提菩薩重傷沉睡後,世尊和阿彌陀佛推上去穩定佛門人心的。
這兩條,司馬良都不在意,靈寶天尊是他師祖,雖然截教弟子多吧,但大羅金仙可不多;第二嗎,在他現在正做著呢。
這不,總理河山要求學員派人去調停莽荒的三國國戰,司馬良就自告奮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