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人腳力都不慢,唐僧得了龍馬,倒也跟得上隊伍,如此別了鷹愁澗,過了哈密國,到來到一處有人煙的地方。
卻有看官要問,想原本的戲碼裏,小白龍是觀音菩薩使了法力,把他由龍變馬如今沒去求觀音菩薩,連那三根救命毫毛也沒撈到,小白龍如何變得馬呢?
若說天地之間最擅長變化的物種,頭一個便屬龍族,《說文解字》裏有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孫悟空、豬八戒的變化之法,一個是八九玄功,幾個聖人創造出來的;一個是天罡變化,鬥姆元君,或者說金靈聖母創造出來的,教給鬥部諸神,老豬和紫薇、勾陳兩位帝君關係好,是以這種保命的手段也能習得。
各路妖族的變化,是女媧娘娘的媧皇功德氣所致,可龍族呢?他們並沒一種專司變化的法術,而是天生便會——那涇河龍王還不是啥都沒學過,說變個文士就變個文士,如今變個馬算什麽?
司馬良取出早準備好的鞍轡,上麵附魔了“固定騎乘者”、“羽落”兩種屬性,使唐僧不必從馬上跌下來,就是主動翻下來也不會跌傷。
是以,幾個人能如此迅速,兩個月便趕到了這一處有人煙的地方,走進一看,上邊寫著“觀音禪院”四個字,於是便要進去歇腳。
唐僧先過去了,這邊司馬良卻把孫悟空拉到一邊,如此如此,這般這般,聽的孫行者連連點頭,於是七個人兵分兩路,司馬良跟著唐僧、孫行者進觀音禪院,剩下四個卻上了左近一座山。
進了禪院,各自寒暄答禮,隻見此間的主持是個老態龍鍾的老僧,一說竟然有二百六七十歲了,不過隻能唬住唐僧,孫悟空不算在石胎裏的時光也有一兩千歲了,司馬良更甭提了,在自己創造的世界附近待了有幾萬年。
這老僧身上珠光寶氣,用的餐具、家具,吃食、房舍也是精致無比,直看的唐長老心生讚歎,孫行者嘿嘿冷笑,司馬良麵無表情。
果然,這老僧也是自取死路,小覷了天朝上國,說出一句:“老爺乃天朝上國,廣覽奇珍,似這般器具,何足過獎?老爺自上邦來,可有甚麽寶貝,借與弟子一觀?”
唐僧迴道:“可憐!我那東土,無甚寶貝,就有時,路程遙遠,也不能帶得。”
孫行者是個能生事的,當下便把唐三藏的九環錫杖、紫金缽盂抖摟了出來,打壓了老僧的氣焰,直說大唐上國風物非常,倒也沒起貪念。
唐長老見行者還要繼續去包裹裏翻,連忙拉住他:“徒弟,莫要與人鬥富,豈不聞財不露白,若叫他起了貪念,要害我幾人性命如何?”
“無妨,無妨,大唐的使團還有四個在外,我等都是有法力的,若有事時,殺將起來也不怕他。”
唐長老還要苦勸,那一邊老僧卻說:“老爺還有甚寶物,不若拿出來,也與弟子開開眼,免得我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小覷了上國高人也!”
唐僧見司馬良坐在一邊,若是開口墮了大唐名頭,這使者必不依,又想這禪院也無甚高人,於是便放手叫悟空去做了。
這一路上,觀音菩薩除了開頭出現過一次,也沒顯過威;而那些六丁六甲小神也沒蹭到唐僧的感激,是以長老對這個徒弟和幾個使者的手段很是放心,也漸漸染上了求人不如求己的好習慣。
當下便聽悟空開言:“卻還有一見袈裟,不知算不算寶物?”
那老僧被能安心神的九環錫杖、自有乾坤的紫金缽盂打壓了氣焰,卻聽到袈裟二字,於是大笑起來:“老爺才說袈裟是件寶貝,言實可笑。若說袈裟,似我等輩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論我師祖,在此處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
這老和尚存心賣弄,便叫火工道人開庫房,掛單的頭陀抬櫃子,就抬出十二櫃,放在天井中,開了鎖,兩邊設下衣架,四圍牽了繩子,將袈裟一件件抖開掛起,請三藏觀看。果然是滿堂綺繡,四壁綾羅!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繡銷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們的也取出來看看。”
後邊的事自不必說,那佛祖親手捏出來的錦斕袈裟隻一出場,便晃得眾僧睜不開眼,隨時太陽底下,卻比太陽還要耀眼,上便都是珍貴的佛家七寶、珍珠寶石,隻那一顆夜明珠就把這所有袈裟都比了下去。
老僧腆著臉把那袈裟借去看,唐長老軟磨不過,被他借去了,迴去卻埋怨行者,孫悟空和司馬良相視一笑,都叫唐僧安心,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還怕他強取怎的?
當晚三人各自睡下,那老僧卻召集弟子,動了貪念,想要把這件袈裟留下,其中有計毒的,要找幾個有力量的,打開禪堂便把唐僧三人亂刀砍死,卻被另一個阻攔,恐怕走漏了風聲。
原來這一個觀音禪院的人,也不修神通,不養法力,不通念力,連拳腳都不曾習學,每日隻是積蓄財寶,兼並土地,吃著香油錢卻比誰都富裕,此時有殺人心,卻沒有殺人的力量。
於是眾人依了眾人計策,把三件禪堂圍上柴草,澆上火油,一發放起火來,要將三人燒死在裏邊,如此也不怕其他人問詢——我們寺院走了水,禪堂都燒了三件,那三個倒黴卻怪誰。
禪堂內唐僧睡的正香,司馬良和孫悟空卻在那裏大笑,他們倆一個施展浩然正氣,一層白幕把禪堂和放袈裟的方丈護定,另一個吹起大風來,把火焰倒卷,直把這老僧二百年家業燒了個幹淨。
他這裏點火,不遠處黑風山上卻驚起了一個黑熊精,原來他與那禪院之主要好,還傳了他許多服氣的法門,是以這老僧得以長壽,下去看時,卻看到一處寶光升天,原來就是唐僧的袈裟,他見了袈裟,也不救火了,裹了那袈裟便走。
卻有看官要問,想原本的戲碼裏,小白龍是觀音菩薩使了法力,把他由龍變馬如今沒去求觀音菩薩,連那三根救命毫毛也沒撈到,小白龍如何變得馬呢?
若說天地之間最擅長變化的物種,頭一個便屬龍族,《說文解字》裏有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孫悟空、豬八戒的變化之法,一個是八九玄功,幾個聖人創造出來的;一個是天罡變化,鬥姆元君,或者說金靈聖母創造出來的,教給鬥部諸神,老豬和紫薇、勾陳兩位帝君關係好,是以這種保命的手段也能習得。
各路妖族的變化,是女媧娘娘的媧皇功德氣所致,可龍族呢?他們並沒一種專司變化的法術,而是天生便會——那涇河龍王還不是啥都沒學過,說變個文士就變個文士,如今變個馬算什麽?
司馬良取出早準備好的鞍轡,上麵附魔了“固定騎乘者”、“羽落”兩種屬性,使唐僧不必從馬上跌下來,就是主動翻下來也不會跌傷。
是以,幾個人能如此迅速,兩個月便趕到了這一處有人煙的地方,走進一看,上邊寫著“觀音禪院”四個字,於是便要進去歇腳。
唐僧先過去了,這邊司馬良卻把孫悟空拉到一邊,如此如此,這般這般,聽的孫行者連連點頭,於是七個人兵分兩路,司馬良跟著唐僧、孫行者進觀音禪院,剩下四個卻上了左近一座山。
進了禪院,各自寒暄答禮,隻見此間的主持是個老態龍鍾的老僧,一說竟然有二百六七十歲了,不過隻能唬住唐僧,孫悟空不算在石胎裏的時光也有一兩千歲了,司馬良更甭提了,在自己創造的世界附近待了有幾萬年。
這老僧身上珠光寶氣,用的餐具、家具,吃食、房舍也是精致無比,直看的唐長老心生讚歎,孫行者嘿嘿冷笑,司馬良麵無表情。
果然,這老僧也是自取死路,小覷了天朝上國,說出一句:“老爺乃天朝上國,廣覽奇珍,似這般器具,何足過獎?老爺自上邦來,可有甚麽寶貝,借與弟子一觀?”
唐僧迴道:“可憐!我那東土,無甚寶貝,就有時,路程遙遠,也不能帶得。”
孫行者是個能生事的,當下便把唐三藏的九環錫杖、紫金缽盂抖摟了出來,打壓了老僧的氣焰,直說大唐上國風物非常,倒也沒起貪念。
唐長老見行者還要繼續去包裹裏翻,連忙拉住他:“徒弟,莫要與人鬥富,豈不聞財不露白,若叫他起了貪念,要害我幾人性命如何?”
“無妨,無妨,大唐的使團還有四個在外,我等都是有法力的,若有事時,殺將起來也不怕他。”
唐長老還要苦勸,那一邊老僧卻說:“老爺還有甚寶物,不若拿出來,也與弟子開開眼,免得我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小覷了上國高人也!”
唐僧見司馬良坐在一邊,若是開口墮了大唐名頭,這使者必不依,又想這禪院也無甚高人,於是便放手叫悟空去做了。
這一路上,觀音菩薩除了開頭出現過一次,也沒顯過威;而那些六丁六甲小神也沒蹭到唐僧的感激,是以長老對這個徒弟和幾個使者的手段很是放心,也漸漸染上了求人不如求己的好習慣。
當下便聽悟空開言:“卻還有一見袈裟,不知算不算寶物?”
那老僧被能安心神的九環錫杖、自有乾坤的紫金缽盂打壓了氣焰,卻聽到袈裟二字,於是大笑起來:“老爺才說袈裟是件寶貝,言實可笑。若說袈裟,似我等輩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論我師祖,在此處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
這老和尚存心賣弄,便叫火工道人開庫房,掛單的頭陀抬櫃子,就抬出十二櫃,放在天井中,開了鎖,兩邊設下衣架,四圍牽了繩子,將袈裟一件件抖開掛起,請三藏觀看。果然是滿堂綺繡,四壁綾羅!行者一一觀之,都是些穿花納錦,刺繡銷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們的也取出來看看。”
後邊的事自不必說,那佛祖親手捏出來的錦斕袈裟隻一出場,便晃得眾僧睜不開眼,隨時太陽底下,卻比太陽還要耀眼,上便都是珍貴的佛家七寶、珍珠寶石,隻那一顆夜明珠就把這所有袈裟都比了下去。
老僧腆著臉把那袈裟借去看,唐長老軟磨不過,被他借去了,迴去卻埋怨行者,孫悟空和司馬良相視一笑,都叫唐僧安心,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還怕他強取怎的?
當晚三人各自睡下,那老僧卻召集弟子,動了貪念,想要把這件袈裟留下,其中有計毒的,要找幾個有力量的,打開禪堂便把唐僧三人亂刀砍死,卻被另一個阻攔,恐怕走漏了風聲。
原來這一個觀音禪院的人,也不修神通,不養法力,不通念力,連拳腳都不曾習學,每日隻是積蓄財寶,兼並土地,吃著香油錢卻比誰都富裕,此時有殺人心,卻沒有殺人的力量。
於是眾人依了眾人計策,把三件禪堂圍上柴草,澆上火油,一發放起火來,要將三人燒死在裏邊,如此也不怕其他人問詢——我們寺院走了水,禪堂都燒了三件,那三個倒黴卻怪誰。
禪堂內唐僧睡的正香,司馬良和孫悟空卻在那裏大笑,他們倆一個施展浩然正氣,一層白幕把禪堂和放袈裟的方丈護定,另一個吹起大風來,把火焰倒卷,直把這老僧二百年家業燒了個幹淨。
他這裏點火,不遠處黑風山上卻驚起了一個黑熊精,原來他與那禪院之主要好,還傳了他許多服氣的法門,是以這老僧得以長壽,下去看時,卻看到一處寶光升天,原來就是唐僧的袈裟,他見了袈裟,也不救火了,裹了那袈裟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