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這唐長老灞橋折柳,與大唐君臣分別之後,帶著那九環錫杖、紫金缽盂,穿著錦斕袈裟,帶著兩個從者,騎著一匹白馬,自往西行。
第一戰,便是這陳倉寶地法門寺,眾僧接了都是禮遇崇拜。要知道大唐的和尚,裏邊有十分之一是正常的,剩下十分之九都是些偷偷的飲酒吃肉的破戒僧,他們沒有慧可那般境界,卻拿著慧可流連市井的經曆做幌子,各個腦滿腸肥,十分可恨——若不是有這一班人,曆代天子何苦屢屢滅佛。
但剩下那十分之一,都能明白唐僧此去對佛門的意義,哪怕沒有取迴真經,也留了個話頭,叫眾僧與人辯論是能說出一句“三藏法師為求法不避艱險”來,是以都十分禮遇。
一來是為日後唐僧迴來,分享勝利果實做準備,而來,也是叫他那兩個仆從收心,讓他們好生服飾唐僧,事成之後有天大的好處等著。
就這樣,唐長老說出了那句“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之後,再次啟程。
一路上,鞏州、漢四郡、河州衛、玉門關的守將官員都是禮遇有加,又是齋飯又是幹糧地贈送,其中鞏州官員最是有心,去了些銀錢給唐僧。
“三藏法師出家人雖然不要使錢,但你這兩個伴當卻要盤纏對付——再是齋僧的善男信女,也沒說把向導仆役的飯一起供了的。”
這一番做派,直叫兩個仆役好像打了雞血,暗道唐長老既然這般大名氣,自己兩人輔佐他,卻不也沾光?待這一趟辛苦之後,迴來還不是要升官有官做,要發財有錢使?
想的倒是挺好,唐僧得他們一路盡心照料也是安穩,可惜,他們低估了西行路上的兇險,哪怕沒有滿天神佛布置下去的劫難,光是天然災難、天生妖怪,也夠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和尚受得了。
這不,剛出玉門關,便有災殃來也。
前幾日,那陳國公、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的大軍剛出去,原來刺王殺駕的外域刺客查清楚了,正是那高昌國人,當下便點起大軍,要滅那姓鞠的高昌國。
再往前,是王玄策、駱賓王帶領的使團,往西域諸國一路往前的,隻是他們人多,加上沒到一地便要應酬,故而超不了唐長老多遠。
但哪怕有兩夥人過去了,這附近還是生出了一處妖魔,避過了大軍和使團,原來是有心人暗中出手,把這三個妖王並三五百小嘍囉都遮住了氣息,不叫人發現,隻等唐僧來了,再放出來難為他。
西遊和封神雖然名聲響亮,但說到底,不過是排好的一處戲罷了,司馬良三人雖然知道這事,但為了給唐僧湊九九八十一難,也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唐僧帶著兩個從者在這山路正走著,忽然三人連馬都落到了陷坑裏,三藏法師是唬了一條,兩個從者卻不慌不忙,隻道是哪個獵戶布下的陷阱,正要尋處爬出去時,卻來了一陣黑風。
雲從龍,風從虎,這一妖怪為首的正是個老虎精,大號喚做寅將軍,帶出來幾十個小嘍囉,捉到三人以後,正要準備食用,卻聽到屬下來報來了兩個好友。
他那兩個好友跟他一般,都是四五級的妖物,平素隻敢在山裏捕食野獸、獵戶、旅人,每人有幾十個部下,寒酸地緊。
一個是公牛成精,喚做特處士,因此此處靠著大唐,風緊,每日隻敢吃素;另一個是黑熊成精,喚做熊山君,他雖然不像特處士那般耐地住吃素,卻也不敢下山劫掠,隻能撞大運。
此時這寅將軍捉了三個人一匹馬,正好飽餐一頓,這兩個妖王問詢也過來打秋風,不過也好在這三人算是朋友,特處士、熊山君都沒帶嘍囉,也算給寅將軍麵子。
唐長老兩個從者被分食了,他自己也是命不該絕,被寅將軍留到明天享用,正在渾渾噩噩,不知西東之時,忽然見到一個老翁走了過來,手裏拄著的拐杖一拂,便將繩索壞去,又對著唐僧吹了口氣,叫他恢複了本性清明,振奮精神。
那唐長老下拜多謝救命之恩,兩人說了一陣,那老丈把行李馬匹與了他,指明了道路,化作一陣清風走了,隻留下一張紙條,上邊寫著:“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報怨經。”
唐僧這才明白,原來是太白金星前來,於是跨了馬,收拾了行李,孤孤單單又往西行。
他在地上走,天空中卻有三個人在看著他,見唐僧動身,三個人分出一個中年人下落到這三個妖魔落腳之處,分出一個老年人騰雲綴著他,另一個年輕人卻上前與太白金星見禮,並得到了一個關鍵信息。
七十年後,太白金星就會下生此地,就在這玉門關外托生為一位光耀千古的大詩人,二人又交換了許多信息和利益,方才告別。
此時,那三個蠢物已經被老劉頭除了,上前與張部長、司馬良匯合,隨時準備在唐僧麵前亮相。
想到這裏,三個人還是有點小激動的,雖然在文明之戰中神靈不知道殺了多少,三太子、哪吒、彌勒、曹操、炎黃兩位公主這些人也打過交道,來到這裏各路神仙也見了,但那可是唐僧啊,而且孫大聖很快就能見著了!
正看時,唐長老已經陷入了困境,隻見他前麵有兩隻猛虎咆哮,後邊有幾條長蛇盤繞。左有毒蟲,右有怪獸,三藏孤身無策,隻得放下身心,聽天由命。
又無奈那馬被猛獸氣息所攝,腰軟蹄彎,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牽又牽不動。苦得個三藏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淒楚,自認必死,無可奈何。
唐長老目前的處境,說頭上頂著一個“危”字也不為過,而且馬上就要轉變為“死”字,卻來了救星。
忽然見毒蟲奔走,妖獸飛逃;猛虎潛蹤,長蛇隱跡。三藏抬頭看時,正是一老、一壯、一少三個儒生——這是拎時改的打扮。
“三位救命!”
第一戰,便是這陳倉寶地法門寺,眾僧接了都是禮遇崇拜。要知道大唐的和尚,裏邊有十分之一是正常的,剩下十分之九都是些偷偷的飲酒吃肉的破戒僧,他們沒有慧可那般境界,卻拿著慧可流連市井的經曆做幌子,各個腦滿腸肥,十分可恨——若不是有這一班人,曆代天子何苦屢屢滅佛。
但剩下那十分之一,都能明白唐僧此去對佛門的意義,哪怕沒有取迴真經,也留了個話頭,叫眾僧與人辯論是能說出一句“三藏法師為求法不避艱險”來,是以都十分禮遇。
一來是為日後唐僧迴來,分享勝利果實做準備,而來,也是叫他那兩個仆從收心,讓他們好生服飾唐僧,事成之後有天大的好處等著。
就這樣,唐長老說出了那句“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之後,再次啟程。
一路上,鞏州、漢四郡、河州衛、玉門關的守將官員都是禮遇有加,又是齋飯又是幹糧地贈送,其中鞏州官員最是有心,去了些銀錢給唐僧。
“三藏法師出家人雖然不要使錢,但你這兩個伴當卻要盤纏對付——再是齋僧的善男信女,也沒說把向導仆役的飯一起供了的。”
這一番做派,直叫兩個仆役好像打了雞血,暗道唐長老既然這般大名氣,自己兩人輔佐他,卻不也沾光?待這一趟辛苦之後,迴來還不是要升官有官做,要發財有錢使?
想的倒是挺好,唐僧得他們一路盡心照料也是安穩,可惜,他們低估了西行路上的兇險,哪怕沒有滿天神佛布置下去的劫難,光是天然災難、天生妖怪,也夠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和尚受得了。
這不,剛出玉門關,便有災殃來也。
前幾日,那陳國公、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的大軍剛出去,原來刺王殺駕的外域刺客查清楚了,正是那高昌國人,當下便點起大軍,要滅那姓鞠的高昌國。
再往前,是王玄策、駱賓王帶領的使團,往西域諸國一路往前的,隻是他們人多,加上沒到一地便要應酬,故而超不了唐長老多遠。
但哪怕有兩夥人過去了,這附近還是生出了一處妖魔,避過了大軍和使團,原來是有心人暗中出手,把這三個妖王並三五百小嘍囉都遮住了氣息,不叫人發現,隻等唐僧來了,再放出來難為他。
西遊和封神雖然名聲響亮,但說到底,不過是排好的一處戲罷了,司馬良三人雖然知道這事,但為了給唐僧湊九九八十一難,也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唐僧帶著兩個從者在這山路正走著,忽然三人連馬都落到了陷坑裏,三藏法師是唬了一條,兩個從者卻不慌不忙,隻道是哪個獵戶布下的陷阱,正要尋處爬出去時,卻來了一陣黑風。
雲從龍,風從虎,這一妖怪為首的正是個老虎精,大號喚做寅將軍,帶出來幾十個小嘍囉,捉到三人以後,正要準備食用,卻聽到屬下來報來了兩個好友。
他那兩個好友跟他一般,都是四五級的妖物,平素隻敢在山裏捕食野獸、獵戶、旅人,每人有幾十個部下,寒酸地緊。
一個是公牛成精,喚做特處士,因此此處靠著大唐,風緊,每日隻敢吃素;另一個是黑熊成精,喚做熊山君,他雖然不像特處士那般耐地住吃素,卻也不敢下山劫掠,隻能撞大運。
此時這寅將軍捉了三個人一匹馬,正好飽餐一頓,這兩個妖王問詢也過來打秋風,不過也好在這三人算是朋友,特處士、熊山君都沒帶嘍囉,也算給寅將軍麵子。
唐長老兩個從者被分食了,他自己也是命不該絕,被寅將軍留到明天享用,正在渾渾噩噩,不知西東之時,忽然見到一個老翁走了過來,手裏拄著的拐杖一拂,便將繩索壞去,又對著唐僧吹了口氣,叫他恢複了本性清明,振奮精神。
那唐長老下拜多謝救命之恩,兩人說了一陣,那老丈把行李馬匹與了他,指明了道路,化作一陣清風走了,隻留下一張紙條,上邊寫著:“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報怨經。”
唐僧這才明白,原來是太白金星前來,於是跨了馬,收拾了行李,孤孤單單又往西行。
他在地上走,天空中卻有三個人在看著他,見唐僧動身,三個人分出一個中年人下落到這三個妖魔落腳之處,分出一個老年人騰雲綴著他,另一個年輕人卻上前與太白金星見禮,並得到了一個關鍵信息。
七十年後,太白金星就會下生此地,就在這玉門關外托生為一位光耀千古的大詩人,二人又交換了許多信息和利益,方才告別。
此時,那三個蠢物已經被老劉頭除了,上前與張部長、司馬良匯合,隨時準備在唐僧麵前亮相。
想到這裏,三個人還是有點小激動的,雖然在文明之戰中神靈不知道殺了多少,三太子、哪吒、彌勒、曹操、炎黃兩位公主這些人也打過交道,來到這裏各路神仙也見了,但那可是唐僧啊,而且孫大聖很快就能見著了!
正看時,唐長老已經陷入了困境,隻見他前麵有兩隻猛虎咆哮,後邊有幾條長蛇盤繞。左有毒蟲,右有怪獸,三藏孤身無策,隻得放下身心,聽天由命。
又無奈那馬被猛獸氣息所攝,腰軟蹄彎,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牽又牽不動。苦得個三藏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淒楚,自認必死,無可奈何。
唐長老目前的處境,說頭上頂著一個“危”字也不為過,而且馬上就要轉變為“死”字,卻來了救星。
忽然見毒蟲奔走,妖獸飛逃;猛虎潛蹤,長蛇隱跡。三藏抬頭看時,正是一老、一壯、一少三個儒生——這是拎時改的打扮。
“三位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