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皇城,左衛之中,軍械司衙門書房。
“這他娘的年終於過完了,原來大唐的春節比現代的春節還要艱難、還要無聊......”
程處弼沒精打采地靠坐在榻上,眼皮子相互打架、哈欠連天,幾乎是搖搖欲睡的趕腳。
眾所周知,現代過年就是七天假,從除夕一直放到初六,除夕之前呢就要把家裏的衛生都打掃幹淨、還要把置辦的年貨都置辦好。
一般除了除夕、初一團團圓圓之外,其他幾天都竄親戚、大拜年,但是呢,總還是有一兩天的休息時間,給自己進行調整,然後再準備工作。
大唐也有春節,唐朝是我國最先將春節定為政府法定節假日的朝代,不過那個時候還不是稱為“春節”,而是“元正”,亦或是“元日”。
大唐的春節也是七天假,不過呢,不是從除夕到初六,而是從初一算起、前三後三,從除夕的前天——十二月的二十七、二十八左右(有些年份農曆是沒有三十的)到正月初四。
過年之前呢,和現代差不多,準備年貨、準備拜年的禮品,打掃房室,張燈結彩,然後呢,再給門前貼上新的桃符。
桃符就是王安石《元日》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那個桃符。
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雖然說民間有些百姓認為秦瓊、尉遲恭英勇無比、英雄蓋世,而把桃符上的門神換成了秦瓊、尉遲恭。
但宿國公府是不需要這樣的,要畫門神,混世魔王程咬金怎麽應該都比秦、尉遲二人聽上去更為兇神惡煞。
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麵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
從而,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632年),後蜀君主孟昶於除夕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不少人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除夕當天晚上本來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吃一餐年夜飯的,結果呢,被李二陛下叫到宮中來陪他過年,美其名曰“驅儺”。
驅儺是我國年終或立春時節驅鬼迎神賽會活動,意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驅儺呢,有點像篝火晚會,就是從禁軍中選出千兒八百個健將,戴上猙獰的假麵道具,穿上紅黑衣褲,圍繞著篝火,整齊有序地擊鼓跳躍。
在驅儺的同時,也進行著守歲,李二陛下就帶著一票妃嬪、皇子、公主並皇親國戚,邀請文武百官,大擺筵席,縱情喝酒,大肆進行公款消費。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在皇宮裏,陪著李二陛下過年,自然是祝賀李二陛下萬壽無疆,祝賀偉大的大唐繁榮富強......
待第一聲雞啼之後,守歲就結束了,新的一年開始了,所有人都要給李二陛下的拜年祝壽,然後呢李二陛下進行還禮,再來就是群臣之間相互道賀祝福......
守歲結束了,通宵達旦,一夜不眠,當你頂著黑眼圈、恍恍惚惚地以為結束了,可以迴家好好洗洗,睡個好覺的時候,其實新年才剛剛開始。
司空曙的《和耿拾遺元日觀早朝》中記載,“元日爭朝闕,奔流若會溟”。
元日,也是初一,李二陛下是要舉行朝會的,是要會見群臣,視朝聽政的。
而且,因為是元日,是最為重要的正月初一,李二陛下不僅要舉行朝會,還要禦承天門聽政,舉行大朝會。
所有的人都要迴去沐浴更衣、換好朝服,然後到朱雀門集合,再到承天門上朝。
早朝的內容包含了皇太子與諸公卿的獻壽禮儀、中書令上奏地方的賀表、黃門侍郎奏祥瑞吉兆、戶部尚書奏諸州的貢獻之物,禮部尚書奏諸蕃的進貢......
期間,李二陛下會給群臣賜用赤金箔做成賀卡,也稱“拜年帖”,類似與現代的“賀年片”,禦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
這東西傳說中,還是李二陛下自個發明的......
被李二陛下折騰了一夜還有一早上,一迴到家,就要焚燒紙錢、祭祀祖先,並燃放爆竹、辟鬼去邪,還要進行歌舞娛樂、大設酒席......
爆竹不是現在的煙花爆竹,而是將幹竹子放在火上爆燒,使之清脆作響,故亦稱爆竿。
歌舞娛樂、大設酒席是因為唐朝有個傳統,叫做“傳座”。
根據唐初吏部尚書唐臨所著的《冥報記》卷下記載,“長安市裏風俗,每歲元旦以後,遞作飲食相邀,號為“傳座”。”
傳座,就是鄰裏之間,相互拜年,走到誰家,吃到誰家。
而作為懷德坊中豪門大戶第一家的宿國公程府,自然是懷德坊中人們喜氣洋洋、絡繹登門的地方。
傳座搞了一兩天,還要去拜年,房玄齡府上、李靖府上、秦瓊府上、尉遲恭府上、李績府上......
總之,這年後的幾天,沒有哪一天是自己的,沒有哪一天沒累成狗......
“這他娘的年終於過完了,原來大唐的春節比現代的春節還要艱難、還要無聊......”
程處弼沒精打采地靠坐在榻上,眼皮子相互打架、哈欠連天,幾乎是搖搖欲睡的趕腳。
眾所周知,現代過年就是七天假,從除夕一直放到初六,除夕之前呢就要把家裏的衛生都打掃幹淨、還要把置辦的年貨都置辦好。
一般除了除夕、初一團團圓圓之外,其他幾天都竄親戚、大拜年,但是呢,總還是有一兩天的休息時間,給自己進行調整,然後再準備工作。
大唐也有春節,唐朝是我國最先將春節定為政府法定節假日的朝代,不過那個時候還不是稱為“春節”,而是“元正”,亦或是“元日”。
大唐的春節也是七天假,不過呢,不是從除夕到初六,而是從初一算起、前三後三,從除夕的前天——十二月的二十七、二十八左右(有些年份農曆是沒有三十的)到正月初四。
過年之前呢,和現代差不多,準備年貨、準備拜年的禮品,打掃房室,張燈結彩,然後呢,再給門前貼上新的桃符。
桃符就是王安石《元日》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那個桃符。
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雖然說民間有些百姓認為秦瓊、尉遲恭英勇無比、英雄蓋世,而把桃符上的門神換成了秦瓊、尉遲恭。
但宿國公府是不需要這樣的,要畫門神,混世魔王程咬金怎麽應該都比秦、尉遲二人聽上去更為兇神惡煞。
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麵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
從而,改變了傳說中桃符的內容與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
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632年),後蜀君主孟昶於除夕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被不少人認為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除夕當天晚上本來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吃一餐年夜飯的,結果呢,被李二陛下叫到宮中來陪他過年,美其名曰“驅儺”。
驅儺是我國年終或立春時節驅鬼迎神賽會活動,意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
驅儺呢,有點像篝火晚會,就是從禁軍中選出千兒八百個健將,戴上猙獰的假麵道具,穿上紅黑衣褲,圍繞著篝火,整齊有序地擊鼓跳躍。
在驅儺的同時,也進行著守歲,李二陛下就帶著一票妃嬪、皇子、公主並皇親國戚,邀請文武百官,大擺筵席,縱情喝酒,大肆進行公款消費。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在皇宮裏,陪著李二陛下過年,自然是祝賀李二陛下萬壽無疆,祝賀偉大的大唐繁榮富強......
待第一聲雞啼之後,守歲就結束了,新的一年開始了,所有人都要給李二陛下的拜年祝壽,然後呢李二陛下進行還禮,再來就是群臣之間相互道賀祝福......
守歲結束了,通宵達旦,一夜不眠,當你頂著黑眼圈、恍恍惚惚地以為結束了,可以迴家好好洗洗,睡個好覺的時候,其實新年才剛剛開始。
司空曙的《和耿拾遺元日觀早朝》中記載,“元日爭朝闕,奔流若會溟”。
元日,也是初一,李二陛下是要舉行朝會的,是要會見群臣,視朝聽政的。
而且,因為是元日,是最為重要的正月初一,李二陛下不僅要舉行朝會,還要禦承天門聽政,舉行大朝會。
所有的人都要迴去沐浴更衣、換好朝服,然後到朱雀門集合,再到承天門上朝。
早朝的內容包含了皇太子與諸公卿的獻壽禮儀、中書令上奏地方的賀表、黃門侍郎奏祥瑞吉兆、戶部尚書奏諸州的貢獻之物,禮部尚書奏諸蕃的進貢......
期間,李二陛下會給群臣賜用赤金箔做成賀卡,也稱“拜年帖”,類似與現代的“賀年片”,禦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
這東西傳說中,還是李二陛下自個發明的......
被李二陛下折騰了一夜還有一早上,一迴到家,就要焚燒紙錢、祭祀祖先,並燃放爆竹、辟鬼去邪,還要進行歌舞娛樂、大設酒席......
爆竹不是現在的煙花爆竹,而是將幹竹子放在火上爆燒,使之清脆作響,故亦稱爆竿。
歌舞娛樂、大設酒席是因為唐朝有個傳統,叫做“傳座”。
根據唐初吏部尚書唐臨所著的《冥報記》卷下記載,“長安市裏風俗,每歲元旦以後,遞作飲食相邀,號為“傳座”。”
傳座,就是鄰裏之間,相互拜年,走到誰家,吃到誰家。
而作為懷德坊中豪門大戶第一家的宿國公程府,自然是懷德坊中人們喜氣洋洋、絡繹登門的地方。
傳座搞了一兩天,還要去拜年,房玄齡府上、李靖府上、秦瓊府上、尉遲恭府上、李績府上......
總之,這年後的幾天,沒有哪一天是自己的,沒有哪一天沒累成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