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的外匯交易中,我們一定會接觸到一些和外匯交易相關的名詞或術語,它們是外匯投資者必備的基礎知識。
看懂外匯報價
外匯交易是以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所以外匯匯率報價一定包含一對貨幣,也就是說為了兌換一個單位的某種貨幣需要付出多少另一種貨幣。由於美元是外匯市場的中心貨幣,所以國際流行的報價法是以美元為基準貨幣,匯價以兌換一美元需要付出多少某國貨幣來標示。正如前麵已經提過,匯率是以兩個不同貨幣的代碼中間加一個斜線來表示的。我們把包含美元的貨幣對稱為“直盤”,例如usd/jpy,不包含美元的貨幣對稱為“交叉盤”,例如eur/jpy。兩個貨幣的交叉盤匯率可以通過這兩種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進行套算得出。匯市中最主要的直盤有四個:eur/usd,gbp/usd,usd/jpy,usd/chf。最主要的交叉盤有兩個:eur/jpy,eur/gbp。在匯率報價中,斜線前麵的貨幣稱為“基準貨幣”(basecurrency),斜線後麵的貨幣稱為“次要貨幣”(secondarycurrency)。
一般主要貨幣的直盤標價都以美元為基準貨幣,例如日元,瑞郎,人民幣等,但英鎊(gbp)、澳元(aud)、歐元(eur)、紐元(nzd)例外。在這幾種貨幣的直盤中,如gbp/usd1.9366這樣的報價,意思是1英鎊等值於1.9366美元。在這三個當中美元不充當基準貨幣,匯率上升意味著美元走弱,因為要兌換一英鎊、歐元或澳元需要更多的美元。如果以美元為基準貨幣的直盤匯率上升,則意味著美元走強,而盤中的另一種貨幣走弱。例如,如果usd/chf的牌價從1.2200升到1.2270,就說明美元兌瑞郎走強,現在每單位的美元可以兌換更多的瑞郎。
換句話說,一個盤的牌價上升,說明該盤中基準貨幣走強;牌價下跌,說明該盤基準貨幣走弱。交叉盤的道理與直盤相同。例如,eur/jpy報價127.95,意味著1歐元可以兌換127.95日元。
簡單的說,每單位的基準貨幣可以兌換匯價所指定數額的第二個貨幣。每一次買入基準貨幣就意味著同時賣出次要貨幣。同樣地,每次賣出基準貨幣就意味著同時買入次要貨幣。在交叉盤買賣也是一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交易者要在價格是1.2595的時候買進一手eur/usd,這是什麽意思呢?根據銀行之間買賣的規矩,每單位基準貨幣可以購買匯價所定數額的次要貨幣。因此,該交易者需要賣出1.2595美元來買入1歐元。
就投機而言,從貨幣盤的第一貨幣即基準貨幣的角度考慮問題是比較方便的。如果你認為基準貨幣會升值,那麽你就買入這個盤;相反地,如果你認為基準貨幣會跌,那麽你就賣出這個盤,從而隨著價格下跌獲利。
基點
“點”(pip或points)是貨幣市場中常用的術語,表示匯率可進行的最小增幅移動。一個外匯匯率通常包含一個整數位和四個小數位(或有兩個小數位,如usd/jpy),每一個0.0001,或0.01被稱作是一個點。例如,gbp/usd匯率從1.9678開始發生10點的變化後為1.9668或1.9688,usd/jpy的匯率從119.13開始發生10點的變化以後為119.23或119.03。
差價
差價(spread)就是在某一特定時刻銀行或外匯經紀商所提供的買價和賣價之間的點差。無論是股票、債券、期貨、商品還是外匯,幾乎所有的交易貨品,都存在著差價的問題。差價是交易的必須成本,由買賣的真正執行者加在投資者身上。投資者和執行方的接觸越直接,這個成本就越低。
和傭金這樣大家所熟知的金融服務費不同,差價不是一個數額固定的成本。相反地,一個差價為替投資者執行交易的公司或銀行催生出兩個價格:一個是買入價,一個是賣出價。公司或銀行在某個價格入貨後,又以另一個價格賣給投資者。如果投資者想在開一個新倉之後馬上平掉的話,那麽就隻能以低於買價的價格平倉。因為投資者隻能以經紀商或銀行所開出的買入價出售,而銀行或經紀商的買入價一定是低於他們同時刻的賣出價的。基於上述原因,交易者通常會遇到以下的情況:在開了一個新倉之後,為了不賠錢,交易者必須等到銀行的買入價上升到至少和他們入貨時銀行的賣出價一樣時再平倉。所以如果一個買家在價格為50的時候入貨並想立刻平倉的話,就隻能以45的價格賣出。若這個交易者想不虧損就必須等價格上升5點,到55,這樣才能以50的沽價平倉。很明顯地,價格上升的這5點就交易的成本,此時這個交易者的純利潤/虧損還是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過去,大多數的個體交易者做買賣的時候是看不到差價的,他們隻得到一個價格:買價或賣價。因此,差價在外匯交易史上很長的時期都是作為一個“隱秘”成本被買賣執行方隱瞞起來。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市場變得比以前更透明:交易者可以直接在網上看到差價,因此在建倉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支付多大的交易成本。
買賣單位:手
每一樁外匯買賣都是用一種貨幣來交換另一種貨幣。私人買賣者的一個買賣單位叫一手(alot/contract)。一手買賣通常包含10萬元基準貨幣,也有些經紀公司可以安排微型買賣(mini-lot),把合約分拆。例如,如果一個私人投資者在gbp/usd=1.9000/03時買一手gbp/usd,就意味著他以每英鎊1.9003美元的價格買了10萬英鎊,同時賣出了190030美元。同樣,如果該投資者在gbp/usd=1.9000/03時賣出一手gbp/usd,就意味著他以一英鎊1.9000美元的價格賣了10萬英鎊,同時買入了190000美元。
銀行之間的買賣單位與私人買賣單位不同。銀行之間的買賣單位為一美元、一英鎊、一歐元等。這裏的“一”指的是100萬。銀行之間在一個特定的點位一次最多隻能買賣50美元(英鎊或歐元等)。如果需要更多則隻能把買賣延伸到相鄰價位。因此,假如某中央銀行想要在gbp/usd=1.9000/03時幹預匯市,賣出英鎊,把價格推到1.8950的話,則從1.9000開始,每個點位賣出5000萬英鎊,一共需要賣出25億英鎊。
沽(空)和摣(多)
買入貨幣又稱“多”或“摣”(long)該種貨幣。摣倉的入貨價是銀行或經紀商提供的賣價,因此,如果投資者在1.9000/05摣一手gbp/usd,就是以1.9005美元一英鎊的價格買入10萬英鎊。
賣出貨幣又稱“空”或“沽”(short)該種貨幣。沽倉的出貨價是銀行/經紀商提供的買價,即上例中的1.9000。
貨幣買賣的二元性決定每次我們摣一種貨幣的時候必然同時沽出另一種貨幣。例如,當我們把10萬英鎊兌換成美元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空英鎊,多美元,或稱沽英鎊,摣美元。
建倉、加碼、平倉
投資者在某個匯率價位買入一種貨幣稱為“建倉”。
一個倉一旦建立,它的價值會隨著市場匯率的浮動而改變,所有的盈虧都會反映到投資者的保證金賬戶上。如果投資者在原有的倉位基礎上擴大買入貨幣的數額,則稱為加倉或加碼。
要平掉一個倉需要做同等金額的反方向買賣。例如,如果投資者在gbp/usd=1.9000/03時買進了一手英鎊,入貨價為1.9003。當前價格為1.9188/91,要平掉原來的倉,投資者需要以1.9188的出貨價賣出一手英鎊,完成平倉。
開倉和平倉必須通過同一個經紀商完成。投資者不能在a經紀商那裏開一個倉,而到b經紀商那裏把它平掉。
個人實盤外匯交易
個人實盤外匯買賣,俗稱外匯寶,是指個人客戶在銀行通過櫃麵服務人員或其他電子金融服務方式進行的不可透支的可自由兌換外匯(或外幣)間的交易。個人實盤外匯買賣是一種買賣性業務,以賺取匯率差額為主要目的,同時客戶還可以通過該業務把自己持有的外幣轉為更有升值潛力或利息較高的外幣,以賺取匯率波動的差價或更高的利息收入。目前國內主要銀行均已開放個人實盤外匯買賣業務,提供的可交易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港元、澳大利亞元等主要貨幣,各銀行對實盤交易的規定在細節方麵可能會有所不同,投資者在開戶之前可以做進一步的詳細了解。國內的投資者到任何一家有外匯實盤買賣業務的銀行辦理開戶手續,存入一定數額的可自由兌換外幣,即可通過互聯網、電話或櫃台方式進行外匯買賣。個人實盤外匯交易與保證金(虛盤)交易相比,隻能買升,不能買跌,所以買賣較受限製。另外,個人實盤買賣實行足額實有資金交易,不能像保證金交易一樣利用杠杆作用把本金放大幾十倍進行交易。與保證金交易相比,其優點是風險較小。
外匯保證金交易
外匯保證金交易,又稱按金交易、虛盤交易,是指投資者和從事外匯買賣的銀行、金融公司(交易商或經紀商),簽訂委托買賣外匯的合同,繳付一定比率(一般為實際交易價值的1%或5%)的交易保證金,便可按一定的杠杆倍數把本金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進行外匯買賣,相應的,利潤和風險也會被放大同樣的倍數。
外匯保證金交易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杠杆投資效應和多空雙向交易兩大突出優勢,允許個人客戶在存入一定比例保證金的前提下進行放大金額的外匯買賣交易,交易幣種和多空方向不受其賬戶資金幣種的限製。和個人實盤外匯買賣交易相比,外匯保證金交易在交易方向和資金使用上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保證金交易成本更低。實盤交易的點差為直盤約30點左右,交叉盤60個點;而外匯保證金交易的點差為直盤3~5點,交叉盤7~10個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假如一位投資者的保證金賬戶裏有5000美元,而保證金杠杆是50倍,這就意味著他可以以小搏大開價值25萬美元的倉。開倉後,如果交易不利,保證金賬戶中的資金虧損不足開倉所需的最少資金,該投資者會收到補倉的通知,被要求在賬戶中補入足夠的資金。一般情況下,虧損本金達30%時會收到補倉的通知;虧損本金達70%時會被自動斬倉,自動結束買賣並結賬。
由於外匯保證金交易所需的資金可多可少,所以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參與。采取保證金形式買賣外匯需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是:保證金的金額雖小,但經杠杆作用放大後的資金卻十分龐大,如果投資者在判斷外匯走勢方麵失誤,遇到波幅大的行情時,很容易造成保證金的全軍覆沒。因此,保證金買賣是一把高收益和高風險共存的雙刃劍,需要投資者在買賣時做好風險管理的工作。
目前國內銀行中,交通銀行已經率先推出個人外匯保證金買賣業務――滿金寶,可以把本金放大20倍,國內投資者可以在交通銀行開戶進行外匯保證金買賣。
外匯期權
期權(option)是指一種能在未來某特定時間以買賣雙方事先約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特定商品的權利。外匯期權是期權的一種,它買賣的商品是外匯。期權買方在向期權賣方支付一定數額的期權費後,有權在約定的到期日按照雙方事先的約定執行期權合約,但沒有義務一定要履行合約。
每個期權一定會涉及到買家和賣家兩方。買家和賣家的利潤和風險不同。一般來說,期權買家的風險限於他支付給賣家的期權費,而潛在的迴報可能是巨大的。相反,期權賣家所承擔的風險是巨大的,而最大的迴報隻是買家支付的期權費。
期權的種類很多。按照合約執行時間的自由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美式期權和歐式期權。美式期權的特點是在合約到期日之前隨時可以執行,但是期權費比較貴。歐式期權則相反,一定要等到約定的日期才可以執行合約,但期權費比較便宜。不論是美式期權還是歐式期權,按照合約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時間細節的不同,又可分為傳統式期權和最近十幾年才在匯市興起的非傳統式期權。傳統期權費的英文為“optionpremium”,非傳統期權費一般稱“payout”。
傳統式期權(invanioption),又譯為單純型期權,是最普通的期權,可分為看升期權和看跌期權。期權的內容非常簡單,主要包含期權費、行使價(strikeprice)、到期日(expirationdate)。舉例來說明:日本的一個基金投資在美元債券,打算2007年9月30日以前為了完成半年結賬而需要把投資資金全部帶迴日本。假設現在離9月30日還有三個星期時間,日元匯率在116~117之間。9月30日之前日元市場怎樣發展現在無法準確地知道。那麽這個日本基金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是現在付一定數額的期權費給銀行,買進三個星期的看升日元的期權,行使價116.00。這樣三個星期以後假設日元升到110,該基金也不用擔心,雖然他們把投資資金由美元兌換成日元時會因日元升值而遭受經濟損失,但期權方麵獲得的利潤會補償他們的損失。因為到了9月30日,假如日元升到110的話,期權已經賺了6個大點(116.00-110.00);假如日元還是116.00,基金最大的損失也隻是期權費而已;假如日元跌到了118,基金在由美元兌換日元時會賺錢,同樣隻是損失了期權費而已。這樣這家基金通過外匯期權可以做到任何匯市的動蕩都不會給他們的利潤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非傳統式期權(exoticoption),比起一般傳統期權,形式更加多樣,常被大的銀行和基金所采用。非傳統式期權是為了應付匯市漫長的徘徊區和突發消息而衍生的外匯市場的新型投資工具,一般是圍繞徘徊區和一定的價格區間的買賣而設的期權,可以說是區間期權(rangeoptions)。常見的區間期權有一觸即付期權(one-touchoption),雙邊觸一即付期權(doubleone-touchoption),雙邊不觸期權(doubleno-touchoption)等幾種形式。這幾種形式在外匯市場上的使用日益普遍,而且對匯市的徘徊區和短期趨勢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下麵簡單介紹一下,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匯市運作的原理。
一觸即付期權(one-touchoption):期權的買家有權設定價格界限,即觸發價(triggerprice)、到期日、賠款數額(payout)等內容。期權買賣雙方約定:一旦在合約失效之前觸發價被市場突破,賣方就要支付合約中規定的賠款數額。例如,歐元在1.2450~1.2950區徘徊,期權買家在歐元1.2900設one-touch期權,期限為1個星期。假定買家和賣家約定如果1個星期內歐元價格碰到1.29賣家賠1000萬歐元。隻要歐元1個星期內碰到這個價格,賣家就要付1000萬歐元給買家;如碰不到1.29,賣家收期權費。大家有的時候看到倫敦市場或紐約市場歐元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突然上升或下跌以後再迴去原來的價位,那就是市場玩one-touch期權遊戲的時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雙邊觸一即付期權(doubleone-touchoption):是one-touchoption的變種。這種期權由期權買方設定兩個觸發價,這兩個觸發價分別位於一個價格區間的兩端,隻要兩個價格中的任意一個被突破,賣方就要支付約定的賠款給買方。這種期權方式適用於當投資者相信市場近期會有大波動,但是不能確定突破方向的時候。一旦市場突破買方設定的任一個觸發價,買方即可收獲約定的期權收益,但如果市場一直在兩個價格的區間內徘徊,買方會損失期權費。
雙邊不觸期權(doubleno-touchoption,dnt):也是one-touchoption的變種。期權買家同樣設置兩個價格界限,不同的是兩個界限在到期日之前都沒有被觸及,買家才能夠獲得賣家的賠款。這種期權的買賣雙方會圍繞期權進行大型攻防戰。有的時候大家看到歐元市場到了有些價位總是有支持或阻力,很長時間都是這樣的情況,那個地方很可能是非常龐大的dnt存在。大銀行之間、基金之間dnt的賠款常常多達幾千萬到幾億歐元。所以保護那些地方的現貨買賣也很可觀。
每個月的月結日是外匯市場的大戶們為了他們的期權結賬特別忙的時候。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期權或吃掉別人的期權,在市場造成價格的激烈動蕩。特別是在倫敦市場和紐約市場開市時,期權攻防戰通常會達到頂峰。這可能造成日元、歐元等一線貨幣價格的激烈震蕩。
最近幾年國內的大銀行也推出期權買賣的服務,基本上都是傳統的看升或看跌的期權,歐洲式期權較多。這種情況比較適合於中線趨勢開始啟動的時候采用,利潤可觀,風險僅限於期權費。
風險控製
外匯買賣有風險,尤其是保證金交易能極大地擴大虧損和利潤,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控製風險。
止損
止損(stoploss)是指當某一投資出現的虧損達到預定數額時,平倉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虧損。其目的就在於當價格的發展對投資者不利時把損失限定在較小的範圍內,保存實力以便以後繼續交易。
當買價或賣價到達某一個特定價位時,投資者可以現價平倉,也可通過預先設好止損盤,到達目標後由銀行或經紀商自動平倉。止損盤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價格浮動太快,一下子突破止損點,止損命令就來不及在預定點執行。
止盈
止盈(takeprofitsorder,tpo)又稱止贏或止賺。當投資者建倉以後(比如拋售美元,買入英鎊),價格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時(英鎊對美元升值時),投資者在賬麵上是贏利的,但如果這個時候市場趨勢發生反轉,投資者的盈利就會越來越少,直至虧損。為了兌現賬麵盈利,確保贏的買賣不會變成輸的買賣,就需要通過平倉來止盈。止盈可以現價平倉,也可以預先設置止盈單。如果投資者設置了一個止盈單,當價格達到他所限製的獲利價位時,銀行或經紀商會自動替他平倉。
止轉
止轉(stopandreverse,sar)有兩種,一種是止損以後轉方向做買賣,另一種是止盈以後轉方向做買賣。例如,投資者發現市場的方向有變化,手裏的倉有損失,這樣的情況下,先執行止損,平掉原來的倉,然後跟著市場的趨勢建立反方向的倉,這是一種止轉的情況。另外一種情況是投資者原有的倉已經有利潤,但市場趨勢開始有變化,投資者把原有的倉先止盈平倉,然後再開反方向的倉。
第二部分主要貨幣篇
外匯買賣(forexexchange)是在買入一種貨幣的同時賣出另一種貨幣,貨幣是成對買賣的。匯市上流通量多的貨幣叫主要貨幣。目前匯市每日交易量中,約有85%是主要貨幣的交易,其中包括美元、日元、歐元、英鎊、瑞郎、加元和澳元。了解這些主要貨幣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分析它們的匯率趨勢。
第一章美元
貨幣簡介
美元(usdor)是外匯交換中的中心貨幣,也是國際支付和外匯交易中的主要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發行機構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u.s.federalreservebank)。貨幣符號為usd。
美元的地位是在二戰以後確立的。20世紀初,英國作為世界霸主,在全球擁有眾多的殖民地,英鎊是當時唯一的世界貨幣。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的國力削弱,而美國因遠離歐洲戰場,不但沒有被戰爭波及,反而大發戰爭橫財。戰後,除美國外,其餘的西方主要國家英、法、德、意、日的經濟都遭到徹底破壞。為了重振西方經濟,西方諸國需要重建貨幣體係,在當時的情況下,以美元取代英鎊做西方世界儲備貨幣是眾望所歸,於是西方諸國於1944年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即,西方貨幣體係既是黃金本位又是美元本位。此後美國趁戰後西方諸國經濟瀕於崩潰、亟需援助之機,大量出口本國的商品和資本,最終完全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霸主地位。到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元徹底取代英鎊成為唯一的世界儲備貨幣,美元的地位如日中天。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71年,越戰造成美國經濟大通脹,持續惡化的國際貿易赤字和政府財政危機,使美國政府無法繼續維持布雷頓森林協議,於是美國政府於1971年8月15日正式宣布不再遵守布雷頓森林協議。國際貨幣體係基本上取消黃金本位製,各國的貨幣開始進入自由浮動時期。
1971~1980年間,美元對各大貨幣和黃金的價格持續下跌。1980美聯儲年開始實施的反通脹高息政策讓美元對各大主要貨幣大幅上升。到了1985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簽訂廣場協議,讓美元人為地大幅貶值,美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一直持續到1995年。從1995年開始的納斯達克的狂飆吸引大量資金進入美國的股市,使美元大幅反彈。不過到了2000年,納斯達克的泡沫爆破以後,美元開始了長達7年的長期跌勢,直到現在。
美元指數
美元指數(usdindex,usdx)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的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如果美元指數下跌,說明美元對其他的主要貨幣貶值。
美元指數期貨的計算原則是以全球各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結算量為基礎,以加權的方式計算出美元的整體強弱程度,以100為強弱分界線。1999年1月1日歐元推出後,歐元一躍成為了最重要的、權重最大的貨幣,其所占權重達到了57.6%,因此,歐元的波動對於美元指數的強弱影響最大。
目前,美元指數各幣別指數權重分別為歐元57.6%,日元13.6%,英鎊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美元指數沒有包括和美國有著重要貿易關係的中國、印度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的貨幣權值,這是其美中不足的地方。
美元指數參照1973年3月各國貨幣開始自由浮動時的上述六種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的幾何平均加權值來計算,以100.00為基準來衡量其價值。2007年初美元指數為82.50,比美元指數從1973年製定時下跌了17.5。?
影響美元的因素
對美元匯率趨勢進行分析時,需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元的實際利率,其他因素如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就業率、股市、債券市場、商品市場的表現,其他貨幣的實際利率趨向等也會對美元的匯率產生一定的影響。
實際利率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美元的實際利率指美國一年期國債收益率減去通脹率後的實際受益率。一個國家貨幣的吸引力如何主要是由該國的實際利率決定的。美元實際利率上升,能堅定國外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吸引很多國內外資金投資在美元資產,從而間接幫助美元升值。
財政赤字、財政赤字也會間接影響美元匯率。在財政赤字、貿易赤字上升的情況下,要刺激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吸引外資,因此需要大量印鈔,結果會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元的購買力下跌了98%。
商品市場、債券市場和股市的資金流動也會影響美元資產市場,從而間接影響美元匯率。例如,假如美國股市大升,則會吸引外資大量進入美國股市,從而導致美元走俏,引起美元升值;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上升的話,對美元也會形成支持;而商品市場整體價格上升,則會引起通漲,對美元不利。
就業率對美元的影響表現為:美國失業率上升的話,美聯儲會被迫減息,刺激經濟發展,而減息導致美元實際利率下跌,美元匯率受壓。
其他國家貨幣的實際利率趨向會間接牽動美元匯率。如其他國家貨幣的實際利率相對上升的話,美元對該國貨幣的匯率會受壓。例如,2007年歐元和英鎊加息,導致兩個貨幣的實際利率上升,而美聯儲暫時沒有加息,反而減息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美元對歐元和英鎊的匯率持續下跌。
第二章歐元
貨幣簡介
歐元(euro)的發行機構為歐洲央行,其貨幣符號為eur。歐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二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為了維護和平和加快經濟發展,比利時、法國、西德、意大利、盧森堡和荷蘭六個歐洲國家於1957年在羅馬簽訂了《羅馬條約》,並依此創建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於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六國正式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煤鋼共同體”的部長理事會及委員會等主要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此後不斷有成員國加入。
為鞏固工業品關稅同盟及共同農業政策,避免匯率的過度波動,歐共體於1979年正式建立歐洲貨幣體係,發行統一的歐洲貨幣單位ecu,加強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合作。1991年12月,歐共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簽訂《馬斯特裏赫特條約》。1993年11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盟”。《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為建立單一的歐洲貨幣和利率體係奠定了基礎,該條約把1999年1月定為發行盟國共同貨幣的最後期限。1995年12月開始,除英國、丹麥和瑞典以外的其他歐盟成員國都開始著手準備發行歐元。1999年1月1日,歐元在歐盟各成員國範圍內正式發行,成為一種具有獨立性和法定貨幣地位的超國家性質的貨幣。
2002年1月1日,根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規定,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流通。同年3月1日,歐元區各國原貨幣停止流通,歐元正式成為歐元區國家的唯一法定貨幣。歐元區現有12個國家,它們分別是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希臘、法國、芬蘭、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歐元區是占據世界經濟33%的龐大的地區(美國約占24%),所以歐元的誕生對國際金融係統的影響也非常大。德國、法國是歐元區的核心國家,其中德國經濟的份量約占整個歐元區的30%。
歐元的出現使歐洲各國的金融市場和股票交易更趨一體化,使歐洲在國際金融貨幣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強,歐元作為國際清算、交易和儲備貨幣的地位直接向美元的霸權地位發起了挑戰,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貨幣。
1999年歐元進入外匯市場時與美元的匯率為1歐元兌1.17美元,到了2001年跌至1歐元兌0.85美元。經過各大央行的大力幹預,歐元從2002年開始反彈,直到現在,截至2007年3月,1歐元兌1.33美元。目前,歐元交易約占外匯市場日交易量的30%,歐元債券市場也大於美元債券市場,這對歐元的長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響歐元的因素
對歐元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幾個因素: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狀況,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經濟數據,美元、日元和英鎊的匯率趨勢,政治因素。
如前所述,歐元區由12個成員國組成,歐元為其統一的流通貨幣,所以歐元區成員國的經濟狀況會影響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和歐元的實際利率。例如,若歐元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歐洲央行隻能減息,這樣歐元的實際利率相對下跌,歐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降低,歐元的匯率也會隨之下跌。
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物價,防止通脹。歐洲央行的憲章規定,每個歐元區國家的通脹率不能超過2%,貨幣供應量(m3)不能超過4.5%。但近年歐元區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卻沒能執行歐洲央行製定的政策。由於每個成員國的財政經濟情況不同,歐洲央行卻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的成員國,長期行使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歐元的致命弱點。
對歐元影響比較大的經濟數據主要包括歐元區的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數據、工業生產和失業率。又由於因為德國經濟比重占整個歐元區的30%以上,所以德國的經濟數據對歐元的影響最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國的ifo數據(德國商業信心調查指數)。此外每個成員國的財政赤字數據也對歐元有一定的影響。
美元、英鎊和日元的匯率趨勢對歐元匯率的影響也很大。美元是通過歐元直盤,英鎊和日元是通過歐鎊、歐日交叉盤影響歐元匯率。例如,2001年以來,歐日交叉盤持續大升,給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帶來上升支持。
歐元成員國之間的關係、成員國內部的政治因素也會影響歐元匯率。例如,受荷蘭公民投票反對接受歐洲憲法結果的影響,歐元大跌。意大利國內政局不穩等,都會給歐元帶來壓力。
看懂外匯報價
外匯交易是以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所以外匯匯率報價一定包含一對貨幣,也就是說為了兌換一個單位的某種貨幣需要付出多少另一種貨幣。由於美元是外匯市場的中心貨幣,所以國際流行的報價法是以美元為基準貨幣,匯價以兌換一美元需要付出多少某國貨幣來標示。正如前麵已經提過,匯率是以兩個不同貨幣的代碼中間加一個斜線來表示的。我們把包含美元的貨幣對稱為“直盤”,例如usd/jpy,不包含美元的貨幣對稱為“交叉盤”,例如eur/jpy。兩個貨幣的交叉盤匯率可以通過這兩種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進行套算得出。匯市中最主要的直盤有四個:eur/usd,gbp/usd,usd/jpy,usd/chf。最主要的交叉盤有兩個:eur/jpy,eur/gbp。在匯率報價中,斜線前麵的貨幣稱為“基準貨幣”(basecurrency),斜線後麵的貨幣稱為“次要貨幣”(secondarycurrency)。
一般主要貨幣的直盤標價都以美元為基準貨幣,例如日元,瑞郎,人民幣等,但英鎊(gbp)、澳元(aud)、歐元(eur)、紐元(nzd)例外。在這幾種貨幣的直盤中,如gbp/usd1.9366這樣的報價,意思是1英鎊等值於1.9366美元。在這三個當中美元不充當基準貨幣,匯率上升意味著美元走弱,因為要兌換一英鎊、歐元或澳元需要更多的美元。如果以美元為基準貨幣的直盤匯率上升,則意味著美元走強,而盤中的另一種貨幣走弱。例如,如果usd/chf的牌價從1.2200升到1.2270,就說明美元兌瑞郎走強,現在每單位的美元可以兌換更多的瑞郎。
換句話說,一個盤的牌價上升,說明該盤中基準貨幣走強;牌價下跌,說明該盤基準貨幣走弱。交叉盤的道理與直盤相同。例如,eur/jpy報價127.95,意味著1歐元可以兌換127.95日元。
簡單的說,每單位的基準貨幣可以兌換匯價所指定數額的第二個貨幣。每一次買入基準貨幣就意味著同時賣出次要貨幣。同樣地,每次賣出基準貨幣就意味著同時買入次要貨幣。在交叉盤買賣也是一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交易者要在價格是1.2595的時候買進一手eur/usd,這是什麽意思呢?根據銀行之間買賣的規矩,每單位基準貨幣可以購買匯價所定數額的次要貨幣。因此,該交易者需要賣出1.2595美元來買入1歐元。
就投機而言,從貨幣盤的第一貨幣即基準貨幣的角度考慮問題是比較方便的。如果你認為基準貨幣會升值,那麽你就買入這個盤;相反地,如果你認為基準貨幣會跌,那麽你就賣出這個盤,從而隨著價格下跌獲利。
基點
“點”(pip或points)是貨幣市場中常用的術語,表示匯率可進行的最小增幅移動。一個外匯匯率通常包含一個整數位和四個小數位(或有兩個小數位,如usd/jpy),每一個0.0001,或0.01被稱作是一個點。例如,gbp/usd匯率從1.9678開始發生10點的變化後為1.9668或1.9688,usd/jpy的匯率從119.13開始發生10點的變化以後為119.23或119.03。
差價
差價(spread)就是在某一特定時刻銀行或外匯經紀商所提供的買價和賣價之間的點差。無論是股票、債券、期貨、商品還是外匯,幾乎所有的交易貨品,都存在著差價的問題。差價是交易的必須成本,由買賣的真正執行者加在投資者身上。投資者和執行方的接觸越直接,這個成本就越低。
和傭金這樣大家所熟知的金融服務費不同,差價不是一個數額固定的成本。相反地,一個差價為替投資者執行交易的公司或銀行催生出兩個價格:一個是買入價,一個是賣出價。公司或銀行在某個價格入貨後,又以另一個價格賣給投資者。如果投資者想在開一個新倉之後馬上平掉的話,那麽就隻能以低於買價的價格平倉。因為投資者隻能以經紀商或銀行所開出的買入價出售,而銀行或經紀商的買入價一定是低於他們同時刻的賣出價的。基於上述原因,交易者通常會遇到以下的情況:在開了一個新倉之後,為了不賠錢,交易者必須等到銀行的買入價上升到至少和他們入貨時銀行的賣出價一樣時再平倉。所以如果一個買家在價格為50的時候入貨並想立刻平倉的話,就隻能以45的價格賣出。若這個交易者想不虧損就必須等價格上升5點,到55,這樣才能以50的沽價平倉。很明顯地,價格上升的這5點就交易的成本,此時這個交易者的純利潤/虧損還是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過去,大多數的個體交易者做買賣的時候是看不到差價的,他們隻得到一個價格:買價或賣價。因此,差價在外匯交易史上很長的時期都是作為一個“隱秘”成本被買賣執行方隱瞞起來。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市場變得比以前更透明:交易者可以直接在網上看到差價,因此在建倉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支付多大的交易成本。
買賣單位:手
每一樁外匯買賣都是用一種貨幣來交換另一種貨幣。私人買賣者的一個買賣單位叫一手(alot/contract)。一手買賣通常包含10萬元基準貨幣,也有些經紀公司可以安排微型買賣(mini-lot),把合約分拆。例如,如果一個私人投資者在gbp/usd=1.9000/03時買一手gbp/usd,就意味著他以每英鎊1.9003美元的價格買了10萬英鎊,同時賣出了190030美元。同樣,如果該投資者在gbp/usd=1.9000/03時賣出一手gbp/usd,就意味著他以一英鎊1.9000美元的價格賣了10萬英鎊,同時買入了190000美元。
銀行之間的買賣單位與私人買賣單位不同。銀行之間的買賣單位為一美元、一英鎊、一歐元等。這裏的“一”指的是100萬。銀行之間在一個特定的點位一次最多隻能買賣50美元(英鎊或歐元等)。如果需要更多則隻能把買賣延伸到相鄰價位。因此,假如某中央銀行想要在gbp/usd=1.9000/03時幹預匯市,賣出英鎊,把價格推到1.8950的話,則從1.9000開始,每個點位賣出5000萬英鎊,一共需要賣出25億英鎊。
沽(空)和摣(多)
買入貨幣又稱“多”或“摣”(long)該種貨幣。摣倉的入貨價是銀行或經紀商提供的賣價,因此,如果投資者在1.9000/05摣一手gbp/usd,就是以1.9005美元一英鎊的價格買入10萬英鎊。
賣出貨幣又稱“空”或“沽”(short)該種貨幣。沽倉的出貨價是銀行/經紀商提供的買價,即上例中的1.9000。
貨幣買賣的二元性決定每次我們摣一種貨幣的時候必然同時沽出另一種貨幣。例如,當我們把10萬英鎊兌換成美元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空英鎊,多美元,或稱沽英鎊,摣美元。
建倉、加碼、平倉
投資者在某個匯率價位買入一種貨幣稱為“建倉”。
一個倉一旦建立,它的價值會隨著市場匯率的浮動而改變,所有的盈虧都會反映到投資者的保證金賬戶上。如果投資者在原有的倉位基礎上擴大買入貨幣的數額,則稱為加倉或加碼。
要平掉一個倉需要做同等金額的反方向買賣。例如,如果投資者在gbp/usd=1.9000/03時買進了一手英鎊,入貨價為1.9003。當前價格為1.9188/91,要平掉原來的倉,投資者需要以1.9188的出貨價賣出一手英鎊,完成平倉。
開倉和平倉必須通過同一個經紀商完成。投資者不能在a經紀商那裏開一個倉,而到b經紀商那裏把它平掉。
個人實盤外匯交易
個人實盤外匯買賣,俗稱外匯寶,是指個人客戶在銀行通過櫃麵服務人員或其他電子金融服務方式進行的不可透支的可自由兌換外匯(或外幣)間的交易。個人實盤外匯買賣是一種買賣性業務,以賺取匯率差額為主要目的,同時客戶還可以通過該業務把自己持有的外幣轉為更有升值潛力或利息較高的外幣,以賺取匯率波動的差價或更高的利息收入。目前國內主要銀行均已開放個人實盤外匯買賣業務,提供的可交易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瑞士法郎、港元、澳大利亞元等主要貨幣,各銀行對實盤交易的規定在細節方麵可能會有所不同,投資者在開戶之前可以做進一步的詳細了解。國內的投資者到任何一家有外匯實盤買賣業務的銀行辦理開戶手續,存入一定數額的可自由兌換外幣,即可通過互聯網、電話或櫃台方式進行外匯買賣。個人實盤外匯交易與保證金(虛盤)交易相比,隻能買升,不能買跌,所以買賣較受限製。另外,個人實盤買賣實行足額實有資金交易,不能像保證金交易一樣利用杠杆作用把本金放大幾十倍進行交易。與保證金交易相比,其優點是風險較小。
外匯保證金交易
外匯保證金交易,又稱按金交易、虛盤交易,是指投資者和從事外匯買賣的銀行、金融公司(交易商或經紀商),簽訂委托買賣外匯的合同,繳付一定比率(一般為實際交易價值的1%或5%)的交易保證金,便可按一定的杠杆倍數把本金放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進行外匯買賣,相應的,利潤和風險也會被放大同樣的倍數。
外匯保證金交易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杠杆投資效應和多空雙向交易兩大突出優勢,允許個人客戶在存入一定比例保證金的前提下進行放大金額的外匯買賣交易,交易幣種和多空方向不受其賬戶資金幣種的限製。和個人實盤外匯買賣交易相比,外匯保證金交易在交易方向和資金使用上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保證金交易成本更低。實盤交易的點差為直盤約30點左右,交叉盤60個點;而外匯保證金交易的點差為直盤3~5點,交叉盤7~10個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假如一位投資者的保證金賬戶裏有5000美元,而保證金杠杆是50倍,這就意味著他可以以小搏大開價值25萬美元的倉。開倉後,如果交易不利,保證金賬戶中的資金虧損不足開倉所需的最少資金,該投資者會收到補倉的通知,被要求在賬戶中補入足夠的資金。一般情況下,虧損本金達30%時會收到補倉的通知;虧損本金達70%時會被自動斬倉,自動結束買賣並結賬。
由於外匯保證金交易所需的資金可多可少,所以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參與。采取保證金形式買賣外匯需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是:保證金的金額雖小,但經杠杆作用放大後的資金卻十分龐大,如果投資者在判斷外匯走勢方麵失誤,遇到波幅大的行情時,很容易造成保證金的全軍覆沒。因此,保證金買賣是一把高收益和高風險共存的雙刃劍,需要投資者在買賣時做好風險管理的工作。
目前國內銀行中,交通銀行已經率先推出個人外匯保證金買賣業務――滿金寶,可以把本金放大20倍,國內投資者可以在交通銀行開戶進行外匯保證金買賣。
外匯期權
期權(option)是指一種能在未來某特定時間以買賣雙方事先約定的價格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特定商品的權利。外匯期權是期權的一種,它買賣的商品是外匯。期權買方在向期權賣方支付一定數額的期權費後,有權在約定的到期日按照雙方事先的約定執行期權合約,但沒有義務一定要履行合約。
每個期權一定會涉及到買家和賣家兩方。買家和賣家的利潤和風險不同。一般來說,期權買家的風險限於他支付給賣家的期權費,而潛在的迴報可能是巨大的。相反,期權賣家所承擔的風險是巨大的,而最大的迴報隻是買家支付的期權費。
期權的種類很多。按照合約執行時間的自由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美式期權和歐式期權。美式期權的特點是在合約到期日之前隨時可以執行,但是期權費比較貴。歐式期權則相反,一定要等到約定的日期才可以執行合約,但期權費比較便宜。不論是美式期權還是歐式期權,按照合約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時間細節的不同,又可分為傳統式期權和最近十幾年才在匯市興起的非傳統式期權。傳統期權費的英文為“optionpremium”,非傳統期權費一般稱“payout”。
傳統式期權(invanioption),又譯為單純型期權,是最普通的期權,可分為看升期權和看跌期權。期權的內容非常簡單,主要包含期權費、行使價(strikeprice)、到期日(expirationdate)。舉例來說明:日本的一個基金投資在美元債券,打算2007年9月30日以前為了完成半年結賬而需要把投資資金全部帶迴日本。假設現在離9月30日還有三個星期時間,日元匯率在116~117之間。9月30日之前日元市場怎樣發展現在無法準確地知道。那麽這個日本基金應該采取的安全措施是現在付一定數額的期權費給銀行,買進三個星期的看升日元的期權,行使價116.00。這樣三個星期以後假設日元升到110,該基金也不用擔心,雖然他們把投資資金由美元兌換成日元時會因日元升值而遭受經濟損失,但期權方麵獲得的利潤會補償他們的損失。因為到了9月30日,假如日元升到110的話,期權已經賺了6個大點(116.00-110.00);假如日元還是116.00,基金最大的損失也隻是期權費而已;假如日元跌到了118,基金在由美元兌換日元時會賺錢,同樣隻是損失了期權費而已。這樣這家基金通過外匯期權可以做到任何匯市的動蕩都不會給他們的利潤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
非傳統式期權(exoticoption),比起一般傳統期權,形式更加多樣,常被大的銀行和基金所采用。非傳統式期權是為了應付匯市漫長的徘徊區和突發消息而衍生的外匯市場的新型投資工具,一般是圍繞徘徊區和一定的價格區間的買賣而設的期權,可以說是區間期權(rangeoptions)。常見的區間期權有一觸即付期權(one-touchoption),雙邊觸一即付期權(doubleone-touchoption),雙邊不觸期權(doubleno-touchoption)等幾種形式。這幾種形式在外匯市場上的使用日益普遍,而且對匯市的徘徊區和短期趨勢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下麵簡單介紹一下,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匯市運作的原理。
一觸即付期權(one-touchoption):期權的買家有權設定價格界限,即觸發價(triggerprice)、到期日、賠款數額(payout)等內容。期權買賣雙方約定:一旦在合約失效之前觸發價被市場突破,賣方就要支付合約中規定的賠款數額。例如,歐元在1.2450~1.2950區徘徊,期權買家在歐元1.2900設one-touch期權,期限為1個星期。假定買家和賣家約定如果1個星期內歐元價格碰到1.29賣家賠1000萬歐元。隻要歐元1個星期內碰到這個價格,賣家就要付1000萬歐元給買家;如碰不到1.29,賣家收期權費。大家有的時候看到倫敦市場或紐約市場歐元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下突然上升或下跌以後再迴去原來的價位,那就是市場玩one-touch期權遊戲的時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雙邊觸一即付期權(doubleone-touchoption):是one-touchoption的變種。這種期權由期權買方設定兩個觸發價,這兩個觸發價分別位於一個價格區間的兩端,隻要兩個價格中的任意一個被突破,賣方就要支付約定的賠款給買方。這種期權方式適用於當投資者相信市場近期會有大波動,但是不能確定突破方向的時候。一旦市場突破買方設定的任一個觸發價,買方即可收獲約定的期權收益,但如果市場一直在兩個價格的區間內徘徊,買方會損失期權費。
雙邊不觸期權(doubleno-touchoption,dnt):也是one-touchoption的變種。期權買家同樣設置兩個價格界限,不同的是兩個界限在到期日之前都沒有被觸及,買家才能夠獲得賣家的賠款。這種期權的買賣雙方會圍繞期權進行大型攻防戰。有的時候大家看到歐元市場到了有些價位總是有支持或阻力,很長時間都是這樣的情況,那個地方很可能是非常龐大的dnt存在。大銀行之間、基金之間dnt的賠款常常多達幾千萬到幾億歐元。所以保護那些地方的現貨買賣也很可觀。
每個月的月結日是外匯市場的大戶們為了他們的期權結賬特別忙的時候。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期權或吃掉別人的期權,在市場造成價格的激烈動蕩。特別是在倫敦市場和紐約市場開市時,期權攻防戰通常會達到頂峰。這可能造成日元、歐元等一線貨幣價格的激烈震蕩。
最近幾年國內的大銀行也推出期權買賣的服務,基本上都是傳統的看升或看跌的期權,歐洲式期權較多。這種情況比較適合於中線趨勢開始啟動的時候采用,利潤可觀,風險僅限於期權費。
風險控製
外匯買賣有風險,尤其是保證金交易能極大地擴大虧損和利潤,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控製風險。
止損
止損(stoploss)是指當某一投資出現的虧損達到預定數額時,平倉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虧損。其目的就在於當價格的發展對投資者不利時把損失限定在較小的範圍內,保存實力以便以後繼續交易。
當買價或賣價到達某一個特定價位時,投資者可以現價平倉,也可通過預先設好止損盤,到達目標後由銀行或經紀商自動平倉。止損盤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價格浮動太快,一下子突破止損點,止損命令就來不及在預定點執行。
止盈
止盈(takeprofitsorder,tpo)又稱止贏或止賺。當投資者建倉以後(比如拋售美元,買入英鎊),價格向有利的方向發展時(英鎊對美元升值時),投資者在賬麵上是贏利的,但如果這個時候市場趨勢發生反轉,投資者的盈利就會越來越少,直至虧損。為了兌現賬麵盈利,確保贏的買賣不會變成輸的買賣,就需要通過平倉來止盈。止盈可以現價平倉,也可以預先設置止盈單。如果投資者設置了一個止盈單,當價格達到他所限製的獲利價位時,銀行或經紀商會自動替他平倉。
止轉
止轉(stopandreverse,sar)有兩種,一種是止損以後轉方向做買賣,另一種是止盈以後轉方向做買賣。例如,投資者發現市場的方向有變化,手裏的倉有損失,這樣的情況下,先執行止損,平掉原來的倉,然後跟著市場的趨勢建立反方向的倉,這是一種止轉的情況。另外一種情況是投資者原有的倉已經有利潤,但市場趨勢開始有變化,投資者把原有的倉先止盈平倉,然後再開反方向的倉。
第二部分主要貨幣篇
外匯買賣(forexexchange)是在買入一種貨幣的同時賣出另一種貨幣,貨幣是成對買賣的。匯市上流通量多的貨幣叫主要貨幣。目前匯市每日交易量中,約有85%是主要貨幣的交易,其中包括美元、日元、歐元、英鎊、瑞郎、加元和澳元。了解這些主要貨幣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分析它們的匯率趨勢。
第一章美元
貨幣簡介
美元(usdor)是外匯交換中的中心貨幣,也是國際支付和外匯交易中的主要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發行機構為美國聯邦儲備銀行(u.s.federalreservebank)。貨幣符號為usd。
美元的地位是在二戰以後確立的。20世紀初,英國作為世界霸主,在全球擁有眾多的殖民地,英鎊是當時唯一的世界貨幣。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的國力削弱,而美國因遠離歐洲戰場,不但沒有被戰爭波及,反而大發戰爭橫財。戰後,除美國外,其餘的西方主要國家英、法、德、意、日的經濟都遭到徹底破壞。為了重振西方經濟,西方諸國需要重建貨幣體係,在當時的情況下,以美元取代英鎊做西方世界儲備貨幣是眾望所歸,於是西方諸國於1944年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即,西方貨幣體係既是黃金本位又是美元本位。此後美國趁戰後西方諸國經濟瀕於崩潰、亟需援助之機,大量出口本國的商品和資本,最終完全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霸主地位。到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元徹底取代英鎊成為唯一的世界儲備貨幣,美元的地位如日中天。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71年,越戰造成美國經濟大通脹,持續惡化的國際貿易赤字和政府財政危機,使美國政府無法繼續維持布雷頓森林協議,於是美國政府於1971年8月15日正式宣布不再遵守布雷頓森林協議。國際貨幣體係基本上取消黃金本位製,各國的貨幣開始進入自由浮動時期。
1971~1980年間,美元對各大貨幣和黃金的價格持續下跌。1980美聯儲年開始實施的反通脹高息政策讓美元對各大主要貨幣大幅上升。到了1985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簽訂廣場協議,讓美元人為地大幅貶值,美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一直持續到1995年。從1995年開始的納斯達克的狂飆吸引大量資金進入美國的股市,使美元大幅反彈。不過到了2000年,納斯達克的泡沫爆破以後,美元開始了長達7年的長期跌勢,直到現在。
美元指數
美元指數(usdindex,usdx)是綜合反映美元在國際外匯市場的匯率情況的指標,用來衡量美元對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程度。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的變化率,來衡量美元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爭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如果美元指數下跌,說明美元對其他的主要貨幣貶值。
美元指數期貨的計算原則是以全球各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結算量為基礎,以加權的方式計算出美元的整體強弱程度,以100為強弱分界線。1999年1月1日歐元推出後,歐元一躍成為了最重要的、權重最大的貨幣,其所占權重達到了57.6%,因此,歐元的波動對於美元指數的強弱影響最大。
目前,美元指數各幣別指數權重分別為歐元57.6%,日元13.6%,英鎊11.9%,加拿大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美元指數沒有包括和美國有著重要貿易關係的中國、印度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的貨幣權值,這是其美中不足的地方。
美元指數參照1973年3月各國貨幣開始自由浮動時的上述六種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的幾何平均加權值來計算,以100.00為基準來衡量其價值。2007年初美元指數為82.50,比美元指數從1973年製定時下跌了17.5。?
影響美元的因素
對美元匯率趨勢進行分析時,需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元的實際利率,其他因素如財政赤字、貿易赤字、就業率、股市、債券市場、商品市場的表現,其他貨幣的實際利率趨向等也會對美元的匯率產生一定的影響。
實際利率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美元的實際利率指美國一年期國債收益率減去通脹率後的實際受益率。一個國家貨幣的吸引力如何主要是由該國的實際利率決定的。美元實際利率上升,能堅定國外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吸引很多國內外資金投資在美元資產,從而間接幫助美元升值。
財政赤字、財政赤字也會間接影響美元匯率。在財政赤字、貿易赤字上升的情況下,要刺激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吸引外資,因此需要大量印鈔,結果會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1913年美聯儲成立以來,美元的購買力下跌了98%。
商品市場、債券市場和股市的資金流動也會影響美元資產市場,從而間接影響美元匯率。例如,假如美國股市大升,則會吸引外資大量進入美國股市,從而導致美元走俏,引起美元升值;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上升的話,對美元也會形成支持;而商品市場整體價格上升,則會引起通漲,對美元不利。
就業率對美元的影響表現為:美國失業率上升的話,美聯儲會被迫減息,刺激經濟發展,而減息導致美元實際利率下跌,美元匯率受壓。
其他國家貨幣的實際利率趨向會間接牽動美元匯率。如其他國家貨幣的實際利率相對上升的話,美元對該國貨幣的匯率會受壓。例如,2007年歐元和英鎊加息,導致兩個貨幣的實際利率上升,而美聯儲暫時沒有加息,反而減息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美元對歐元和英鎊的匯率持續下跌。
第二章歐元
貨幣簡介
歐元(euro)的發行機構為歐洲央行,其貨幣符號為eur。歐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二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為了維護和平和加快經濟發展,比利時、法國、西德、意大利、盧森堡和荷蘭六個歐洲國家於1957年在羅馬簽訂了《羅馬條約》,並依此創建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於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7年7月1日,六國正式將“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煤鋼共同體”的部長理事會及委員會等主要機構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此後不斷有成員國加入。
為鞏固工業品關稅同盟及共同農業政策,避免匯率的過度波動,歐共體於1979年正式建立歐洲貨幣體係,發行統一的歐洲貨幣單位ecu,加強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合作。1991年12月,歐共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簽訂《馬斯特裏赫特條約》。1993年11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盟”。《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為建立單一的歐洲貨幣和利率體係奠定了基礎,該條約把1999年1月定為發行盟國共同貨幣的最後期限。1995年12月開始,除英國、丹麥和瑞典以外的其他歐盟成員國都開始著手準備發行歐元。1999年1月1日,歐元在歐盟各成員國範圍內正式發行,成為一種具有獨立性和法定貨幣地位的超國家性質的貨幣。
2002年1月1日,根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規定,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流通。同年3月1日,歐元區各國原貨幣停止流通,歐元正式成為歐元區國家的唯一法定貨幣。歐元區現有12個國家,它們分別是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希臘、法國、芬蘭、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歐元區是占據世界經濟33%的龐大的地區(美國約占24%),所以歐元的誕生對國際金融係統的影響也非常大。德國、法國是歐元區的核心國家,其中德國經濟的份量約占整個歐元區的30%。
歐元的出現使歐洲各國的金融市場和股票交易更趨一體化,使歐洲在國際金融貨幣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強,歐元作為國際清算、交易和儲備貨幣的地位直接向美元的霸權地位發起了挑戰,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貨幣。
1999年歐元進入外匯市場時與美元的匯率為1歐元兌1.17美元,到了2001年跌至1歐元兌0.85美元。經過各大央行的大力幹預,歐元從2002年開始反彈,直到現在,截至2007年3月,1歐元兌1.33美元。目前,歐元交易約占外匯市場日交易量的30%,歐元債券市場也大於美元債券市場,這對歐元的長期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響歐元的因素
對歐元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幾個因素: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狀況,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經濟數據,美元、日元和英鎊的匯率趨勢,政治因素。
如前所述,歐元區由12個成員國組成,歐元為其統一的流通貨幣,所以歐元區成員國的經濟狀況會影響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和歐元的實際利率。例如,若歐元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為了刺激經濟發展,歐洲央行隻能減息,這樣歐元的實際利率相對下跌,歐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降低,歐元的匯率也會隨之下跌。
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物價,防止通脹。歐洲央行的憲章規定,每個歐元區國家的通脹率不能超過2%,貨幣供應量(m3)不能超過4.5%。但近年歐元區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卻沒能執行歐洲央行製定的政策。由於每個成員國的財政經濟情況不同,歐洲央行卻用一個標準來要求所有的成員國,長期行使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歐元的致命弱點。
對歐元影響比較大的經濟數據主要包括歐元區的國民生產總值、通貨膨脹數據、工業生產和失業率。又由於因為德國經濟比重占整個歐元區的30%以上,所以德國的經濟數據對歐元的影響最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國的ifo數據(德國商業信心調查指數)。此外每個成員國的財政赤字數據也對歐元有一定的影響。
美元、英鎊和日元的匯率趨勢對歐元匯率的影響也很大。美元是通過歐元直盤,英鎊和日元是通過歐鎊、歐日交叉盤影響歐元匯率。例如,2001年以來,歐日交叉盤持續大升,給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帶來上升支持。
歐元成員國之間的關係、成員國內部的政治因素也會影響歐元匯率。例如,受荷蘭公民投票反對接受歐洲憲法結果的影響,歐元大跌。意大利國內政局不穩等,都會給歐元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