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意識”中掙迴來

    告訴你“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員工培養習慣的一些操作方法。

    汽車經銷4s店業界有這樣一個行業規矩—生產廠家每年都要對銷售店的各項流程進行若幹次“評估檢查”,根據得分高低及排名順序來決定對各店的種種優惠政策。

    這種廠家的“評估檢查”對任何一家汽車4s店來說,都可謂“攸關生死”—也許僅僅是一兩分之差就會造成廠家排名上的大幅後退,從而帶來廠家優惠政策“收緊”的結果。這可不是小事,廠家政策上的任何一個“微調”對於經銷店而言都可能意味著成百萬資金的得失。

    鑒於此,對於廠家的“評估檢查”,各經銷店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力爭得到一個好分數。

    但是,在我所在的店裏,長期存在著一個令人“頭痛不已”的問題—無論你下多大的力氣培訓流程,有些員工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不停地“漏項丟分”,讓你沒脾氣。由於廠家委托的第三方調查公司采取的是“神秘訪客”的方式,所以有些員工就想出了一個高招—大家一起努力,“判斷”神秘訪客的身份,隻要能“辨認”出誰是神秘訪客,針對這位神秘訪客把流程做得完美一些不就行了嗎?

    但是試驗了幾次,還是均以失敗告終。你想想,人家可是專業的“調查公司”,吃的就是這碗飯,能讓你那麽輕易地發現真身嗎?

    所以,僅靠這些“掩耳盜鈴”的小聰明是於事無補的。如果真想解決問題,還是要把思路迴歸到問題的本質上來。那就是,員工在流程上“漏項丟分”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麽?是培訓、教育工作做得不夠嗎?肯定不是。這些流程哪個不是培訓了一萬多遍,員工耳朵都聽出了老繭,簡直可以做到“倒背如流”的呢?問題的答案顯然不在於此,而在於“下意識”三個字。就是說,所有的“漏項丟分”現象,其實都是在“下意識”中發生的。很少有員工明知會“漏項”,卻故意這樣做。他們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漏項”行為的。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是“下意識”,既然是“不知不覺”,那豈不是除了“束手就擒”外別無他法了嗎?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人在“下意識”中犯的錯誤呢?

    當然有,而且巨簡單。

    隻要將員工在“下意識”中丟的分,在“下意識”中找迴來就行了。

    說得簡單點,就是:以“下意識”對抗“下意識”。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怪癖”,比如說,在寫文章之前,總要喝上幾口某種特殊的飲料;每進一扇門之前,總要本能地掏出鏡子整理一下儀表等等。對於我而言,每天早上上班從家裏出來關門之前,總要本能地摸摸兜,確認鑰匙在兜裏放著之後才會帶上門,而且這一切都是在“下意識”當中進行的。因為哪怕我出門時正在接打手機,也不會忘記完成“摸兜”這個動作。

    當然,我們這些“怪癖”的產生,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契機與原因。比如說,對於我而言,因為曾經帶上房門後發現鑰匙被鎖在了屋裏,頗費了一番周折才請撬鎖公司打開房門取出了鑰匙,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才養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

    同樣的,對於我們那些經常“漏項丟分”的員工而言,也可以通過養成這樣的“習慣”,甚至於“怪癖”(我對“怪癖”這個詞其實並無惡感,我認為這是一種近似“著了魔”的、“偏執”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算天上下刀子也不會有絲毫的“走樣兒”)的方法,讓他們做到在“下意識”當中把分掙迴來。

    打一個比方,在我所在公司的廠家流程當中有這樣一項:在顧客喝完一杯水後員工一定要有“續水”這個動作。但在實際操作中絕大部分員工都做不到這一點,在這一項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丟分。無論管理者怎麽教育,怎麽強調都收效甚微,令人徒唿奈何。其實細究起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無非有兩個,一是很多客戶不怎麽喝水,基本上倒上一杯就能頂上好長時間,一直到顧客離開;又或者,員工在與顧客商談的過程中注意力過於集中到商談內容本身中去了,從而忽略掉了給顧客“續水”這個“小細節”。

    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采取了一種培養“怪癖”的手段—不管客戶是否喝完了第一杯水,隔個十來分鍾一定要詢問一下“您需要續水嗎?”哪怕做這種詢問時顧客根本一口沒喝,杯子依然是滿的,也要問。一直到養成習慣。因為這裏的關鍵已經不在於顧客杯裏是否有水,而在於員工是否能想起給顧客“續水”這件事。通常,隻要我們的員工還能想起某件事,腦子裏還有這件事的“念想”,就不怕他們體現不到實際行動當中去。所以,關鍵是“腦子裏有沒有這根弦”的問題,腦子到了,手腳就會到。

    不要小看這種方法,這種以“下意識”對抗“下意識”的手法,其實在很多企業管理方麵都會有極大的借鑒作用,就看我們的管理者是否能夠“慧眼識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勇並收藏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