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生存與做事
給你一個公司,看你怎麽管 作者:南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在前麵的文章裏論述了“辦公室政治”的意義,在這裏再詳細地闡述一下具體的操作方法。
首先,在職場中,“生存”是第一要件。
我們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語道破在職場中“生存”的意義之重大。往往很多胸懷理想,才智過人的人,並不一定能在職場中獲得成功,恰恰相反,他們經常會落得個“虎頭蛇尾”、“铩羽而歸”的結局收場。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才華與能力不夠,相反往往正是因為他們才華與能力太過突出,以致“恃才傲物”,從而遭人嫉恨,受人排擠,在工作中處處碰壁,“滿腹經綸”卻無以施展,最後隻能是“悻悻而終”。這就是典型的不懂、不會“生存”的後果。因此,如果我們想獲得一個成功的職業人生,或者再說得更具體一點,如果我們想在任何一家公司裏踏踏實實地做點正經事兒,紮紮實實地留下幾個腳印的話,無論你喜歡不喜歡、讚同不讚同,屑於或不屑於,你都必須要學會“生存”。
那麽,職場中人如何才能做到“生存”呢?
其一,一定要弄明白你所在的職場環境中,“天時”、“地利”與“人和”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並對這些要素有個清楚、冷靜的認識、分析與評估。
先說說“天時”,職場中的“天時”,是指一些“與生俱來”的要素。如你是某家公司的創始者之一,作為“開國元勳”,你有著某種“天生”的“影響力”、“話語權”與“裁量權”。
至於“地利”,就是指由於長期在某家公司務職,並已經徹底融入了那個團隊而擁有的“身份認同感”和“小團體影響力”。或者,是由於擁有某條與“天時”要素連接的“特殊通道”而具有的某種“受庇護”的優勢與特殊的“話語權”(如某個部門或某個人因為與公司創始人或特殊權力者之間擁有某種特殊關係而具有的優勢)。
最後,職場中的“人和”要素,顧名思義,就是與人“搞好關係”的能力、技巧與素質方麵的要素。
弄清楚了這幾個方麵的要素,下麵就要對你自己所處的環境或所擁有的條件做一個細致、冷靜而全麵的分析了。在這裏舉一個最簡單、最普遍的例子做說明。
一般情況下,假設一個人新到一家公司,或新換了一個部門的時候,他(她)所處的環境往往會是這樣的:
“天時”、“地利”要素均不具備,隻能依靠“人和”要素去爭取“天時”與“地利”資源。
就是說,初來乍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所擁有的唯一武器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觀察力,你自己的智慧,你自己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你要迅速搞清楚這個新環境中各個人物、各種勢力之間的“力學關係”—哪些人可能由於你的到來而“受損”,哪些人則會因為你的到來而“受益”;哪些人可能會成為你潛在的“對手”,哪些人則是你應爭取的“朋友”;哪些人是你要朝夕相處的同事,哪些人是有可能與你的工作發生密切關係的員工;哪些人是“老人”,哪些人是“新人”;哪些人有權、哪些人雖沒有權卻有“關係”和“靠山”;哪些人在群眾中有威信;哪些人看起來很低調,其實很有影響力,哪些人別看表麵上挺“威風”,其實大家都挺煩;哪些人表麵上好像很“大度”,其實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喜歡搬弄是非……隻有搞清楚這些,你才能明白如何“發力”,去構築屬於你自己的“地利”與“天時”的基礎。
但是,千萬別有一種誤解—到了新單位就是到了“大展身手”的“大舞台”,捋胳膊挽袖子“大幹一場”就完了,哪有“閑工夫”琢磨這些“閑事兒”!這種單純而幼稚的想法會害死人的。我這樣說不是想否定你大幹一場的熱情,而是如果你吝嗇付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琢磨這些你所謂的“閑事兒”的話,我敢保證你的“正經事兒”不可能做好,到最後很有可能徹底“流產”或至少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工夫。
中國人常說“和氣生財”,就是說如果你想達到“生財”的目的,必須要建立一種“和氣”的氛圍。黨中央現在號召我們創建“和諧”社會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完成幾代人的夢想,就必須要有一個“和諧”的環境,隻有環境“和諧”了,人“和諧”了,大家才能心情舒暢、勁兒往一處使;才能產生“化學反應”,使所有人爆發出最大的“合力”來共同把我們的事業做好。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本身就是一種工作,一項事業,是值得我們付出“專門的”精力去研究、去追求的。這可不是什麽“閑事兒”,而是天大的“正經事兒”!現在的很多企業都把“先做人,後做事”當做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教育員工,概為此理。
但切記一點,在沒有獲得“地利”資源之前,“天時”資源的過早獲得並不一定是好事,一定要慎重。因為如果搞反了獲取“天時”與“地利”資源的順序,有時不但不能使你“走捷徑”,“一步登天”,相反會讓你身處險境,危機叢生。比如說,當你新到一家單位,屁股還沒坐熱就已經受到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的賞識時,你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盡量保持低調,否則將遭到周圍同事嫉恨,從而使你失去剛剛獲得不久,遠不夠“結實”的“地利資源”。你很有可能遭人毀謗,從而使剛對你有點好感的領導覺得你“侍寵自傲”或“眼高手低”而逐漸失去對你的興趣;又或者領導依然堅持對你的好感,但苦於“法不責眾”,因為不想破壞團隊的整體和諧氣氛而不得不“揮淚斬馬謖”。所以,進入一個新環境的初期,如有可能(除非有非常難得的晉升機會),應盡量避免過快地在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麵前的“過度”表現,一定要先把“地利”基礎夯結實了以後再徐徐圖之。
但是,俗話說“天不遂人願”,如果在你徹底打好“地利”基礎之前,你就由於自身的才華過於出眾而“不幸”受到了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賞識的話,應該怎麽辦呢?
你有三種應對方法。一個是要盡量低調處理;一個是主動傾注更多的精力,盡量加快獲取“地利”資源的速度—在引起同事嫉妒前讓他們先“喜歡”上你。這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遊戲,千萬不能小視;第三,要盡量在公開場合或和領導單獨相處的時候多說一些其他同事,尤其是那些容易起“嫉妒心”的同事的“好話”,並要想方設法將這個信息傳遞出去,直到傳到那個人的耳朵裏。當然,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真誠,千萬不能讓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很虛偽。
當然,有一個大原則你絕對不能放棄,那就是,無論你的“處事技巧”有多高超,你都不能放棄“正義”。
如果你的同事中真的發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公司利益的行為,而你卻為了打“地利”基礎而“知情不報”乃至於“包庇”,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你是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放棄“正義”的人,無論你的“地利”條件有多好,最後都會走向毀滅。記住,過分聰明就是傻,會遭報應的。
其二,“做事”是“生存”的最終依托。
雖說上麵我們已經探討了許多如何“生存”的操作技巧。但是,歸根結底,這些“技巧”都不是,也不應該是你職場人生的唯一支撐與追求目標。我在前麵已經反複說過,之所以要“生存”,是為了更好地“做事情”。就是說,說到底,“做事”才是你職場人生的終極目標。偏離了這個終極目標,你也不可能“生存”下去—沒有一個老板,會長期雇用一個“不做事”的人。簡單點說,隻有“做事”,並把“事”“做好”,才是你職場人生的最終支撐與依托。所以,職場中那些隻會做“好人”而從不做“事情”的人,就算能夠一時“生存”下來,甚至於有可能一時得到領導的賞識與器重,最終大多還是會以“卷鋪蓋走人”的悲劇收場。
所以說,在職場中,“做事”才是最高目標。
而無論你身處哪一種職場之中,想做好事情,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沒有好的做事環境,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施展出來。
但是,“好的環境”是不可能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你去創造。而“創造”環境無外乎有兩個方法,一曰“適應”環境。記住,“適應”也是一種積極的“創造”;一曰“改造”環境。
先說說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
在職場中常常有人會抱怨:想做事卻沒有一個“好環境”。說這種話的人全部都是“沒出息”的人。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現成的午餐”,如果你想做任何事都會有人給你提供一個“舒適而優越”的環境的話,這事兒也就用不著你來幹了。記住,地球不是圍著你轉的,要想生存,要想做事,你必須弄明白“你是圍著地球轉的”這個基本道理,就是說,不要指望環境適應你,你要努力去適應環境。但要切記一點,“適應”不等於“同流合汙”,不等於徹底放棄“正義”。什麽東西好,什麽東西不好,什麽東西可以“睜一眼閉一眼”,什麽東西絕對不能姑息……這些道理必須要弄明白。否則,適應“過度”而被環境“淹”死的時候,你就會追悔莫及了。
當然,職場中人不一定凡事都隻能被動的“適應”,看準時機,主動出手,自己改造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職場技能。
但是,要切記“改造”不等於(或不完全等於)“一蹴而就”。當然,條件成熟時,毫不猶豫地抓住時機,促成事物“一蹴而就”的局麵固然很好,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情況恐怕是需要你在一定的時期內“耐得住寂寞”,拿出一定的空間與時間“韜光養晦”的。但是,“幹等”是沒有任何生產性與建設性的,你一定要“有所作為”,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堅韌不拔地付出紮實的努力。比如說,你想做一件事,卻得不到上司、同事與下屬的理解,這時你一定不要試圖“強行闖關”,更不可輕言放棄。你要明白,這並不一定是他們的錯,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你沒有說服他們真正明白做這件事的意義。所以,你要為自己和他們留出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不要急於求成。但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隻要你持之以恆,通過頑強而持續的努力不停地“挖牆腳”、“摻沙子”,就一定能夠實現最終的“大翻盤”,為自己達致“功德圓滿”的結果。
但是,在這裏一定要再強調一遍,就像我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那樣—我們一定要有“積小勝為大勝”的心理素養與能力。現代職場上的很多人都易犯一種“急躁病”,就是說,他們的職場哲學(甚至於是人生哲學)往往是一種極為簡單的“二分法則”—非黑即白。要不就幹到最好,要不就幹脆不幹;要幹就幹個痛快,否則不如不幹;要不就是100,要不就幹脆是0……,這種人看似“有原則”、“有氣魄”,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暈瓜蛋!因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傻蛋哲學”、“無腦哲學”,他們把這個世界想得太簡單了。這樣的人往往隻能是以“最後什麽都沒幹”收場(也許牢騷是發了一貨車)。真是辜負了自己的“一腔豪氣”與“偉大理想”。因此也隻能是不折不扣的廢物點心。最後還能在兩手空空的情況下欣賞他們這種“價值觀”的,恐怕也隻能是他們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記住,要不就“大獲全勝”,要不就隻能“一敗塗地”的“戰略思想”造就不了任何偉大的“軍事家”。
偉大的軍事家(比如說我們的毛主席)都是非常樂於,也非常善於“積小勝”的,“是便宜就占”“積小便宜為大便宜”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然後,你還要善於“尋找捷徑”,就是說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也是把“事”做好的一個重要條件。
而要找到做事的“捷徑”,就一定要學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爭鬥”。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甚至於略有年紀之人到了職場上都喜歡以“好鬥者”自居。似乎隻有“鬥”才能鍛煉人,隻有“鬥”才能出成績。因此,這些人往往為了掩蓋自己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會讓自己的鋒芒變得更加“銳利”,使自己變得更具侵略性與攻擊性,通過“以攻為守”的策略變相“肯定”自己,“保護”自己,等等。
這樣的人,就算可以獲得一個相對成功的職業人生,也會付出過多的成本。尤為重要的是,有很多成本原本毫無必要付出,他們原本可以更加相對輕鬆地達到他們的目的,但是,過分的“好鬥之心”卻為他們增加了這些“額外的”成本。
當然,“走捷徑”並不等於“怕困難”。克服局部的“困難”,恰恰是為了減少全局的“困難”,是為了在全局上更容易走捷徑服務的。所以我們鼓勵“不怕困難”的精神與勇氣,蔑視那種見到困難就躲的“膽小鬼”。但要切記一點,這並不是說鼓勵明明可以“迴避”掉困難,也要自己給自己找一大堆“困難”來“鍛煉”自己,好顯得自己很有“勇氣”,很有“種”,不是“蓋”的,那種“偽英雄主義”的做法。這種“勇氣”的展示方式實在是“二”得可以。別以為我是在講笑話,這種喜歡“意氣用事”(南方人稱之為“拎不清”)的傻瓜在生活中實在是不乏其人。也許你自己就是(過)。
前邊已經提到過“捷徑,就是阻力最小的路”。那麽,如何才能減少“阻力”,以達致“走捷徑”的目的呢?實際上,如果你能從“辦公室政治”的意義上重新理解一下紅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與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戰役的話,你就會弄明白“走捷徑”的終極含義。又或者,如果你有興趣學一學毛主席的“遊擊戰”原理,也能使你徹底弄明白這一道理。我在本書後半部分的文章中,也將嚐試著把毛主席關於“陣地戰”與“遊擊戰”基本原理的論述靈活運用到企業管理當中。在這裏隻做一個簡單的描述。“遊擊戰”的基本原理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就是說,凡事不要試圖“硬來”,一定要學會“變通”,視能力、環境、條件而為,即凡事要盡量“順勢而為”,有些事條件不具備寧可暫時不做,有些時候寧可走長路,絕不走短路。隻有這樣,才能盡最大可能繞開“障礙物”,尋找到“阻力”最小的路。
歸根結底,學習“辦公室政治”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生存”與“做事”—“生存”是“做事”的前提,“做事”是“生存”的目的與依托,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在職場中,“生存”是第一要件。
我們常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語道破在職場中“生存”的意義之重大。往往很多胸懷理想,才智過人的人,並不一定能在職場中獲得成功,恰恰相反,他們經常會落得個“虎頭蛇尾”、“铩羽而歸”的結局收場。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才華與能力不夠,相反往往正是因為他們才華與能力太過突出,以致“恃才傲物”,從而遭人嫉恨,受人排擠,在工作中處處碰壁,“滿腹經綸”卻無以施展,最後隻能是“悻悻而終”。這就是典型的不懂、不會“生存”的後果。因此,如果我們想獲得一個成功的職業人生,或者再說得更具體一點,如果我們想在任何一家公司裏踏踏實實地做點正經事兒,紮紮實實地留下幾個腳印的話,無論你喜歡不喜歡、讚同不讚同,屑於或不屑於,你都必須要學會“生存”。
那麽,職場中人如何才能做到“生存”呢?
其一,一定要弄明白你所在的職場環境中,“天時”、“地利”與“人和”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並對這些要素有個清楚、冷靜的認識、分析與評估。
先說說“天時”,職場中的“天時”,是指一些“與生俱來”的要素。如你是某家公司的創始者之一,作為“開國元勳”,你有著某種“天生”的“影響力”、“話語權”與“裁量權”。
至於“地利”,就是指由於長期在某家公司務職,並已經徹底融入了那個團隊而擁有的“身份認同感”和“小團體影響力”。或者,是由於擁有某條與“天時”要素連接的“特殊通道”而具有的某種“受庇護”的優勢與特殊的“話語權”(如某個部門或某個人因為與公司創始人或特殊權力者之間擁有某種特殊關係而具有的優勢)。
最後,職場中的“人和”要素,顧名思義,就是與人“搞好關係”的能力、技巧與素質方麵的要素。
弄清楚了這幾個方麵的要素,下麵就要對你自己所處的環境或所擁有的條件做一個細致、冷靜而全麵的分析了。在這裏舉一個最簡單、最普遍的例子做說明。
一般情況下,假設一個人新到一家公司,或新換了一個部門的時候,他(她)所處的環境往往會是這樣的:
“天時”、“地利”要素均不具備,隻能依靠“人和”要素去爭取“天時”與“地利”資源。
就是說,初來乍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所擁有的唯一武器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觀察力,你自己的智慧,你自己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你要迅速搞清楚這個新環境中各個人物、各種勢力之間的“力學關係”—哪些人可能由於你的到來而“受損”,哪些人則會因為你的到來而“受益”;哪些人可能會成為你潛在的“對手”,哪些人則是你應爭取的“朋友”;哪些人是你要朝夕相處的同事,哪些人是有可能與你的工作發生密切關係的員工;哪些人是“老人”,哪些人是“新人”;哪些人有權、哪些人雖沒有權卻有“關係”和“靠山”;哪些人在群眾中有威信;哪些人看起來很低調,其實很有影響力,哪些人別看表麵上挺“威風”,其實大家都挺煩;哪些人表麵上好像很“大度”,其實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喜歡搬弄是非……隻有搞清楚這些,你才能明白如何“發力”,去構築屬於你自己的“地利”與“天時”的基礎。
但是,千萬別有一種誤解—到了新單位就是到了“大展身手”的“大舞台”,捋胳膊挽袖子“大幹一場”就完了,哪有“閑工夫”琢磨這些“閑事兒”!這種單純而幼稚的想法會害死人的。我這樣說不是想否定你大幹一場的熱情,而是如果你吝嗇付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琢磨這些你所謂的“閑事兒”的話,我敢保證你的“正經事兒”不可能做好,到最後很有可能徹底“流產”或至少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和工夫。
中國人常說“和氣生財”,就是說如果你想達到“生財”的目的,必須要建立一種“和氣”的氛圍。黨中央現在號召我們創建“和諧”社會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完成幾代人的夢想,就必須要有一個“和諧”的環境,隻有環境“和諧”了,人“和諧”了,大家才能心情舒暢、勁兒往一處使;才能產生“化學反應”,使所有人爆發出最大的“合力”來共同把我們的事業做好。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本身就是一種工作,一項事業,是值得我們付出“專門的”精力去研究、去追求的。這可不是什麽“閑事兒”,而是天大的“正經事兒”!現在的很多企業都把“先做人,後做事”當做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教育員工,概為此理。
但切記一點,在沒有獲得“地利”資源之前,“天時”資源的過早獲得並不一定是好事,一定要慎重。因為如果搞反了獲取“天時”與“地利”資源的順序,有時不但不能使你“走捷徑”,“一步登天”,相反會讓你身處險境,危機叢生。比如說,當你新到一家單位,屁股還沒坐熱就已經受到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的賞識時,你一定要慎之又慎,要盡量保持低調,否則將遭到周圍同事嫉恨,從而使你失去剛剛獲得不久,遠不夠“結實”的“地利資源”。你很有可能遭人毀謗,從而使剛對你有點好感的領導覺得你“侍寵自傲”或“眼高手低”而逐漸失去對你的興趣;又或者領導依然堅持對你的好感,但苦於“法不責眾”,因為不想破壞團隊的整體和諧氣氛而不得不“揮淚斬馬謖”。所以,進入一個新環境的初期,如有可能(除非有非常難得的晉升機會),應盡量避免過快地在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麵前的“過度”表現,一定要先把“地利”基礎夯結實了以後再徐徐圖之。
但是,俗話說“天不遂人願”,如果在你徹底打好“地利”基礎之前,你就由於自身的才華過於出眾而“不幸”受到了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賞識的話,應該怎麽辦呢?
你有三種應對方法。一個是要盡量低調處理;一個是主動傾注更多的精力,盡量加快獲取“地利”資源的速度—在引起同事嫉妒前讓他們先“喜歡”上你。這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遊戲,千萬不能小視;第三,要盡量在公開場合或和領導單獨相處的時候多說一些其他同事,尤其是那些容易起“嫉妒心”的同事的“好話”,並要想方設法將這個信息傳遞出去,直到傳到那個人的耳朵裏。當然,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真誠,千萬不能讓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很虛偽。
當然,有一個大原則你絕對不能放棄,那就是,無論你的“處事技巧”有多高超,你都不能放棄“正義”。
如果你的同事中真的發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公司利益的行為,而你卻為了打“地利”基礎而“知情不報”乃至於“包庇”,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你是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放棄“正義”的人,無論你的“地利”條件有多好,最後都會走向毀滅。記住,過分聰明就是傻,會遭報應的。
其二,“做事”是“生存”的最終依托。
雖說上麵我們已經探討了許多如何“生存”的操作技巧。但是,歸根結底,這些“技巧”都不是,也不應該是你職場人生的唯一支撐與追求目標。我在前麵已經反複說過,之所以要“生存”,是為了更好地“做事情”。就是說,說到底,“做事”才是你職場人生的終極目標。偏離了這個終極目標,你也不可能“生存”下去—沒有一個老板,會長期雇用一個“不做事”的人。簡單點說,隻有“做事”,並把“事”“做好”,才是你職場人生的最終支撐與依托。所以,職場中那些隻會做“好人”而從不做“事情”的人,就算能夠一時“生存”下來,甚至於有可能一時得到領導的賞識與器重,最終大多還是會以“卷鋪蓋走人”的悲劇收場。
所以說,在職場中,“做事”才是最高目標。
而無論你身處哪一種職場之中,想做好事情,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沒有好的做事環境,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施展出來。
但是,“好的環境”是不可能自己從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你去創造。而“創造”環境無外乎有兩個方法,一曰“適應”環境。記住,“適應”也是一種積極的“創造”;一曰“改造”環境。
先說說如何“適應環境”的問題。
在職場中常常有人會抱怨:想做事卻沒有一個“好環境”。說這種話的人全部都是“沒出息”的人。要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沒有現成的午餐”,如果你想做任何事都會有人給你提供一個“舒適而優越”的環境的話,這事兒也就用不著你來幹了。記住,地球不是圍著你轉的,要想生存,要想做事,你必須弄明白“你是圍著地球轉的”這個基本道理,就是說,不要指望環境適應你,你要努力去適應環境。但要切記一點,“適應”不等於“同流合汙”,不等於徹底放棄“正義”。什麽東西好,什麽東西不好,什麽東西可以“睜一眼閉一眼”,什麽東西絕對不能姑息……這些道理必須要弄明白。否則,適應“過度”而被環境“淹”死的時候,你就會追悔莫及了。
當然,職場中人不一定凡事都隻能被動的“適應”,看準時機,主動出手,自己改造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職場技能。
但是,要切記“改造”不等於(或不完全等於)“一蹴而就”。當然,條件成熟時,毫不猶豫地抓住時機,促成事物“一蹴而就”的局麵固然很好,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更多的情況恐怕是需要你在一定的時期內“耐得住寂寞”,拿出一定的空間與時間“韜光養晦”的。但是,“幹等”是沒有任何生產性與建設性的,你一定要“有所作為”,拿出“滴水穿石”的精神,堅韌不拔地付出紮實的努力。比如說,你想做一件事,卻得不到上司、同事與下屬的理解,這時你一定不要試圖“強行闖關”,更不可輕言放棄。你要明白,這並不一定是他們的錯,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你沒有說服他們真正明白做這件事的意義。所以,你要為自己和他們留出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不要急於求成。但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隻要你持之以恆,通過頑強而持續的努力不停地“挖牆腳”、“摻沙子”,就一定能夠實現最終的“大翻盤”,為自己達致“功德圓滿”的結果。
但是,在這裏一定要再強調一遍,就像我在本書中一再強調的那樣—我們一定要有“積小勝為大勝”的心理素養與能力。現代職場上的很多人都易犯一種“急躁病”,就是說,他們的職場哲學(甚至於是人生哲學)往往是一種極為簡單的“二分法則”—非黑即白。要不就幹到最好,要不就幹脆不幹;要幹就幹個痛快,否則不如不幹;要不就是100,要不就幹脆是0……,這種人看似“有原則”、“有氣魄”,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暈瓜蛋!因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傻蛋哲學”、“無腦哲學”,他們把這個世界想得太簡單了。這樣的人往往隻能是以“最後什麽都沒幹”收場(也許牢騷是發了一貨車)。真是辜負了自己的“一腔豪氣”與“偉大理想”。因此也隻能是不折不扣的廢物點心。最後還能在兩手空空的情況下欣賞他們這種“價值觀”的,恐怕也隻能是他們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記住,要不就“大獲全勝”,要不就隻能“一敗塗地”的“戰略思想”造就不了任何偉大的“軍事家”。
偉大的軍事家(比如說我們的毛主席)都是非常樂於,也非常善於“積小勝”的,“是便宜就占”“積小便宜為大便宜”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然後,你還要善於“尋找捷徑”,就是說找到“正確的做事方法”也是把“事”做好的一個重要條件。
而要找到做事的“捷徑”,就一定要學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爭鬥”。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甚至於略有年紀之人到了職場上都喜歡以“好鬥者”自居。似乎隻有“鬥”才能鍛煉人,隻有“鬥”才能出成績。因此,這些人往往為了掩蓋自己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會讓自己的鋒芒變得更加“銳利”,使自己變得更具侵略性與攻擊性,通過“以攻為守”的策略變相“肯定”自己,“保護”自己,等等。
這樣的人,就算可以獲得一個相對成功的職業人生,也會付出過多的成本。尤為重要的是,有很多成本原本毫無必要付出,他們原本可以更加相對輕鬆地達到他們的目的,但是,過分的“好鬥之心”卻為他們增加了這些“額外的”成本。
當然,“走捷徑”並不等於“怕困難”。克服局部的“困難”,恰恰是為了減少全局的“困難”,是為了在全局上更容易走捷徑服務的。所以我們鼓勵“不怕困難”的精神與勇氣,蔑視那種見到困難就躲的“膽小鬼”。但要切記一點,這並不是說鼓勵明明可以“迴避”掉困難,也要自己給自己找一大堆“困難”來“鍛煉”自己,好顯得自己很有“勇氣”,很有“種”,不是“蓋”的,那種“偽英雄主義”的做法。這種“勇氣”的展示方式實在是“二”得可以。別以為我是在講笑話,這種喜歡“意氣用事”(南方人稱之為“拎不清”)的傻瓜在生活中實在是不乏其人。也許你自己就是(過)。
前邊已經提到過“捷徑,就是阻力最小的路”。那麽,如何才能減少“阻力”,以達致“走捷徑”的目的呢?實際上,如果你能從“辦公室政治”的意義上重新理解一下紅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與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戰役的話,你就會弄明白“走捷徑”的終極含義。又或者,如果你有興趣學一學毛主席的“遊擊戰”原理,也能使你徹底弄明白這一道理。我在本書後半部分的文章中,也將嚐試著把毛主席關於“陣地戰”與“遊擊戰”基本原理的論述靈活運用到企業管理當中。在這裏隻做一個簡單的描述。“遊擊戰”的基本原理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就是說,凡事不要試圖“硬來”,一定要學會“變通”,視能力、環境、條件而為,即凡事要盡量“順勢而為”,有些事條件不具備寧可暫時不做,有些時候寧可走長路,絕不走短路。隻有這樣,才能盡最大可能繞開“障礙物”,尋找到“阻力”最小的路。
歸根結底,學習“辦公室政治”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生存”與“做事”—“生存”是“做事”的前提,“做事”是“生存”的目的與依托,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