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朝會終畢,賜珠三顆
從宗正寺走出來的千古一帝 作者:冰茶常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已修改。】
午時近半。
烈日高懸,萬物懨懨。
皇宮腹地太極宮太極殿內。
正德帝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
目光盡顯漠然地緩緩掃過下方一眾麵色各異的滿堂文武朝臣。
足足過了近半刻鍾之久。
正德帝方才將目光最終定格在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身上。
“兵部尚書何在?!”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喚道。
“臣在!”
兵部尚書王福昌聞言當即手持笏板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隨即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麵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燕王奕親率近萬兵馬全殲敵軍萬五千兵馬。”
“並生擒了身為匈奴二十四長之一的屍逐王。”
“此等大捷,此等戰功,依律當如何封賞才是?”
正德帝麵無表情地望向兵部尚書王福昌,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問道。
“啟稟陛下。”
“此等大捷,此等戰功。”
“依律戍邊藩王當賜珠一顆。”
“領兵諸將則視此戰戰功多寡。”
“分別加官一至三級,亦或晉爵一至三等。”
兵部尚書王福昌聞言不由得微微一頓,隨即不徐不疾地如實迴答道。
此言一出。
原本寂靜無聲的太極殿內瞬間響起道道細微的嘈雜之聲。
且道道細微嘈雜之聲中又隱隱夾雜著些許倒吸涼氣之聲。
顯然。
滿堂文武朝臣心中雖對燕王奕立下此等大功的封賞早已有所預料。
但當兵部尚書王福昌當著滿堂文武朝臣的麵緩緩道出這一結果時。
滿堂文武朝臣縱使再如何定力驚人,麵上仍是不可避免地浮現些許震驚之色。
細細算來。
燕王奕自正德三十年五月就藩。
至今滿打滿算亦不過區區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且燕王奕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與其他戍邊藩王就藩時所麵臨的狀況完全不同。
其他戍邊藩王就藩時封地內多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
即使再不濟亦能自上任戍邊藩王手中接過數千成建製的兵馬。
而當燕王奕就藩燕地時。
因上一任燕王已然戰死足足二十餘年之久。
且二十餘年來再無皇子接任燕王爵等緣故。
原本隸屬於上一任燕王的三大護衛營將士。
亦隨著上一任燕王的戰死以及燕王爵的空懸而漸漸泯然於眾人矣。
甚至於就連昔日裏人聲鼎沸的燕王大營。
亦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漸漸長滿了雜草。
若是與其他戍邊藩王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相比較。
燕王奕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又豈是區區寒酸二字便可概括?
然而。
就是這麽一位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甚至於就連寒酸二字亦不可概括的藩王。
滿打滿算僅僅隻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便練出一支真真正正的精銳軍伍。
後來更是憑借著這支操練時間滿打滿算亦不過區區一年零兩個月時間的軍伍。
自漠北戰場之上先後覆滅了數個隸屬於屍逐王麾下的中大型部落。
到最後更是憑借著所謂的野狐嶺有利地形以少勝多。
不僅僅全殲了匈奴屍逐王所率的萬五千餘精銳兵馬。
更是直接於此戰中生擒了身為匈奴二十四長之一的屍逐王哈曼。
現如今更是即將憑借此戰所帶來的偌大戰功直接榮獲朝廷賜珠這一莫大殊榮。
想那同為戍邊藩王的代王啟。
自就藩至今已然足足二十年有餘。
所曆經的大小戰事更是足足數十次之多。
然而卻因戰功平平始終未能榮獲朝廷賜珠。
細細算來。
自正德朝伊始至今。
滿打滿算三十一年的時間裏。
六大戍邊藩王中雖足足有著五位榮獲過朝廷賜珠。
但其中兩位戍邊藩王卻早已戰死足足二十餘年之久。
現如今大周王朝六大戍邊藩王中亦隻不過半數賜珠在身。
其中晉王許鎮因戰功赫赫前後共榮獲過朝廷四次賜珠。
而四次賜珠亦是朝廷所能給予戍邊藩王的最大賜珠殊榮。
朝廷賜珠不同於其他封賞。
此乃太祖皇帝開國之初時。
因家國初定,國內正值百廢待興之際。
但邊關卻有強敵屢屢叩關劫掠大周百姓等緣故。
從而特為戍邊藩王以及戍邊武將設下賜珠這一殊榮。
賜珠殊榮設立之初。
凡戍邊藩王、戍邊武將立下赫赫戰功者。
朝廷皆會視其所立戰功大小分別賜下一至數顆象征著榮耀的夜明珠。
彼時的大周邊關數郡。
凡戍邊藩王、戍邊武將無不以腰間所懸夜明珠數量的多與寡而為榮。
到後來隨著國家內部逐漸趨於穩定以及邊關戰事逐漸減少等諸多緣故。
朝廷賜珠戍邊藩王以及戍邊武將的條件亦隨之愈發地苛刻起來。
到最後更是逐漸演變成了獨屬於大周戍邊藩王的一種無上殊榮。
所賜夜明珠的數量亦從一開始的一至數顆不同。
變成了現如今的一、三、五、七這一標準定數。
也正因此。
近百餘年來。
原本皆為正一品的戍邊藩王之間。
漸漸地亦因賜珠數量的多與寡而有了高下之分。
晉王許鎮因赫赫戰功先後榮獲朝廷四次賜珠。
因此亦被世人尊稱為七珠親王。
其所領親王俸祿亦因此遠遠高於其他戍邊藩王。
而大周王朝六大戍邊藩王中僅存的另外兩位賜珠親王。
則分別為遼王許衍以及漢王許稷。
遼王許衍因戰功先後榮獲朝廷兩次賜珠。
因此又被世人尊稱為三珠親王。
漢王許稷因赫赫戰功榮獲朝廷一次賜珠。
因此又被世人尊稱為一珠親王。
而現如今大周王朝時隔十餘年之久。
即將再增一位賜珠戍邊藩王的存在!
且與其他賜珠戍邊藩王所遭遇的境遇皆大為不同。
其他賜珠戍邊藩王無不自屍山血海中摸爬滾打數年乃至數十年之久。
方才積攢到足夠的戰功榮獲朝廷一次賜珠。
而燕王奕自正德三十年五月就藩。
至今滿打滿算亦不過區區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思及至此。
原本便因道道細微竊竊私語聲的響起而稍顯嘈雜的太極殿。
一時間不由得更為嘈雜起來。
往日裏無不喜怒不形於色、定力極其驚人的滿堂文武朝臣。
此時更是無不麵色各異地頻頻與身周同僚行交頭接耳之舉。
......
......
皇宮腹地。
太極宮太極殿內。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近乎無不麵色各異地與身周袍澤行交頭接耳之舉之際。
懷捧淨鞭始終立身於正德帝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再度緊握懷中淨鞭。
隨即高高揚起手中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麵之上揮去。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尖銳的淨鞭聲漸漸響徹於太極殿內。
原本近乎無處不充斥著道道細微嘈雜聲的太極殿不由得驟然一靜。
待偌大的太極殿再度恢複至以往那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肅靜之後。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麵無表情地緩緩掃過下方滿堂文武朝臣。
“都說夠了?”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問道。
話音落罷。
滿堂文武朝臣無不紛紛垂首望地。
見此情形。
正德帝目光深處的怒意不由得悄然濃鬱數分。
“爾等若是還沒說夠!那不妨繼續言說!”
“待爾等何時說夠了!朕便何時再言可好?!”
正德帝麵帶些許怒意地沉聲大斥道。
話音落罷,滿堂寂靜。
方才無不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的一眾文武朝臣此時無不深深垂首望地。
更有甚者身軀已然微微顫栗不止,但卻連大氣都不敢輕易喘息哪怕絲毫。
“滿堂文武朝臣!”
“竟宛如市井小民般!”
“成何體統?成何體統?!”
眼見滿堂文武朝臣皆深深垂首望地。
正德帝不由得再度大怒而斥道。
話音落罷。
隨著正德帝大怒而斥的餘音漸漸消散於太極殿內。
偌大的太極殿頃刻間再度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且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足足持續了近一刻鍾之久。
足足過了近一刻鍾之久。
正德帝麵上所浮現的些許怒意方才漸漸消散開來。
“燕王奕立下此等大功。”
“朝廷依律當如何封賞才是?!”
正德帝再度望向兵部尚書王福昌,隨即不徐不疾地再度沉聲問道。
“啟稟陛下。”
“此等大捷,此等戰功。”
“依律戍邊藩王當賜珠一顆。”
“領兵諸將則實此戰戰功多寡。”
“分別加官一至三級,亦或晉爵一至三等。”
兵部尚書王福昌聞言不由得微微一頓,隨即連忙再度如何迴答道。
“燕王奕立下此等赫赫戰功。”
“若是僅僅隻是賜珠一顆的話。”
“未免顯得朝廷太過於小家子氣。”
正德帝聞言微微一頓,隨即不徐不疾地開口說道。
此言一出。
原本紛紛垂首望地的滿堂文武朝臣無不紛紛抬起頭來。
隨即更是無不麵帶震驚之色地望向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
然而此時的正德帝卻絲毫不曾理會滿堂文武朝臣滿是震驚的目光。
“依朕之見。”
“燕王奕自漠北戰場之上立下此等赫赫戰功。”
“朝廷至少需為其賜珠三顆!”
“如此方才彰顯皇恩之浩蕩!”
“如此方才不負燕王奕拳拳報國之心!”
正德帝佯裝沉吟數息,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開口說道。
此言一出。
滿堂文武朝臣近乎無不瞬間雙目圓睜。
滿臉皆是不敢置信之色地望著正德帝。
始終立身於左下首處一動不動的太子許雍。
聞及此言後身軀更是不由得微微一顫。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無不呈目瞪口呆之際。
自今日朝會伊始便始終一言不發的內閣數位輔臣中。
忽有一位手持笏板身著大紫色官袍的身影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陛下!”
“使不得啊!”
“萬萬使不得啊陛下!”
武英殿大學士敬永賢大步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
隨即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如何使不得?!”
正德帝不怒自威地望向禦案五步外俯身大拜的武英殿大學士敬永賢。
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開口問道。
“啟稟陛下。”
“燕王殿下此番雖自漠北戰場之上立下赫赫戰功。”
“但燕王殿下一來就藩時日尚短。”
“至今不過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
“二來燕王殿下所曆戰事著實過少。”
“前前後後所曆戰事尚且不足十場。”
“若是僅憑此戰大捷便破格賜珠三顆。”
“恐極其容易引起其他戍邊藩王不滿。”
“還望陛下萬萬三思而後行啊。”
武英殿大學士敬永賢聞言當即再度麵朝正德帝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滿臉凝重之色地緩緩開口迴答道。
話音落罷。
不待正德帝作何反應。
忽又有一道手持笏板身著大紫色官袍的身影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啟稟陛下。”
“臣以為敬大學士言之有理。”
“為避免戍邊藩王之間因此生出不合。”
“還望陛下萬萬三思而後行啊!”
東閣大學士龐啟帆手持笏板大步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
隨即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啟稟陛下。”
“臣以為敬大學士、龐大學士二人皆言之有理。”
“為避免戍邊藩王之間因此生出不合。”
“還望陛下萬萬三思而後行啊!”
“至於陛下所言僅僅賜珠一顆,未免會顯得朝廷太過於小家子氣。”
“臣以為可在賜珠一顆的基礎上,加賜燕王殿下數百頃永業田!”
“如此亦可彰顯皇恩之浩蕩!”
“如此亦可不負燕王殿下拳拳報國之心!”
身為內閣首輔的文淵閣大學士上官鹿緊隨其後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隨即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朝廷賜珠戍邊藩王一事著實是太過於重大。
重大到身為內閣首輔的文淵閣大學士上官鹿亦無法對此置之不理。
短短數十息的時間裏。
內閣六位大學士中便已然足足有著三位大學士因此事而出列奏對。
甚至於不惜冒著得罪正德帝的風險亦要出言反對。
可想而知朝廷賜珠戍邊藩王一事究竟何其之重大。
午時近半。
烈日高懸,萬物懨懨。
皇宮腹地太極宮太極殿內。
正德帝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
目光盡顯漠然地緩緩掃過下方一眾麵色各異的滿堂文武朝臣。
足足過了近半刻鍾之久。
正德帝方才將目光最終定格在王福昌、關長河、王興明等一眾兵部官吏身上。
“兵部尚書何在?!”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喚道。
“臣在!”
兵部尚書王福昌聞言當即手持笏板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隨即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麵朝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燕王奕親率近萬兵馬全殲敵軍萬五千兵馬。”
“並生擒了身為匈奴二十四長之一的屍逐王。”
“此等大捷,此等戰功,依律當如何封賞才是?”
正德帝麵無表情地望向兵部尚書王福昌,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問道。
“啟稟陛下。”
“此等大捷,此等戰功。”
“依律戍邊藩王當賜珠一顆。”
“領兵諸將則視此戰戰功多寡。”
“分別加官一至三級,亦或晉爵一至三等。”
兵部尚書王福昌聞言不由得微微一頓,隨即不徐不疾地如實迴答道。
此言一出。
原本寂靜無聲的太極殿內瞬間響起道道細微的嘈雜之聲。
且道道細微嘈雜之聲中又隱隱夾雜著些許倒吸涼氣之聲。
顯然。
滿堂文武朝臣心中雖對燕王奕立下此等大功的封賞早已有所預料。
但當兵部尚書王福昌當著滿堂文武朝臣的麵緩緩道出這一結果時。
滿堂文武朝臣縱使再如何定力驚人,麵上仍是不可避免地浮現些許震驚之色。
細細算來。
燕王奕自正德三十年五月就藩。
至今滿打滿算亦不過區區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且燕王奕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與其他戍邊藩王就藩時所麵臨的狀況完全不同。
其他戍邊藩王就藩時封地內多是兵強馬壯、糧草充足。
即使再不濟亦能自上任戍邊藩王手中接過數千成建製的兵馬。
而當燕王奕就藩燕地時。
因上一任燕王已然戰死足足二十餘年之久。
且二十餘年來再無皇子接任燕王爵等緣故。
原本隸屬於上一任燕王的三大護衛營將士。
亦隨著上一任燕王的戰死以及燕王爵的空懸而漸漸泯然於眾人矣。
甚至於就連昔日裏人聲鼎沸的燕王大營。
亦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漸漸長滿了雜草。
若是與其他戍邊藩王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相比較。
燕王奕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又豈是區區寒酸二字便可概括?
然而。
就是這麽一位就藩時所麵臨的境況甚至於就連寒酸二字亦不可概括的藩王。
滿打滿算僅僅隻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便練出一支真真正正的精銳軍伍。
後來更是憑借著這支操練時間滿打滿算亦不過區區一年零兩個月時間的軍伍。
自漠北戰場之上先後覆滅了數個隸屬於屍逐王麾下的中大型部落。
到最後更是憑借著所謂的野狐嶺有利地形以少勝多。
不僅僅全殲了匈奴屍逐王所率的萬五千餘精銳兵馬。
更是直接於此戰中生擒了身為匈奴二十四長之一的屍逐王哈曼。
現如今更是即將憑借此戰所帶來的偌大戰功直接榮獲朝廷賜珠這一莫大殊榮。
想那同為戍邊藩王的代王啟。
自就藩至今已然足足二十年有餘。
所曆經的大小戰事更是足足數十次之多。
然而卻因戰功平平始終未能榮獲朝廷賜珠。
細細算來。
自正德朝伊始至今。
滿打滿算三十一年的時間裏。
六大戍邊藩王中雖足足有著五位榮獲過朝廷賜珠。
但其中兩位戍邊藩王卻早已戰死足足二十餘年之久。
現如今大周王朝六大戍邊藩王中亦隻不過半數賜珠在身。
其中晉王許鎮因戰功赫赫前後共榮獲過朝廷四次賜珠。
而四次賜珠亦是朝廷所能給予戍邊藩王的最大賜珠殊榮。
朝廷賜珠不同於其他封賞。
此乃太祖皇帝開國之初時。
因家國初定,國內正值百廢待興之際。
但邊關卻有強敵屢屢叩關劫掠大周百姓等緣故。
從而特為戍邊藩王以及戍邊武將設下賜珠這一殊榮。
賜珠殊榮設立之初。
凡戍邊藩王、戍邊武將立下赫赫戰功者。
朝廷皆會視其所立戰功大小分別賜下一至數顆象征著榮耀的夜明珠。
彼時的大周邊關數郡。
凡戍邊藩王、戍邊武將無不以腰間所懸夜明珠數量的多與寡而為榮。
到後來隨著國家內部逐漸趨於穩定以及邊關戰事逐漸減少等諸多緣故。
朝廷賜珠戍邊藩王以及戍邊武將的條件亦隨之愈發地苛刻起來。
到最後更是逐漸演變成了獨屬於大周戍邊藩王的一種無上殊榮。
所賜夜明珠的數量亦從一開始的一至數顆不同。
變成了現如今的一、三、五、七這一標準定數。
也正因此。
近百餘年來。
原本皆為正一品的戍邊藩王之間。
漸漸地亦因賜珠數量的多與寡而有了高下之分。
晉王許鎮因赫赫戰功先後榮獲朝廷四次賜珠。
因此亦被世人尊稱為七珠親王。
其所領親王俸祿亦因此遠遠高於其他戍邊藩王。
而大周王朝六大戍邊藩王中僅存的另外兩位賜珠親王。
則分別為遼王許衍以及漢王許稷。
遼王許衍因戰功先後榮獲朝廷兩次賜珠。
因此又被世人尊稱為三珠親王。
漢王許稷因赫赫戰功榮獲朝廷一次賜珠。
因此又被世人尊稱為一珠親王。
而現如今大周王朝時隔十餘年之久。
即將再增一位賜珠戍邊藩王的存在!
且與其他賜珠戍邊藩王所遭遇的境遇皆大為不同。
其他賜珠戍邊藩王無不自屍山血海中摸爬滾打數年乃至數十年之久。
方才積攢到足夠的戰功榮獲朝廷一次賜珠。
而燕王奕自正德三十年五月就藩。
至今滿打滿算亦不過區區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思及至此。
原本便因道道細微竊竊私語聲的響起而稍顯嘈雜的太極殿。
一時間不由得更為嘈雜起來。
往日裏無不喜怒不形於色、定力極其驚人的滿堂文武朝臣。
此時更是無不麵色各異地頻頻與身周同僚行交頭接耳之舉。
......
......
皇宮腹地。
太極宮太極殿內。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近乎無不麵色各異地與身周袍澤行交頭接耳之舉之際。
懷捧淨鞭始終立身於正德帝不遠處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詹竹再度緊握懷中淨鞭。
隨即高高揚起手中淨鞭不徐不疾地朝著地麵之上揮去。
伴隨著一道清脆且尖銳的淨鞭聲漸漸響徹於太極殿內。
原本近乎無處不充斥著道道細微嘈雜聲的太極殿不由得驟然一靜。
待偌大的太極殿再度恢複至以往那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肅靜之後。
滿是威儀地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麵無表情地緩緩掃過下方滿堂文武朝臣。
“都說夠了?”
正德帝略作定神,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問道。
話音落罷。
滿堂文武朝臣無不紛紛垂首望地。
見此情形。
正德帝目光深處的怒意不由得悄然濃鬱數分。
“爾等若是還沒說夠!那不妨繼續言說!”
“待爾等何時說夠了!朕便何時再言可好?!”
正德帝麵帶些許怒意地沉聲大斥道。
話音落罷,滿堂寂靜。
方才無不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的一眾文武朝臣此時無不深深垂首望地。
更有甚者身軀已然微微顫栗不止,但卻連大氣都不敢輕易喘息哪怕絲毫。
“滿堂文武朝臣!”
“竟宛如市井小民般!”
“成何體統?成何體統?!”
眼見滿堂文武朝臣皆深深垂首望地。
正德帝不由得再度大怒而斥道。
話音落罷。
隨著正德帝大怒而斥的餘音漸漸消散於太極殿內。
偌大的太極殿頃刻間再度陷入一種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之中。
且落針可聞般的濃濃死寂足足持續了近一刻鍾之久。
足足過了近一刻鍾之久。
正德帝麵上所浮現的些許怒意方才漸漸消散開來。
“燕王奕立下此等大功。”
“朝廷依律當如何封賞才是?!”
正德帝再度望向兵部尚書王福昌,隨即不徐不疾地再度沉聲問道。
“啟稟陛下。”
“此等大捷,此等戰功。”
“依律戍邊藩王當賜珠一顆。”
“領兵諸將則實此戰戰功多寡。”
“分別加官一至三級,亦或晉爵一至三等。”
兵部尚書王福昌聞言不由得微微一頓,隨即連忙再度如何迴答道。
“燕王奕立下此等赫赫戰功。”
“若是僅僅隻是賜珠一顆的話。”
“未免顯得朝廷太過於小家子氣。”
正德帝聞言微微一頓,隨即不徐不疾地開口說道。
此言一出。
原本紛紛垂首望地的滿堂文武朝臣無不紛紛抬起頭來。
隨即更是無不麵帶震驚之色地望向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
然而此時的正德帝卻絲毫不曾理會滿堂文武朝臣滿是震驚的目光。
“依朕之見。”
“燕王奕自漠北戰場之上立下此等赫赫戰功。”
“朝廷至少需為其賜珠三顆!”
“如此方才彰顯皇恩之浩蕩!”
“如此方才不負燕王奕拳拳報國之心!”
正德帝佯裝沉吟數息,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開口說道。
此言一出。
滿堂文武朝臣近乎無不瞬間雙目圓睜。
滿臉皆是不敢置信之色地望著正德帝。
始終立身於左下首處一動不動的太子許雍。
聞及此言後身軀更是不由得微微一顫。
就在滿堂文武朝臣無不呈目瞪口呆之際。
自今日朝會伊始便始終一言不發的內閣數位輔臣中。
忽有一位手持笏板身著大紫色官袍的身影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陛下!”
“使不得啊!”
“萬萬使不得啊陛下!”
武英殿大學士敬永賢大步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
隨即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如何使不得?!”
正德帝不怒自威地望向禦案五步外俯身大拜的武英殿大學士敬永賢。
隨即不徐不疾地沉聲開口問道。
“啟稟陛下。”
“燕王殿下此番雖自漠北戰場之上立下赫赫戰功。”
“但燕王殿下一來就藩時日尚短。”
“至今不過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
“二來燕王殿下所曆戰事著實過少。”
“前前後後所曆戰事尚且不足十場。”
“若是僅憑此戰大捷便破格賜珠三顆。”
“恐極其容易引起其他戍邊藩王不滿。”
“還望陛下萬萬三思而後行啊。”
武英殿大學士敬永賢聞言當即再度麵朝正德帝俯身拱手行之一禮。
隨即滿臉凝重之色地緩緩開口迴答道。
話音落罷。
不待正德帝作何反應。
忽又有一道手持笏板身著大紫色官袍的身影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啟稟陛下。”
“臣以為敬大學士言之有理。”
“為避免戍邊藩王之間因此生出不合。”
“還望陛下萬萬三思而後行啊!”
東閣大學士龐啟帆手持笏板大步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
隨即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啟稟陛下。”
“臣以為敬大學士、龐大學士二人皆言之有理。”
“為避免戍邊藩王之間因此生出不合。”
“還望陛下萬萬三思而後行啊!”
“至於陛下所言僅僅賜珠一顆,未免會顯得朝廷太過於小家子氣。”
“臣以為可在賜珠一顆的基礎上,加賜燕王殿下數百頃永業田!”
“如此亦可彰顯皇恩之浩蕩!”
“如此亦可不負燕王殿下拳拳報國之心!”
身為內閣首輔的文淵閣大學士上官鹿緊隨其後自文官隊列中大步而出。
隨即行至上首禦案五步外,麵朝端坐於上首龍椅之上的正德帝深深俯身拱手行禮道。
朝廷賜珠戍邊藩王一事著實是太過於重大。
重大到身為內閣首輔的文淵閣大學士上官鹿亦無法對此置之不理。
短短數十息的時間裏。
內閣六位大學士中便已然足足有著三位大學士因此事而出列奏對。
甚至於不惜冒著得罪正德帝的風險亦要出言反對。
可想而知朝廷賜珠戍邊藩王一事究竟何其之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