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質決定要和自己這個兄長爭一爭,他不是為了那個皇位,為的隻是他們高麗的百姓啊!
兩個本該親密無間的親兄弟,此刻卻成了水火不容的關係。
兩人之間也算是徹底的撕開了那層表皮,也將意味著將矛盾擺到了明麵上。
如今的高麗王有一個庶出長子,還有一個公主,然後便是這兩個嫡子了。
若是王質站出來表現出來了,對那個位置的覬覦之心,那麽兩班大臣之中絕對會有人去賭。
因為即使是信任之人也分親近,太子已經在那個位置上待了七年了。
他身邊能夠站下的位置,也基本已經滿了。
而有些野心之輩自然不會心甘情願,接受這種結果。
俗話說一代天子一朝臣,這些年裏王質都在拒絕著這些人的好意。
~
王質的潛邸之中,此刻一張方桌前坐著兩人,一個年近五旬的長者,和一個神情散漫的中年男子。
分別是金魏英還有周魁,金魏英出自高麗世家,而且還是兩班大臣身份不一般。
而身邊坐著的這位,說起來曆就有些複雜了。
他並不是高麗人,而是高麗以極高的利益從大宋吸引過來的大才。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宋人,來到高麗都會得到這般重用,不僅僅賞賜錢財,美女而且還會賜官。
隻有那些士大夫才有這樣的待遇,而能夠在大宋為官誰又願意來貧瘠的高麗呢?
那是因為他是當初蕭欽言一黨,在朝中處處排擠,被一再貶謫方才在高麗入仕。
此刻的他目光顯得有些懶散,要知道王質乃是高麗皇子,他這種態度實在有些不合禮儀。
而王質對待他同樣十分恭敬,因為周魁可並不一般。
高麗之所以大量的吸引宋人入仕,那是因為為了健全文化,而宋人的到來也能傳播文化。
此刻的高麗社會上,還沒有如後世那樣有著我是天下第一,世界的中心這種想法。
他們心裏有著慕強心理,當初在前唐之時他們的前身也就是新羅,那時候事事都是以唐為首,全方麵的學習其文化。
而如今隨著並不是很遠的鄰居大宋的逐漸強盛,他們又開始認大哥了。
所以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宋的文化都是好的,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也恰好驗證了這個推斷。
畢竟一個書籍基本都是漢字記載的國家,怎麽可能有文化自信呢?
宗教,藝術,儒家思想等等這些,使得高麗儼然是大宋的翻版。
如周魁這樣在高麗入仕的宋人,數代之後也會成為朝中貴族。
在高麗普通百姓,農家子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他們的未來是沒有晉升通道的。
王質的野心很大,他想要讓高麗變得同大宋一樣,想要擺脫日漸腐朽僵化的國內局勢。
此刻的王質神情肅穆,說道:“周大夫,還請您教我!”
金魏英沒有說話,隻是目光看向身側的周魁。
而周魁隻是笑了笑,良久後方才說道:“殿下,您向我求教如何能夠成為高麗的儲君,莫非不擔心我會將此事告知陛下和太子?”
王質麵色不變,而是開口道:“周大夫不會如此做的,太子信任朝中舊臣,對於如周大夫這樣的宋人出身可並不信任!”
“隻有我上位後,不會看重大臣的出身,隻會看重才能和德行,如周大夫將來也定為我身邊的股肱之臣!”
周魁也收起了散漫之心,神情認真緩緩說道:“殿下可聽說過,曹植與曹丕之爭?”
王質飽讀經史子集,雖然說自己國家沒有什麽曆史底蘊。
但是可以讀中原王朝的史書,他讀過三國誌自然知道其中一個十分知名的一個典故七步詩。
他是一個聰明人知道其話中的意思,說著:“周大夫的意思是,我是曹植而太子乃是曹丕?”
曹丕身邊的勢力就是各家世族的官員,王亨因為早早的就繼承了儲君之位,而王質因為無心皇位。
所以此消彼長之下,王亨身邊聚集著都是高麗的核心勢力,真正的力量是高麗的世家大族。
這番話不需要多說,就一下子點明了其中關鍵所在。
與其說是他與太子相爭,不如說是在和高麗的世家大族相爭。
金魏英也是緊緊皺眉,他思索的還是有些片麵,若是論政治算計,他是遠遠比不上周魁的,也是無法做到如此一針見血。
也在慶幸自己將周魁引薦給了殿下,否則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麵對的到底是什麽敵人。
聽到周魁的話王質皺著眉頭,不過卻沒有因為這番話就被嚇退了。
而周魁看見對方的表現,也是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果真殿下沒有讓我失望,我以為你會選擇知難而退!”
“周大夫,奪嫡之爭乃是一場血雨腥風的過程,隻要踏進來了就沒有退出去的道理!”
而金魏英說:“殿下有此心,加之周大夫相助定然能夠尋到了一份機會!”
周魁沒有迴答,而是看向王質:“我想聽一聽殿下的想法,這種形勢之下你會如何做?”
金魏英也陷入了沉思,世家大族乃是高麗盤根錯節的一顆大樹。
想要將這顆大樹連根拔起,莫要說一個還未繼位的皇子,就算是高麗的皇帝也不能做到。
中原王朝的世家門閥已經不存在了,可是其中也是經曆了流血犧牲的過程。
隋朝時門閥推翻了王朝,在唐朝還是五姓七望。
而在高麗實際就是翻版的隋末景象,皇室就是高麗最大的門閥。
皇帝想要實現集權,那麽自己的皇位也就基本不穩固了。
所以說想要對抗世家大族顯然不可能,而想要贏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樣不可能。
王質想到了答桉,可是便在心底推翻,在經曆了心理的複雜變化。
最後還是沉聲道:“周大夫,我還是找不到任何的法子!”
刺殺儲君是愚蠢到不能再愚蠢的辦法了,得位不正不說,而且可能直接丟失繼承的位置,讓庶出得了便宜。
周魁微微側身,靠近了王質說道:“殿下,可敢火中取栗否?”
兩人皆是一幅不解,周魁說道:“若是高麗的局勢變亂了,這才是您的機會!”
“恐怕以我的力量,想要攪渾如今的局勢恐怕不可能吧!”
“殿下,曹植手下有丁儀、丁廙、楊修、邯鄲淳,除了楊修之外,曹植的核心幕僚大都出身寒族,而曹丕身後都是世家大族,這並不是兩人的鬥爭,而是寒族與世家大族的鬥爭!”
“您並不需要去爭,您可以讓大皇子同太子去爭,隻要挑起了國內的寒門對於世家大族的矛盾,這種矛盾日趨加深的時候,這才是您的機會!”
王質搖了搖頭,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這種打破平衡帶來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國內局勢徹底紊亂。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他不是救百姓於水火,而是高麗的罪人。
他也明白了周魁話中火中取栗的含義,這當真是放了好大的一把火。
這火一不小心,就能夠燒到自己的身上。
王質說道:“當真沒有了其他辦法了嗎?若是如此,高麗將陷於一片亂局,百姓也會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周魁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微微垂眉道:“不知道殿下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不破不立!”
“在下言盡於此,今日的茶也已經飲的差不多了!”
這是要離開的意思,王質和金魏英也是起身相送。
金魏英看著周魁離去的背影神情肅重,而王質感歎了一句:“周大夫,真是一個令人覺得恐懼的存在啊!”
這樣的算計讓他心生畏懼,將人心琢磨的實在太深了。
“周魁是否真的可信?”
高麗在招募宋人的時候,就已經想好會有細作潛入其中,他自然也擔心周魁乃是宋人的細作。
想要借他的手讓高麗變成亂局,他有此顧及也是正常。
這個時候的金魏英,在一旁說道:“周魁的身份底細我都清楚,他是蕭欽言一黨的舊臣,已經蹉跎了近十年,宋人不會在十年前就提前布下了這枚棋子,而且他可是與楊秉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
斷人前途不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嗎?當然楊秉與吳恕一起扳倒了蕭欽言。
那些親近的心腹,統統都受到了牽連,而周魁也恰好是其中一個。
被貶地方整整十年蹉跎年華,可以說仕宦浮沉。
而且來到了高麗也是積極的往上爬,有時候你越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反而會引起旁人的懷疑。
而一心想要往上爬的人,反而值得去相信。
所以在金魏英眼裏,周魁這樣身家清白而且一心迷戀權勢的人,又怎麽會是大宋的細作呢?
王質是相信金魏英的,所以他並沒有繼續如此言語。
他原以為如何去增強自己的實力,然後去同太子去爭。
“去扶持大皇子同太子去爭,倒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如今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民間都是那個無心政事的皇子。
當初大皇子也曾經試圖拉攏他,想要去同太子爭奪儲君之位。
可是那個時候的王質,隻想要和自己兄長修複關係。
哪裏會去幫著大皇子去和自己兄長去爭,隻希望未來就做一個政治之外的閑散之人。
其他人並不知道王質如何想,即使王亨四處宣揚也不會有人信,畢竟印象太過根深蒂固。
金魏英也是頷首,說道:“不錯,如今殿下可以效彷唐高宗李治,同樣成為了最後的勝者!”
同樣是嫡出,在其他人爭的頭破血流的時候,隻有他在討好皇帝,讓人看到了他的孝心。
王質立刻便明白了金魏英的意思,一旦太子和大皇子爭鬥太過,那麽自己也作為嫡子,那些世家大族在太子失寵後,便立刻倒向了自己這一邊。
周魁的想法實在太危險,那是想要將高麗全部統統打亂,然後進行重組。
這樣的激進想法自然不會被王質所認可,反倒是這個比較折中的結果更加合適。
~
周魁坐在轎子裏,高麗的轎子就像是一個小方盒一樣,所以在裏麵的周魁隻能盤腿而坐。
抬轎子的人步履很慢,身邊的心腹則是亦步亦趨的跟在身邊。
這些抬轎子的人,統統都是底層的平民百姓,對於周魁一口宋話根本聽不懂。
這些仆役乃是他自己所招,別的高麗貴族會選擇一些罪臣之後,或者一些家仆,他們看不上底層百姓。
而周魁表現上擺出一幅憐惜百姓,所以給普通百姓尋一個活計,實際不過是為了防止身邊被安插眼線。
“主君,皇子會聽從您的建議嗎?”
周魁展開了折扇,哈哈笑道:“自然不會,不過他們應該聽懂了話中的其他意思!”
他沒有說什麽上策和下策,因為答桉就藏在自己的提議之中。
“主君英明,恐怕他們根本料不到您的算計之深!”
金魏英想的到周魁是一個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人。
那就應該知道,在他這種人眼裏所謂的仇恨,根本比不上權位所重要。
高麗在他的眼裏從始至終都不過是一個蠻夷之地,一方小國而已!
在這裏即使牧守一方又如何,他想念汴京的繁華昌盛,看著這裏的一切帶來的落差感如何能夠忍受。
蕭欽言被貶不假,可是顧千帆如今可是被官家重用。
而蕭欽言與顧千帆之間的關係,乃是真正的父子關係。
當蕭欽言從那個位置下來後,成為了一個真正閑人之時,兩人之間沒有了利益牽連,反而能夠感受更多的溫情。
周魁這步棋乃是蕭欽言為顧千帆所留的,這一步暗子可以用在遼國,西夏也可以是高麗。
周魁的陰險算計他了解頗深,自然知道這樣的人會是一步狠棋。
這是一個父親留給顧千帆的底牌,或者說是一份功勞。
有了這一步暗子,就不需要顧千帆事事親臨陷境。
他當初認為顧千帆被派往西北之地,還以為是受到自己牽連,曾經親自給太後寫了一封信,語氣懇切訴說了自己諸多的過錯。
兩個本該親密無間的親兄弟,此刻卻成了水火不容的關係。
兩人之間也算是徹底的撕開了那層表皮,也將意味著將矛盾擺到了明麵上。
如今的高麗王有一個庶出長子,還有一個公主,然後便是這兩個嫡子了。
若是王質站出來表現出來了,對那個位置的覬覦之心,那麽兩班大臣之中絕對會有人去賭。
因為即使是信任之人也分親近,太子已經在那個位置上待了七年了。
他身邊能夠站下的位置,也基本已經滿了。
而有些野心之輩自然不會心甘情願,接受這種結果。
俗話說一代天子一朝臣,這些年裏王質都在拒絕著這些人的好意。
~
王質的潛邸之中,此刻一張方桌前坐著兩人,一個年近五旬的長者,和一個神情散漫的中年男子。
分別是金魏英還有周魁,金魏英出自高麗世家,而且還是兩班大臣身份不一般。
而身邊坐著的這位,說起來曆就有些複雜了。
他並不是高麗人,而是高麗以極高的利益從大宋吸引過來的大才。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宋人,來到高麗都會得到這般重用,不僅僅賞賜錢財,美女而且還會賜官。
隻有那些士大夫才有這樣的待遇,而能夠在大宋為官誰又願意來貧瘠的高麗呢?
那是因為他是當初蕭欽言一黨,在朝中處處排擠,被一再貶謫方才在高麗入仕。
此刻的他目光顯得有些懶散,要知道王質乃是高麗皇子,他這種態度實在有些不合禮儀。
而王質對待他同樣十分恭敬,因為周魁可並不一般。
高麗之所以大量的吸引宋人入仕,那是因為為了健全文化,而宋人的到來也能傳播文化。
此刻的高麗社會上,還沒有如後世那樣有著我是天下第一,世界的中心這種想法。
他們心裏有著慕強心理,當初在前唐之時他們的前身也就是新羅,那時候事事都是以唐為首,全方麵的學習其文化。
而如今隨著並不是很遠的鄰居大宋的逐漸強盛,他們又開始認大哥了。
所以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宋的文化都是好的,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也恰好驗證了這個推斷。
畢竟一個書籍基本都是漢字記載的國家,怎麽可能有文化自信呢?
宗教,藝術,儒家思想等等這些,使得高麗儼然是大宋的翻版。
如周魁這樣在高麗入仕的宋人,數代之後也會成為朝中貴族。
在高麗普通百姓,農家子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他們的未來是沒有晉升通道的。
王質的野心很大,他想要讓高麗變得同大宋一樣,想要擺脫日漸腐朽僵化的國內局勢。
此刻的王質神情肅穆,說道:“周大夫,還請您教我!”
金魏英沒有說話,隻是目光看向身側的周魁。
而周魁隻是笑了笑,良久後方才說道:“殿下,您向我求教如何能夠成為高麗的儲君,莫非不擔心我會將此事告知陛下和太子?”
王質麵色不變,而是開口道:“周大夫不會如此做的,太子信任朝中舊臣,對於如周大夫這樣的宋人出身可並不信任!”
“隻有我上位後,不會看重大臣的出身,隻會看重才能和德行,如周大夫將來也定為我身邊的股肱之臣!”
周魁也收起了散漫之心,神情認真緩緩說道:“殿下可聽說過,曹植與曹丕之爭?”
王質飽讀經史子集,雖然說自己國家沒有什麽曆史底蘊。
但是可以讀中原王朝的史書,他讀過三國誌自然知道其中一個十分知名的一個典故七步詩。
他是一個聰明人知道其話中的意思,說著:“周大夫的意思是,我是曹植而太子乃是曹丕?”
曹丕身邊的勢力就是各家世族的官員,王亨因為早早的就繼承了儲君之位,而王質因為無心皇位。
所以此消彼長之下,王亨身邊聚集著都是高麗的核心勢力,真正的力量是高麗的世家大族。
這番話不需要多說,就一下子點明了其中關鍵所在。
與其說是他與太子相爭,不如說是在和高麗的世家大族相爭。
金魏英也是緊緊皺眉,他思索的還是有些片麵,若是論政治算計,他是遠遠比不上周魁的,也是無法做到如此一針見血。
也在慶幸自己將周魁引薦給了殿下,否則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麵對的到底是什麽敵人。
聽到周魁的話王質皺著眉頭,不過卻沒有因為這番話就被嚇退了。
而周魁看見對方的表現,也是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果真殿下沒有讓我失望,我以為你會選擇知難而退!”
“周大夫,奪嫡之爭乃是一場血雨腥風的過程,隻要踏進來了就沒有退出去的道理!”
而金魏英說:“殿下有此心,加之周大夫相助定然能夠尋到了一份機會!”
周魁沒有迴答,而是看向王質:“我想聽一聽殿下的想法,這種形勢之下你會如何做?”
金魏英也陷入了沉思,世家大族乃是高麗盤根錯節的一顆大樹。
想要將這顆大樹連根拔起,莫要說一個還未繼位的皇子,就算是高麗的皇帝也不能做到。
中原王朝的世家門閥已經不存在了,可是其中也是經曆了流血犧牲的過程。
隋朝時門閥推翻了王朝,在唐朝還是五姓七望。
而在高麗實際就是翻版的隋末景象,皇室就是高麗最大的門閥。
皇帝想要實現集權,那麽自己的皇位也就基本不穩固了。
所以說想要對抗世家大族顯然不可能,而想要贏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樣不可能。
王質想到了答桉,可是便在心底推翻,在經曆了心理的複雜變化。
最後還是沉聲道:“周大夫,我還是找不到任何的法子!”
刺殺儲君是愚蠢到不能再愚蠢的辦法了,得位不正不說,而且可能直接丟失繼承的位置,讓庶出得了便宜。
周魁微微側身,靠近了王質說道:“殿下,可敢火中取栗否?”
兩人皆是一幅不解,周魁說道:“若是高麗的局勢變亂了,這才是您的機會!”
“恐怕以我的力量,想要攪渾如今的局勢恐怕不可能吧!”
“殿下,曹植手下有丁儀、丁廙、楊修、邯鄲淳,除了楊修之外,曹植的核心幕僚大都出身寒族,而曹丕身後都是世家大族,這並不是兩人的鬥爭,而是寒族與世家大族的鬥爭!”
“您並不需要去爭,您可以讓大皇子同太子去爭,隻要挑起了國內的寒門對於世家大族的矛盾,這種矛盾日趨加深的時候,這才是您的機會!”
王質搖了搖頭,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這種打破平衡帶來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國內局勢徹底紊亂。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他不是救百姓於水火,而是高麗的罪人。
他也明白了周魁話中火中取栗的含義,這當真是放了好大的一把火。
這火一不小心,就能夠燒到自己的身上。
王質說道:“當真沒有了其他辦法了嗎?若是如此,高麗將陷於一片亂局,百姓也會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周魁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微微垂眉道:“不知道殿下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不破不立!”
“在下言盡於此,今日的茶也已經飲的差不多了!”
這是要離開的意思,王質和金魏英也是起身相送。
金魏英看著周魁離去的背影神情肅重,而王質感歎了一句:“周大夫,真是一個令人覺得恐懼的存在啊!”
這樣的算計讓他心生畏懼,將人心琢磨的實在太深了。
“周魁是否真的可信?”
高麗在招募宋人的時候,就已經想好會有細作潛入其中,他自然也擔心周魁乃是宋人的細作。
想要借他的手讓高麗變成亂局,他有此顧及也是正常。
這個時候的金魏英,在一旁說道:“周魁的身份底細我都清楚,他是蕭欽言一黨的舊臣,已經蹉跎了近十年,宋人不會在十年前就提前布下了這枚棋子,而且他可是與楊秉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
斷人前途不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恨嗎?當然楊秉與吳恕一起扳倒了蕭欽言。
那些親近的心腹,統統都受到了牽連,而周魁也恰好是其中一個。
被貶地方整整十年蹉跎年華,可以說仕宦浮沉。
而且來到了高麗也是積極的往上爬,有時候你越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反而會引起旁人的懷疑。
而一心想要往上爬的人,反而值得去相信。
所以在金魏英眼裏,周魁這樣身家清白而且一心迷戀權勢的人,又怎麽會是大宋的細作呢?
王質是相信金魏英的,所以他並沒有繼續如此言語。
他原以為如何去增強自己的實力,然後去同太子去爭。
“去扶持大皇子同太子去爭,倒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他如今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民間都是那個無心政事的皇子。
當初大皇子也曾經試圖拉攏他,想要去同太子爭奪儲君之位。
可是那個時候的王質,隻想要和自己兄長修複關係。
哪裏會去幫著大皇子去和自己兄長去爭,隻希望未來就做一個政治之外的閑散之人。
其他人並不知道王質如何想,即使王亨四處宣揚也不會有人信,畢竟印象太過根深蒂固。
金魏英也是頷首,說道:“不錯,如今殿下可以效彷唐高宗李治,同樣成為了最後的勝者!”
同樣是嫡出,在其他人爭的頭破血流的時候,隻有他在討好皇帝,讓人看到了他的孝心。
王質立刻便明白了金魏英的意思,一旦太子和大皇子爭鬥太過,那麽自己也作為嫡子,那些世家大族在太子失寵後,便立刻倒向了自己這一邊。
周魁的想法實在太危險,那是想要將高麗全部統統打亂,然後進行重組。
這樣的激進想法自然不會被王質所認可,反倒是這個比較折中的結果更加合適。
~
周魁坐在轎子裏,高麗的轎子就像是一個小方盒一樣,所以在裏麵的周魁隻能盤腿而坐。
抬轎子的人步履很慢,身邊的心腹則是亦步亦趨的跟在身邊。
這些抬轎子的人,統統都是底層的平民百姓,對於周魁一口宋話根本聽不懂。
這些仆役乃是他自己所招,別的高麗貴族會選擇一些罪臣之後,或者一些家仆,他們看不上底層百姓。
而周魁表現上擺出一幅憐惜百姓,所以給普通百姓尋一個活計,實際不過是為了防止身邊被安插眼線。
“主君,皇子會聽從您的建議嗎?”
周魁展開了折扇,哈哈笑道:“自然不會,不過他們應該聽懂了話中的其他意思!”
他沒有說什麽上策和下策,因為答桉就藏在自己的提議之中。
“主君英明,恐怕他們根本料不到您的算計之深!”
金魏英想的到周魁是一個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人。
那就應該知道,在他這種人眼裏所謂的仇恨,根本比不上權位所重要。
高麗在他的眼裏從始至終都不過是一個蠻夷之地,一方小國而已!
在這裏即使牧守一方又如何,他想念汴京的繁華昌盛,看著這裏的一切帶來的落差感如何能夠忍受。
蕭欽言被貶不假,可是顧千帆如今可是被官家重用。
而蕭欽言與顧千帆之間的關係,乃是真正的父子關係。
當蕭欽言從那個位置下來後,成為了一個真正閑人之時,兩人之間沒有了利益牽連,反而能夠感受更多的溫情。
周魁這步棋乃是蕭欽言為顧千帆所留的,這一步暗子可以用在遼國,西夏也可以是高麗。
周魁的陰險算計他了解頗深,自然知道這樣的人會是一步狠棋。
這是一個父親留給顧千帆的底牌,或者說是一份功勞。
有了這一步暗子,就不需要顧千帆事事親臨陷境。
他當初認為顧千帆被派往西北之地,還以為是受到自己牽連,曾經親自給太後寫了一封信,語氣懇切訴說了自己諸多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