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自從疏屬學宮新建後,這山上的廟宇道觀香火非但沒有消減,如今卻是更加興盛了一些!
有人覺得上山上香,鄰近著學宮不僅僅能夠向神佛求一份平安,也能給孩子求得文氣庇佑,將來也能讀書成才當大官。
這山中清幽,因為是清晨所以雲霧繚繞中,不過也能隱隱約約的看見一處宏大的寺院,山上隻能通過腳力通行。
如今的楊秉也是注重鍛煉身體,這登山倒是絲毫不見氣喘,否則就要在體能方麵輸給一個小女子了。
趙盼兒自從練舞加之後來開茶鋪,所以倒不是一個嬌滴滴的女子。
走近了些這寺廟方才從雲霧之中慢慢浮現,前殿後殿都是麵闊五間的樓閣,中間連接兩層廊子,形成工字殿,左右配殿也是樓閣。
寺廟清幽,不過如這樣早的時辰來上香的也不在少數,有沙彌出門接見香客。
楊秉與趙盼兒這身打扮雖然說不上華貴,可身後跟隨著護衛,看上去就定然是善男信女。
雖然寺廟立於山中依舊免不了煙火俗氣,趙盼兒雙手合十,見到沙彌便問道:“不知能否見一見寺中方丈,勞煩小師傅了!”
沙彌同樣雙手合十含笑,說道:“迴施主的話,方丈精研佛法,不輕易會客!若是求心安,進入殿中上一束香即可!”
趙盼兒遞來一些錢財,她也是一個知人情世故的人。
小沙彌拿著錢財離開,像是去往禪房通稟去了。
楊秉笑著說道:“若是大和尚會為了錢財,前來解惑答疑恐怕修的也並非真經!”
她嘴角上揚露出了嘴角的梨渦,還是一如往常的笑:“楊郎,若是讓寺裏的香客和和尚聽見定然不與你幹休了!”
自古以來,讀書人與僧道談玄論道的不在少數,所以大家都在心中默認了寺廟之中的方丈乃是智者。
趙盼兒上香拜佛不是信佛而是問心,多是在尋求一個答桉,就像楊秉在不解之時也會不斷叩問本心一樣。
而楊秉一語道出了真相,她笑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懂她。
在這寺廟之中,讓他想起了了當初在杭州的護國寺的懷真和尚。
這寺廟少有如楊秉夫婦二人這般闊綽的香客了,沙彌看見錢財也是失了神。
可是不多時,沙彌又拿著錢財有些失望的迴來了。
將錢財遞了過來說道:“方丈說了,非也!”
趙盼兒也不強求,於是雙手合十笑著說:“那便不打擾方丈修行了,我們進殿內上一柱香!”
對此楊秉隻是笑而不語,握住了她的手說道:“再等一等,萬一有迴旋的餘地!”
說著問道:“小師傅,廟內可有紙筆?”
沙彌點了點頭,不多時尋到一處偏殿內隻見楊秉在紙上寫了一行字。
說著雙手合十道:“有勞小師傅再走一遭,若是方丈仍是不見隻能說明我們無緣了!”
趙盼兒仰著頭看著他說:“你在紙上寫了什麽?”
她語氣有些好奇有些狐疑楊秉到底在紙上會寫什麽東西,而楊秉隻是笑而不語。
可她執拗的想要得到答桉,有些撒嬌的語氣嬌滴滴的說:“楊郎,你就告訴我嘛!”
說完麵色一下子氤氳起來,顯然這樣的語氣平日裏她也很少顯露。
而楊秉刮了一下她的鼻梁溫聲說道:“天機不可泄露!”
他享受這每一刻的空閑時刻,能夠隻要與身邊的人兒在一起。
遠處的沙彌雙手合十微微頜首說道:“施主,還請這邊請!”
趙盼兒眼神驚詫的看向身邊人,對於紙上的內容更加好奇了。
寺廟修建在山麓之上,而方丈所在的地方在山崖後的一處宅子中。
經曆了兩層環廊終將抵達,在門口的沙彌輕叩了幾下門扉。
不多時一位身著僧袍的和尚打開門走了出來,恍忽間像是又見到了一個形羸骨瘦,一納麻衣的僧人迎麵向他走來。
道了句:“文瑜,已是許久未見了!”
可恍忽間還是恢複了過來,化作麵前的這位寶相森嚴的和尚。
他雙手合十輕道了聲:“阿彌陀佛!”
緊接著便說道:“施主的話,可真是刁鑽狠辣!”
“施主言老納欲求寧靜,欲念無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寧靜。”
佛家言欲求寧靜,一個求字注定有信無證所以修不得正果,實則楊秉這是在問方丈乃是悟還是修。
趙盼兒低聲說:“隻知道你文章做得好,竟然不知道你對於佛學也有如此精深的研究,隻是言辭犀利了些!”
能夠如此刁鑽的指出其中的問題,自然可以看得出有主動了解過且十分精深。
她雙手合十致歉道:“我家官人為求見方丈一麵,方才言語相激,還請大和尚不要怪罪!”
身披袈裟的方丈,搖了搖頭說道:“佛並非違背了天理與人性,隻是違背了儒家的天理與人性!”
顯然他是生出慍怒的,隻是佛門是不能輕易犯了嗔怒,他沒有道出楊秉後麵的那一句:“釋氏於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似未當理?”
這就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了,不同的立場自然會生出分歧的。
這有坐而論道的跡象,三人就走在這長廊之上,一旁的趙盼兒也能聽得懂二人的交談,並不覺得晦澀不明。
原本隻是想為自己夫君求一份平安,她每一次見到楊秉將自己置身陷境的時候,心中都會有兩種念頭,是自私一點好,還是成全他心中的大義好。
如今覺得仿佛有種明心見性的感覺,豁然開朗之感,凡事不能過於強求。
楊秉隻覺得有趣,反而反問道:“大和尚,你覺得何為真經?”
方丈說道:“施主心中已經有了答桉,何必再問我一遭!”
方丈的這番話並不帶人間煙火氣,是沒有任何情緒的附加,隻是簡單的反問。
楊秉踱步緩緩說道:“佛家所言的真經便是寂空涅盤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製性,悟道以性施行!”
語氣澹然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自信,立於這高山之上俯仰這雲霧牽繞的山脈。
聽到楊秉的迴答,老僧神色安詳,雙手合十低頭道:“阿彌陀佛!”
“施主有慧根,心中有佛,乃是未覺佛!”
年前的方丈禪定功夫深厚,顯然是認可了楊秉剛剛所說的這番話。
在楊秉的眼中無論是佛學,還是道學在他的眼中都像是一門學問,不執著於齋戒、持律、誦經,也不喜歡虛玄之談。
看著離去的身影,小沙彌來到了方丈的身側說道:“方丈,那位施主來廟宇貌似無所求!”
這世人進廟上香皆是心中有所求,所以才會向菩薩上香。
……
學宮的門口兩側分別寫著地瘦栽鬆柏和家貧子讀書,這乃是學宮招生的那一天他親自落筆所寫的。
趙盼兒一眼便認出了字跡,說著:“楊郎這句話,可為當代以及後世所以貧寒子弟的激勵名言!”
後世每一個從學宮門口進入的貧寒子弟都能瞧見這句話,時時刻刻牢記在心。
如今的學宮初立,人員並不齊備所以山長暫時沒有人擔任,這些教習每日的職責便是教授這些學子。
從某種含義上來說,楊秉便是這綏德書院的山長。
隻有楊秉身邊的書吏黃寶在此地擔任監院,負責整個學宮的行政和財政。
讓這些教習能夠專心於學問,而不是將聖人學問也卷入權利的鬥爭來,如今學宮雖然初建,可終有壯大之日,若是從一開始便壞了製度,到以後就無法遏製了。
雖然分了經義和治世兩齋,並沒有學子願意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曆算等實用知識。
所以隻能將這些當作輔助課程加入其中,所以感興趣的學子聽起來興致盎然,不感興致的就是瞌睡連連。
除去經義之外,隻有兩位教習可以教授,分別是農田水利,和天文曆算。
這農田水利可不是教導你下田插秧,若隻是這些自然不需要讓人去教導這裏許多農家子弟出身的學子了。
如朝廷之中許多的策論,都需要結合實際作出應答的建設性意見,有的涉及曆算,也有涉及馬政,如農田水利也自然有。
學宮之內自然有人識出了楊秉的身份,雖然沒有見過身側的女子,可不用多想也能猜出身份。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黃寶總領學宮的行政和財政,這是他未曾敢想過的一件事情,要知道許久前自己還曾隻是一個雜吏而已,最為低級的小吏縣吏。
如今得到了知縣的賞識方才能夠一步步走到如今,如今的他不僅僅沒有表現的誌得意滿,反而比起以前更加謹慎。
和那些學宮內的夫子之間也從來沒有因權勢而壓人,甚至有些教習因為他吏員身份心生輕視他也沒有動怒。
這讀書人看不起小吏和小民是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作為身處這個階級的人也早已經習慣了。
這學宮之內的支出,每一筆都記錄的十分清楚,倒不是楊秉隻相信心腹,而不放心這些招募來的教習。
而是因為財帛動人心,身處監院需要對外采購,還有發放教習的月俸以及內舍生學子的勵學金。
他正是看中黃寶謹慎小心的態度,和精通曆算的本事才會將這個位置交給他,為此在縣衙內不知有多少小吏眼紅。
要知道即使在其中每貪墨一點,積累下來也是不少的錢財。
學宮內所有的一切都講究規矩,這都在《學規》之中嚴格說明了。
“今日這是怎麽了?為何所有人都要去往文廟中去!”
江誌如今解開心結,已經對於張安樂並沒有嫉妒之心,且了解了對方秉性後甚至成了要好朋友。
張安樂也是不解的搖了搖頭,可是還是依舊跟著如長龍的隊伍趕去文廟之中。
這學宮的“山長”親自授課,所以的教習也都紛紛到場,教習們或許可能看起來作為小吏的黃寶。
可絕對不會去輕視作為官的楊秉,不是因為其地位而是階層。
因為能夠做官都是有功名在身,那麽就是真正的士大夫了。
有宋一朝以來,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這個階層和普通人之間有著跨越不過的鴻溝。
這些學子都有序的落座了,眾人抬頭方才看見台上之人的麵相。
有些人表露的十分激動開心,可是卻不敢發出聲來,主要是平時教習的戒尺讓他們有了深刻的記憶。
外麵如今已至深秋,有齋夫在外麵清掃著落葉,如這些草植花卉甚多如鬆竹、桃李、紫薇、荷花等,所為的就是在幽雅的環境中陶冶性情,涵養氣質。
一聲磬響,這堂課方才真正的開始了,其他人的桌上皆擺著書籍,唯獨楊秉手中空無一物。
遠遠處趙盼兒就在那裏觀望著,眾人也都知道其身份,也都是敬而遠之。
恍若開著的一朵青蓮立在那裏,清新脫俗而又澹雅。
聽著楊秉的講課聲,底下的學子都聽得十分仔細,沒有一點的動靜吵鬧的聲音。
比起那些講習而言,楊秉的講課顯得更加深入淺出,鴻論深入顯出,講到一些晦澀難懂的難點,細細講解來能夠一下子聽明白了。
而那些講習則是驚歎於楊秉的博聞強識,能夠做到沒有任何偏差。
在這些學子還在想著通過經義詞章考取功名,然後做官有了榮華富貴之時。
他灌輸了另一種念頭,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的教育宗旨和理念。
他看向台下的諸多學子說道:“我希望你們做到不囿成說、不斷超越、與時偕行,不要做那汲汲於功名利祿的、“天崩地解,落然無與我事”的陋儒!”
底下有人起身問道:“山長,那自當朝以來也有貪贓枉法的官員,他們也是久讀聖賢書之人,那是因為他們當初便是汲汲於功名的讀書人嗎?”
正是張安樂,而楊秉對有所提問的學子也是十分滿意。
笑著說道:“這些貪贓枉法的官員在讀書求學之時,也有懷救世濟民之念的人!”
有人覺得上山上香,鄰近著學宮不僅僅能夠向神佛求一份平安,也能給孩子求得文氣庇佑,將來也能讀書成才當大官。
這山中清幽,因為是清晨所以雲霧繚繞中,不過也能隱隱約約的看見一處宏大的寺院,山上隻能通過腳力通行。
如今的楊秉也是注重鍛煉身體,這登山倒是絲毫不見氣喘,否則就要在體能方麵輸給一個小女子了。
趙盼兒自從練舞加之後來開茶鋪,所以倒不是一個嬌滴滴的女子。
走近了些這寺廟方才從雲霧之中慢慢浮現,前殿後殿都是麵闊五間的樓閣,中間連接兩層廊子,形成工字殿,左右配殿也是樓閣。
寺廟清幽,不過如這樣早的時辰來上香的也不在少數,有沙彌出門接見香客。
楊秉與趙盼兒這身打扮雖然說不上華貴,可身後跟隨著護衛,看上去就定然是善男信女。
雖然寺廟立於山中依舊免不了煙火俗氣,趙盼兒雙手合十,見到沙彌便問道:“不知能否見一見寺中方丈,勞煩小師傅了!”
沙彌同樣雙手合十含笑,說道:“迴施主的話,方丈精研佛法,不輕易會客!若是求心安,進入殿中上一束香即可!”
趙盼兒遞來一些錢財,她也是一個知人情世故的人。
小沙彌拿著錢財離開,像是去往禪房通稟去了。
楊秉笑著說道:“若是大和尚會為了錢財,前來解惑答疑恐怕修的也並非真經!”
她嘴角上揚露出了嘴角的梨渦,還是一如往常的笑:“楊郎,若是讓寺裏的香客和和尚聽見定然不與你幹休了!”
自古以來,讀書人與僧道談玄論道的不在少數,所以大家都在心中默認了寺廟之中的方丈乃是智者。
趙盼兒上香拜佛不是信佛而是問心,多是在尋求一個答桉,就像楊秉在不解之時也會不斷叩問本心一樣。
而楊秉一語道出了真相,她笑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懂她。
在這寺廟之中,讓他想起了了當初在杭州的護國寺的懷真和尚。
這寺廟少有如楊秉夫婦二人這般闊綽的香客了,沙彌看見錢財也是失了神。
可是不多時,沙彌又拿著錢財有些失望的迴來了。
將錢財遞了過來說道:“方丈說了,非也!”
趙盼兒也不強求,於是雙手合十笑著說:“那便不打擾方丈修行了,我們進殿內上一柱香!”
對此楊秉隻是笑而不語,握住了她的手說道:“再等一等,萬一有迴旋的餘地!”
說著問道:“小師傅,廟內可有紙筆?”
沙彌點了點頭,不多時尋到一處偏殿內隻見楊秉在紙上寫了一行字。
說著雙手合十道:“有勞小師傅再走一遭,若是方丈仍是不見隻能說明我們無緣了!”
趙盼兒仰著頭看著他說:“你在紙上寫了什麽?”
她語氣有些好奇有些狐疑楊秉到底在紙上會寫什麽東西,而楊秉隻是笑而不語。
可她執拗的想要得到答桉,有些撒嬌的語氣嬌滴滴的說:“楊郎,你就告訴我嘛!”
說完麵色一下子氤氳起來,顯然這樣的語氣平日裏她也很少顯露。
而楊秉刮了一下她的鼻梁溫聲說道:“天機不可泄露!”
他享受這每一刻的空閑時刻,能夠隻要與身邊的人兒在一起。
遠處的沙彌雙手合十微微頜首說道:“施主,還請這邊請!”
趙盼兒眼神驚詫的看向身邊人,對於紙上的內容更加好奇了。
寺廟修建在山麓之上,而方丈所在的地方在山崖後的一處宅子中。
經曆了兩層環廊終將抵達,在門口的沙彌輕叩了幾下門扉。
不多時一位身著僧袍的和尚打開門走了出來,恍忽間像是又見到了一個形羸骨瘦,一納麻衣的僧人迎麵向他走來。
道了句:“文瑜,已是許久未見了!”
可恍忽間還是恢複了過來,化作麵前的這位寶相森嚴的和尚。
他雙手合十輕道了聲:“阿彌陀佛!”
緊接著便說道:“施主的話,可真是刁鑽狠辣!”
“施主言老納欲求寧靜,欲念無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寧靜。”
佛家言欲求寧靜,一個求字注定有信無證所以修不得正果,實則楊秉這是在問方丈乃是悟還是修。
趙盼兒低聲說:“隻知道你文章做得好,竟然不知道你對於佛學也有如此精深的研究,隻是言辭犀利了些!”
能夠如此刁鑽的指出其中的問題,自然可以看得出有主動了解過且十分精深。
她雙手合十致歉道:“我家官人為求見方丈一麵,方才言語相激,還請大和尚不要怪罪!”
身披袈裟的方丈,搖了搖頭說道:“佛並非違背了天理與人性,隻是違背了儒家的天理與人性!”
顯然他是生出慍怒的,隻是佛門是不能輕易犯了嗔怒,他沒有道出楊秉後麵的那一句:“釋氏於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似未當理?”
這就是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了,不同的立場自然會生出分歧的。
這有坐而論道的跡象,三人就走在這長廊之上,一旁的趙盼兒也能聽得懂二人的交談,並不覺得晦澀不明。
原本隻是想為自己夫君求一份平安,她每一次見到楊秉將自己置身陷境的時候,心中都會有兩種念頭,是自私一點好,還是成全他心中的大義好。
如今覺得仿佛有種明心見性的感覺,豁然開朗之感,凡事不能過於強求。
楊秉隻覺得有趣,反而反問道:“大和尚,你覺得何為真經?”
方丈說道:“施主心中已經有了答桉,何必再問我一遭!”
方丈的這番話並不帶人間煙火氣,是沒有任何情緒的附加,隻是簡單的反問。
楊秉踱步緩緩說道:“佛家所言的真經便是寂空涅盤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製性,悟道以性施行!”
語氣澹然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自信,立於這高山之上俯仰這雲霧牽繞的山脈。
聽到楊秉的迴答,老僧神色安詳,雙手合十低頭道:“阿彌陀佛!”
“施主有慧根,心中有佛,乃是未覺佛!”
年前的方丈禪定功夫深厚,顯然是認可了楊秉剛剛所說的這番話。
在楊秉的眼中無論是佛學,還是道學在他的眼中都像是一門學問,不執著於齋戒、持律、誦經,也不喜歡虛玄之談。
看著離去的身影,小沙彌來到了方丈的身側說道:“方丈,那位施主來廟宇貌似無所求!”
這世人進廟上香皆是心中有所求,所以才會向菩薩上香。
……
學宮的門口兩側分別寫著地瘦栽鬆柏和家貧子讀書,這乃是學宮招生的那一天他親自落筆所寫的。
趙盼兒一眼便認出了字跡,說著:“楊郎這句話,可為當代以及後世所以貧寒子弟的激勵名言!”
後世每一個從學宮門口進入的貧寒子弟都能瞧見這句話,時時刻刻牢記在心。
如今的學宮初立,人員並不齊備所以山長暫時沒有人擔任,這些教習每日的職責便是教授這些學子。
從某種含義上來說,楊秉便是這綏德書院的山長。
隻有楊秉身邊的書吏黃寶在此地擔任監院,負責整個學宮的行政和財政。
讓這些教習能夠專心於學問,而不是將聖人學問也卷入權利的鬥爭來,如今學宮雖然初建,可終有壯大之日,若是從一開始便壞了製度,到以後就無法遏製了。
雖然分了經義和治世兩齋,並沒有學子願意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曆算等實用知識。
所以隻能將這些當作輔助課程加入其中,所以感興趣的學子聽起來興致盎然,不感興致的就是瞌睡連連。
除去經義之外,隻有兩位教習可以教授,分別是農田水利,和天文曆算。
這農田水利可不是教導你下田插秧,若隻是這些自然不需要讓人去教導這裏許多農家子弟出身的學子了。
如朝廷之中許多的策論,都需要結合實際作出應答的建設性意見,有的涉及曆算,也有涉及馬政,如農田水利也自然有。
學宮之內自然有人識出了楊秉的身份,雖然沒有見過身側的女子,可不用多想也能猜出身份。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蘋果均可。】
黃寶總領學宮的行政和財政,這是他未曾敢想過的一件事情,要知道許久前自己還曾隻是一個雜吏而已,最為低級的小吏縣吏。
如今得到了知縣的賞識方才能夠一步步走到如今,如今的他不僅僅沒有表現的誌得意滿,反而比起以前更加謹慎。
和那些學宮內的夫子之間也從來沒有因權勢而壓人,甚至有些教習因為他吏員身份心生輕視他也沒有動怒。
這讀書人看不起小吏和小民是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作為身處這個階級的人也早已經習慣了。
這學宮之內的支出,每一筆都記錄的十分清楚,倒不是楊秉隻相信心腹,而不放心這些招募來的教習。
而是因為財帛動人心,身處監院需要對外采購,還有發放教習的月俸以及內舍生學子的勵學金。
他正是看中黃寶謹慎小心的態度,和精通曆算的本事才會將這個位置交給他,為此在縣衙內不知有多少小吏眼紅。
要知道即使在其中每貪墨一點,積累下來也是不少的錢財。
學宮內所有的一切都講究規矩,這都在《學規》之中嚴格說明了。
“今日這是怎麽了?為何所有人都要去往文廟中去!”
江誌如今解開心結,已經對於張安樂並沒有嫉妒之心,且了解了對方秉性後甚至成了要好朋友。
張安樂也是不解的搖了搖頭,可是還是依舊跟著如長龍的隊伍趕去文廟之中。
這學宮的“山長”親自授課,所以的教習也都紛紛到場,教習們或許可能看起來作為小吏的黃寶。
可絕對不會去輕視作為官的楊秉,不是因為其地位而是階層。
因為能夠做官都是有功名在身,那麽就是真正的士大夫了。
有宋一朝以來,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這個階層和普通人之間有著跨越不過的鴻溝。
這些學子都有序的落座了,眾人抬頭方才看見台上之人的麵相。
有些人表露的十分激動開心,可是卻不敢發出聲來,主要是平時教習的戒尺讓他們有了深刻的記憶。
外麵如今已至深秋,有齋夫在外麵清掃著落葉,如這些草植花卉甚多如鬆竹、桃李、紫薇、荷花等,所為的就是在幽雅的環境中陶冶性情,涵養氣質。
一聲磬響,這堂課方才真正的開始了,其他人的桌上皆擺著書籍,唯獨楊秉手中空無一物。
遠遠處趙盼兒就在那裏觀望著,眾人也都知道其身份,也都是敬而遠之。
恍若開著的一朵青蓮立在那裏,清新脫俗而又澹雅。
聽著楊秉的講課聲,底下的學子都聽得十分仔細,沒有一點的動靜吵鬧的聲音。
比起那些講習而言,楊秉的講課顯得更加深入淺出,鴻論深入顯出,講到一些晦澀難懂的難點,細細講解來能夠一下子聽明白了。
而那些講習則是驚歎於楊秉的博聞強識,能夠做到沒有任何偏差。
在這些學子還在想著通過經義詞章考取功名,然後做官有了榮華富貴之時。
他灌輸了另一種念頭,成就人才,傳道濟民的教育宗旨和理念。
他看向台下的諸多學子說道:“我希望你們做到不囿成說、不斷超越、與時偕行,不要做那汲汲於功名利祿的、“天崩地解,落然無與我事”的陋儒!”
底下有人起身問道:“山長,那自當朝以來也有貪贓枉法的官員,他們也是久讀聖賢書之人,那是因為他們當初便是汲汲於功名的讀書人嗎?”
正是張安樂,而楊秉對有所提問的學子也是十分滿意。
笑著說道:“這些貪贓枉法的官員在讀書求學之時,也有懷救世濟民之念的人!”